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部編版二上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篇一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離學生很遙遠,對于洪水沒有直觀的認識,再加上年紀尚幼,對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不顧個人幸福,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尚情懷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但這也正是對學生進行情操熏陶的良機,這些在蜜糖中長大的孩子普遍比較自私,不太會主動關心周圍的人和事,通過教學本課,可以與現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相聯系,培養學生悲天憫人的大愛之情。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體現了大禹不畏艱辛的奉獻精神,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呢?首先在教學禹治水的過程時,通過比較父親鯀的做法,用引讀的方式讓孩子在文中用一個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過第二次引讀體會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師激情的引讀是火種,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讀書愿望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讀書愿望,接著我又引導學生勾畫打動著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語言特別打動著你,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語言,關注課文的表達,因此在孩子體會到的點評中我都是從表達的角度進行指導。
三年級的孩子很難體會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做法。教學時我采用講數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導學生聯上下文,體會數字背后的意思。引導學生讀書引導學生讀書引導,感悟”才、僅、卻”表達的語氣與情感,感悟禹 “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大愛境界。領悟禹能夠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愛,,就是奉獻。大禹的英雄形象飽滿起來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生字學習方法的滲透,對孩子的識字興趣以及方法的引領,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副詞教學中,比較突出副詞數詞的用途,教師點撥,提醒,加強孩子注意,為三年孩子將來的寫作道理有種引領。在理解了“欣欣向榮”后比較為何不寫具體讓孩子明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的寫作方法。
1、由于想一節課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學,因此許多環節不夠落實,整堂課讀得還不夠,一課一得體現不突出。
2、雖然力圖在教學中體現對語言的關注,但在語言運用上這節課體現得還不夠好。
3、由于上課的過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穩,所以對學生的全面關注還需在課中磨練。
1、認真研讀教材,虛心學習,一定要懂得舍棄,認真落實每堂課的訓練點。
2、在課堂上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
部編版二上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篇二
本單元圍繞著“偉人”這一主題,安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三篇課文,《大禹治水》本勢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但在本單元中,基本脫去了“神話”外衣,展現了一個公而忘私、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作為“偉人”這一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它承載著讓學生理解英雄的奉獻與智慧之重任。這個故事文本語言及其簡全文只有400來字。第一自然段,抓住四五個詞語就勾畫出洪水肆虐后的悲慘景象。第二自然段寫父親鯀治水沒有成功,由兒子禹繼續治水,巧妙地引出大禹。第三、四自然段謝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幾個典型細節,用幾個有代表性的數字水命他的奉獻精神與智慧。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讓學生通過讀中悟、悟中讀去深刻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從而感受大禹的奉獻精神,尤為重要。然而體會人物的內在精神,離不開環境的烘托渲染,對于認識大禹為什么要治水?洪水究竟有多可怕?這兩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授課為第一課時,我的著力點就放在了對第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把握上。
首先,在《大禹治水》的初步認知上,我摒棄了神話的色彩,以突出英雄的事跡為出發點進入課文學習。開篇采用談一談你心中的英雄,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距離的同時,也拉近學生與英雄之間的距離。學生心目中的英雄往往出自個人所閱讀的書目,對于英雄這個話題很容易展開話題,此時我順勢引入有關英雄的故事《大禹治水》便顯得自然流暢。
教師板書課題后,大家齊讀課題,采用課題質疑的方式展開教學。學生問道“大禹是誰?大禹為什么要治水?他如何治水?治水是否成功?”等問題,學生可以自己解決的,就放手讓生生之間解決問題,教師起到點撥指導的作用,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就帶著問題進入文本的學習,讓問題作為導向,驅動學生讀中體會和感悟。
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教師先進行字詞檢驗。對于二年級的孩子而言,識字認詞已經不再陌生,所以這個環節我以小老師教讀,開火車領讀等方式進行,同桌之間說一說識字的方法,提煉方法做一歸納整理,幫助學生養成善總結、勤歸納的優良學習習慣。除此,教師引入一個本課重點生字“被”,從字的部首著手,通過問一問“為什么它的部首叫衣字旁”,引發孩子的思考,并大膽想象猜測衣字旁的演變過程,通過展示演變過程加深對衣字旁漢字的理解,順機指導書寫。在書寫環節,我采用小老師先指導,學生練筆,生生檢驗的方式,寫好“被”字的同時,再寫兩個衣字旁的漢字,以達到教一字會多字的效果。
字詞攻克后,我們回到起初提到的問題“大禹為什么要治水”再次進入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感受洪水的可怕,從而為后文“必須治水”做鋪墊。其中,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淹沒、沖毀”、“到處傷害”、“痛苦極了”等詞,透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好處與迫切。在這一自然段中隨文學習“泛濫”一詞,并試圖通過讀書感悟理解詞意并學會應用,但是在這一環節,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讀的指導不夠,孩子們讀書形式單一,缺少變化。學生的課堂本應是書聲瑯瑯的課堂,但我急于講解,讀的還不夠,引導的也不足,致使對于詞語的理解不深刻,導致仿說練習困難重重。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互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復地讀,基本局限在課文資料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沒有創設更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我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光。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著學生走,無論是在指導朗讀,講解詞語上,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我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我應當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務必是要多注意多思考及時改善的。
因此結合以上問題,我及時做了多次調整,在教學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泛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并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繼續播放洪水泛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后的情緒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透過讀來釋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兩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過讀來表現起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用心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自然而然在方法的引導到明白了“泛濫”之意。并結合生活加深對“泛濫”的理解,并加以應用,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也為故事的發展做好鋪墊,進而引出第二課時要學習的重點——大禹如何治水?結果如何?以問題開篇,再以問題結束并引發孩子的深入思考,在孩子的思考中結束本課,布置與本課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的相關作業,鞏固所學。
以上是我對本次公開課教學反復研磨中的所悟所感,感謝組內全體老師的獻策獻計和無私幫助,在個人提高的同時,也希望在教學中能夠給新入職教師些許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