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情抒情散文實用篇一
編者按:我們對自己的家鄉都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感,對他鄉你會有什么樣的情意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想抒發一種什么樣的情懷吧!
原標題:他鄉情意
那年夏天的一個晴日,文友杰球邀我去他老家做客,而友人的老家在攸縣淥田鎮淥田村。
淥田,在我的印象中,它就是攸縣的一個少數民族。與梅城隔河相望,位于攸河南岸,離縣城不過三十華里,但它的語言與大部分攸縣人不同,有點嘰哩呱啦,語速快、語調高,在攸縣人眾多的方言中淥田語最特別。攸縣方言之于外省外縣是很難懂的一種方言,而淥田方言之于攸縣也是一種難懂的方言,后聽說淥田人的祖先是河南人,河南人說“中”,淥田人說“是嘍”,沒有一點河南人的腔調。雖然淥田話難懂,但我很愿意聽這種方言,也原意與淥田人打交道做朋友。
我與淥田的淵源還是緣于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同宿舍的一位同事就是淥田人。剛在一起的時候,我是難以聽懂他的話語,后來慢慢地與他相處久了,聽得多了,交流起來就不難了,而且感覺淥田語言是一種很不錯的語言,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也跟他學了不少。
從縣城到淥田,只有幾十分鐘的車程。那天出發遲到達友人家,已快到中午時分。下車后,友人的妻子趕快進門去準備中飯,而我下車后,卻在友人的陪同下在他家的屋前屋后,左瞧瞧右看看。友人說,這棟房子是二000年建的,也有十幾年了。但不用朋友多解釋,房子建在這里真是個好地方,綠水青山,屋后翠竹蔥郁,鳥啾,啴鳴。屋門前有一池塘,池塘邊有幾棵楊柳,隨風揺曳,多姿多態。左邊是青青的菜園。一條水泥澆筑的公路穿村而過。放眼望去,大片的苗圃、田疇、屋宇錯落有致。田里的禾苗已是沉甸甸金燦燦了,美好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見過友人的父親母親,感覺時光的美好,他們同庚同歲,八十有六,卻精神矍鑠,耳聰目明,也很健談。他們過了金婚,也過了金鋼鉆婚。他們在一起相濡以沬,牽手到老。
友人的父母和妻子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午餐,為了這頓午飯,友人的妻子還特意殺了一只自家喂養的土雞。望著滿桌的佳肴,我卻鐘情那些許久不曾吃的農家蔬萊和那碗香甜可口的米酒。一碗米酒下肚,話就多起來,和友人的父親談起過往,他談興正濃,當他說起曾在縣人民鐵廠工作過的時候,我提起了我父親的`名字。他說,你父親我是記得的,我們在一起工作過,你父親是個有能力的人,也是個好人。但我想起父親心里就有一種揪心的痛,就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父親是好人,好人卻不長命,四十歲就離開了我們。
飯桌上,我努力掩飾心中的那份傷痛,望著友人的父母那樣健康高歲,像他們這樣活著多好。在鄉村,有青山擁著,有老伴陪著,有親人候著,有山水看著,還有何求?孟子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都會老去,但我們不一定能像友人的父母老得好,如此泰然自若,知足常樂。
回來的時候,友人的母親非得要在她親手栽種和精心侍弄的菜園子里摘些果蔬讓我帶回家嘗嘗鮮,我盛情難卻,只能收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友人是幸福的,父母還健在,還有時間去孝敬老人。
感謝友人的這次相邀,時隔經年,讓我回到了家園,感受到像親人一般的溫暖和難以忘卻的情意。
(作者簡介)李方明 ,湖南省攸縣人,株洲市作協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攸縣作協理事。90年代中后期開始文學創作,有小說、散文、紀實文學散見于《湖南文學》《解放日報》《湖南散文》《湖南工人報》《長沙晚報》《株洲日報》《文藝窗》《作家園地》等省市各類報刊,著有長篇小說《生存》等。
作者|李方明
公眾號:梅州藝苑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鄉情抒情散文實用篇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就算與家鄉僅隔數理但是晚上依然思念著家鄉,在外數年最思念的就是曾經為我遮風背雨的母親,時光不留人,也不留情,在外闖蕩是多么回想當時在母親的懷的懷抱,就算在外面相交了許多的朋友, 但是最忘不了的就是家鄉知己的伙伴,雖然我并沒有離開家鄉,但是誰又不會離去家鄉去一片陌生的地方打拼呢,每當我離開家鄉走上我的.學習生涯時,坐著校車漸 漸的離開我的家鄉是心里無比的悲傷,也許是因為這里存在著無數的親情吧,雖然在外面打出一片屬于自己天地,依然會帶著激動帶著懷念衣錦還鄉,走過許多崎嶇 的,平坦的路,路旁會有許多名花,綠草,但是我只走過一次,家鄉的田間小路,路旁有枯枝爛葉,但是我走過無數次。家鄉方言,我依然掛在嘴邊,銘記于心,永 遠不能忘記,看見家鄉的大叔大嬸,仿佛回到了童年時,是多么的快樂,去過許多名勝古跡,高樓大廈,但是那里沒有親情,只有鄰居,最忘不了的還是家鄉的田間 小屋,鄰居家的大叔大嬸。我希望有一天我在外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會驕傲的衣錦還鄉。
田間的小路,小屋,一花一草,枯枝爛葉,都有我的情義灑在上面,鄉村舊事難忘的,家鄉的每一處,都是熟悉的,落葉鋪滿大地,夕陽西下,春夏秋冬,都有屬于我的記憶。
鄉情抒情散文實用篇三
提起故鄉,就會令人興奮地熱血沸騰,鄉心濃濃,顯露無遺。故鄉,在每一個身處異地游子們的心中,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牽掛和思念。然而,留在我記憶里的故鄉,對有些印象已經逐漸地淡忘了。但,故鄉那自然的真撲、自然的寧靜、自然的美麗,以及在故鄉那些許多快樂的日子,豈能因處身異地而忘懷?故鄉的情景常常襲人而來,如今,雖說飲著異地的池水,但對故鄉那份鄉情早已深注入骨。
我成長在一個起伏連綿,景色如畫的山里水鄉。那片晨曦里的青山綠水,從幼年到青春年少、曾在那兒度過了十六年乍晴乍陰的日子。自從離開故鄉與親朋好友散落四處之后,可再也沒有聽到人們談起那里秀麗的山色。
然而,留在記憶中的那一道最美的故鄉風景,莫過于家家戶戶的窗景。玻璃窗上,貼著窗花,窗花映著屋前的花草,在燕巢鳥兒歇翅的屋檐下,小窗旁一邊掛著一串串紅辣椒,一邊掛著一串串雪白的大蒜頭!窗口上流動著山里四季的長河——樹葉紅了又綠,春天走了又來到;窗花出自媽媽們的巧手,各剪自家的喜慶和門前的美景。那美麗的窗景,曾無數次地浮現在我眼前,勾起我對故鄉的思念。
鄉土寸寸香,拉開記憶的帷幔,我心的腳步已開始啟程,我美麗的故鄉呵,我回來了!輕輕地,就像一朵撐傘的蒲公英,乘著風的船兒回來了!
故鄉,位于長江西陵峽的東白部,靠山鄰水。溪水繞著山間,大山擁著湖泊,一年四季景色明媚怡人。也許是靠近長江邊緣的緣故吧,有著豐富的水源,除了山就是水,放眼望去,青峰翠谷,瀑布掛天,鏡湖練川。故鄉的人們主要靠捕魚和種植藥材為生,每天都有城里的生意人進村上門收購。雖說是一個默默無聞地小村莊,但,那里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陸路有客車,水路有渡船,出山進城也只需二個小時就能達到。
山后白云悠悠,山前有一道美麗的小溪,一條水盈盈淙淙地流著的溪水。溪水發源于哪里我不知道,只知道它從大山的盡頭流來,沿途的山溪水泉,形成了門前那一條不大不小的溪河。它沒有巍峨峻嶒的形態,沒有磅礴宏偉的氣勢,它也沒有滾滾的驚濤,沒有洶涌的駭浪,它永遠是緩緩的而流,默默而流,在蒼茫天宇之下源源不斷地流著,流入長江。在寬闊處的河岸邊有一個渡頭,二個擺渡的老人搖著舢舨載著進山、出山的客人們過河。因為故鄉是一個山里水鄉,幾乎家家都有一艘小舟,所以,搖渡的老人們,終日還是比較清閑的。
潺潺的河水里永遠有浪花和殆不盡的水族資源,滋養著岸邊的'人們。沿岸林林山山,百來戶的人家,就散落在小河兩岸的樹林中。每天,金雞啼曉,采藥的男人們三五成群,結伴上山,鞋聲沓沓,人影晃動,逐漸隱沒在霧色迷茫里,天色明亮以后,青草上的露珠在朝陽中閃爍光彩,婦女們成群結隊,有挑著水桶下河挑水的,有提著滿竹籃的衣服去河邊洗衣的,笑聲盈路,歡騰在朝陽中。山里的孩子們沒有事情可做,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僅有的樂趣,唯一的玩藝兒,就是到河邊去撿那些渾圓光滑發亮的卵石,下河去抓魚、戲水、竟波逐浪。
山里沒有電影院,村頭的草地上就成了露天影院場所。在兩棵樹之間,懸掛一張白布,孩子們只要看見了那一張白布掛起,就知道今晚要放電影了。所以,看電影是山里的孩子和山民們唯一的娛樂。當夕陽過去了最后的絢斕,夜幕罩臨時,人們一家串著一家,提著小板凳趕往村頭去,而興高采烈地孩子們、早已在白布下等候了,我曾經也是那孩子們中的一員!
最令人難忘的應該是那個遺失在深山野嶺的少年的夢!夢里的豪情依稀尚在,可惜夢里的主角們早已似勞燕各分東西。自從離開故鄉,來到幾千里之外的浙江,匆匆已是三十年了,故鄉離我越來越渺遠了,然而,在河灘撿卵石的兒時情景,與伙伴們激烈爭搶的景像,那河邊吻別的一幕,卻又那么的清晰地回到眼前。
叫人剪不斷的鄉情,讓人魂縈夢回的故鄉呵......
鄉情抒情散文實用篇四
又到中秋月圓時。仰望天空的明月,便想起大學畢業那年在阜寧射陽河畔度過的那個中秋之夜。
1962年,從徐州師范學院畢業的我,被分配到鹽城工作。那年9月11日清晨,我們幾十個同學乘一輛大客車,從徐州出發到淮陰轉車趕往鹽城報到。傍晚,汽車開到離淮陰城只有十幾公里的地方,突然停了下來。原來,因為14號強臺風帶來的大暴雨,公路被沖壞了,正在搶修。司機告訴我們,今晚只能在車上過夜了。
天黑了,我們一邊啃隨身帶的煎餅,一邊天南海北地聊天。夜深天涼,我們就下車原地跑步。第二天天亮,汽車開了,很快到了淮陰城。我們稍事休息,又轉車趕往鹽城。住進鹽城地區招待所,我們便聽說,因為明天是中秋節,專區文教處要款待我們。果真,宣布分配名單后,我們就在鹽城教師進修學院食堂會餐了。每桌六菜一湯,每人兩只月餅。在那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這是難得的福分,大家都很高興。我還有更高興的事,那就是我被分配到了阜寧縣。文教處的同志說,那里有一所省屬中學和一所師范學校。這意味著,我將有可能在一個較好的`環境中工作。
吃著吃著,我突然想起遠在江南農村的母親。我悵然地獨自走出旅社,來到射陽河畔。我在河邊找了一塊石頭坐下來。汽車輪渡都早已停航,四周靜悄悄的。河水清澈見底,一輪又大又亮的圓月沉在水底。中午發的兩個月餅,我沒舍得吃,準備捎回家給母親。
我的老家在大港。當地的風俗,中秋節除了從商店買廣式和蘇式月餅外,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動手做兩種餅:發酵的甜餅和爛面的餡餅。記憶中,中秋節母親做的餡餅特好吃,有韭菜餡的、青菜餡的,還有芝麻餡和豆沙餡的。晚上在堂前大八仙桌上,擺上月餅、老菱、毛栗、石榴、蓮藕,系上桌帷,點起香燭供月。月亮在天際升起,月光從窗戶射進來,我和哥哥、姐姐便纏著媽媽講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幾年,連年自然災害,缺衣少食,很多東西都計劃供應,母親能買什么供月呢?我們兄弟姐妹四人都在異鄉,母親孤身一人,冷冷清清。此時,她一定坐在堂前,呆呆地望著那天上的一輪明月吧。今年我們是先放假回家,再回校分配。8月底我離家回校,母親還不知道我在哪里,怎么能不牽掛呢?想著想著,我的眼里噙滿了淚水。
月色很美,回到旅社,我很久才入睡。在射陽河畔,我度過了十七個中秋節。回鎮后,每年中秋節我和妻兒都會陪著母親做餅、供月。26年前,母親永遠地離我而去了。此后,每當中秋月圓,我都會想起那年在射陽河畔的月光下對故鄉和母親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