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回憶我的母親教學反思篇一
反思一:王曜君老師的話好像是說給我聽的。從教有7個年頭了,“教師眼里要有學生”這句話也聽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這堂不算成功的課之后,王特的這一句“教師眼里要有學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反復地回顧這堂課的每一個細節,最大的遺憾是:華茂如此優秀的學生竟沒有在我的課堂上展現他們的才華。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里沒有你(學生),只有它(教案)”。
我想就兩個片斷談談這份遺憾:
這一環節時,第一位學生就一下子把母親的性格全說出來了,當時我的心里就一驚,接下去怎么辦?情急之中就隨便敷衍了一句讓他坐下了,為了讓課堂能沿著自己的預設進行下去,便請了另一位學生談母親一方面的性格,并沒有讓第一位學生具體地談談自己的感受。此時我發現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討論中他很少舉手。這應該是一位語文素養很高的學生,但是正是我的“無視”打擊了他的積極性,可能也打擊了許多學生的積極性。
這一環節時,站起來兩個學生都用8—12段的內容來回答,很明顯學生對這一環節的要求沒有明確,然而課堂上因為急于趕時間,并沒有引導學生回到前一部分進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帶過,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在這一環節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我也錯失了讓課堂呈現精彩的機會。以上的兩個片斷留給我深深的遺憾,這不僅說明我教學機智的薄弱,更說明我在課堂上沒有真正地把學生裝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終考慮和關注的僅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們在課堂上能始終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展的進程,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對語文課的興趣,也一定會呈現活躍而生動的課堂生命力。
反思二:曾有一位老師這樣說:“課不新就不要拿出來。”是的,循規蹈矩、平平淡淡的課有什么必要給人看呢?反思我的課確有獨特之處,但與幾位優秀者相比,真的很難說出一個“新”字來。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圍繞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來體驗和品讀,過于平面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認識這一點,卻因為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本的淺層進行閱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
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其次,主問題的設計不夠新穎,缺乏深度。整堂課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作者的心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做人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么?”顯然這兩個問題形式的區分度不夠,難度不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這樣就很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對第二部分的品讀也就達不到一個高潮。然而,在這堂課整個準備過程中始終找不到一個最佳的主問題,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
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為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回憶我的母親教學反思篇二
公開課上完了,終于松了一口氣。還沒有進行集體評課,不知道聽課的老師評價如何,不過聽了個別老師的評價,反應很好。回想整個課堂就像發了一場夢,但上課感覺還良好,讓我開心的是同學們都積極參與其中,而且他們對母親的真情流露讓我感動不已,母愛這種情感的感染力也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但回想了整個課堂,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引導不到位。在第一個環節學生自由朗讀喜歡的句子時,學生讀的聲音太小,像是不敢讀出聲。這導致在這個環節里有點尷尬,那時內心很焦急,卻無可奈何。回想起來問題在于我,我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讀。畢竟一般一篇課文學生自己真正喜歡的欣賞的句子也就那么一兩句,對于同一句話,讀了一兩遍就不再想讀了,而我當時沒有想到,也就沒有用正確的語言去引導。
第二,對學生的朗讀沒有做出必要的指導。在賞析這個環節的時候,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時,我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例如,一個學生賞析文中最后一句“哎,還說什么呢?心痛!心痛!”他賞析得很到位,還用了一個貼切的詞語“撕心裂肺”來形容。但他讀的時候卻沒有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賞析完如果他再讀一次的話,那么就真正的是有感情地朗讀了。
第三,時間把握不好。上公開課,最忌的就是拖堂,而我延遲了兩分鐘下課。在讀賞這個環節超過了預期的時間,時間控制不好,本來可以控制的,但是學生還想回答,不想扼殺這種積極性,更不想扼殺學生情感的真摯流露。所以后面就省了一個“讀背名言名句”的環節。但時間還是超了。
以上都是我應該要注意的問題,但因經驗不足沒法考慮周全。還有其他問題,由于當局者迷,還沒能總結出。
附:學生課后在qq空間發表的感想。
今天,學了老舍的《我的母親》這課,文章通過回憶母親的身世以及母親撐持家境的堅強與辛酸,終生的剛強與貧苦等。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及對失去母親的痛心。
在公開課上,同學們對母親的愛散布整個教室。同學們教通過這機會抒發出了對母親的愛。看到同學們的真情實感及聽到他們說出的包含感情的語言時,我不禁熱淚盈眶。突然想起媽媽。她的額邊又多了些許銀絲,眼角旁布了幾裂皺紋。臉色也不再像從前那樣的紅潤。昔日那雙纖細的雙手也消逝了。想著想著,淚珠滾下。心中涌出一種痛,但兼并著一股巨大的暖流,多少個日日夜夜,媽媽為我做的一切全從我的心門涌出,呈現在腦海。媽媽,我想對你說:您用您的生命哺育了我,您賦予了我生命,賦予了我一切。您勞動的身影讓我永遠無法忘記,您慈祥的笑容將永遠銘刻在我心靈的深處。是您,在我迷途是您,忘返的時候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是您,在我傷心落淚的時候給予我溫暖和快樂。您是我心中永遠不滅的太陽,您的光輝將陪伴我走向生命的盡頭。此時此刻,我只想對您說:媽媽,我愛你!
回憶我的母親教學反思篇三
上課是個人思想的整合,評課是眾人思想的碰撞。
評課越深入,思路越清晰。
《回憶我的母親》在設計教案時共三課時。第一課時,講背景,作者字詞,文章結構層次。第二課時,概括事件分析人物品質。第三課時,體會我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以及我對革命事業的決心。
今天,講課時。兩點整上課,我1點52進教室。當時教室里已經坐了很多老師。其中,還有副校長。難免會緊張,所以,就利用多媒體放了一首《媽媽我想你》。歌曲四分半時間,因此,歌完之后剛好上課。隨意的歌,調動情緒,毫無目的。導入,本來是開門見山。當我發現學生和老師們都沉浸在音樂之中,我換了導入方式——情景導入——我們感恩生命如同鳥兒有了豐厚的羽毛將會飛向藍天。我們感恩母親,她陪伴我們人生的起起落落。當我們第一次睜開眼睛看到的人就是母親,母親懷胎九月早已和我們建立了最為深刻的感情。所有母親都是這樣的,朱德先生的母親也是如此。
這樣的導入,我很不喜歡。因為,句子沒有那么優美,遣詞造句生硬關鍵語速也慢。(我緊張的時候,反而語速會變很慢。)
接著,按照計劃回顧知識三組詞,三層次。分析第二部分。布置任務1.概括第二部分關于母親的事件。2.總結母親的高貴品質。學生帶著兩個問題,開始討論,討論過程中,我發現他們速度太慢。但是,考慮到學情,也就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他們討論了近20分鐘。接下來概括事件。事件概括,我提醒了說關鍵詞,重點句。但是他們依舊很難概括出來。但是,對于人物性格學生把握的很好。由于時間關系,對第三部分講授,我很快做了總結。而且為了讓學生把握讀法,還特意強調和泛讀了第16段兩個“忠于”的語句。
下課鈴已經停了一會了,布置完作業下課了。
反思:
導入:導入是拉進作品與讀者的關系,要激發讀者的興趣。不是,毫無目的的進行。其次,當情緒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應該順勢而推。借助朗誦第一段,再來回顧文本知識。
授課過程:1.問題設置不清晰。對于和母親有關的事情,應該分組找出,而不是全班都在總結。按照我的方式:全班總結,一會浪費時間,二會使課堂混亂。2.在概括事件時,給他們方法指導,更重要的是有范例。3.適當的時候,要滲透背景介紹。這樣孩子們就不會糾結“溺”字。
板書:四塊黑板利用不合理。最南邊的黑板應該寫一些字詞類。緊挨著的黑板寫本文結構,第三塊黑板也就是靠近寫結構的黑板,應該寫人物品質,最后一塊黑板寫一些延伸的知識。
總之。
1.課本挖掘不夠深入。母親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平凡的母親,在我人生的每個階段充當著不同的角色。在我幼年,母親是平凡的勞動婦女,是一個傳統社會中的婦女,她勤勞、聰明、能干、善良、寬容。在我求學時,母親是有遠見的。在我步入社會時,有了自己新的思想,母親又成為了我的支持者,一個人養活一家,她明白我的不容易,可見母親的深明大義。
2.教學設計不精致,像粗糙的陶瓷。看似完整,但不完美。
a.教學設計要考慮每一環節所用的時間,在備課時就注明。
b.活動應該是質量和效率雙重標準。
c.方法指導不是只講空泛的詞,應該落實處,給范例更直觀明了。
3.板書,合理安排每一塊黑板。
4.隨意的導入要鑲嵌在整個課堂環節上,而不是,僅僅為了緩和氣氛或者調動情緒。
教學智慧不是花,應該是嫩芽。
回憶我的母親教學反思篇四
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因時代背景的原因,造成學生閱讀困難,再加上作者是開國元勛,學生理解其情感有難度,想從文中獲得人生經驗與生活思考也不易。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緊扣文本,理解內容為教學重點:母親的品格,母親對“我”的教益,進而再理解字里行間的情感。
課上完后,有太多的遺憾。正如區教研員張秋艷老師所言,品析重點段落,可從多角度入手,不要僅僅局限于“詞語含義或作用”;可以大膽設計,“母親的品格”完全可以放在第一課時學習;有經驗的教師一定要有“對比閱讀”設計,一定要進行拓展閱讀,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同時還要注意讀書方法的指導;依然要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一定要落實到具體學習活動中,教學設計處處要圍繞學情展開等。
其他同事的建議:三案撰寫要嚴謹;教學環節再調整,避免頭重腳輕;還是威嚴多于親切;嘗試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需繼續探討。
最近這兩三年,總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到了瓶頸期,讀書、學習、集體備課等各種形式,也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為此,苦惱了很長時間,而今,似乎找到了出口。對于教學,還是沒有真正打開自己,總是說擺脫過去的經驗,實際上還是沒有真正打開自己,沒有從零開始,還是被經驗慣性所控制,問題依然是問題,困惑依然是困惑,幾年來,停滯不前倒成了常態。
教學越久,越想回歸最初,做一名“語文人”。怎樣才能達到期望的課堂?既能“教文”,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又能“育人”,傳承民族文化,培育良好道德。怎樣才能把學習語言、發展思維、提升核心素養結合在一起,落實到每一節語文課上,落實到每一個語文學習活動中?夢寐以求的是自己的語文課堂能具有大氣、靈動、豐富性,帶給學生優質的語文教育,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對于閱讀教學,我認為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一直追求課堂上教學生學會閱讀,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或集體的解讀代替學生活潑潑的感悟,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實踐下來,總是不盡人意。
還得繼續修煉,繼續前行。
回憶我的母親教學反思篇五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的一篇寫人敘事的文章。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征的把握。深刻感悟母愛這一永恒的話題,并在這樣的氛圍中,很快進入情境。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二環節是學生對文本的讀與品及交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能結合具體事例和相關細節細細品讀母親的形像,并能較為深刻地把握這個形像。但是存在許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教師的個性解讀缺少力度,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多閱讀,深入文本,查閱大量資料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能力。
其次,由于學生緊張,課堂交流不夠,很多學生不敢大聲地將自己的想法講出來,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分享。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環節口頭表達訓練:我最想對媽媽說
這個環節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親,去愛自己的母親,把對媽媽最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孩子們發言不夠大膽,表達感情過于拘謹,因此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課堂上我表現的比較輕松。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大膽與潑辣欠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培養有待提高,這些還需要在以后的課堂上與學生們一道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