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在人間讀后感篇一
人間有味讀后感(人間有味讀后感200字)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間有味讀后感(人間有味讀后感2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寒假,我細細品讀了汪曾祺先生的一本著作《人間有味》。
汪曾祺先生似乎對四方美食有一種執念,他對美食的熱愛與追求是令我敬佩的。
其中有一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為《學人談吃》作序。
學人是會吃且善于談吃的。
學人可以是大學教授,生活相當優裕。
但他們卻極少吃富油水的食物。
教授們有家,有妻兒老小,當然不能這樣的放誕。
文中還有一種人,叫“準學人”——學生或助教。
在汪曾祺先生眼里,學人是無須吃得山珍海味的,但一定是會吃且善品味的。
學人所做的菜大多存本味,去增飾,不勾濃芡,少用明油,比較清淡。
而我以為“學人”當以蘇東坡為最。
蘇東坡好吃,于他詩文中常見美食。
他在《初到黃州》中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寫《煮魚法》,細致入微,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做《東坡羹賦》《菜羹賦》,強調“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不用魚肉無味,而有自然之甘”。
用蔓菁、白菜、蘿卜做的'菜粥,能吃出“自然之甘”來;他在《論食》中說:“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郡麥心面,作槐芽溫淘,滲以襄邑抹豬炊、共城香粳,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膾。
即飽,以廬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茶。 ”更是將自己的飲食之樂與美文融為了一體,讓人讀之就垂涎尺(其實是我自己)。
其實汪曾祺先生也算得上一位學人,他與蘇東坡先生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經過波瀾四起的生活,千山萬水的歷程之后,再吃到童年的那股熟悉的味道,如汪曾祺、蘇東坡這般細膩的人,不知心中泛起怎樣的漣漪。
若將學人說的通俗些,便是吃貨。
而吃貨的基本技能,就是什么都看起來很好吃。
有一年,汪曾祺先生去草原林區體驗生活。
六月的草原綠油油,開滿了黃色的金蓮花。
他很興奮,當即作了首打油詩:“草原的花真好看,好像韭菜炒雞蛋。 ”而上一個遇到美景卻滿腦子是吃的人,則是蘇東坡。
他寫春天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他們吃東西是會思考的,是極富想象力的。
愛吃的人,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
汪曾祺先生一直念念不忘云南的菌子。
在昆明住了七年,四十多年后仍然忘不了,還能在文章里一一數遍雞樅的難以比方的味道,白蘑煮成的鮮湯,還有各種長得奇形怪狀的菌子。
這樣的“吃貨”使我同感,他不是“酒肉穿腸過,味道全不知”的人。
汪曾祺先生的舌尖一定是有記憶的,他會記住那些讓他喜歡、感動的味道,亦使我喜歡、感動。
我覺得,這樣的吃貨,才能真正談得上愛美食,懂美食。
所以,當汪曾祺在離鄉幾十年后,在沈從文先生家再一次吃到了茨菇炒肉片后,從此又有了感情。
其實,終其一生,汪曾祺先生的味蕾都在追尋兒時的味道。
他只是寫了兩句話:“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
我想念家鄉的雪。 ”也許,有一天,我也會讀懂這兩句話。
食道舊尋,尋那兒時的味道。
在人間讀后感篇二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感覺近些年來,對汪曾祺的評價越來越高。筆者不由得回想起第一次讀汪曾祺的時候,在很小很小的年紀,讀的大概就是《葡萄月令》這一篇章,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的那種飽滿的筆觸,充實的內心,仿佛一切都不如面前的這串葡萄重要,仿佛所有的事情都是天高云淡,彈指一揮間。
這么多年過去了,重讀汪曾祺,這種感覺不僅沒有改變,反而更加濃烈。參加工作之后的那種受到大環境影響的浮躁,看起來忙忙碌碌實則無所事事的日子,荒蕪的內心和精神,疲憊又麻木的肉體。所有的這些,在讀到汪曾祺的時候,幾乎一下子都消散了。
這次讀《人間草木》,看汪曾祺講花鳥魚蟲,看他講天南地北。仿佛一下子人就靜下來了,眼前的那點紛爭都不在重要,平生之事亦不過爾爾。
人這一輩子,眼界要打開,胸懷要敞開,世事紛爭固然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人人都不能避免的,但這人生也并非無趣到底。
有生之年,在眾事中尋一心頭好,一以貫之,余生皆可得趣于其中。
如汪曾祺,賞花,喂鳥,逗魚。
人這一輩子,著實不容易。哪怕只是找到這一點點愛好,寄情其中,也不枉人世間走一遭了。
所以說,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像人間草木一樣,想來也是極好的。
在人間讀后感篇三
《人間值得》這是日本一位90歲高齡老人的自述,從事70年的心理醫生工作,相信她在她的專業領域所總結的心得體會,沒有什么人會想反駁吧,當然反駁也不要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如果你能從這本書中有所收獲,那不光是對你自己值得,也對她分享極具意義。
這本書中沒有很多的方法總結,只有平淡生活中理解出的輕松的人生信條。你可能覺得人活到90歲,人生應該從1歲開始,而這位老人先告訴你關于工作得失去留。實際上整本書都在講怎樣在自己經歷的生活軌跡中調節自己的身心。人需要和他人溝通,也需要和自己溝通,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每當你覺得為什么你這么倒霉遇到這樣的事時,都反過來問自己這件事讓你學會了什么,你立刻就會覺得世界都變了。
工作可能不是你最喜歡做的,愛人也許也讓你不盡滿意,人際關系你也處理的抓耳撓腮,很多時候都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你看到的是事情并不圓滿的一面,大道理你可能讀的不少,雞湯也干過幾碗。這本書也可以當做是一本雞湯,因為無論你在社會上遇到任何的事情都是和人有關的,你需要在溝通的過程中讓別人知道你的訴求,同時也要在了解別人訴求的同時去思考這其中是否有你不能理解的部分。我很推薦你在低谷的時候來讀這本書,你可能會很安靜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人際關系分很多方面,對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我想應該是家庭,家庭里的人是自己最親近的人,而正是最親近的人往往會忽略溝通的重要性,把自己最不好的一面展示給家人,而討好外面的生人,不能說外面的人不重要,但家人必然應該是最重要的,孟非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我死了,真正會難過的人不會超過10個。我認為這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話,對于你的離開并不能給大多數人帶來很多的不開心,那么為什么要在意他們的想法,真正照顧好身邊的人,也是我們生活的大樂趣之一。醫生的老公也是個醫生,并且酗酒,這在結婚之前她不知道,曾經想離婚的她也經歷了很強烈的思想斗爭,最終繼續維持了婚姻。她說服自己去看更好的一面,而且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和睦,這好像很多家庭劇的情節,但醫生的考慮任何一個角度都只是一方面,如果你的家庭也正遭遇類似的問題,那么建議你讀讀這本書,相信一定會受到啟發。
之前也讀過一些日本人的書,并不很多,但也許是巧合,又或者是翻譯的問題,總是覺得日本人可以把事情描述的很平和,似乎再大的困難都沒什么大不了。沒有什么驚濤駭浪,只是微風吹掉了樹上的葉子,那樣輕飄飄的落在地上。
醫生也很看重自己的孩子,這在中國的文化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但只是重要在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養育孩子真正是培養起一個獨立的人格,讓他能夠獨自在外面經歷風雨,而這種果敢的心,正是由于他有一個優秀的父母,很多父母做不到,這是超級難題,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誰能比誰更有經驗,即便你能有幾個孩子,優秀的經驗也不會跟著數量積累。
在她經歷了一生以后,總結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這才是一個豐富的生命所應該擁有的東西,能夠在自己擅長的范圍內幫助更多的人,真正貢獻了自己的價值,也要慶幸擁有90年這么長的人生讓她可以比別人經歷更多悲歡離合。也許只有到那個時候才能明白所有的財富榮耀終究都是自我實現的過程,真正的自我實現是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是家人對自己的肯定。我想我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希望你能有更好的見解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