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蘭亭景點導游詞篇一
蘭亭是著名的書法圣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區。東晉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1位文人雅士在蘭亭舉行了曲水流觴的盛會,并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被尊為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書法圣地且名聞海內外;近十幾年中,因“蘭亭書法節”的持續舉辦而聲名更盛。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25華里的蘭渚山下,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
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東漢時建有驛亭,蘭亭由此得名。
歷史上,蘭亭原址幾經興廢變遷,現蘭亭是嘉靖年間郡守沈啟根據明嘉靖時蘭亭的舊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園林建筑的風格,融秀美的山水風光,雅致的園林景觀,獨享的書壇盛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于一體,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
其內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來概況:“一序”即《蘭亭序》;“三碑”即鵝池碑、蘭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鵝池、小蘭亭、曲水流觴、流觴亭、御碑亭、臨池十八缸、王右軍祠、書法博物館、古驛亭、之鎮、樂池。
小蘭亭為一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御筆“蘭亭”二大字的石碑。流觴亭北方有可視為蘭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于高一層的石臺上,亭內御碑高3丈、寬1丈,正面刻有康熙臨摹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親筆詩文:《蘭亭即事》七律詩。
亭后有稍微高起的山岡,借景十分優美。園內東北有安置王羲之像之祠堂“右軍祠”,內有一幅王羲之愛鵝構想圖,其南有以回廊圍繞的方形“墨華池”與墨華亭,周圍回廊墻上鑲有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名家所書《蘭亭集序》之石刻。
在古蘭亭的茂林修竹中,建有“蘭亭書法博物館”。該館占地十余畝,其建筑風格和色彩,能與蘭亭古建筑容為一體。館內除收藏和展出古今書法精品外,還設有書藝交流廳,并定期每年在清明節舉辦書法大會,仿效古人曲水流觴雅事。
蘭亭景點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
你們好!我是導游周時賢,大家可以叫我周導。歡迎大家到蘭亭景區觀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請大家注意安全,不要亂扔垃圾。望能在蘭亭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紹興蘭亭的概況:想必大家都已知道蘭亭是著名的書法圣地,在曲水流觴活動中王羲之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王羲之由此被尊稱為了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了書法圣地,也成為歷代書家朝圣之地。整個景區概括起來講有四大特色,分別是:景幽、事雅、文妙、書絕。
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鵝池。相傳王羲之非常的愛鵝,愛寫鵝字,還自己養鵝。在紹興民間流傳著一個抄經書換取白鵝的故事,由此可見王羲之是多么愛鵝!同時鵝的體態很優美,特別是游水的時候,對王羲之研究書法很有幫助,如《蘭亭序》中20個之字的寫法就是根據鵝的姿態演變來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非常著名的景點:曲水流觴。大家可以看到面前有一條之字形的曲水,看上去是非常普通的景點,但它卻包含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王羲之邀請了共41位名人雅士,圍坐在曲水兩邊,他們在酒杯里斟上一點酒讓它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來,如果漂到誰面前停住了,誰就要作詩,詩不成則要罰酒三杯。這次活動共賦了37首詩,匯集成《蘭亭集序》。如今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中國蘭亭書法節,中外許多書法家云集蘭亭參加書會、朝拜書圣,舉行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活動。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蘭亭最重要的一個景點:御碑亭。亭中的碑我們稱之為祖孫碑,正面是康熙皇帝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是乾隆皇帝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這塊碑已有300多年歷史了,是清代原碑。此碑高6.8米,寬2.6米,重18噸,三萬六千斤,祖孫兩代皇帝同刻一碑,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堪稱國寶,是蘭亭的鎮亭之寶了。
走上惠風亭便是景區的出口了,是仿造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古鎮的建筑風格而建,分為古硯街、蘭坊和水街,大家不妨去逛一逛!記住1小時以后,我們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蘭亭景點導游詞篇三
蘭亭,位于紹興西南蘭渚山,是中國浙江紹興的重要文化古跡和旅游勝地。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王獻之等40多位名士在此舉辦修禊集會,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而蘭亭也因此而著名。
晉朝的紹興是一線大都市(相當于現在的上海),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永和九年,會稽內史兼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2位國家軍政高官在蘭亭舉行盛會,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名揚海內外,是著名的魏晉風流朝圣地、書法圣地。
蘭亭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王羲之的蘭亭修禊和《蘭亭集序》開啟中國山水園林、中國山水文學、行書書法三大藝術門類,蘭亭文化是魏晉風度和玄學思想的核心組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蘭亭根據明嘉靖時蘭亭的舊址重建,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是中國重要的名勝古跡,其內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來概括:"一序"即《蘭亭序》;"三碑"即鵝池碑、蘭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鵝池、小蘭亭、曲水流觴、流觴亭、御碑亭、臨池十八缸、王右軍祠、書法博物館、古驛亭、之鎮、樂池。
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東晉的明星應東道主會稽內史王羲之的邀請,亮相于會稽山陰城的蘭亭,飲酒、寫詩、觀山、賞水,魏晉以來顯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齊了:王家、謝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等。東晉曠達、清雅、飄逸、玄遠的時代氣質使得這次聚會完全喪失了政治色彩,哪怕組織者王羲之是會稽市長,哪怕參與者大多是會稽和建康的軍政大腕。
蘭亭景點導游詞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里,小邵歡迎各位朋友來到我們美麗的紹興,今天我們要游玩的景點是蘭亭,知道蘭亭很多人都是因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大家說對不對?其實在1600多年前,蘭亭就是序多文人墨客所云游,談詩論畫的地方了,后來由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使蘭亭更加聞名于世,甚至聞名于海外,那當然了,游蘭亭,得首先知道蘭亭的主人——王羲之。
今天來到蘭亭。講到王羲之,在這兒,把請允許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王羲之。王羲之,他出生(303—361)年,字逸少,原籍山東瑯玡人,后居于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生于書香門第,七歲時拜書法家衛夫人為師,一直到十二歲,起先他練的是正楷,就是用正體的筆劃把文字寫出來,在她年紀較大時,他開始創立自己的風格,后人將他的書法稱之為“如天上的浮云受驚的神龍”被尊稱為“書圣“,王羲之48歲任會稽內史,在公元353年,邀請當時41位有名的書法家舉行了一種活動,稱之為—修契,眾人喝酒賦詩,匯詩成集,王羲之是即興揮毫,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這也是他書法藝術的頂峰,一直流傳到今天,此序被譽為中國書法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后因生病辭官,享年58歲,現葬于嵊州金庭。
各位游客大家前面看到就是我們景區的門樓了,大家把手中的票準備好,我們即將進入景區,大家看到我們比起以往變化蠻大的,目前,蘭亭的總面積是30000多平方米,距離紹興12公里,不過再過一年可能就是現代蘭亭了,先蘭亭在投資擴建到后來的4—5倍,資金為8600萬元。
蘭亭中有三寶,第一是鵝池碑,當年王羲之在任會稽內史時,曾在這寫鵝池兩字,不過不巧剛寫了一個鵝字,由于圣旨到了,沒法子皇命大于天嗎,擱筆接旨,當時他的兒子王獻之看父親出去了,就提筆寫了一個池字,因此此碑上的兩字各有千秋,鵝字瘦長,池字肥大,由于是出自兩人之手的緣故,現今稱此碑為父子碑,或二王碑。第二寶是蘭亭碑,據說秦始皇到這里來種過蘭花,漢代呢又在這里設過驛站,所以稱為蘭亭。
很多人看到這路都有一個疑問,就是現在科技這么好,為什么沒有修不完整,原因有二:已有明顯的痕跡上來了,這是因為有許多游人聽到這兩個字是康熙寫的,就要去摸一下,單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講,這是不可以的,由于這個原因碑有被稱為“君民碑”。
在此碑斜對面就是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及41位詩人舉行了曲水流觴的地方了。“曲水流觴”之俗它是我國古代把除病根的一種儀式,遠在秦漢、甚至更早就有了到了漢代,才確定是個節。每逢這一天平民百姓,帝王后妃都要舉行這種活動后來漸漸變成了現在的臨水宴飲。那么當時王羲之舉行的“曲水流觴”就是派生出來的一種習俗,當時42位詩人在活動之后坐在水渠旁邊,在上游放置酒杯,任期隨流而下,杯停在誰的前面那誰就得座詩,故稱之,當時眾多詩人當眾,11人作詩兩首,15人作詩一首,其余都被罰酒,王羲之當年就是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據傳,過了此活動以后,王羲之也曾想寫出比這序更好的作品但一直無法超越。在流觴亭里面有一幅扇形圖,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活動情景,1981年,三月初三,浙滬兩省的27位書法家云集蘭亭,建議建立“蘭亭書會”82年經浙江文聯批準正式成立一因此現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舉辦蘭亭書法節,中外書法家都要來此,飲酒詠詩。情況更勝當年。
第三寶就是蘭亭的鎮園之寶——御碑亭,此碑正反面都有書文,正面是康熙皇帝寫的《蘭亭序后面是1751年,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寫的`一首即事詩,正面《蘭亭序》28行,324字,其中最為精華的是20個之字,各有不同,每個字的筆畫字型都沒有相似之處,此碑完整無缺,在這里原來住著幾個醫師,是他們的功勞,此碑有兩個皇帝的書文砸了豈不可惜,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涂成白墻。
在上面寫下了毛澤東的語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一面寫了“毛澤東的送瘟神”詞。因此得以保留完整。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看到在碑的一邊就是王右軍祠,此祠以王羲之的官銜命名的,在里面分別有廊宋元明清的各個朝代的臨摹本,其中最像的是馮承素所臨摹的神龍本,那么王羲之的真跡現在在哪兒呢?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中,當年李世民非常喜歡書法,就命令人去盜取,去世的時候下了詔書說死后要一同埋葬,所以我們現在在這看到的是臨摹本。
在蘭亭每年還會舉行一年一度的蘭亭書法節,同時在景區附近還專門開設了書法藝術學校,假如您對書法趕興趣的話你也可以去那邊參觀參觀,當然也可以去學習學習,各位團友,時間過得好快,很快我們的蘭亭書法之行即將結束,但愿各位在這兒旅游同時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文化修養,同時小陽希望各位可以再次來我們紹興玩,祝大家旅途愉快!
蘭亭景點導游詞篇五
蘭亭在紹興的.西南部,離城約13公里。這個古樸典雅的園子雖然不大,卻為中外游人所矚目。
據歷史記載,公元353年,即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名流及親朋共42人聚會于蘭亭,行修禊之禮,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后來王羲之匯集各人的詩文編成集子,并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傳說當時王羲之是沉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只可惜這樣一件書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愛不忍釋,臨死時競命人用它來殉葬。從此后世人便看不到《蘭亭集序》的真跡了。
在蘭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內碑石上刻有鵝池兩個草書大字。相傳這兩個字是王羲之手書,并傳說王羲之很喜歡鵝,在家里養了一群鵝。現在蘭亭的鵝池里也養了幾只白凈的鵝。
蘭亭里還有曲水流觴亭、右軍祠、墨池等建筑。
流觴亭面闊三間,四面有圍廊。亭前有一彎彎曲曲的水溝,水在曲溝里緩緩的流過,這就是有名的曲水。當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邊,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有荷葉托著順水流漂行,到誰處停下,誰就得賦詩一首,作不出者罰酒一杯。當今很多游人來到這里,興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飲料,放在曲水里流觴,體味當年曲水邀歡的情趣。
右軍祠是紀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當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因此人們常稱他為王右軍。祠內有許多碑刻,正中懸掛王羲之畫像,兩邊的楹聯是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祠內有一水池,稱為墨池,據說當年王羲之用這池子的水蘸筆習書,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紹興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又是一個著名的水鄉,城內城外,河道縱橫,到處都可通船。這里有一種用雙腳踩槳的烏蓬船,很有特色。
紹興有許多名勝古跡,如夏朝大禹的禹陵、與南宋詩人陸游有關的沈園、明代徐文長的青藤書屋以及近代的秋瑾故居、魯迅故居等,都值得一游。
蘭亭景點導游詞篇六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參加這次蘭亭之旅。我姓胡,大家可以叫我小胡,也可以叫我胡導。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聞名世界的書法圣地————蘭亭。全世界共有七個蘭亭,分別在北京、寧波、日本等地。但作為書法圣地的蘭亭卻在紹興。
蘭亭位于浙江紹興西南13公里處蘭渚山下,占地面積30.715平方米。相傳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此種過蘭草,漢代又設過驛亭,蘭亭的名稱由此而來。
游客們,現在我們去有名的鵝池看看吧,那里有許多可愛的大白鵝,經常會在水里游來游去,或在水里休息,或優雅的疏理著羽毛,姿態不一,非常漂亮。相傳當年王羲之在紹興當官,一天正當他生機勃勃在寫“鵝池”時,剛寫完“鵝”字時,皇帝圣旨送到,王羲之只好擱筆下跪接旨,他的兒子王獻之續寫了一個“池”字。大家看這兩個字,“鵝”瘦“池”肥。這塊碑在書法史上被稱為著名的“父子碑”。
游客們,接下來我們去游玩著名的小蘭亭吧。小蘭亭內有塊大石碑,上刻“蘭亭”二字,為清康熙皇帝手書,此碑經無數游覽者撫摸稍平,因此這塊碑叫“軍民碑”。
今天的游覽即將結束,祝游客們旅途愉快,有機會再來紹興蘭亭,再見!
蘭亭景點導游詞篇七
蘭亭,位于紹興城西南13公里的蘭渚山麓。據傳,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東漢時建有驛亭,因而得名。“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自然景觀幽雅怡人。而東晉王羲之在此書寫了著名的《蘭亭序》,更使蘭亭聞名遐邇。
進入蘭亭景區,布局疏密相間,建筑錯落有致,小巧而不失恢宏之勢,典雅而更具豪放之氣。漫步其間,但見修篁凝翠,曲徑通幽,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駐足鵝池,倚欄觀賞群鵝戲水,能盡情體味“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野趣逸韻了。舉步往前,有一開闊地,疊石為凳,插柳成蔭,一條“之”字形小溪穿行而過,斯為流觴賦詩飲酒之“曲水”。正北建有“流觴亭”,其匾曰“曲水邀歡處”。
蘭亭的魅力,不僅來自山水風光的瑰麗,更來自歷史文化的深厚。先是鵝池旁的“鵝池”碑,相傳其“鵝”字系王羲之一筆而就,“池”字由王獻之從容續成,父子合璧,千古稱奇;接著是“蘭亭”碑,系清康熙所題,曾一度遭受破壞,劫后重生,難能可貴;隨后是有“東南第一大碑”之譽的“御碑”,碑陽為康熙手書《蘭亭序》,碑陰為乾隆1751年游蘭亭時所書《蘭亭即事詩》手跡,祖孫二帝手跡同碑,世所罕見,令人嘆為觀止。
蘭亭景區的重心所在是右軍祠。一進大門,便有幽雅肅穆之感。跨小橋而入墨華亭,當年王羲之臨池習書,使池水盡黑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穿亭而過即為大廳,高大軒敞,其內供奉王羲之像及陳列各種版本的《蘭亭序》,是歷次晉圣活動的主要場所。從右軍祠的天井可見到屋外蔥郁的蘭渚山,這一室內見山的借景手法,構思奇巧,素為人所稱道。
依山傍水而筑的蘭亭書法博物館,不時更換的書法陳列,展示出中國書法藝術的千年流變,從中可以領略歷代書法藝術大師的精湛書藝,了解書法藝術的發展趨勢,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蘭亭,融秀美的山水風光、雅致的園林景觀、獨享的書壇盛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于一體,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一處重要的名勝古跡。
蘭亭景點導游詞篇八
各位游客:你們好!我是導游_,大家可以叫我周導。歡迎大家到蘭亭景區觀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請大家注意安全,不要亂扔垃圾。望能在蘭亭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紹興蘭亭的概況:想必大家都已知道蘭亭是著名的書法圣地,在曲水流觴活動中王羲之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王羲之由此被尊稱為了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了書法圣地,也成為歷代書家朝圣之地。整個景區概括起來講有四大特色,分別是:景幽、事雅、文妙、書絕。
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鵝池”。相傳王羲之非常的愛鵝,愛寫鵝字,還自己養鵝。在紹興民間流傳著一個抄經書換取白鵝的故事,由此可見王羲之是多么愛鵝!同時鵝的體態很優美,特別是游水的時候,對王羲之研究書法很有幫助,如《蘭亭序》中20個“之”字的寫法就是根據鵝的姿態演變來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非常著名的景點:“曲水流觴”。大家可以看到面前有一條“之”字形的曲水,看上去是非常普通的景點,但它卻包含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王羲之邀請了共41位名人雅士,圍坐在曲水兩邊,他們在酒杯里斟上一點酒讓它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來,如果漂到誰面前停住了,誰就要作詩,詩不成則要罰酒三杯。這次活動共賦了37首詩,匯集成《蘭亭集序》。如今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中國蘭亭書法節”,中外許多書法家云集蘭亭參加書會、朝拜書圣,舉行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活動。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蘭亭最重要的一個景點:御碑亭。亭中的碑我們稱之為祖孫碑,正面是康熙皇帝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是乾隆皇帝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這塊碑已有300多年歷史了,是清代原碑。此碑高6.8米,寬2.6米,重18噸,三萬六千斤,祖孫兩代皇帝同刻一碑,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堪稱國寶,是蘭亭的鎮亭之寶了。
走上惠風亭便是景區的出口了,是仿造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古鎮的建筑風格而建,分為古硯街、蘭坊和水街,大家不妨去逛一逛!記住1小時以后,我們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蘭亭景點導游詞篇九
一千六百多年來,蘭亭地址幾經變遷,當我們來到蘭亭門前,便看見“鵝池”二字,這兩個字各成風格,“鵝”字看起來有著南方人的秀氣,而“池”字則顯得象北方漢子南洋的粗獷,人稱“父子碑”,據說是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共同書寫的。忽見鵝池中幾只白鵝悠然嬉游,頗有生趣。而王羲之書法的“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精髓就是從鵝的形體上,悟出書法的真諦。
順著小徑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歷史的斑跡顯現出來。內一石碑上書“蘭亭”二字,系清康熙手書。西側是“樂池”,臨池有“俯仰亭”。東側為流觴亭,亭內有“曲水邀歡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一條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鏡,在竹影樹蔭下緩緩并帶著輕快的節奏逶迤流過,流得那樣灑脫自在。幾只時而盤旋、時而俯沖的蝴蝶,幾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當年,王羲之邀約41位文人雅士列坐曲水兩旁,并在水上漂流起裝有酒的“觴”(酒杯),水流時急時緩,觴也就時飄時停。觴停在誰面前,誰就得寫一首詩。王羲之將所賦37首詩匯集成冊并書寫下了《蘭亭集序》,從此歷史登上了一個文人思想境界的巔峰。
蘭亭位于紹興城西南13公里處蘭渚山下,占地面積30715平方米。這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
早在1600多年前就是游覽勝地。每當陽春三月春暖花開之時,文人墨客常來這里游覽聚會。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歷三月初三,書圣王羲之邀請當時的文人學士孫綽、謝安等四十一人來蘭亭修禊雅集,曲水流觴,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從此蘭亭的名聲倍增,成為書法圣地好江南的著名園林,吸引著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書法家好書法愛好者。現在的蘭亭是清康熙年間根據明代嘉靖年間舊址重建的。1980年時又加以全面修復。現在的蘭亭,融秀美的山水風光,雅致的園林景觀,獨享的書壇盛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于一體,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是中國一外重要的名勝古跡,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其內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來概況:“一序”即《蘭亭序》;“三碑”即鵝池碑、蘭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鵝池、小蘭亭、曲水流觴、流觴亭、御碑亭、臨池十八缸、王右軍祠、書法博物館、古驛亭、之鎮、樂池。
來到蘭亭,不妨讓我來介紹一下王羲之。王羲之生于公元32019年,山東瑯琊人,卒于公元361年,葬于嵊縣(今嵊州市)金庭,享年59歲。王羲之出生于書法世家,從小得到前輩書法家的指導。幼年時曾向他的姨媽,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后來他博采眾長,自辟蹊徑,創造出研美流暢的新體。人們贊譽他的書法“如天上的浮云,如受驚的神龍”。
[各位,蘭亭的第一部分是鵝池。王羲之愛好養鵝人所共知,故蘭亭有鵝池一景以紀念這位大書法家。據說,山陰地方一位老道,想求王羲之寫一本“黃庭經”,他知道王羲之喜歡白鵝,于是就特地養了一群逗人喜愛的白鵝,王羲之路過,見白鵝羽毛白凈,形態優美,不由得駐足不前,進而要求買鵝,道士說:“錢我不要,只要你寫本《黃庭經》”。羲之欣然答應,筆走龍蛇,不過半日,經成擱筆,道士已把群鵝用籠子裝好。這就是“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進大門,穿過修竹小徑和淙淙小溪,迎面出現一座三角形碑亭,碑上刻著兩個大字:“鵝池”。這是蘭亭中有關王羲之的第一塊碑石。相傳王羲之當年在紹興做官,一天正當他興致勃勃書寫“鵝池”時,剛寫完“鵝”字,皇帝圣旨送到,王羲之只好擱筆下跪接旨。
他的兒子王獻之順手提筆一揮,續寫了一個“池”字。大家看這兩個字,“鵝”瘦“池”肥。這塊碑成為書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蘭亭景點導游詞篇十
蘭亭位于紹興古城西南約13公里處的蘭渚山下,因王羲之等人曾在此雅集,留下一篇著名的《蘭亭序》而出名。蘭亭地方不大,但景色非常雅致。鵝池碑、蘭亭碑、曲水流觴、御碑亭是這里的主要景觀。
過了檢票處不遠就會看到寫有草書“鵝池”的石碑,相傳“鵝”字由王羲之所寫,顯得娟秀挺拔,而“池”字卻較為粗曠、豪邁奔放,是兒子王獻之所寫,這塊碑也因此被稱為“父子碑”。來到這里的游客,幾乎都會在這里拍照。傳說王羲之很喜歡鵝,現在蘭亭的鵝池里也養了幾只白凈的鵝。
鵝池北岸即是蘭亭碑亭,碑上的“蘭亭”兩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筆。蘭亭碑旁邊就是曲水流觴的區域,曲水流觴簡單的說可以理解為現在的行酒令,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有荷葉托著順水流漂行,到誰處停下,誰就得賦詩一首,作不出者罰酒一杯。當年王羲之便是趁著酒興,揮筆成就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當今很多游人來到這里,興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飲料,放在曲水里“流觴”,體味當年曲水邀歡的情趣。
右軍祠是紀念王羲之的祠堂,祠堂四面環荷花池,是康熙年間所建,這里主要看不同模仿版本的《蘭亭序》。繼續往西走,可以看到御碑亭,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所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是乾隆皇帝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蘭亭即事詩》,祖孫兩代皇帝同書一碑,所以又稱祖孫碑。祖孫兩代皇帝同刻一碑,這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也是蘭亭的鎮亭之寶。
御碑亭背后還有十八口水缸,游人可以在此用毛筆蘸水在石桌上寫字,體驗當年王獻之學字的場景。另外,景區西北有蘭亭書法博物館、蘭亭瓷硯藝術館,展出了不少書法作品和各種各樣的硯臺,感興趣的話,不妨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