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好奇心篇一
坐在我前桌的那個人竟然沒來參加考試?!看著前面空蕩蕩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紙,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動。
她(他)是因為害怕嗎?
如果是這樣,我只能表示理解但并不贊成。我們這一屆是江蘇高中課改的第一屆,放在科學實驗中也就和“小白鼠”差不多,從教材內容到考試形式都是全新的,從老師到學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真正信心百倍的能有幾個呢?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就臨陣脫逃。高考固然可怕,但仔細想想,高考也是可愛的。它意味著我們終于能和數不清的作業、上不完的晚自習和考不完的試卷說再見了!我們終于能以最公平的方式和同齡人展開較量,證明自己的實力了!毛主席說得好,“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所以對于高考,今朝的咱們不用怕!
她(他)是因為復習太認真而病倒了嗎?
她(他)已經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錄取了嗎?
好奇心篇二
朋友有一天告訴我:好奇心害死人!
好奇心,的確害死了不少人呢!
好奇心為何會害死人?且讓我來舉例說明。
縱觀人類科學史,幾乎每一次飛躍都隨著著殺戮。有的是殘害天真而好奇的科學家,不讓他們吐露人人都可以好奇地窺探上帝的秘密這個真理。有的將真理的幼苗掐斷,熄滅人內心渴求的火焰。
所以布魯諾被燒死,女數學家索菲婭被當做女巫,愛因斯坦被視為瘋子。
而好奇地探索本身就危險重重。居里夫人由于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而身患絕癥,哥白尼晚年因觀測太陽而失去視力。
好奇心可真是害人不淺!
然而布魯諾昂起頭,索菲婭說我選擇數學,居里夫人高貴地合上雙目,哥白尼撫摩著作封面淚水溢出雙眼,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眼眸清澈,決不退縮。
帕斯卡爾說:人是會考慮的蘆葦。的確,會考慮是人類高貴之處,而好奇心正是考慮的原動力。大家是誰?大家從何而來,又到哪兒去?每每考慮這些問題,我仿佛置身于無限的旋渦之中,感到不可知而答案又似乎無處不在。這些問題困擾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家,但毫無疑問的是,人類正是由此進步,由此升華。
好奇心似乎離大家愈來愈遠。朋友又道,指著堆著的課本試題嘆氣。我凝視池塘邊嬉鬧的孩童,不禁有些惆悵。
越是成長,人似乎對這個社會愈來愈熟知,大家習慣了天是藍的,月亮會圓會缺,電視一個黑匣子卻會唱會跳,母親的白發會愈來愈多,而互聯網更告訴大家,你想知道的,大家都有。
《蘇菲的世界》中艾伯特對蘇菲說:當大家安于沉睡在兔毛中時,哲學家一直攀在兔毛頂端,向下大喊:你們快看!而大家只是一笑:這群搗蛋鬼!
那你呢?朋友,你會如何做?
好奇心篇三
為什么?
兩個人都長年紀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幾分鐘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這件事總是會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花耳不聾,還能瞇著眼在屋里做針線。大她三歲的爺爺則不行了,不愿走動,總是坐在藤椅上曬太陽。
相隔不過幾米,奶奶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么叫。
這樣的事天天發生。
是奶奶悶嗎?那她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爺爺嘮嗑呢?
喊爺爺做什么呢?還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見爺爺好好的,滿意離去的背影。陽光總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鋪在奶奶身上,這樣的畫面每每閃爍著溫暖的光輝。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應便好呢?我好奇地繼續想。
那好。再有這種事發生,我便捂住嘴,學爺爺的聲音遲緩地答:“唉——”可奶奶每次都能辨別出來,無論我用布還是用棉花捂,以求聲音的逼真。“細丫頭在這兒搗亂……”奶奶皺紋滿布的手會輕拍我,以示責備。微微笑。
奶奶依舊。
我的好奇心不減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這么喊來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煩。”
奶奶看我,寬容地笑:“丫頭,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濕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連日以來如同小蟲一樣不斷噬咬,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
你在,就心安的。這是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粗茶淡飯有什么要緊?年華老去有什么要緊?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謂愛,便是如此:我所愛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見的地方,我手夠得著的地方,我能夠走到的地方,好好地存在著。
我慶幸我擁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曉奶奶一輩的關心、溫情與愛。我知道了,那聲聲呼喚是在說,有你在,整個世界,都在。
“為什么
?”“兩個人都長年紀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幾分鐘就喊一下?”文章開頭便設置懸念,這不僅激發起作者的好奇心——“每次去奶奶家,這件事總是會勾起我的好奇心”,也引發了讀者的好奇心,激發起強烈的閱讀欲望。“是奶奶悶嗎?那她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爺爺嘮嗑呢?”考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秘揭底,得知奶奶對爺爺的關心、溫情與愛,“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考生好奇心得到滿足的同時深受感動,“心,被濡濕了。”文章又深深感動了讀者。
好奇心篇四
好奇心是什么?好奇心就像一支爆竹,一點開,它就劈啪作響,給于我們許多“爆炸性”的想象。
發明了“牛頓定律”的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咚”的落在他頭上。好奇心就像那蘋果,“咚”一下,把他的想象全撞開了,當即,他就提出一個質疑:蘋果為什么會落在地上,而不飛上天呢?他立刻對這個看似普普通通,毫無價值的問題展開了研究,最后,終于發現了地心引力,他的名字也被收錄進世界名人簿上。
牛頓的成功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讓社會進一步走向文明。
大昆蟲學家法布爾,小的時候為了捉一只紡織娘,竟到黃昏都沒有回家,長大一點后,父親叫他去放鴨子,他把鴨子放入水里后,就開始去捉昆蟲,捉到傍晚,太陽西下了,他才趕著鴨子回家,以至于“兩個口袋都塞的滿滿的”。
回家后,父母禁止他再玩昆蟲,他就背著父母偷著玩,最終邁入了科學的殿堂。
好奇心的長久成就了法布爾。好奇心必須伴隨著不怕困難的執著,才能最終成功。
“是一個圓唄!”20幾個中學生都這樣說著。專家微微吃了一驚,這里的孩子都沒有好奇心,于是搖搖頭走開了。
好奇心必須由著豐富的想象力引導,豐富的想象力則能激發出更大的好奇心。
好奇心變化無窮。它滑稽可笑,常引的你哈哈大笑。它刁鉆古怪,逗得你猛追緊跟。好奇心雖然變化無窮,但有一點不變,那就是永遠很好奇,使心不會變老,讓社會向著文明猛跑。
好奇心篇五
“這是什么呀?”我好奇的問。“螳螂。”他慈祥而又溫和地說著,像二月初現的陽光般溫暖。
小的時候,我不喜歡住在城市里,因為原本應該湛藍的天空少了一些它的顏色,越來越多的灰色像一張網慢慢的籠罩了一切;高大的樓房遮住了我的視線;路邊孤零零的幾排小樹和枝頭上無奈壓抑的小鳥仿佛在訴說它們的苦悶,所以我便經常叫嚷地要回老家去玩。
現在想起當時的生活,像一頁泛了黃的紙,它記載了太多卻無法訴說,想起來的時候總是暖暖的。
記得那時,我最喜歡在老家附近的一片草地玩,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那兒有許多各式各樣的小蟲,把它們收集式的捉住,放進一個透明的玻璃瓶里,心里就美滋滋的。而那時我的玩伴便是我的姥爺。他總是在樹蔭下乘涼,看著我捉蟲子玩,而我總會拿著捉到的蟲去問姥爺:“它叫什么名字?”姥爺便馬上回答我,有時我記錯了,他就不厭其煩的給我糾正。炎熱的夏光灼燒著每一寸土地,它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考驗著萬物,才可以在秋天結出果實,綻放出自己的光彩。
秋天到了,田野里飄滿了瓜果的香氣,紅紅的蘋果像一顆顆懸垂的寶石,令人欣喜萬分。那時候,一到秋天全家最樂的就是我,因為可以去摘果子了。于是我便興沖沖的跑進姥爺種的果樹林和姥爺一起摘果實。有時我會問一切我想知道的東西,一些讓人想不到的問題,現在想想還不時地笑著。
現在的我已經不會有太多的好奇了,也會用正確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的好與壞、美與丑,但童年留給我的永遠都是美好的回憶。
不過這些回憶歸根結底也只是童年了,現在的我和以往相比成熟了許多,也很少會天真地問別人一些聽起來可好笑的問題了。
好奇心篇六
我們的童年大概也就是在“十萬個為什么”里度過的吧!碰到一切心奇的、感興趣的事,我們都喜歡用手指奶聲奶氣地問上一句:“這個是什么?”這完全是出于我們的好奇心。
何為好奇心?于我來說,不過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種欲望,求知欲學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過子貢,教導他要“敏而好學,上恥下問。”“好”是一種態度,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陸游曾告誡后人“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對他人負責。面對他人的“好”,我們要覽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總之“好”是事情的前提。有了“好”這個意識,才能去探索大千世界中各種各樣令人著迷的“奇”。
何所謂“奇”?只不過是遇到“奇”,發現“奇”,使之不“奇”。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人帶著“獵奇”的心態去看待世界。然而,“獵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來,這并不是真正的“奇”。
這里所指的“奇”,是牛頓對于蘋果為什么會掉在自己頭上的疑問:是伽利略對于亞里士多德兩個鐵球為什么不能同時落地的質問;是李四光對中國“貧油論”的反問。
對于書籍,我們發現更多的“奇”,人類在“奇”的帶領下更加了解我們所居住的美麗星球。“奇”是我們必須擁有的探索品質。
“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陽明這樣解釋心與理的關系,雖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但卻能看出人們對于“心”的重要性的認識。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無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會有的發現;有所收獲。人生憑“好奇心”而活,人類憑“好奇心”興旺發達,永續發展。
好奇心篇七
快要上自習課了,我從操場上一路小跑,氣喘吁吁地走進了教室。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發現前面的桌子上有一張小小的單子。
呀!這會不會是什么秘密?好奇心驅使我把單子拿過來看看,我邊想邊伸出手來。這時,我往前面看了一眼,咦!前面的桌子上都有,怎么就我們后面兩排的同學沒發到?頭往上一抬,一行白色的粉筆字映入我的眼簾:沒發到單子的同學可以不寫了。看到這句話,我一驚。寫什么呢?不會寫一篇作文吧?想到這,我嚇得趕緊把手縮了回來。
上課鈴聲響了,同學們有說有笑,三三兩兩地回到了教室。當他們發現后面兩排同學沒發到單子時,就有了各種“哀嚎”:“嗚嗚嗚,老媽,你為什么要把我生這么矮?”“老師,這樣不公平,高個子還可以不做作業啊?”......埋怨聲一聲高過一聲,不過,古靈精怪的他們很快就有了辦法。
看著我的同桌要上當了,我邊揮手邊搖頭,暗示他不要拿這張紙,而他卻用鄙夷的眼光瞧了瞧我。唉!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啊。果然,沒過一會兒,我明智的選擇就體現出來了。同桌望著單子目瞪口呆了幾秒,然后發出了“殺豬般”的尖叫。他追上剛剛溜走的施佳佳,可這張紙條怎么也塞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