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愛的教育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愛的教育》這本書早有聞說,但一直沒有時間坐下來細細品讀。又到一年暑假時,雖然更多的時間用在照顧孩子上,但還是堅持抽空讀完這本書,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對于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應該是一本頗有裨益的教育經典。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亞米契斯寫的,采用日記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讀來顯得真實,富有親切感。整部小說,沒有豪言壯語,只是用樸素平淡的語言,塑造出了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賣菜婦女、賣柴人、鐵匠的兒子、老石匠的兒子、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父親的老師、帶病上課的教師等等。這些平凡而樸素的小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生活充滿愛,為他人奉獻愛。正因為他們的愛,“我”的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好。
讀著《愛的教育》,我思緒萬千;合上《愛的教育》,我心潮起伏。“愛是什么?”這一問題在我腦海中不斷縈繞。愛是人類的永恒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是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愛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愛。《愛的教育》描繪教師和學生的篇幅并不多,但卻篇篇精美無比,讓人流連忘返。《女先生之死》這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她讓我感到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的偉大,教師不僅是教員,一個知識傳授者,也是學生的父母、心理醫生,教他做人,影響學生成長的目標、方向和質量,對學生進行思想灌輸和改造。在女先生死去的追悼會上,學生紛紛掉淚,看得出孩子們對女先生非常掛念和崇敬。同時我也為自己能成為一名教師而光榮、自豪。
回想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時在課堂上孩子不聽話時,會忍不住狠狠地批評他們,但效果并不太好,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因為孩子們有思想、有想法,作為教師要想讓學生聽話,首先要走進他們,了解他們,與他們交流、談心,用一顆真誠的愛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是愛的事業。僅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老師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同時還要教學生學會去愛: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所有需要愛的人!
然而今天的學校教育,在高考中考指揮棒的引導下,更多的是追求考試分數,更多的是片面強調升學率,對學生一些良好的品格培養有忽視現象,存在“學習好一切皆好”的想法。但是,《愛的教育》這本書在給我們敲響警鐘,孩子們需要的并不只是成績,愛的美德更是我們急不可待的要教到孩子手里的珍寶。作為教育者,拒絕冷漠,傳播愛心,不僅僅是我們對于自己的一份責任,更是我們對受教者、對社會的一份責任。就讓我們懷揣樸素的關愛,把心中的這口水井帶給沙漠中行走的孩子,帶去安全和保障,更帶去靈魂的浸潤和生命的水源。
中國的大文豪孔子曾說過:“仁者愛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須具有一顆美好的愛心。朋友們,讓我們學學卡羅內、洛貝諦他們吧,多獻出一點愛,用愛的鑰匙,去打開人們的心扉,那么陽光將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愛的教育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里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里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著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個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沖,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忽視;;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愛的教育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學生能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但學生不是橡皮泥,可以任由我們捏成任何的形狀,他們有思想、有個性、有自尊。如何培養、塑造這個復雜的群體呢?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惜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孩子。”沒有誠摯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愛護兒童”,只有從關心愛護學生出發,用一顆火熱的愛心去教書育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離不開情感,感情是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動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小五時,班上轉來了個留級生,全班同學都瞧不起他,看到這種情形,我們老師教育全班要關心他,幫助他,平日里我和科任老師處處關心他,照顧他,經常找他談心,指出他的優點,逐漸使他有了自信心。然后我和各科任老師再利用課余時間為他補課,他變勤奮了,有了不懂的問題能主動問老師和同學,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在班內成為一個成績上等學生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生最大的目的還是博愛”。他認為最能影響學生人格力量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愛既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有的學困生,不僅學習成績較差,品行也欠規范。對于這樣的學生該如何教育呢?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也是如此,缺點再多的學生也有優點。作為老師,就應該努力發現學生心靈上的“美點”,讓美擴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愛學生,欣賞學生。否則,只盯著他們的短處,一味的批評,就會導致他們心灰意冷,進而破罐子破摔,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要“多表揚少批評”,給他們留有余地,給他們改正的機會,讓其樹立起自信心,喚起上進心,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充分說明了團結友愛的重要。團結是力量的源泉,友情是人生最珍貴的情感。學生與老師、同學與同學之間相處,既要民主,又要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平時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團結友愛意識,有效的避免了同學中的摩擦、糾紛等,從而使班級更具有凝聚力。
愛是人類維系和生存的源泉,愛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因為有了愛,我們的社會才充滿溫暖,因為有了愛,人與人之間才變得和諧,社會是個大家庭,作為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該承擔責任,付出愛心。教育的“靈丹妙藥”就是愛學生,用真情打動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在愛心這片沃土上,教育才能綻放燦爛之花。
愛的教育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這段時間,我看了《愛的教育》一書。“親子之愛是人間所有的感情中最神圣的東西。破壞這感情的人,實是世上最不幸的。”看到這句話,我深深陷入中國農村家庭教育現狀的思考。我不由想起了前幾年去家訪時見到的痛心一幕。
在杜鵑花開的季節,一路上滿山燦爛的杜鵑花,但今天我卻無心欣賞,我有滿心的困惑不解要從這次家訪中得到答案,于是我加緊了步伐,暫且將那滿山的燦爛留在蔥郁的大山深處。
不久,眼前出現了一個小山村,偶爾會看見水泥的樓房,大部分是單間的瓦房。在一片灰瓦之中,我們遠遠地看見一家茅草屋,分外的刺眼,我正感慨怎么還有人家住這樣的屋子時,去年來過的同事卻說我們要家訪的正是那家,我不由得內心“咯噔”了一下。
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幅熟悉的畫面,我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似乎見過的茅草房,此刻正跳入我的眼簾:矮房,屋頂茅草鋪就,因為風吹雨打,茅草已微微泛黑,不知用什么搭著。門是木板門,側面對著水泥路面,從正面看去恰是一個門洞立在那里。房子是一頭朝外,另一面卻是挨著左邊一排鄰家的屋子的,看上去呈三角形。
這間略微傾斜的“子女的避風港”給我內心的震撼絕不亞于那首古詩帶給我內心的沖擊,“貧寒。”我告訴自己,心里對這家庭大約也知道了幾分底細。
應聲而出的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農民打扮,衣服薄而微黃,但身上沒有泥點,顯得有幾分干凈,只是臉很消瘦。
我對那肌黃微黑的膚色很熟悉,如果你曾在哪里看到過攝影作品中特寫的農民的臉,你就不會對這些寫在臉上的滄桑感到吃驚。畫家的筆是最深邃的鐮刀,鐫刻了農民那歲月的斑駁臉肌。然而如果你還記得魯迅筆下的那個老年閏土,你就更不會不熟悉籠罩著那微微蜷縮而拱背的身影。他讓我記起李賀的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作為他的精神面貌的寫照,確有幾分相似。但不同于平常躬耕與黃土的農民的是,他顯得并不是很黑,卻于蒼白中透露出幾分黃不拉幾的顏色,他應該不是常年忙于農活的人。
大約說了三五句話后,從側面門檻中傳來一個嘶啞的婦女的聲音,可是遲遲不見人影,一會兒門檻前出現了一只斜著邁出的腳,然后我吃驚地看見一個熟識的女孩攙著媽媽出來。母親很瘦,如一棵在秋風中脫光了葉子只剩一樹黑白灰白的烏桕樹。灰白的短發后同樣蒼黃消瘦的臉,眼睛卻陷得更深了,眉宇間的皺紋拉成長長的“三”字形,仿佛寫著“秋心”。看到她我的內心又經不住“咯噔”了一下,唯有用“心力憔悴”四字形容她最確切。藏在我心底的疑團似乎也有了些許的答案。
我之前已知道這是個普通又不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是這是個完整的家,有爸媽,有姐弟,這家父母愛孩子與天底下所有的父母無異。不普通的是,在這樣的茅屋里出來的兩個孩子卻有天壤之別。姐姐是位好姐姐,深深懂得生在這樣的貧寒之家,享受不了與弟弟一樣的幸福學堂生活。姐姐是自愿輟學的,也許這輩子都只能懷抱初中文憑遺憾終身了,然而所有的老師都夸姐姐懂禮、勤奮,無不為她回家要擔當整個風雨飄搖的家,而沒有空閑靜心學習感到無奈。
在曾經的老師面前,姐姐恭敬地叫我們“老師!”,然而母親卻抬頭用急切的眼神盯住我們:“是不是我家鵬又闖禍了?老師?”知道了我們的來意后,她稍稍放松了,談起姐姐,母親口中只剩辛酸和憐惜,更多的便是無奈。
然而很快就談起來了這一年剛升入初中的弟弟,我分明看到了父親的臉別過去了,那神情是萬分的不愿談起,沖口就甩出一句話:“我們不管他了!我們管不了他了!”繼而神情低下,再不說話,只虔誠地聽我們講話。母親似乎有很多話,但于神情中透露出淡淡的倦意,姐姐從門檻里頭拿了把沒有柄的矮倚,她坐下了,我們都站著聽她講話。
我未曾想,這樣一位農村婦女能講出如此流利的話語來,我看見姐姐和父親偶爾看看媽媽,始終沒講話,然而神情中分明寫著淡淡的怨氣。我不明白,這樣的眼神包含著怎樣的言外之意,只是更確定了這樣的看法:姐姐在校如此乖巧董事,確是受父母明事理的影響。
斷斷續續間,母親就叫姐姐硬塞橘子給我們吃,可是我站在這間茅草屋前怎么也提不起吃的勁,我似乎知道這二十幾個應該是家里全部的橘子吧,我深深地遺憾這男孩染上了這身壞習性,可是從媽媽的傾訴中我分明聽出了溺愛的內在氣息。
我分明看見沉默的父親對母親阻攔的做法有怨氣,因為母親在講這些話臉上寫著很無奈的悔意。可是天底下的感情有什么能比一位婦女對男孩的溺愛更勝的呢。自古如此,《觸龍說趙太后》中的趙太后早已演繹了母對子愛之徹骨的一幕。母愛無私是不分社會歷史時代和家庭貧寒背景的,帝王之家如此,貧苦之家亦然。我心中的疑團終于有了解答。
但我無法責怪這深山之中平凡的農家良婦,就算父親是一家之主也經不住老來得子的骨肉親情的考驗,棍棒只是嚇唬的工具,真舍得從孩子身上下去么?我亦是為人父母,平日里兒子感冒發燒都會讓我寢食難安,更何況棍棒當頭呵。而舍得自愿放棄學業全家供弟弟念初中的善良的姐姐又能教育弟弟多少呢,不幸已經鑄成,唯感慨難息。
我才知道,就在兩天前弟弟還對母親撒謊,說班級里要交班會費要去了家里五十塊錢,對這個一年收入只有一千塊政府補貼的寒酸之家而言,對一個殘廢的母親,對一個疾病交加的父親,對一個輟學初中的姐姐而言,鵬要去的就只是“五十塊錢”嗎。
母親顯然無奈了,不知講什么,而父親只剩下“家門不幸,愧對外人”的神色。
氣氛很沉悶,彷佛陰天在我們頭頂上壓著一大塊烏云,“黑云壓城城欲摧”,我真真有這樣的感覺,越發覺得那間茅草屋是那么的沒有安全感。原本我是來探疑的,可眼前分明是個明理之家,姐姐懂事,父母各自身殘但都堅強地維持家計,沒有分裂與不和諧,然而有了這樣的一個弟弟怎不令這個原本貧寒之家更加凄慘。
“我們在校會盡心教育的,但是他在校內校外違規實在嚴重了。作為走讀生,在校時間很短,希望家里和他多溝通溝通”,我還抱著幾許期望。
“他現在真沒救了,放假了不到天黑不回家,哎……”,這是母親的聲音。
我知道這是氣話,可是我從父親的臉上只看到滿臉的無助,那是年老力衰,無法再承受更多打擊的男子的自尊之心的崩塌,我曾在生活中目睹過這樣的眼神,在電視中聽到過這樣的啜泣,人世間有多少凄楚的哭泣,最揪心莫過于此。
他終于沒有掉下眼淚,仿佛再沒有一顆多余的淚珠能在承擔這茅屋一家之外再為不孝之子流淌。很久之前看過影視劇《上海一家人》,那老上海屋檐下的人生無奈此刻全涌上了我心頭。
是啊,家庭教育是何等重要,父母的溺愛到無助以至于賭氣不管,無不體現了至真的親情。親子之愛也就如此,但正如這樣的親子之愛,卻使孩子走上不正之路。作為我們教育者,如何辦好家長學校,引導家長正確教育孩子,是我們無可推脫的責任。
愛的教育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作,作者以一個小學生的名義,通過日記的形式講述了很小的故事,并將“愛的教育”融入這些故事里,用以培養年輕一代的思想情操。
書中的主人公恩里科是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小男孩,他生長在一個充滿愛與信任的家庭里,他天性純良,觀察敏銳,是一個樂觀進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長與書中所描寫的真誠寬厚的人際之間的愛是息息相關的。
“愛”是什么?我想,“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充實而無憾。
還有友情。同學之間的友情,是一直以來陪伴我們的成長、生活和學習的守護者。而又有多少人忽視了它的存在!書中的主人公恩里科和他的同伴之間的吶喊,是最最誠摯的友情。在我們的身邊也不是沒有,但是它又能打動我們中的幾個人?駝背的內利,拄拐杖的羅貝蒂,他們要是出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想我也不能肯定會全心全意地幫助他們。大人們的價值觀早已滲透到我們的心中,我們時常可以聽到家長對孩子說:“某某的成績那么差,你少跟他在一起玩。”“你看,某某的功課那么好,你要跟她多做朋友啊。”這些或多或少地帶著功利的色彩,吞噬著我們純潔的友情,使我們的天真越來越少,心計卻越來越多。這一切都是因為冷漠,對待純真的冷漠。
當然,書中最令我心潮澎湃的是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和孩子們對父母親的依戀和熱愛。其間有一對子女聽到父母親生意遭受了挫折,便主動向母親要求放棄今后的禮物,甚至在飲食方面也要有所節制。著一切讓父親聽到了,第二天這對父母買來禮物,悄悄放在熟睡中的孩子們的枕下。
就讓我們一起努力,朝著相同的目標一起奮進吧!
愛的教育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很早就買了這本書,那時只是翻了一翻,一看是日記形式的,又是以一個孩子的口氣寫的,并且還因為很便宜(只花了五元錢),就以為便宜沒好貨,所以根本就沒有看,就把它給當垃圾 扔掉了。后來,無意中,看到有一個人特地介紹這本書,所以偶然的機會里,我又買了這本書,還是花了五元錢,并且是精裝版本的。
這一次,我沒有再把它當垃圾了,而是很認真的看了一遍。
這本書共分了兩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講主人公安利柯小學階段事情;后一部分是他將要升入到五年級時,由于身體不好,因而來到舅舅家休養時的情況。
我不知道作者的身份,但是,在整本書里他所要表達的是那種不分階級和地位的平等觀念。
而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叫聾啞人說話的那一節和舅舅的教育。聾啞人,在常人看來,不會說話是正常的,會說話反而不正常。然而,在老師的耐心和愛心的教育下,一個不會說的女孩居然會說話了!她的爸爸非常驚訝,一再要求領她回去讓家人看看。
這種常人辦不到的事情,這里的老師辦到了。他們的方法實際很簡單,就是讓孩子看老師說話的口型,然后就模仿,如果不懂,老師就讓學生觸摸自己的咽喉和胸腔。這需要到多大的耐心呀?并且這樣的孩子一般很脆弱,如果稍不遜,就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這又需要多么強大的愛心呀!
舅舅的教育方法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舅舅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了,沒有一個親人。他過去是一個船長。安利柯的到來,給他帶來了快樂。但是,在這里,他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只不過,他的教室不在室內,而是在大自然里。
他的庭院里,種著各種樹或者花,而每一種書或者花都有它的來歷和紀念意義。他說無論什么東西,只要有紀念意義,才有生命。
他講自己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他自己的感悟。
舅舅的教育,讓安利柯非常喜歡。他覺得舅舅就是一本生動活潑的教材,他想進一步讀懂他。可是,因為身體康復了,媽媽很思念他,所以必須回到父母的身邊了。于是他必須向舅舅告別。但是,他會永遠記得舅舅對他說的話:做一個符合自己身份的人。
愛的教育,在于心中有愛。曾經看過一句這樣的話:愛是什么?愛是結果,是一種喜愛后的沖動。心中無愛卻要勉強去履行愛的教育,那必將是一種虛偽的愛,那種愛終將害人又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