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冰燈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冰燈》是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無論是描寫還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領孩子寫作和領悟父子之愛的很好的范文,所以這節課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閱讀中感悟,教學隨筆——《冰燈》教學反思 王會勤。
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為落實這一目標,在初讀課文時,我組織引導學生通過自由讀、指名小組分自然段讀、默讀三種形式通讀全文后,要求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教給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中,我組織、引導學生每讀一遍課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做反復平推,采用各種形式,有目的、有層次地引導學生閱讀,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學生讀的投入。特別是指名小組流利地讀課文,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并通過恰當的口頭評價,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這篇課文文風樸實,沒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間的深情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教師能夠挖掘本文所蘊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成長經歷中與父母之間感人的小事。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如,在指導朗讀時,教師不能充分發揮范讀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師應該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誦讀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傳授給學生,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最佳的情感共鳴。
課堂上,沒能讓學生及時寫下來,是缺憾。并且,在學生講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愛時,老師沒能及時啟發、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應該怎樣做來回報父母的深情厚愛,德育滲透力不夠強。
總之,一堂課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能夠追求到“一枝紅杏出墻來”的教學情節就是一種收獲。
冰燈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一、重視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積極地展開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為落實這一目標,在初讀課文時,教師組織引導學生通過自由讀、指名小組分自然段讀、默讀三種形式通讀全文后,要求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教給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每讀一遍課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做反復平推,采用各種形式,有目的、有層次地引導學生閱讀,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學生讀的投入。特別是指名小組流利地讀課文,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并通過恰當的口頭評價,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教師不但注意學生閱讀興趣的調動,而且特別注意問題出示的時機,如,在學生通讀課文兩遍后,提出問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以指導以后的閱讀實踐。在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時,先要求學生同桌互說,保證了參與面,為指名說奠基。在整體感知課文后,教師引領學生進入閱讀學習的第二階段。
2、精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體會重點詞句段在課文中的表情達意作用”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本節課老師為了突破這一重點,首先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畫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讀給老師和全班同學聽聽。并說說自己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因為讀書是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的過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這一環節的學習活動中,教師特別“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抓住學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學生充分讀文之后,以課后思考題為重點,組織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由于學生讀文充分,理解課文水到渠成,當他們圍在一起討論時,你側耳傾聽,他們的回答幾乎是人云亦云,意見達成了共識。學習思路、文章思路、教學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且全班交流時,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繼進行板書,板書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四、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滲透人文教育
這篇課文文風樸實,沒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間的深情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教師能夠挖掘本文所蘊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成長經歷中與父母之間感人的小事。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師不能放得開、做得到。
如,在指導朗讀時,教師不能充分發揮范讀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師應該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誦讀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傳授給學生,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最佳的情感共鳴。
二、學生講述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人故事時,那純真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很感人。課堂上,沒能讓學生及時寫下來,是缺憾。并且,在學生講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愛時,,老師沒能及時啟發、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應該怎樣做來回報父母的深情厚愛,德育滲透力不夠強。
三、沒能把小組間的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總之,一堂課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能夠追求到“一枝紅杏出墻來”的教學情節就是一種收獲。
冰燈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三
在教授《冰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心中反復在思考:深沉的父愛在孩子們眼中是怎么樣的呢?現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著太大的隔閡,缺乏溝通,以至于導致現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燈》是一篇極富教育意義的課文,這是一篇描寫父愛的文章:快過年了,“我”看到別的孩子都有一盞美麗的燈籠,雖然家里很窮,但是“我”還是張口向父親要一盞透亮的燈籠,父親答應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親長時間打磨一塊冰,正給我做冰燈,父親凍僵的手不時塞進棉衣里,冰鉆心的涼,但父親卻沒有放棄,此時的“我”鼻子發酸,趕忙讓父親到我的被子里來暖暖手,但是父親說,他不冷,讓“我”別凍著。春節,我提著這盞冰燈,心里很高興,后來雖然這盞冰燈融化了,但卻永遠留在了我心中。這故事中的父愛,藏在一些平常的動作,平淡的話語中,對三年級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談不上震撼,仔細想想這才是父愛不同于母愛的'地方啊!如何讓三年級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動于這父愛,著實讓我費心思。
1、在教學一篇課文時,可以不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進行教學,不一定要從第一段開始按照順序再講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規進行。在教學這課時,我先進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學,學生了解到了爸爸答應為我做冰燈,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親為我做的燈怎么樣?”最后再學習課文的重點部分第三部分“父親怎樣為我做冰燈?”這樣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點,加深對課文重點部分的認識。
2、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從表面認識到深入理解。在教學這一課時,我也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父親做的燈怎樣?”這一部分時,學生說到了“父親的燈雖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這時我問:“它”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學生此時說可能是膚淺的表面的,即便是說出了是因為父親的愛,那也是一個淺層次的理解。此時我再引導學生學習第三部分“父親為我做冰燈,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動”。此時學生再理解,就是對課文深入的理解。這樣做,能夠體現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3、要引導學生學會享受別人從課文中的體會與感悟。比如在教學第二部分“父親為我做冰燈,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動時?”當一位學生談及自己的感受時,可以引導學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讀到課文當中去,從而引起教學中的共鳴。
4、在課堂上,我把握住朗讀貫穿教學始終。在第二自然段指導學生讀出羨慕的心情。父親做冰燈的部分,引導學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讀出“我”心疼父親,及父親疼愛“我”的感情。教學第三部分,以課后思考題“我為什么后悔了”自學課文,體會我的心情變化。對于第二個思考題,學生默讀課文,細細品味,感受其樸實的文字所表現的父子間的深情,體味父親深沉的愛。最后結合生活,回憶父子、母子之間的事情,體會父母對孩子的那份關愛。
冰燈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四
一、重視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積極地展開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為落實這一目標,在初讀課文時,教師組織引導學生通過自由讀、指名小組分自然段讀、默讀三種形式通讀全文后,要求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教給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每讀一遍課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做反復平推,采用各種形式,有目的、有層次地引導學生閱讀,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學生讀的投入。特別是指名小組流利地讀課文,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并通過恰當的口頭評價,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教師不但注意學生閱讀興趣的調動,而且特別注意問題出示的時機,如,在學生通讀課文兩遍后,提出問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以指導以后的閱讀實踐。在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時,先要求學生同桌互說,保證了參與面,為指名說奠基。在整體感知課文后,教師引領學生進入閱讀學習的第二階段。
句子和段落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學生充分讀文之后,以課后思考題為重點,組織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由于學生讀文充分,理解課文水到渠成,當他們圍在一起討論時,你側耳傾聽,他們的回答幾乎是人云亦云,意見達成了共識。學習思路、文章思路、教學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且全班交流時,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繼進行板書,板書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四、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滲透人文教育
這篇課文文風樸實,沒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間的深情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教師能夠挖掘本文所蘊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成長經歷中與父母之間感人的小事。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師不能放得開、做得到。 如,在指導朗讀時,教師不能充分發揮范讀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師應該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誦讀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傳授給學生,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最佳的情感共鳴。
二、學生講述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人故事時,那純真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很感人。課堂上,沒能讓學生及時寫下來,是缺憾。并且,在學生講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愛時,,老師沒能及時啟發、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應該怎樣做來回報父母的深情厚愛,德育滲透力不夠強。
三、沒能把小組間的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總之,一堂課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能夠追求到“一枝紅杏出墻來”的教學情節就是一種收獲。
冰燈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五
1、 了解父親給兒子做冰燈的故事,體會父親對兒子的那份愛。
2、 激發學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愛,從而用實際行動去愛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冰燈》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材第12單元的第三篇主體課文。這篇課文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記述作者的父親為他制作冰燈的故事,反映了父親對孩子那種深切的愛。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我在執教的第一課時時,掃除了字、詞障礙,并對課文進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重點學習了課文1——7自然段。這節實錄是第二課時,重點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立足課文8——11自然段,進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學生的心靈經受洗禮,情感得到升華。
寧安市是黑龍江省的一個小鎮,這里有著北國特有的物產及人文景觀。我所執教的班級有63名學生,作為課改的第一批孩子,他們有思維活躍、自信心及表現力強的特點。《冰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恰逢歲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國的孩子愛冰雪,冰雪鑄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曠、豪放、純樸的性格。做為冰城雪鄉的孩子,對冰燈的感受更是親切,加上這篇課文濃濃的親情及北方特點,學生樂于品味,利于達到“三維”目標。
師:上節課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軍有漂亮的玻璃燈,也讓他爸給他做一個。
生2:我知道爸爸很愛他。給他做了一個最漂亮的冰燈。
師:這篇課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會有更大的收獲。首先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看 哪部分最讓你感動。
(生讀,師巡視)
師:誰來說說哪部分最讓你感動?
生;我看到爸爸給我做冰燈的時候和爸爸的對話部分,我最感動。
師:能把這部分最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嗎?
生:能
師:請你自己找同學說說聽了你的朗讀有什么感受。
生:選付貴彬
生:張帆,你讀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這里來暖暖手”這句我聽出了你關心爸爸。就是你讀的“我不冷, 小心凍著,要過年了”不像爸爸的語氣。爸爸的聲音再粗點,就更好了。
生:謝謝你付貴彬
師:付貴彬評得真好,爸爸的聲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現出父親疼愛兒子那種親切的感情。
生:對,我就是這么想的,沒說出來。
師:張帆,那請你再讀讀這句吧(生讀)
師:有進步了。誰再說說,還有哪個部分讓你最感動。
生:我最感動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發酸”我覺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師:你能讀出這種要哭的感覺嗎?
生:我試試吧。(生讀)
生:行!
師:聽老師朗讀8——10自然段,大家邊聽邊想,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師讀)
生:老師我想給你評一評。
師:可以
生:老師你讀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著了”。“再”字重讀得很好。
生:老師,你讀的“我鼻子發酸”這一句聽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師:謝謝你們的鼓勵,這就是有感情朗讀,用自己的感情打動聽眾,就是朗讀的高境界。聽了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問題?(眾生舉手)先把你的問題說給小組同學聽,讓大家試著回答。
(生交流問題,并解答)
師: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最感興趣或認為最重要的問題。
師:大家想聽聽他們小組的回答嗎?
生:想
生1:因為他看到父親暖手,知道冰很涼,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燈很費勁,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燈,爸爸就不用挨凍給我做冰燈了。
師:你們回答的不錯,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來,我還睡著呢,所以后悔不應該讓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凍手,還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師:大家說得真好,其實,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燈很不容易,體會到了爸爸那種深沉而偉大的愛。你還從哪 能看出爸爸愛孩子。
生1:作者要燈,他爸就答應了,是因為爸爸愛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沒錢給兒子買燈,卻答應了兒子。還給他做了個透亮的冰燈。
生3:爸爸起來了,卻讓兒子再睡一會兒。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愛兒子。
生5:“冰燈融化了,卻留在我的心里”其實留下的就是爸爸對他的愛。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了解了父親的愛,讓我們再在小組中深情的讀讀這一部分。
師:父愛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點點滴滴都有著父母的愛,想想你的爸爸媽 媽對你有沒有像課文中這樣感人的事。先和小組同學說說。
師:誰和大家說說你感到的父愛。
生1:我看到小飯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說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給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電話問別人學著做的。 我知道,那盤溜肉段就是爸爸的愛。
生2:我的`小車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2天,我又騎上小車子了。這也是爸爸的愛。
生3:我叔叔家買了一臺游戲機。我去玩,給弄壞了。我以為爸爸能打我呢。結果他沒打我,幫叔叔修理好了游戲機, 還給我買了一個新的游戲機,那就是爸爸的愛。
生:小作者也愛爸爸。
師:從哪能看出來呢?
生1:他讓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愛爸爸。
生3:他說把冰燈留在心里,也是記住爸爸的愛。
師:大家看得真明白,說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對待爸爸媽媽呢?
生1:我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回報爸爸媽媽。
師:不錯,可有點遠,現在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幫爸爸媽媽做家務,洗碗、擦桌子,掃地。
生:到他們過生日的時候,我給他們禮物。
師:小時候,爸爸媽媽給你洗過腳嗎?
生:洗過。
師:今天,讓你給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你能洗嗎?
生:能。
師:那好,今天的作業,就是給爸爸或媽媽洗腳,并且寫成一篇日記。看誰做得好。看誰寫得好。
讓我們帶著真摯的情感,再把課文朗讀一遍,進一步體會父母的愛,表達子女對父母的愛。
執教反思
尤其是“洗腳日記”這一課外延伸,還有頗多趣事、樂事、感人事。一個學生學寫道:我給爸爸洗腳,以為爸爸的腳很臭,結果,爸爸的腳不香也不臭。又一個學生寫到。媽媽說:養女兒真好,還能給媽媽洗腳。我感到給媽媽洗腳,她很幸福,我很快樂。
班級有一個學生的父親是聾啞人,只靠裝車掙錢。這個孩子寫道:爸爸的腳上有土又有泥,還有水泡,我一點點洗著,一塊塊撮著,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再不讓爸爸干這么重的活。
也許我執教的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但我覺得讓學生有情可感、有話可說、有事可記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語文課程標準》上講:“閱讀教學是老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聽完張老師執教的《冰燈》這一課,我深深地被感動著。我被這篇優美的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情深所感動。被張老師為孩子搭建的平臺所感動,為孩子們精彩的發言所感動。張老師在本節課中真正起到了組織、引導、激勵的作用。引導著孩子和書本一次次地對話,在充分的對話中,孩子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張老師趁熱打鐵,又將話題引入到生活之中。讓孩子們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感人的事,這也是張老師把學語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學生的情感中的一種巧妙的做法,既培養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們愛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維目標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冰燈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們的心靈又經受了一次洗禮,得到了凈化。同時,張老師還特別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