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尋覓中華》讀后感字 尋覓中華簡介篇一
我們無從給文化的起源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它卻看似與歷史相輔相成,文化支撐著時代,時代連成了歷史,而歷史造就了文化。無論是大漠孤煙的鐵胄兵戈,還是繁盛喧囂間的琴棋書畫,都澆灌出一朵生機勃勃的文化萌芽。而文化又影響著一代人的思想,扶持著君主的謀略,改變著時代,牽引起歷史。文化可由 歷史而展現,歷史因文化而得以延續。
通過作者余秋雨在書中的介紹,我發現儒家文化貫穿于歷史大潮的絕大部分。自其出現,人們的思想便找到了一個明確的追求。儒家照應了世人的思想,因為在一個思想如此活躍的時代,一個學說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并加以傳播,說明這可以作為一個時代的精華,使人豁然開朗,流傳下來。孔子及其歷代學生不斷努力地壯大儒家文化,也令其后代懂得了思考。這種文化可以不完美,但它卻展現著一代人的自由,承載的時代和諧多元化的社會風氣,也成了中華文化長河中最自由、澄澈的一段,滋潤著其所流經的歷代人們的思想,反射出一種民族文化的光輝。
而本書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有關唐代文化的部分。文化的融合、詩歌的繁盛,已經成為這一時代很突出的特征。一個空前的盛世,可以很瑰麗壯闊,而它的文化卻是在車水馬龍背后流淌著的一股靜馨的力量。佛教的融入使中華文化在剛毅中有了一種柔性之美。這種文明沒有與之前的文明產生過激的沖撞,而是互溶于彼此,使文化有了兩種不同風格的燦爛。一個人同時接受著兩種文明的濡養。他的思想散漫卻不失邊際,規矩卻不失自由。這是另一方面的喚醒,兩種文化互相彌補,使一切看上去前衛而和諧。從此,文化又被滴入一抹優雅的隨性的色彩。
唐詩是我最熟悉而又最期待的了。文人的筆墨總是有感情的,跟著現代文人的筆跡去探尋古代文化是級富趣味的。我很榮幸能夠如此近距離地接觸李白,一位引字為文便是詩的文豪。他隨性、自由,騎著馬,達達的馬蹄下浸滿了他的浪漫氣息。現在讀起他的詩,不得不被那灑脫的文筆所折服。他把盛世美景記錄,將自己的喜怒愁苦訴諸筆端。文字在他的`筆下富有了靈氣,大膽的排列,構成了一種曠達神秘之美。無需做作,只是真實。
中華文化的長河生生不息,我期待,現代人也能有思考,為中華文化構建雄偉壯闊的未來。
《尋覓中華》讀后感字 尋覓中華簡介篇二
初次接觸余秋雨是初一讀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讀完一小部分,就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折服。他思接千載,天馬行空的聯想,對歷史、對文化滲透著的領悟力,使余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余秋雨所創新的散文文體,被學術界文化界稱為"文化散文",這種散文氣勢磅礴、豪邁蒼涼、雄奇沉郁,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詩人氣質。在《尋覓中華》的文章里,余秋雨先生與讀者一起尋訪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家園與文化故鄉,
字里行間就充分體現了作者這種"文化散文"的韻味。
首次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在書店,也不是在學校,而是在一對一的輔導班中,我的學哥(也是我的老師),他在南開上大學,當時,他把他的這本是借給我看,他的目的僅僅是讓我閱讀,他說余秋雨的書個個都特好,我也就隨著信了,但沒有想到這本書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開始的時候,我是讀不懂這本書的,但不知道為什么,這本書總有一種魅力吸引著我,讓我不得不再放下心來,讀它一遍,第二遍讀完之后,當時知道是什么樣的,但是一合上書,就完全忘了內容,當我讀第三遍的時候,終于好像適應了這本書,讀懂了他的美妙之處。
它的內容浩浩蕩蕩五千年的中國文化,讓人不知從何說起,她以一個旅行者的身份去挖掘每一片土地的文化韻味,傳播每一個角落的文化氣息,他的思想在書中向我們娓娓道來,從中國文化的創造者,一直延伸到現在的文化 大革命,都有分析解讀和評論,在我們熟悉的歷史以外,它總能給出許多“熟悉”以外的東西,而且他思考問題,看每一個歷史事件或人物,都用不同的角度,必有一個角度能夠直入人心。
《尋覓中華》,能讀出的是余秋雨重新審視中國文化歷史的經緯。如在《從何處走向大唐》里,余秋雨指出大唐的繁榮在于它的包容并舉,大唐的成就遠不是僅僅中原所能造就:“更重要的,還是輸入中華文化的那股豪氣。有點慓悍,有點清冷,有點粗礪,有點混沌,卻是那么開闊,那么自由,那么放松。諸子百家在河邊牛車上未曾領略過的’天蒼蒼,野茫茫‘,變成了新的文化背景。中華文化也就像騎上了草原駿馬,鞭鳴蹄飛,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魯迅說“唐人大有胡氣”,即是指此。
就算讀起來很費力,我也會一遍一遍堅持讀下去,只因為余秋雨吸引著我,只因為余秋雨的簡樸語段,沒有添油加醋的詞語吸引著我,只因為這本書吸引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