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別離詩詞篇一
別離的淚水,為記憶的長河增添新的浪花;別離的祝福,為再一次相聚拉開了序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別離的詩詞及鑒賞,歡迎參考!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yán)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diào)承之,以實轉(zhuǎn)虛,文情跌宕。第三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dá)。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diào)爽朗,清新高遠(yuǎn),獨樹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這是一首極負(fù)盛名的送別之作。它曾被譜入樂曲,稱為《渭城曲》或《陽關(guān)曲》(《陽關(guān)三疊》),在唐、盛時代廣泛流傳。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境內(nèi)。渭城在長安附近。陽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西南,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當(dāng)時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經(jīng)渭城,出陽關(guān)(或玉門關(guān))。此詩所寫,即詩人送別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區(qū)與中原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各民族之間也經(jīng)常有政治上的交涉,軍事上的沖突,因此,往來道途的人很多,而在當(dāng)時,兩地的生活水平、風(fēng)俗習(xí)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當(dāng)親友到這種遼遠(yuǎn)艱苦的地方去工作,人們自然會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別之情,如這首詩所寫的。
從詩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離家作客,而是已經(jīng)游宦長安,這一次,又奉使到更遠(yuǎn)的西安去。王維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從長安出發(fā),王維送到渭城,置酒餞別,詩即從渭城風(fēng)物寫起。
前兩句布景。地是渭城,時是早上,細(xì)雨濛濛,沾濕了微細(xì)的城土。天氣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難,當(dāng)然也就增加了別離的悵惋。客舍寫明客中送客,并顯示遠(yuǎn)送渭城,暫留復(fù)別的情況。古人送別,都要折柳為贈,所以柳色青青,見之不免觸目驚心。朝雨畫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離別之情,只寫景物,而別情已有豐富的暗示。
后兩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雖然遠(yuǎn)送,勢難再留,這時,也沒有其它的辦法,只能勸元二再飲一杯,再待一會而已。用一“更”字,則此前之殷勤勸酒,此刻之留戀不舍,此后之關(guān)切懷念,都體現(xiàn)了出來。所以這一個字的容量是很大的。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戀、關(guān)切呢?因為元二一出陽關(guān),就再也沒有象自己這樣的知心朋友了,何況他還越走越遠(yuǎn),要到安西呢?從此以后舉目無親,還是在故人面前多飲一杯吧。只這廖廖十四個字,就將好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抒寫無余。言簡意賅,語淺情深,正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
3、《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dāng)?shù)厝送魝惓a劽谰瓶畲ER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fā)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誰不得而知,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jié)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jié)句預(yù)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結(jié)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dá)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zhuǎn)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于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詩,卻是對友情的最好詮釋,此詩更是被后人所傳誦。
4、《別董大》二首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馀年。
丈夫貧踐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fēng)雨涂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后一種風(fēng)格的佳篇。
關(guān)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認(rèn)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圣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yīng)在不得意的浪游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說:“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dāng)時也還處于“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nèi)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xí)r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云,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fēng)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使人難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nèi)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fēng)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zhuǎn)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zhuǎn),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后兩句于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zhì)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岳英靈集》)、“以氣質(zhì)自高”(《唐詩紀(jì)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游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nèi)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zé)o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4、《西廂記·長亭送別》
【元】王實甫
碧云天,黃葉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長亭送別》這折戲充分表現(xiàn)了一對戀人被迫分離時內(nèi)心的痛苦和怨恨。在凄涼的氣氛和痛苦的內(nèi)心獨白中表現(xiàn)了兩種不同思想的對立,戲劇沖突在一種獨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發(fā)展。
鶯鶯的唱詞,體現(xiàn)了她大膽反抗而又溫順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時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內(nèi)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會婦女的地位和命運。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現(xiàn)得含蓄深沉,她不僅不能有越禮的行為,同時在情人離別時因有母親在身邊也不能暢抒情懷,這就顯示出她性格中溫順柔弱的另一面。她的痛苦中,不僅有離愁別恨,而且包含著怕將來被遺棄的隱憂。
《長亭送別》充分表現(xiàn)出《西廂記》作為一部抒情詩劇的藝術(shù)特色。開頭化用范仲淹《蘇幕遮》中的詞句和意境,運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寫情,情景交融,構(gòu)成凄清哀婉的詩的藝術(shù)境界。下面《滾繡球》一曲,則以主觀的情感去驅(qū)遣客觀的景物,既富于詩情畫意,又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語言亦雅亦俗,既華美典麗又通俗生動。夸張、對比、烘托等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是極夸張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內(nèi)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實動人。《三煞》中從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構(gòu)成的鮮明對比里,強烈地表現(xiàn)出人物孤寂難耐的離愁別恨。而整折戲里,從頭到尾處處點染的西風(fēng)黃葉、衰柳長堤等種種凄清的物象,使整個環(huán)境和背景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與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為一體,增強了戲劇語言的抒情性和藝術(shù)感染力。
5、《雨霖鈴》
【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
《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dāng)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從上片的描寫,我們可以這樣想象:一個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郊外,一個臨時搭起的帳篷內(nèi),一對男女飲酒話別。帳外,寒蟬凄慘地哀鳴,好象在為他倆傷別而哭泣。那不遠(yuǎn)處的長亭,已經(jīng)隱隱約約,可見天色將晚,一場大雨也剛剛停歇。天將晚,雨已停,河邊不時傳來艄公的喊聲:“快上船吧,要開船了!”兩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帳外,萬般依戀之際,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們雙手相擁,淚眼相看,竟然一句話也說不出。船開了,人去了,漸行漸遠(yuǎn)。情人岸邊佇立,含著淚,舉著手,一直目送那蘭舟消失在無邊無際的暮靄里。
這首詞主要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來襯托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可以看出,作者當(dāng)時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離京遠(yuǎn)行,這種抑郁的心情和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便譜成了這首詞的主旋律。其成功之處在于寫出了他的真情實感,但格調(diào)較低沉,情調(diào)未免太傷感了些。另外在表現(xiàn)手法上,這首詞以鋪敘為主,白描見長,勾勒環(huán)境,描摹情態(tài),惟妙惟肖。寫景則近景遠(yuǎn)景相連,虛景實景結(jié)合;寫情則極盡渲染襯托,層層推進。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6、《贈別》
【唐】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jīng)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xiàn),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多情。別筵上,凄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愿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tài)描寫,把詩人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dāng)然是要表現(xiàn)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里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里,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xiàn)。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dá)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fēng)流蘊藉,意境深遠(yuǎn),余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xiàn)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jié),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jié),好歌舞,風(fēng)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7、《鷓鴣天》
【宋】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dāng)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fēng)。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又是精美的玉杯,又是佳人彩袖下的纖手捧來,這份殷勤,公子便是不勝酒力,也無以推卻了。為了佳人的良情柔意,今宵一準(zhǔn)拚他個醉顏酡紅。
佳人自然也有以相報:只見她翩翩起舞于楊柳樓頭,只聞她的清歌起于桃花扇底、縹緲于晚風(fēng)之中,公子的杯中始終不空,她也舞到月下樓頭、直歌至風(fēng)兒消歇!
若不是佳人這番多情、風(fēng)流的公子又怎來得這般佳句:月兒不是自落,倒似是在低窺她的舞姿;風(fēng)兒不是自散,倒似是在屏息靜聽她的嬌音。
8、《生查子》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這首詞中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fā)了舊日戀情破滅后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上片寫去年元夜情事。頭兩句寫元霄之夜的繁華熱鬧,為下文情人的'出場渲染出一種柔情的氛圍。后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在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制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下片寫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與燈依舊”與 “不見去年人”相對照,引出“淚滿春衫袖”這一舊情難續(xù)的沉重哀傷,表達(dá)出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
此詞既寫出了伊人的美麗和當(dāng)日相戀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在寫法上,它采用了去年與今年的對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間形成哀樂迥異的鮮明對比,從而有效地表達(dá)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苦痛體驗。這種文義并列的分片結(jié)構(gòu),形成回旋詠嘆的重疊,讀來一詠三嘆,令人感慨。
9、《送別》
【近代】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蕓蕓眾生的永恒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后,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chuàng)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fēng)行天下,歷久不衰。
10、《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一首情意綿綿、感人肺腑的送別詩。作者通過對送別環(huán)境的刻畫及氣氛的渲染,表達(dá)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lián)以對偶句寫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xì)細(xì)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你看,送別已至城外,主客兩人卻仍難舍難分。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巒橫臥于城北,潔白的河水從城東緩緩繞過。山清水秀,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連忘返。可是現(xiàn)在,兩人卻不得不分手了,又怎不留戀萬分?“橫”字寫青山的靜,“繞”字寫白水的動,用詞準(zhǔn)確而傳神。
頷聯(lián)是詩人對友人遠(yuǎn)行的看法。蓬草枯后根斷,常隨風(fēng)飄飛,古人常用以比喻飄流無定的游子。“一為別”就成“孤蓬”,實為感傷;而“孤蓬”之“征”遙遙“萬里”,連明確的目的地也沒有。可見朋友此去,并不是有了什么歸宿,而只是去尋找歸宿。如此別離,怎不令人心酸?詩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蓬”之前用“孤”來限制,準(zhǔn)確而生動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單無依,行跡無定。
頸聯(lián)由眼前之景道心中之意。通過“浮云”與“落日”表現(xiàn)“為別”時雙方的心理活動。朋友即將告別遠(yuǎn)游他方,行蹤如浮云飄游一般,看到浮云就能體會到游子的心境。而詩人看到那逐漸下落的夕陽,想到同友人的分別已是不可再拖,更是萬分留戀!“游子”之“意”及“故人”之“情”雖未明言,卻可由特定景物“浮云”、“落日”引發(fā)聯(lián)想,手法委實高明。
尾聯(lián)寫離別時的場景。惜別已到“落日”,萬般無奈,這才“揮手自茲去”。“揮手”既指分別雙方各自揮手,珍重道別,也指詩人佇立原地,深情凝望,長久揮手,以示難舍之情。“茲”近接“落日”,指“此時”;遙承首聯(lián),指“此地”。“蕭蕭班馬鳴”一句,實際是借離群之馬的鳴聲來寄托他和友人的離情。表面上是寫馬,實際上是寫離情。
這首詩是送別詩中的佳作。詩中出現(xiàn)的青山白水,使人聯(lián)想到朋友間深厚而純潔的友誼,構(gòu)思極為新穎。
別離詩詞篇二
遠(yuǎn)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dāng)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quán)歸臣兮鼠變虎。
或云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lián)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云間,隨風(fēng)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yuǎn)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說:帝堯曾經(jīng)將兩個女兒(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給舜。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這個傳說,使得瀟湘洞庭一帶似乎幾千年來一直被悲劇氣氛籠罩著,“遠(yuǎn)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一提到這些詩句,人們心理上都會被喚起一種凄迷的感受。那流不盡的清清的瀟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經(jīng)常出沒在瀟湘云水間的兩位帝子,那被她們眼淚所染成的斑竹,都會一一浮現(xiàn)在腦海里。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后發(fā)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立即能獲得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接著,承接上文渲染瀟湘一帶的景物:太陽慘淡無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喚著風(fēng)雨。但接以“我縱言之將何補”一句,卻又讓人感到不是單純寫景了。陰云蔽日,那“日慘慘兮云冥冥”,不象是說皇帝昏聵、政局陰暗嗎?“猩猩啼煙兮鬼嘯雨”,不正象大風(fēng)暴到來之前的群魔亂舞嗎?而對于這一切,一個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詩人,即使說了,又何補于世,有誰能聽得進去呢?既然“日慘慘”、“云冥冥”,那末朝廷又怎么能區(qū)分忠奸呢?所以詩人接著寫道:我覺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殷殷,又響又密,好象正在對我發(fā)怒呢。這雷聲顯然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權(quán)勢的人的威嚇,但與上面“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相呼應(yīng),又象是仍然在寫瀟湘洞庭一帶風(fēng)雨到來前的'景象,使人不覺其確指現(xiàn)實。
“堯舜當(dāng)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quán)歸臣兮鼠變虎。”這段議論性很強,很象在追述造成別離的原因:奸邪當(dāng)?shù)溃瑖\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dāng),大權(quán)旁落,就會象龍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quán)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象鼠一樣變成吃人的猛虎。當(dāng)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不要以為我的話是危言聳聽、褻瀆人們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證之典籍,確有堯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蠻荒之說啊。《史記。五帝本紀(jì)》正義引《竹書紀(jì)年》載:堯年老德衰為舜所囚。《國語。魯語》:“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憂念國事,詩人觀察歷史自然別具一副眼光:堯幽囚、舜野死之說,大概都與失權(quán)有關(guān)吧?“九疑聯(lián)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人稱重華。傳說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聯(lián)綿相似,究竟何處是重華的葬身之地呢?稱舜墓為“孤墳”,并且嘆息死后連墳地都不能為后人確切知道,更顯凄涼。不是死得曖昧,何至如此呢!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綠云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風(fēng)波遠(yuǎn)逝,去而無應(yīng)。“見蒼梧之深山”,著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遠(yuǎn)望也不知其所,這就把悲劇更加深了一步。“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斑竹上的淚痕,乃二妃所灑,蒼梧山應(yīng)該是不會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會有涸絕之時,二妃的眼淚又豈有止期?這個悲劇實在是太深了!
詩所寫的是二妃的別離,但“我縱言之將何補”一類話,分明顯出詩人是對現(xiàn)實政治有所感而發(fā)的。所謂“君失臣”、“權(quán)歸臣”是天寶后期政治危機中突出的標(biāo)志,并且是李白當(dāng)時心中最為憂念的一端。元代蕭士赟認(rèn)為玄宗晚年貪圖享樂,荒廢朝政,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邊防交給安祿山、哥舒翰,“太白熟觀時事,欲言則懼禍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詩,聊以致其愛君憂國之志。所謂皇英之事,特借指耳。”這種說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堯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強調(diào)人君如果失權(quán),即使是圣哲也難保社稷妻子。后來在馬嵬事變中,玄宗和楊貴妃演出一場遠(yuǎn)別離的慘劇,可以說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詩寫得迷離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陣挑開一點縫隙的筆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這些話很象他在《梁甫吟》中所說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轟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不過,《梁甫吟》是直說,而《遠(yuǎn)別離》中的這幾句隱隱呈現(xiàn)在重重迷霧之中,一方面起著點醒讀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遠(yuǎn)別離的原因時,自然地帶出的。詩仍以敘述二妃別離之苦開始,以二妃慟哭遠(yuǎn)望終結(jié),讓悲劇故事籠括全篇,保持了藝術(shù)上的完整性。
詩人是明明有許多話急于要講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嚨喊破了,也決不會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補”!況且詩人自己也心緒如麻,不想說,但又不忍不說。因此,寫詩的時候不免若斷若續(xù),似吞似吐。范梈說:“此篇最有楚人風(fēng)。所貴乎楚言者,斷如復(fù)斷,亂如復(fù)亂,而辭意反復(fù)行于其間者,實未嘗斷而亂也;使人一唱三嘆,而有遺音。”(據(jù)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轉(zhuǎn)引)這是很精到的見解。詩人把他的情緒,采用楚歌和騷體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使得斷和續(xù)、吞和吐、隱和顯,消魂般的凄迷和預(yù)言式的清醒,緊緊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深邃的意境和強大的藝術(shù)魅力。
別離詩詞篇三
《遠(yuǎn)別離》作者為唐朝文學(xué)家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遠(yuǎn)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dāng)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quán)歸臣兮鼠變虎。
或云: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lián)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云間,隨風(fēng)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yuǎn)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前言】
《遠(yuǎn)別離》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著名詩篇之一。這首詩通過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離死別的故事,表現(xiàn)遠(yuǎn)別離的悲哀,并從故事中引出“堯幽囚”、“舜野死”的傳說,說明人君失權(quán)的后果。“君失臣兮龍為魚,權(quán)歸臣兮鼠變虎”,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唐王朝前途的憂慮。
【注釋】
1、《遠(yuǎn)別離》:樂府“別離”十九曲之一,多寫悲傷離別之事
3、乃:就
4、瀟湘:湘水中游與瀟水合流處。這里作湘江的別稱
5、“海水”兩句意為:誰人不說這次分離的痛苦,象海水那樣的深不見底
【翻譯】
遠(yuǎn)別離啊,古時有堯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之南、瀟湘的岸邊,在為與舜的遠(yuǎn)別而慟哭。洞庭、湘水雖有萬里之深,也難與此別離之苦相比。她們只哭得白日無光,云黑霧暗,感動得猿揉在煙霧中與之悲啼!鬼神為之哀泣,淚下如雨。現(xiàn)在我提起此事有誰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鑒照啊。我若說出來,不但此心無人能夠理解,還恐怕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呢?國君若失去了賢臣的輔佐,就會像神龍化之為凡魚;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權(quán),他們就會由老鼠變成猛虎。到了這個份上,就是堯也得讓位于舜,舜也得讓位于禹。我聽說,堯不是禪位于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來,不得已才讓位于舜的。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結(jié)果,他葬在九疑山內(nèi),因山中九首皆相似。娥皇和女英連她們丈夫的孤墳也找不到了。于是這兩個堯帝的女兒,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淚水灑到竹子上,沾上了點點斑痕。最后她們一起投進了湖水,隨著風(fēng)波一去不返。她們一邊痛哭,一邊遙望著南方的蒼梧山,因她們與大舜再也不能見面了,這才是真正的遠(yuǎn)別離啊。要問她們?yōu)⒃谥褡由系臏I痕何時才能滅去,恐怕只有等到蒼梧山崩、湘水絕流的時候了。
【鑒賞】
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說:帝堯曾經(jīng)將兩個女兒(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給舜。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這個傳說,使得瀟湘洞庭一帶似乎幾千年來一直被悲劇氣氛籠罩著,“遠(yuǎn)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一提到這些詩句,人們心理上都會被喚起一種凄迷的感受。那流不盡的清清的瀟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經(jīng)常出沒在瀟湘云水間的兩位帝子,那被她們眼淚所染成的斑竹,都會一一浮現(xiàn)在腦海里。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后發(fā)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立即能獲得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接著,承接上文渲染瀟湘一帶的景物:太陽慘淡無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喚著風(fēng)雨。但接以“我縱言之將何補”一句,卻又讓人感到不是單純寫景了。陰云蔽日,那“日慘慘兮云冥冥”,就像是說皇帝昏聵、政局陰暗。“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正像大風(fēng)暴到來之前的群魔亂舞。而對于這一切,一個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詩人,即使說了,也無補于世,沒有誰能聽得進去。既然“日慘慘”、“云冥冥”,那么朝廷就不能區(qū)分忠奸。所以詩人接著寫道:我覺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殷殷,又響又密,好像正在對我發(fā)怒呢。這雷聲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權(quán)勢的人的威嚇,但與上面“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相呼應(yīng),又像是仍然在寫瀟湘洞庭一帶風(fēng)雨到來前的景象,使人不覺其確指現(xiàn)實。
“堯舜當(dāng)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quán)歸臣兮鼠變虎。”這段議論性很強,很像在追述造成別離的原因:奸邪當(dāng)?shù)溃瑖\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dāng),大權(quán)旁落,就會像龍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quán)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像鼠一樣變成吃人的猛虎。當(dāng)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詩人說:不要以為我的話是危言聳聽、褻瀆人們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證之典籍,確有堯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蠻荒之說啊。《史記·五帝本紀(jì)》正義引《竹書紀(jì)年》載:堯年老德衰為舜所囚。《國語·魯語》:“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憂念國事,詩人觀察歷史自然別具一副眼光:堯幽囚、舜野死之說,大概都與失權(quán)有關(guān)吧?“九疑聯(lián)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人稱重華。傳說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聯(lián)綿相似,究竟何處是重華的葬身之地呢?稱舜墓為“孤墳”,并且嘆息死后連墳地都不能為后人確切知道,更顯凄涼。不是死得曖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綠云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風(fēng)波遠(yuǎn)逝,去而無應(yīng)。“見蒼梧之深山”,著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遠(yuǎn)望也不知其所,這就把悲劇更加深了一步。“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斑竹上的淚痕,乃二妃所灑,蒼梧山應(yīng)該是不會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會有涸絕之時,二妃的眼淚自然沒有止期。這個悲劇實在是太深了。
詩所寫的是二妃的別離,但“我縱言之將何補”一類話,分明顯出詩人是對現(xiàn)實政治有所感而發(fā)的。所謂“君失臣”、“權(quán)歸臣”是天寶后期政治危機中突出的標(biāo)志,并且是李白當(dāng)時心中最為憂念的一端。元代蕭士赟認(rèn)為玄宗晚年貪圖享樂,荒廢朝政,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邊防交給安祿山、哥舒翰,“太白熟觀時事,欲言則懼禍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詩,聊以致其愛君憂國之志。所謂皇英之事,特借指耳。”這種說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堯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強調(diào)人君如果失權(quán),即使是圣哲也難保社稷妻子。后來在馬嵬事變中,玄宗和楊貴妃演出一場遠(yuǎn)別離的慘劇,可以說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詩寫得迷離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陣挑開一點縫隙的筆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這些話很像他在《梁甫吟》中所說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轟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不過,《梁甫吟》是直說,而《遠(yuǎn)別離》中的這幾句隱隱呈現(xiàn)在重重迷霧之中,一方面起著點醒讀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遠(yuǎn)別離的原因時,自然地帶出的。詩仍以敘述二妃別離之苦開始,以二妃慟哭遠(yuǎn)望終結(jié),讓悲劇故事籠括全篇,保持了藝術(shù)上的完整性。
詩人是明明有許多話急于要講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嚨喊破了,也決不會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補”。況且詩人自己也心緒如麻,不想說,但又不忍不說。因此,寫詩的時候不免若斷若續(xù),似吞似吐。范梈說:“此篇最有楚人風(fēng)。所貴乎楚言者,斷如復(fù)斷,亂如復(fù)亂,而辭意反復(fù)行于其間者,實未嘗斷而亂也;使人一唱三嘆,而有遺音。”(據(jù)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轉(zhuǎn)引)這是很精到的見解。詩人把他的情緒,采用楚歌和騷體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使得斷和續(xù)、吞和吐、隱和顯,消魂般的凄迷和預(yù)言式的清醒,緊緊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深邃的意境和強大的藝術(shù)魅力。
別離詩詞篇四
(一)
請接受
我衷心地祝福
就像接受
一個久別的朋友
是否還記得
曾經(jīng)的宿舍樓
那扇惦記已久的窗戶
和青翠的爬墻虎是否還記得
第一次聚會
你莫名的孤獨
和凌亂的舞步歲月如流
青澀已舊
多少次夢回牽手
走過那難忘的旅途
(二)
九月
我們相聚在校園
朦朧的雨天
稚氣的臉
寫滿家園的思念一聲輕輕的問候
一次拘謹(jǐn)?shù)奈帐?/p>
掀開友誼的序幕
無憂的歲月
純真的故事
印在我們心頭
同樣的歌
和同樣的路
留下我們青春的腳步七月
我們輕輕作別
沒有虛假的祝愿
沒有華麗的留言
沒有讀出你眼中的
眷戀
從此
我的思念
如夏夜的星漢
無窮無限
如五月的草原
溫柔而延綿 (三)
仿佛昨天才提起行李在父親的護送下踏入這一方校園
而轉(zhuǎn)眼間卻又要揮手告別告別這難忘的青春歲月
三年前我們牽著一個美麗的夢踏上了這片土地
在這磕磕絆絆中我們成熟了我們長大了卻也要離開了
寂靜的夜晚常常回蕩著惜惜離別的校園歌曲
但是,我們還是要說再見了,在這個梔子花開的季節(jié)
無論天是不是很藍(lán)我們還是踏著滿地的碎屑背上了沉重的行囊
我們告別了親愛的同學(xué)和師長告別了往日的校園以及還帶著暖意的宿舍
我們只有把思念釀成一杯濃郁的酒一飲而盡
我們只有俯拾起往事的片片落葉讓故事重演
我們也曾經(jīng)在那些別離之外唱歌,但今天輪到了我們。
我們在夏天的風(fēng)里握別,說一聲珍重,再見。
為了這次道別,我們用了整個的青春作為鋪墊。
我們什么都準(zhǔn)備好了,這一生將再也不會有如此豪華而隆重的道別,
讓所有的一切在心中再一次的走過,這可能是我們年輕歲月中最后的,也是最溫柔的夏天。
在這個夏天之后我們還將面對很多個四季,很多次別離,
但不能再有這樣的夏天了,不會再有這樣的道別了。
讓我們把這個夏天一次次的想起,想起所有的歡笑和眼淚,想起所有的清醒和沉醉,也想起所有的友誼與老師的關(guān)愛。
只有那朵被我們夾進本子的梔子花,仍然保留著屬于這個夏天的最后一縷香氣。
請相信我會再次回到你面前唱起我們無悔的青春
請相信此刻雖然就要說再見明天我們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