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傳承武術篇一
在我心目中,我最愛武術,它像一塊大大的磁鐵深深的吸引著我。
我羨慕成龍,李連杰,黃飛鴻,羨慕所有練武術厲害的人。當我看見他們帥氣的武打時,都會熱血沸騰。
我愛武術,中國功夫讓我豪情萬丈。
記得看霍元甲時,日本人猖狂的叫我們“_”。設擂臺向中國人挑戰,在比武擂臺賽中,霍師傅用漂亮的迷蹤拳將東洋人打癱在地,全場一片沸騰,那最狂妄的矮胖子武士灰溜溜的離開上海,真為咱中國人出氣。當這學期我校領導說要建武術隊時,我是第一個跳起來的,因為,終于到了我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了。
在武術隊里我是隊長,因為我練得是最好的。我現在在學校中的名氣越來越大了,因為我武術練得好,認識我的人就多,但是主要是能防身,因為你只要會武術,而且練得好,就能行,就沒人敢欺負你,練武術真好呀!
武術,你讓我為了你如醉如癡,你讓我豪情萬丈。
啊,我愛武術!
傳承武術篇二
作為一名大學生,應當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因此上體育課成了刻不容緩的大事。體育不興,中國人才會被譏笑為“xxx”,在國際上沒有地位。如今我中華大國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見體育對國家、對民族是多么的重要啊。
看著那么多奧運健兒雄姿英發,揮斥方遒,我是何等的驕傲和自豪。體育的類型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叫人數不勝數。我們學的武術,更是別具一格,獨開生面。而武術又分為多種:太極拳、跆拳道等,特別引人注目,新穎實用。
同學們都練得不亦樂乎。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他們都表現得很出色,有幾個還是老師的得意門生。武術不但能強身健體,舒活筋骨,抖擻精神,而且還能樹立威信,懲奸除惡,保家衛國,對我們的確是大有裨益,受用無窮。
但有人說我們學的武術純粹是花拳繡腿,不堪大用,學武術不過是做做樣子,敷衍塞責,蒙混過關罷了。這話我不贊同,可是我是有心無力,終歸還未能得到老師的真傳,想起真是忝列門墻,飲恨無窮。但這有什么辦法呢?怪千怪萬只怪我,賦性愚拙,麻木健忘。事已至此,有何怨言。
自上大學來,體育課從來不逃,畢竟職責所在,未敢生出僥幸之望。至于課上表現如何,那就非我所知了。體育本來就是我的弱項,所以一向是視如巨石懸于我心的。從初中到現在,也是如此。但既然得考試,也就得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至于結果,我卻不敢太過關注,也免得自作多情,徒增傷感。
我本庸才,所以這些年來,毫無建樹,一籌莫展,不孚眾望,上辜國恩,下負義理,故疚慚于心,汗顏無地。然而來日方長,又何須太悲觀呢?如果上蒼垂憐,當大展宏圖,成就功業,然后威加海內,名揚天下。
只可惜天資愚鈍,本性糊涂,就習武一事,都搞得一團亂麻,不成樣子。中國的武術博大精深不假,但若什么都記不住,也太歪曲情理,有違天意了。我現在能做的,就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即使壯志消磨,也無怨無悔啦。
這個學期習武,雖然沒學到什么招式拳法,但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看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并最終決定我事業發展的方向。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說的這些,這里不再多寫了。
傳承武術篇三
一、注重教學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1、從生活到數學
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地把知識“純粹”化,而忽略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情境,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痹谶@方面,新教材已做了很積極的努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對教材進行再創造,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多設計一些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聯系得更加緊密,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2、從問題到數學
中科院的吳文俊院士說:“數學的精髓就是從問題出發?!眰鹘y的數學教學是教給學生現成的數學,老師把學生引導到預先設計的解題模式教學中去,而現代教學中則更注重了情景問題的選擇,情景問題是學生自己作出發現的土壤。
教師象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明有3元錢,你是他的三倍,你有多少錢?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著又問小明有a元錢,你還是他的3倍,你有多少錢?教師適時地告訴學生:學完此節課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通過酸奶中活性乳酸桿菌數量的變化來創設問題,在學生感到新奇而又不知所措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設置懸疑,無疑對本節課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情緒狀態。
3、從活動到數學
偉大的教育家夸美紐斯有句名言:“教一個活動的最好方式是演示”,荷蘭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把這一思想進一步發展為“學一個活動的最好方式是實踐”。這一提法的實質是把重點從教轉向學,從教師的行為轉向學生的活動,并從感覺效應轉向運動效應,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做數學”。
4、從審美到數學
數學是美的,她和諧統一,她簡潔奇異。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從藝術和思維的角度來感受,來鑒賞“數學美”,就能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啟迪,迸發出極大的熱情去學習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
二、順應時代要求,注重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的結合
隨著現代課堂教學的發展與不斷深化,在教學手段上,課堂教學大量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既能體現知識的背景材料,又能一下子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增大了課堂容量。生動形象的動畫演示,動感強、直觀性好,既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與此同時授課教師也注意了糅合傳統教學中優秀的教學手段,不再是單一的依賴多媒體。
課例中教師利用展臺展示,節省了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從辯證的角度看,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手段各有優點與不足?,F代化教學手段多長于知識的傳授和智力的發展,而短于具體的技能、技巧的培養,所以應當使傳統教學手段的精華與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既要守住“傳統”,又要用好“現代化”。
三、幾點思考
1.為了“情境”而設置情境
的確,與單純的知識點的傳授相比,給課堂設置適當的情境,賦予知識鮮活的背景,使學生在把握知識來龍去脈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更能體現知識的教育和人文價值。然而,情境設置的目的是自然地呈現這種緊密聯系,情境應當是問題的真正載體和問題解決的事實來源。但是在有些課例中,情境的設計變成了一種裝飾。
2.為了“超越”而冷落教材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教師在課堂上海闊天空,一節課少用甚至不用課本中的例子,便認為是“超越”教材,認為是“有水平”。所以在教學中出現了隨意刪改教材中的例題、打亂教學的章節、過早或過多地補充內容的現象。這其實是一種“偽超越”。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對教材的科學理解和靈活把握。數學教材的編寫都是非常嚴謹而科學的,是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協調的,因此我們對教材的處理必須是深思熟慮的,不能太隨意。作為一線教師,作為學生課堂學習的引導者,我們有責任重視教材,鉆研教材,而不能冷落教材,因為一旦教材受到冷落,教學活動便會失去認知的支撐。
3.為了“技術”而濫用現代手段
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的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學科教學,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刻意追求多媒體運用,而由此彰顯現代教育的技術性,卻不考慮由此而帶來的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如在課堂上明明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體驗完成的,結果卻被課件的模擬演示所代替;明明是需要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體驗去感悟的,卻被教師的精心制作的多媒體畫面同化到一種認知與體驗上去。所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待進一步的整合。
總之,目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也是中學數學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數學教學中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必須完成傳承和創新兩大任務。讓我們積極投入新課改,為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傳承武術篇四
傳統武術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教育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的。然而當前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影響著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播,如何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有效實現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當前武術教學中值得探索的重要課題,這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及社會進步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
1在教學中傳承傳統武術文化的意義
1.1促進民族文化的發揚光大
我國傳統武術文化是我國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智慧的結晶,其文化底蘊十分渾厚,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也是眾多的,例如傳統哲學、東方美學以及傳統軍事思想等內容,換而言之,從傳統武術文化中既可以發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共性同時也體現出了獨特的民族文化特點,武術以一種運動的形式將民族文化的特色精神充分的凸顯出來,這對于一個民族的發展是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的。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離不開民族精神作為基石,這也是民族發展的核心以及靈魂。對于當前我國社會的發展來說,弘揚民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也是中西方文化較量的制勝利器,在武術教學中傳承傳統武術文化有利于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發揚光大,推動我國的發展。
1.2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素養
傳統武術文化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武術文化本身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心理歷程體現,它的育德功能主要體現在獨特的民族價值觀上,例如尊師重教、謙愛仁義、自強不息等觀念。武術不僅僅是一項體育競技運動,更多的是在這種武術技術中所蘊含的深厚精神,這是傳統武術文化一直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得以延續與生存的基礎,習武不僅僅是學習武術技巧,更多的學會其所蘊含的內在精神,在傳統武術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自身的道德素養。對于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在教學中傳承傳統武術文化也是幫助其樹立正確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提升學生自身道德素質的同時促進其自身全面得到發展。
1.3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品質
在傳統武術文化中一直講究練養結合,這也是傳統武術有別于其他體育運動的一大顯著特點,傳統武術在鍛煉機體體質的同時也十分注重自身養生的調息,武術動作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蘊含著剛柔并濟動靜結合的的哲學思想,這種太極精神便是傳統武術文化所蘊含的一大特色。學習傳統武術既要求從容不迫、坦然自若也要求精神集中,這對于緩解焦慮憂愁十分有益,同時能夠鍛煉人體大腦皮層的機能,降低神經系統的緊張性,從而有效預防精神引發的心理疾病。就目前的大學生而言,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在武術教學中傳承武術文化,讓其感受傳統武學中的天人合一的太極思想,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自信、樂觀以及闊達的優秀心理品質。
2在武術教學中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問題
2.1武術和武術文化的傳承相脫離
武術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當前高校神話素質教育理念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無數傳播的核心是文化的傳承,如果在教學中單純只注重武術基本技術動作的傳授,而忽視其文化精髓的傳承便像無源之水,無法凸顯武學教育的意義,也無法體現武學的價值。對于當前高校在武術文化傳承過程中,存在武術與文化傳承相脫離的問題,過多的是注重其歷史性,而沒有真正的將其文化性凸顯出來,例如一提到武術文化,多數學生便想到的是戚繼光的武藝高超、霍元甲迷蹤拳得厲害或是張三豐太極拳的變幻等,卻沒有充分的認識到古代武術先賢對于推動武術進步以及所表現出的民族氣節等精神。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必須融入武術文化性方能實現真正的傳承。
2.2傳統武術教學內容缺失
我國傳統武術歷經數千年的傳承,在如今形成了競技武術以及傳統武術兩大體系,經濟無數作為一種體育競技的武術,本身是沒有傳承的問題的,應當傳承的應該是傳統武術文化,但是在當前高校的武術教育中,過多的是以競技武術為主,例如在當前高校的武術教材中,其主要內容是初級長拳、初級棍、24式太極拳等內容,卻沒有八卦掌、通背拳等優秀的傳統武術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是當前武術教學對于傳統武術的重視顯得不夠重視,這也是當前高校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無法有效實現的一個主要因素。高校作為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如果在教學中不去滲透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忽視傳統武術的教學,勢必將無法達到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目標。
2.3教學方法與手段相對落后
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貼合實際的教學方式,雖然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學方法和手段有了顯著的改善與提升,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武術教學中,依然存在部分教學手段和方法陳舊落后的問題,這也是阻礙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一大因素。興趣作為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產生創造性的動力,如果教學方法和手段陳舊,只是按著固定的模式進行武術教學,會讓武術教學枯燥乏味,必然使得學生在學習武術文化的過程中興趣低下,束縛了學生自身的發展。另外,傳統武術文化博大精深,要想很好的實現有效傳承,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武術文化的魅力,熱愛傳統武術文化。
傳承武術篇五
【摘要】中國武術文化源遠流長,在不同時期會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學校武術文化作為武術文化的一個分支,對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在培育和發揚傳統武術文化的同時,更要注重學校武術的發展。
【關鍵詞】武術文化;學校武術文化;發展
1前言
中國武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文化歷史,人們對武術概念的認識也在不斷衍化,武術的龐雜性和局限性,給武術理論的建設和教學帶來了不少麻煩。武術作為一種活態文化,縱覽其發展歷程,無論是朝代更替、稱謂變化,還是其它文化的依附、派生和滲透都無法使它的本質屬性發生變化。因此,有學者運用文化人類學原理分析,提出了武術“文化空間”的概念,而學校作為一個集中展示武術文化的場所,對武術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拔湫g”是一個大眾化的術語,而“學校武術”則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學校武術與競技武術、傳統武術、社會武術等對武術的傳承方式并行不悖,學校武術是以青少年學生為習武對象的教育過程,具有鮮明的計劃性、可行性、針對性和教育性。其發展模式有三個:①大中小學的武術教學活動;②地方開設的各種武術館校;③專業武術院校的武術教育活動,三者協同發展。因此,學校武術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高校武術教科書上將武術的概念定義為: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功法、套路、搏斗為主要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這個定義就明確指出了武術的體育屬性,以及注重內外兼修的文化內涵。
2武術的文化內涵與學校武術的文化內涵
2.1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涵
學校武術源于中國武術。因此,言及“學校武術的文化內涵”,一定要提到“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涵”。中國武術作為古代殘酷嗜血的搏斗技術,在漫長的歷程中不斷受到中國傳統哲學、傳統文學、美學、倫理學、藝術、中醫學、兵學、宗教等多種社會形態的影響,以及不斷汲取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最終在中國大地上演繹成了一種集哲理和藝術為一體的套路運動形式,并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神髓。春秋戰國是武德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受到儒家傳統倫理學說的影響。如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體系;同時,孔子主張“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種思想中也含有注重德育、智育、體育的因素。正是在這些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的滋養下,武德理論得到了完善與充實,并且帶有鮮明的儒家仁學色彩和我們這個禮儀之邦、仁義之國的民族特征。武德所倡導的止戈和平,崇尚道義,自強不息反映了剛健有為、積極進取、匡扶正義,不畏強暴的愛國主義精神;尋求個人武藝的純熟和意境,正是成就完美的傳統審美;著眼于“輕力”“上巧”,以巧智取、順勢借力的武術原則,體現了中國人謙虛禮讓、功力扎實以及強調內功深厚的技擊特點,以及崇尚自然的思想,重視血緣關系的宗法觀念。中國武術之所以具備豐厚的文化內涵,不僅在于它多元的功用,還在于它強大的生命力。在經歷多次禁武的遭遇后,武術依然沒有被消亡,這正是因為它與多種文化思想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乃至相互滲透和影響,卻并沒有被同化、被改變,顯示出它具有的文化延續能力和獨立完整的文化體系。
2.2學校武術的文化內涵
文化若水,柔而有力。文化在現代社會是一個很時尚的話題,什么都可以套上文化。學校武術繼承了中國武術的優秀文化也體現出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可以稱之為“學校武術文化”。學校武術文化教育對培養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熱情以及文化鑒別能力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學校武術教育注重內外兼修,德才兼備,這反映了人們對學校武術教育的基本需求,這也是由武術的社會屬性決定的。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相互交流,在各種文化的交融中,強勢文化極大可能地抹殺了弱勢文化,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青少年的文化識別。以及受到現代社會物質豐富、科技進步的影響,一些消極低落、玩物喪志等不良社會風氣侵蝕著青少年的心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在新生代中正在衰弱。作為學校體育以及教育學中的一個關鍵分支,學校武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武術文化本身的歷史一樣悠久。學校武術自產生以來,便承擔了人們有意或無意中賦予它的各種功能。學校武術教育的主體是青少年學生,它的教學和訓練是達到強身健體、改善身體機能的有效手段。但是,武術作為國粹,對于它深厚的思想淵源在學校武術教育中卻幾乎沒有涉及,武術注重培養人崇高的道德情操、禮儀習慣的養成、磨練人的意志,最重要的是武術中包含的深刻的哲學道理,這些都應該作為學校武術的一部分,在武術的教學中得到體現,而這些也是學校武術所應具備的文化內涵。
3武術文化在學校中傳承的途徑
3.1學校武術教育轉變傳統武術課教學理念
近年來,隨著武術進校園活動不斷開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注重學校武術教育,重視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提高學生對武術學習的樂趣。一些地區立足本地武術發展優勢,推廣特色武術教學,武術進校園應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實踐,在培育民族精神的武術內容的選擇上,應該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并且能夠突出重點,在弘揚民族精神的過程中,體現武術的學科特色。加強對學生武術理論思想教育的工作,使學生了解武術的起源和發展及其演變的過程,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再則,要使武術文化的內涵潛移默化地植入教學中去,如采用兒歌、歌訣的形式作用于武術教學的游戲或游戲操中,來教授武術的內涵。應加強武德和禮儀的滲透性,武術有“習武以德為本”“習武先習得”的要求,通過武德教育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習武動機,以禮規范行為。使學生初步認識武術并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學校武術的重要內容,實現武術技術教學與武術文化傳承的統一。
,國家體育總局下發了《武術段位制推廣十年規劃(-2023)》,使武術進校園活動有了政策支持。武術段位制在校園的推廣能夠最大程度地使學生真正了解練武的難易程度,因為武術段位制的考察對學生練習武術的技術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同程度地了解習武者的艱辛,并考察其武德修養水平。武術段位制考試包括理論和技能兩部分,理論部分包括武術史教程、武術概論、中國武術段位制理論題解以及武德與武術禮儀教程;技術考試包括流傳較廣的拳、械和鍛煉方法,要求學生達到動作規范、身械協調、節奏合理;在對練的套路中要求攻防清晰、距離適中、實戰意識強、雙方配合默契等。在段位制的學習中,通過老師的講解和自身理解,會使學生對武術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武術的興趣。
3.3加強新的武術元素,形成良好的校園武術文化氛圍
在武術進校園活動中,加入新的武術元素,能夠吸引學生對武術的關注,形成良好的校園武術文化氛圍。武舞起源于遠古時期,最開始是人們打獵或戰爭場景的重現,隨著原始戰爭頻發,武舞逐漸成為了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后來人們通過跳武舞,想象用這些動作來產生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戰勝敵人。武術注重力量和速度,而舞蹈注重柔美性中,兩者結合給武術增添了藝術表演的成分,使武術能夠以一種新的形式展現出來。在現代武舞的表演中,武術的剛勁和舞蹈的柔美結合,讓人們在了解中國武術的同時,感受武舞結合的強大魅力,更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需要。武舞進校園是一個很受關注的話題,它可以激發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生對中國武術歷史探索的興趣,使學校武術教學不局限于簡單的套路對練,給教師的武術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
4結論
學校武術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既有技擊防衛的價值,也有強身健體的功能,還有藝術審美價值,同時還具有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教育價值。武術中蘊含的武德修養還能夠培養學生尊師重道、講理守信、見義勇為、吃苦耐勞等優秀的道德品質;武術中的美學價值更是不可忽略,它從勁力節奏、風格、服飾等都體現了武術之美,給予學生藝術上的熏陶。武術的傳承在面臨外來文明的巨大沖擊時,不能期望人人都能理解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青少年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關鍵時期,武術在校園中發展的初期是需要一些強制手段來保證的。最后學校武術經過學生這一載體將規范過的武術傳播到社會去,就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武術課程的設置,并不是讓學生掌握或者學習多少武術技能,而是要學生對武術文化從心里產生一種文化認同感,了解它,熱愛它。從而產生一批由這樣的文化熏陶出來的武術愛好者向全世界散播,真正起到弘揚武術文化的效應。
參考文獻
傳承武術篇六
我自幼愛好武術,小學經選拔參加過市體育運動委員會組織的校少年武術隊。自己也勤奮鍛煉,抱著一種興趣愛好“玩”的觀點,想熟悉各種拳種,有過不成系統的習練:如少林拳械、螳螂拳、太極拳、華佗五禽戲、氣功的一些樁功盤坐等功法。組織過社區少年武術隊,組織小伙伴一起出操鍛煉,豐富了大家的暑期生活,活躍了體育運動,鍛煉了身體,規范了學生的自制管理,在社區有一定影響。是武術將孩子們聯系組織在了一起。通過鍛煉,也使大家身體健康,身體的協調性、柔韌性、爆發力和耐力都大幅度增強,體育學科成績提高很快,獲得校運動會多項成績,并擔任了體育委員。初步體會到武術的魅力、凝聚力和非凡的作用。
初中畢業,父親把我引見到南拳名師方蘆芳處,希望我能進一步訓練武術。第一課沒有練功,而是講武德,練武要講武德,這是最基本的。武術的震憾力不在于以暴制暴,而在于以德服人。說說容易做到難,需要平日刻苦鍛煉,持之以恒,以身體的威懾力、自身的意志力和毅力來達到“非戰而屈人之兵”,這是要靠實力的,不是靠外表來哄人的。隨著數年鍛煉,初顯成效,身體也強健了,意志和毅力也得到了磨練。并且有了一些副產品:如代表大學系里參加全校演出,讓更多的大學生領略武術這一國粹。在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培養了一種活潑健康充實的生活。對于自身青春期的成長和性格的培養都是很好的經歷。
隨著年齡漸長,我產生了一些模糊的想法和擔心:過去一起習練傳統武術的人們現在早已不練了,一些傳統武術套路和絕技已經失傳,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忙于搞經濟,而忽視了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武術在今天這個時代式微了。為了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武術,我應當盡一分心力,做一些工作。我的工作尚屬輕松,使我有了這方面努力的可能。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余,搜集整理一些傳統武術的資料、訪問拳師(如師從岳家拳名師葉子奎習練岳家拳械),不想讓這些祖先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在公園內見一老者打一路棍花,就攀談起來并準備拜師習練。老者以現在年輕人應當賺錢不該學這些為由拒絕了,說明一些不利武術推廣弘揚的思想還是占相當市場的。我練武,決非處于經濟利益和功利的目的,而是為了傳承繼承中華武術這一國粹。通過我們的資料整理和一些工作,成功地使岳家拳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社會上對武術總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如練武是為了打架,總有人問我:“你練武的,現在能打倒幾個人了?”還有習武無用論:現在都什么年代了,科技這么發達,高科技武器這么先進,還需要練習武術受這份苦嗎?純粹是老年人鍛煉鍛煉身體,年輕人很少會涉及?,F代影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宣傳弘揚了武術,吸引了人們對武術的熱情和向往,但在另一方面,沒有反映真實的武術,騰云駕霧,呼風喚雨,將武術魔幻化了。
經過多年習練武術,且自身對人文課題較為關注,武術作為中華國粹,我注意到武術有很多的人文的成分體現充斥其間。包括武德修養(尊師重道已成為傳統道德的規范)、武術禮儀、服裝器械、武學藥理肌理等都已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構筑了整個中華武術體系。要做強做大武術事業,武術要在國際上擴大影響力,就要樹立起品牌意識、精品意識,包括從細節上體現出來,將之規范化、制度化,形成有效的機制體制。此次武術段位制的報批工作,就是很可喜的一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蔽鋵W之路漫長艱辛曲折,這也是很多人對此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武學師法自然,法無定法,“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努力研究追尋武學之最高境界,挑戰自我挑戰極限,這就是武學之路。然而,武術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仔細觀察自在普通生活中。包括日常勞作、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如刮風、流水、日照、動物靜物的形態等等),都是很有啟發的?!稗D益多師是我師”,應當謙虛謹慎,虛心求教,向一切能幫助自己提高的人或事物學習、汲取好的東西。心理的調整也很重要,相信武學修為高深的人,其道德品格和人格意志都是相當完善的。武學修養能使人保持一顆平常心,心與自然融合,和諧社會,無欲無求,并且磨練了勇氣和毅力,武學鍛煉本就是一個經年累月持之以恒苦練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時也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和品德,且自身視野開闊起來,學識增加,膽量增強,人生境界也不斷提升。人生,應當有更高層次的追求。
下面談談我對南拳和岳家拳的一點粗淺的認識。南拳素有樁沉步穩,迅疾緊湊的特點,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發勁,質樸明朗,氣勢激烈。南拳上肢動作較多,短打擒拿,點穴拿穴;腳法偏低,步法穩固。發力時腿、腰、臂、指貫通一氣,力求順達,發盡前聚力蓄盡,肌肉作一定收縮;其勁由腰、腿而肩、臂擊出,或因勢發出喊聲,通過發聲以助發力,并以氣之運動輔導各種動作的變化,故有xxx吐聲須開聲xxx的說法,亦是xxx氣與力合xxx的一種體現。我在習練南拳初期就感覺自己氣促氣急,呼吸吐吶有接續不上之感,往往勢大力猛一氣呵成的一路下來,就氣喘連連。后來有意識的做了樁功和靜功的調吸訓練、吐吶訓練,隨著功力加深,這方面的問題不知不覺就解決了。
岳家拳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寶貴拳種之一,為中華武術的瑰寶。它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飛開創出來的,至今已八百多年。清末由岳家拳一代宗師張春林傳入金華,金華現今為我國岳家拳傳承地,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經數代傳人言傳聲教,薪火相傳,不斷努力使這一武學奇葩得以存續發展并不斷健全完善。岳家拳博采各種拳術的精華,技擊風格獨特,分為套路、樁功、散手、點穴、炮錘、劈掛、擒拿等,能使用刀、槍、棍、劍、锏、拐、鉤、錘、斧、匕首等器械。其武術自成系統,內容詳盡。岳家拳強調四兩撥千金的方式,實戰價值極大。同時,岳家拳講究內外兼修,剛柔并濟,注重精神、意識、氣息的鍛煉,來改善人體內在各系統和器官的功能,達到健身的目的。它的特點是以快制勝,出手兇猛,對指的用法很講究,搏擊時強調見縫插針,貼身進步,手法上注重環環相扣。搏擊時強調見縫插針,貼身進步,這直接形成了南派武術貼身短打的特點,同時也為寸勁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另外講究指的運用,這個變化也及其重要,不追求在力量上勝過對手,但注重擊打瞬間的攻擊力度。
作為一名中華武術的習練者和愛好者,我有繼承和發揚武術的責任和使命。我將更加努力做好相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