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生史記讀書筆記篇一
始而蒼榮的歷史,映照著盛世的余暉。大江東去,卷席著千年的塵浪。落木瀟瀟,黃河滾滾,風呼嘯,馬蹄急,五千年的風塵無法將她湮沒,她就在這里。
輕啟扉頁,此書,名曰《史記》。
人文初祖,公孫軒轅,血戰(zhàn)蚩尤。中華文明自此發(fā)端,炎黃子孫從此傲立于世。堯舜禪讓,大禹治水,天下為家,大夏王朝四百年的光輝,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六百年殷商,成湯興起,盤庚遷殷,武丁中興,幾經(jīng)興衰卻終了于武王伐紂,大周又揭開了另一頁屬于它的歷史。
西周末年,幽王無道,為博美人一笑,點烽火,戲諸侯。青銅編鐘敲響了大周王權(quán)的喪鐘,諸侯爭霸,幾百年春秋,又是幾百年戰(zhàn)國。一桿桿旗幟的倒塌,一座座城墻化為灰燼,一個個馬革裹尸的生命,無數(shù)個家庭的妻離子散,無數(shù)次邊境國界的推移,王侯勢力的此消彼長。尊王攘夷,問鼎中原,齊晉秦宋楚。三家分晉,時代的更迭換來了另一種局面,七雄爭霸,合縱連橫。
春秋戰(zhàn)國的更迭終于結(jié)束了一個龍騰萬里的時代。“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咸陽秦皇兩千年哉!長劍舞當空,繪江山壯闊詩篇。登山踏霧,指天笑罵,舍我其誰夸!滅六國而并天下,千里銅鑄城墻,帝王萬世基業(yè),誰人能奈我何?設(shè)郡立縣,同軌同文,小篆隸書,圓形方孔,前無古人的功績最終成就了始皇,成就了一個朝代的輝煌。
秦末農(nóng)民起義踏碎了泥濘的道路,也踏碎了秦帝國的統(tǒng)治。項羽三年滅秦,劃天下而封諸侯,成為掌握著秦王漢興國家命運的'西楚霸王。楚漢相爭又帶來了四年的戰(zhàn)火與硝煙。漢祖劉邦,最終成為天下共主。漢,又是一個繁盛的時代。
在《史記》中,我尋覓到了古賢人的蹤跡。感慨著當時的驚心動魄,思量著曾經(jīng)的紛紛擾擾,也真切的感受到歷史的豪邁,悲壯與心酸,更體會到了華夏民族不屈服的勇氣和力量。也正是這股力量,讓中華民族豪邁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盡管前途是怎樣的坎坷,她都一直堅持走下去,五千個春秋從未放棄。作為炎黃子孫,不屈服,不言棄應(yīng)是我們生活的坐標。回憶往昔,這些又何足道呢?那些所謂的困境與波折,笑了,也就過去了。用信念扭轉(zhuǎn)乾坤,讓勇氣綻放奇跡,用倔強勾勒未來!
歲月枯榮無言生命終始,亂世波折何喻命運坎坷?即使時間崩落,歲月橫斷千古,她依舊在那里,永不屈服,永不言棄!
小學生史記讀書筆記篇二
原來春秋時期有那么多小國,黃,許,英,六,蓼……居然有個國家就叫六國,好神奇。還有個英國被楚國滅掉了。
再次讀到宋襄公召楚國成王會盟,果然出發(fā)點不同,看問題就不一樣。楚國一直以自己是周王朝的老師之后而自居,因此覺得應(yīng)該擁有王號。大概是封在楚地,太偏遠了,雖然叫侯,其實跟流放也差不多。
宋襄公是個拎不清的,沒摸準楚國的脈,就敢叫成王來會盟,人家不揍他才怪。
其實我一直認為楚國比秦國更有優(yōu)勢,千里之國,有縱深,有積累,進能攻,腿也能守。就算不挺進中原腹地,一直向南也有廣闊的空間啊。
晉國最盛的時候配有六軍,楚國大可以多搞幾軍,輪番騷擾鄭、陳、蔡、魏、秦……秦國有肴關(guān),楚國有長江呀。換一個方向,世界很廣闊呢。
讀書正行,讀書正言,讀書正心。
小學生史記讀書筆記篇三
(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秦始皇巡視會稽,在渡過錢塘江之際,項梁和項羽一塊前去觀看。項羽說:“我可以取代那個人!”項梁趕緊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這是會滅族的!”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曾經(jīng)去咸陽服徭役,(秦始皇出行)允許百姓觀看,劉邦看到秦始皇,感慨萬千:“啊,大丈夫理應(yīng)是這個樣子。”
(二)、居數(shù)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又過了好幾天,項羽率軍向西挺進,屠戮了整個咸陽城,殺掉了向他投降的子嬰,燒掉了秦朝的宮殿,這場大火一直燒了三個月;并席卷了秦朝所有的財寶和婦女,做完這些,準備向東撤離。
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憙,秦軍解,因大破之。
命令全軍所過之處,不許擄掠,這使得秦地的人們高興不已,趁秦軍在松懈之際,劉邦率軍大敗秦軍。
(三)、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項羽笑著說:“既然上天要亡我,我渡江又有什么用呢!而且當初,我?guī)е饲Ы瓥|子弟渡江西進,現(xiàn)在他們沒一個人活著回故鄉(xiāng),縱然是江東父老可憐我,擁護我為王,我又以怎樣的臉面去見他們?就算他們不說什么,我自己就能安心嗎?”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jié),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
項羽死后,楚地都相繼歸降了漢王,唯獨魯?shù)夭豢贤督怠h王準備率領(lǐng)全天下的軍隊來屠殺魯?shù)剀娒瘢紤]到魯人對項羽的忠心,便派人提著項羽的人頭給他們看,他們才向漢王投降。
漢王為發(fā)哀,泣之而去。
史記讀后感:漢王親自為項羽發(fā)喪,還為他大哭了一場,然后離開了魯城。
小學生史記讀書筆記篇四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也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上有重要地位。
這本書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學方面姑且不論,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guī)模作品,為后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chǔ)和多種可能性。《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征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jié)方面的虛構(gòu),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xiàn)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shù)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xiàn)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顯著影響。中國傳統(tǒng)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jié)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luò),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jié),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淵源于《史記》。
《史記》仿佛讓我做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lǐng)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另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史記》仿佛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fā)生的有趣的餓故事,帶領(lǐng)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史記》仿佛讓我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小學生史記讀書筆記篇五
我讀了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好書——《史記》。雖無暇博覽全書,粗讀部分章節(jié)。但已感到這是一本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好書。
【史記】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漢代的司馬遷所著。這部鴻篇巨制不僅是一部杰出的歷史巨著,而且,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他處處閃耀著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燦爛光芒,篇篇蘊含著華夏文明歷史積淀的豐厚底蘊。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到漢武帝,記載了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大事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化。不僅如此,史記還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在司馬遷的筆下,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展現(xiàn)在你的面前。帶領(lǐng)你進入她們的世界,講述著他們身上發(fā)生的有趣的故事。既有帝王的言行和政績,也有世家王侯的興衰。還有社會各階層有顯著事跡可傳的人物。他勾畫出了古代社會幾千年來的歷史面貌。作者用輕松幽默的語言,把各地的風土人情、民族的風俗習慣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我感到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雖粗讀其書,只能領(lǐng)略一二,但感觸頗深。很多歷史畫面久久縈繞在我腦際。其中剛直不阿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遭遇,更使我想了很多很多。也許是家鄉(xiāng)有端午節(jié)包粽子以紀念屈原的緣故吧,閱讀其文后,我感到屈原不僅是詩人,更是一位偉人。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生活在楚國衰亡的時候。他在政治上有宏偉的報復(fù)和深遠的預(yù)見,但遭到統(tǒng)治集團當權(quán)派的打擊。隨胸懷大志卻憂郁失望而死。當時正處在戰(zhàn)國末期,楚懷王昏庸無能,屈原雖持正確的政治主張,終因楚懷王聽信小人之讒言而疏遠了屈原。 使屈原的報復(fù)不能實現(xiàn),也使當時的楚國在政治、軍事、外交上受到嚴重挫折而面臨危亡。古之帝王出一言而滿庭稱圣,發(fā)一令而四海謳歌。在他們兒中,只能聽進歌頌之聲,而對不歌頌者視為忤逆,時日一久他們看到的都是趨附諂媚、惟命是從之人,這些人雖是庸碌之輩卻精于迎上之道,他們可弄虛作假,造謠惑眾迎合圣意,粉飾太平,討得“龍心大悅”而對正直的有抱負、有能力的賢良之士予以迫害而使這些嫉賢妒能的小人往往得逞。
正是:貪頑只顧討便宜、前奸已笑其遭變、后狡方思又出奇、敗敗亡亡常若此。
縱觀歷史,何止皇帝老爺如此,而今一些地方長官,當權(quán)者患此疾者也為數(shù)不少,耳之所聽皆歌頌之聲,目之所見皆恭敬之態(tài),心之所想無不如愿以償。時日一欠,自然是宵小之徒環(huán)繞,正直之士遠離!
但愿這歷史上的悲哀不再重演!
小學生史記讀書筆記篇六
今天,我讀了《史記》這本書它原名《太公史書》,在三國時期才改名為《史記》,它也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我過從五帝傳說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實,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本書中有許多人物,使我最敬佩的是舜、屈原、田單、勾踐等人。
舜,20歲就因孝順父母而出名,但他父親想殺他,偏愛弟弟,他們想盡了各種辦法殺舜,可舜一次次的死里逃生。雖然他們?nèi)绱藢λ矗撬磪s越來越愛護、尊敬他們,他才因此被推薦稱帝。仁者無敵,此乃“仁”也。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22年,一直忍辱負重,天天不忘受到的欺凌,最終振作起來,滅掉吳國。小不忍則亂大謀,此乃“忍”也。
田單是齊國田氏王族的遠房親屬。他有無可估量的智慧,他用了一招反間計,使燕國免掉大將,再用激將法,使我方士氣大增,再讓城中富豪詐降,最后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智者無憂,此乃“智”也。
屈原,一位冰清玉潔品德高尚的詩人,卻被小人陷害,逼得他投汨羅江而死。一片冰心在玉壺,此乃“忠”也。
任何人有了這些品質(zhì),做事怎么能不成功呢?我也要具有這幾種品質(zhì),做事學習才能成功。
小學生史記讀書筆記篇七
我讀了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好書==“史記.雖無暇博覽全書,粗讀部分章節(jié)。但已感到這是一本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好書。
【史記】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漢代的司馬遷所著。這部鴻篇巨制不僅是一部杰出的歷史巨著,而且,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他處處閃耀著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燦爛光芒,篇篇蘊含著華夏文明歷史積淀的豐厚底蘊。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到漢武帝,記載了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大事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化。不僅如此,史記還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在司馬遷的筆下,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展現(xiàn)在你的面前。帶領(lǐng)你進入她們的世界,講述著他們身上發(fā)生的有趣的故事。既有帝王的言行和政績,也有世家王侯的興衰。還有社會各階層有顯著事跡可傳的人物。他勾畫出了古代社會幾千年來的歷史面貌。作者用輕松幽默的語言,把各地的風土人情、民族的風俗習慣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我感到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雖粗讀其書,只能領(lǐng)略一二,但感觸頗深。很多歷史畫面久久縈繞在我腦際。其中剛直不阿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遭遇,更使我想了很多很多。也許是家鄉(xiāng)有端午節(jié)包粽子以紀念屈原的緣故吧,閱讀其文后,我感到屈原不僅是詩人,更是一位偉人。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生活在楚國衰亡的時候。他在政治上有宏偉的報復(fù)和深遠的預(yù)見,但遭到統(tǒng)治集團當權(quán)派的打擊。隨胸懷大志卻憂郁失望而死。當時正處在戰(zhàn)國末期,楚懷王昏庸無能,屈原雖持正確的政治主張,終因楚懷王聽信小人之讒言而疏遠了屈原。 使屈原的報復(fù)不能實現(xiàn),也使當時的楚國在政治、軍事、外交上受到嚴重挫折而面臨危亡。古之帝王出一言而滿庭稱圣,發(fā)一令而四海謳歌。在他們兒中,只能聽進歌頌之聲,而對不歌頌者視為忤逆,時日一久他們看到的都是趨附諂媚、惟命是從之人,這些人雖是庸碌之輩卻精于迎上之道,他們可弄虛作假,造謠惑眾迎合圣意,粉飾太平,討得“龍心大悅”而對正直的有抱負、有能力的賢良之士予以迫害而使這些嫉賢妒能的小人往往得逞。
正是:貪頑只顧討便宜、前奸已笑其遭變、后狡方思又出奇、敗敗亡亡常若此。
縱觀歷史,何止皇帝老爺如此,而今一些地方長官,當權(quán)者患此疾者也為數(shù)不少,耳之所聽皆歌頌之聲,目之所見皆恭敬之態(tài),心之所想無不如愿以償。時日一欠,自然是宵小之徒環(huán)繞,正直之士遠離!
但愿這歷史上的悲哀不再重演!
小學生史記讀書筆記篇八
我最近正在讀《史記》。
《史記》講述的是戰(zhàn)國時期以前和戰(zhàn)國時期時一些著名的人或家族以及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事。
在古時候,有的君王廣納賢才,關(guān)心百姓,虛心聽取忠臣的進諫,這樣的國家走向繁榮昌盛;有的.君王則縱酒狂歡,任用奸佞,生活奢侈,不顧百姓,大臣們不是噤若寒蟬就是因進諫而被殺死或驅(qū)逐,這樣的國家肯定會走向滅亡。舉個例子:唐堯,舜,大禹推廣仁德,為人善良,關(guān)心百姓,誠實守信,謙虛有禮,他們的名聲流芳百世;而夏桀,商紂王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唯利是圖,暴戾恣睢,慘無人道,傷天害理,殺害光明磊落,剛不阿的忠臣,聽信自私自利的奸臣小人,最后都被別的國家所滅亡,他們的名字遺臭萬年。
我們也應(yīng)該虛心聽取有經(jīng)驗的人意見,處處關(guān)心他人,不能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要光明磊落,誠實守信,這樣我們才能被人尊敬,否則我們就會人厭惡。我們還應(yīng)學習三國時代的孫權(quán),他無論有多忙都抽出時間來讀書,我們也應(yīng)該效仿他,孜孜不倦地閱讀,因為只有博覽群書,聞過則喜,我們才能德才兼?zhèn)洌鋈祟^地!
這就是我的讀后感。
小學生史記讀書筆記篇九
呂后,名雉,是高祖劉邦在皇后,她執(zhí)掌朝政十五年,臨朝稱制八年,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古代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在女皇。作為一個重要在歷史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她的評論不一,甚至大相逕庭,但僅依據(jù)別人的評論就給一個人下定論是不客觀在做法。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為呂后單獨作紀,所以我想從這本比較接近呂后所處的那個時代的著作中,尋找她留下的足跡,了解這位稱制天下在女人到底是一副怎樣的面孔,并且了解史學大家司馬遷對呂后的看法是怎樣的,體會司馬遷的是怎樣對人物作客觀性評價的。以下就是我在讀『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時的一些結(jié)合上述問題所得的心得體會: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葯,使居厠中,命曰:“人彘”。居數(shù)日,迺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迺知其戚夫人,迺大哭,因病,幾餘不能起。使人請?zhí)笤唬骸按朔侨怂鶠椤3紴樘笞樱K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這一段的記述我可謂印象深刻,司馬遷在這裡對呂后的態(tài)度明顯也改變了,一改剛毅的形象而搖身變成一個心狠手辣的婦人,孝惠帝之語既是表達孝惠本人對母后的憤懣和不滿,也是司馬遷借孝惠之口評述呂后,對其行為給予批判。而大部分的人也是就此事將呂后評定為兇狠惡毒之人,不僅殘害了戚夫人,而且還令孝惠帝從此一蹶不振,臥病不起,似乎是狠毒到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的地步。雖說她在這件事情上表現(xiàn)地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但換個角度想想,呂后的做法也有情理可循。在對戚夫人的報復(fù)上,我們可以退回到孝惠即位前,呂后本人失寵,孝惠的太子之位又受人覬覦,在“母以子貴”的宮廷中,呂后很清楚地意識到若是如意成功取代太子自己將來會受到何等的威脅,她也清楚地感覺到自己曾經(jīng)所付出的青春年華和奔波勞累被無視的凄涼,當往日的不安和恐懼涌上心頭,便容易激發(fā)今日的怨氣和憤恨,在這種情形下,呂后的報復(fù)行為也許就可以稍加理解了。至於呂后為什麼會使出如此殘忍的手段,我想這和呂后的個人性格有關(guān)係,她的果敢堅決在“所誅大臣多呂后力”中就有所體現(xiàn)了,正是這樣,讓她的一些行為看起來也就那麼極端了,但也正是這種行為的殘忍性讓我們更加感受到呂后之前所壓抑的苦悶有多深,在一種長期男尊女卑和多妻制的宗法社會中,對女性來說,通往叀制權(quán)利巔峰的道路荊棘叢生,障礙重重,她們想要由弱變強,成為勝利者必要的訣竅就是要不斷變換權(quán)謀和置對手於死地的手段,只是這種政治鬥爭的殘酷性表現(xiàn)在兩個女人身上讓人覺得更具感官上的刺激性而已。在對待孝惠帝的做法上,也許呂后做為一名母親本不應(yīng)該讓本性善良的兒子目睹如此殘忍的場面,但是政治本來就是殘酷的,作為一名君主,孝惠表現(xiàn)出來的是他過于柔弱的一面,這本不是一國之君應(yīng)有的性格,而且在目睹了變成“人彘”的戚夫人之後,他更是開始不理朝政、縱慾聲色,以至臥病不起,相比於戰(zhàn)場上的血雨腥風和政治上的爾虞我詐,那個場面可謂大為遜色,此時孝惠帝不能獨當一面,卻是從此一蹶不振,這可以說更多與他柔弱的性格有關(guān),而呂后在其中似乎更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wù)稼,衣食滋殖。
這是司馬遷對呂后的評價,與前面所述不同,這裡是以孝惠帝的柔弱襯托呂后的能幹與魄力,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呂后的功績,最后是給予了她積極肯定的評價,也許就是這最後的關(guān)鍵性評價奠定了司馬遷對人物評價持客觀的態(tài)度的說法。事實上,從正文的記述中看出,司馬遷對呂后的評價大體上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從呂后對趙王如意和其母親戚夫人的行為,到呂后臨朝稱制、大封呂姓王,再到呂后去世後諸呂被滅的描述,都體現(xiàn)了司馬遷對呂后的行為是不贊同的,所以大部分的篇幅都是用來記述呂后的不是了,而對她在政治上的作為卻幾乎沒有提及。將大部分筆墨花在權(quán)力鬥爭方面,無非是想否定呂后稱制的非法性,在不得不承認她的統(tǒng)治的情況下,似乎就出現(xiàn)了轉(zhuǎn)而攻擊其行為的趨勢,其實縱觀歷史,每個帝王想要鞏固自己的權(quán)利,都不能太過感性,呂后的強勢正是國家穩(wěn)定最需要的,在男性統(tǒng)治時似乎一切就理所當然,人們會更多地記住他們的光輝政績,至於其他方面往往可以被掩蓋,而當女性上場時,人們的關(guān)注點卻從她們的政治才能上轉(zhuǎn)向國個人品行上,所以在客觀的『史記』中,對呂后時期天下太平、國富民安的景象的描述也只是寥寥幾句。
在我看來,呂后在個人品行上也許存在很多問題,但據(jù)我上述所言,她的行為也有一定的情理可循,並不能將她全盤否定,而且她統(tǒng)治期間可謂是太平天下,說明她是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的,這些是她身上的閃光點,同樣也不應(yīng)該被埋沒。總之,放在多角度的視野下,我們能看到一個多樣的呂后。
以上即是我在讀『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時選取的三段令我感受比較深的內(nèi)容所記的一些感想,也許觀點不乏不成熟甚至膚淺,但正如史學大家司馬遷秉承的客觀精神那樣,自己也是在嘗試著從一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如有不當之處,誠心接受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