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愚公移山文言文愚公移山英語手抄報篇一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日: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署易節,始一反焉。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1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2分)
(1)便要還家()(2)雜然相許()
a.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投諸渤海之尾
c.屋舍儼然雜然相許
d.不復出焉且焉置土石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文: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譯文:
14.內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虛構桃花源,表達了怎樣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當時人們怎樣的愿望?(2分)
答:
10.(2分)(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每小題1分)
11.(2分)(1)通邀,邀請(2)贊同,贊許(每小題1分)
12.(3分)c
13.(4分)
(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2)冬夏換季(寒來暑往),(他們)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時間,(他們才往返一次。
(每小題2分,翻譯準確、表連通順即可)
14.(4分)
(1)表達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諧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們與困難作斗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題2分,意對即可)
愚公移山文言文愚公移山英語手抄報篇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選自《曹劌論戰》)
[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選自《愚公移山》)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甚矣,汝之不惠2.翻譯(任選一句)
①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3.[甲]段曹劌認為魯國“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么?
4.[乙]段是《愚公移山》中最負盛名的一段話,彰顯的`是“愚公精神”,請談談你對愚公精神實質的個人理解。
1. 信:信用惠:通“慧”,聰明
2.①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以實情相報(“犧牲、加、以、信”等詞屬于給分點)②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比不上。(“固、徹、孀妻、若子” 等詞屬于給分點)
3.取信于民。或:魯莊公能做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愚公移山文言文愚公移山英語手抄報篇三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于、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做復數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季節。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嘆。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56、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57、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愚公移山文言文愚公移山英語手抄報篇四
《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名叫愚公的老人,因為自家門口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擋住了出入的路,導致每次出門都要繞很遠的路,所以愚公就下定決心,帶著家里的三個男丁,想去把這兩座大山鏟平,并把挖下來的石頭扔到渤海邊上去。最后,愚公的誠意打動了天帝,于是天帝就派了兩位天神把這兩座山搬走了。
這個故事主要是鼓勵大家做事要堅持,但是我認為愚公移山這件事是不符合實際的。
首先,搬山的性價比不高。因為完全有很好的方法,那就是搬家,顯而易見,搬家比搬山輕松多了,搬一次家最多也就十天半個月,但搬山卻需要幾十到幾百年來完成,所以愚公完全沒有必要花費那么大的精力去搬山。
其次,愚公移山的成功與愚公沒有直接的關系,最終是天神幫他把山搬走的,但是目前為止還不能證明天神是存在的。如果你遇到困難盲目堅持,妄想有什么天神會來幫你,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再次,愚公之所以認為他能把這兩座山移走,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子子孫孫無窮盡矣,他可以命令他的后代一直努力下去,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他沒有權力這么做。每個人的意志都是自由的,更何況他死以后,也沒有辦法監督他的子孫后代去執行他的命令了。
所以,綜上所述,愚公搬山這件事不符合實際。做事不能盲目堅持,做事之前一定要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有沒有更切合實際的辦法。
愚公移山文言文愚公移山英語手抄報篇五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⑴懲( )山北之塞
⑵甚矣,汝之不惠( )
2.請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下面這一勞動場面描繪出來。
(愚公)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可分為三層,請用文中語句寫出二、三層大意。
第一層:面山而居
第二層: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層: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贊同愚公的做法?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苦于;⑵同“慧”,聰明。
2.參考: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稍長的三人挑著擔,拿著鎬上山,鑿巖石,挖泥土,揮汗如雨,號聲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跡成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3.聚室而謀;叩石墾壤。
4.參考:寓意: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贊成:因為遇到困難一味退縮是不會成功的,只有堅持奮斗才能成功。不贊成:因為當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決的困難時,學會放棄,另找其它的辦法,就不會鉆死胡同,陷入困境。(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