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誠信伴我成長手抄報篇一
同學們,要學會辯別,學會拒絕,才能學會自我保護,否則一旦觸犯法律,法律是無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會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到時候后悔就晚了。
每個人都渴望自由,希望自由自在地奔跑,無邊無際的灑脫。然而,沒有絕對的自由,那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為所欲為的所謂的自由只會讓更多的人失去自由,讓這個世界變得混亂而雜亂無章,那稱為放縱而非自由。因此,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不自由之上的,若想獲得自由首先就必須遵守一些底線,那就是法律與制度。
自古以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正所謂沒有規定不成方圓,無論是上至國家還是下至個人,都應該有一定的規定來約束行為,否則便會出現肆虐張狂的人,吧國泰民安的國家攪得一團糟。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條條框框像沉重的枷鎖一樣束縛了無拘無束的奔騰。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法律,條文的規定,才確保了更多的安全。愛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明文規定也必不可少。如果罪人都能改過自新,從頭做人自然是善莫大焉,然而對于那些屢教不改,冥頑不化的慣犯,法律的武器就是必須的了。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因為有了法律的嚴厲制裁,哪些劫犯土匪才不敢明目張膽地作奸犯科,也才確保了大多數人民的財產安全。而且,法律只是底線,只要做好自己,不做出那些違法亂紀的事,法律也就不會約束行為,仍舊可以做自由人。
正因為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高中生就更應該遵守紀律,不應該以身試法,帶來嚴重的后果。
遵守紀律應以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遵紀守法不是一向夸大的號召,不是一紙空文,而應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去,切實從細微的小事做起。
“愛護公物”,“不隨地吐痰”,“遵守交通規則”,“做文明市民,不摘花草樹木”,“保護地球,愛護環境”這些都不是空空的標語,而是要我們以自己為出發點付出實際努力的。隨手撿起地上的一張紙屑,擰緊打開的水龍頭,為干渴的鮮花澆一點水,這些都是我們中學生力所能及的事,舉手之勞,卻可以創造出一個更和諧的世界。
我們不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所以我不希望再看見一邊高呼愛護水資源,一邊卻隨手把活水倒入河流這樣的情況在發生。
作為祖國明天的棟梁,遵守守法使我們高中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既是珍愛自己,又是關心別人,更是為了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祖國和一個更加和諧美滿的世界!
誠信伴我成長手抄報篇二
有一座山,叫誠信山;有一條河,叫誠信河;有一朵花,叫誠信花;有一顆草,叫誠信草……在它們身上,總透著一鼓聞而不膩、香氣撲鼻的味道,這種味道使我們不厭倦,還非常喜歡。
在生活中,我們很少見到這些人,因為這些人的精神非常可貴。
在我的家里,就有一位非常講誠信的人,他就是我的爺爺。爺爺長著幾根白白的胡子,有著白發蒼蒼的頭發,還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張講誠信的嘴。
記得有一次,爺爺要外出一個星期。我就讓爺爺回來時給我帶一個布娃娃,爺爺聽了后,毫不猶豫的答應了。爺爺出去后,我心里非常擔心,心想:萬一爺爺回來后沒有給我帶布娃娃怎么辦?想完,我就對媽媽說:“媽媽,你打電話給爺爺,讓他記得幫我帶一只布娃娃。”媽媽聽了不屑的說:“不用打了,爺爺肯定會幫你帶的啦。”說完,媽媽挎著包走出了門,我嘟著小嘴氣呼呼的坐在凳子上。
過了幾天,爺爺要回來了,我心里又擔心,又激動。我擔心是因為:我擔心爺爺沒有遵守承諾,沒有給我帶布娃娃;激動是因為:我馬上就可以見到新的布娃娃了。
今天,媽媽和我一起去接爺爺回來。在途中,我總是擔心爺爺有沒有帶新布娃娃。可是,事情的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爺爺有幫我帶布娃娃,而且是我最喜歡的類型。
我開心;我激動;我驕傲!我對爺爺欽佩不已,因為他尊誠信、講誠信、知誠信、愛誠信。
從此以后,我更加敬佩爺爺,更加愛我的爺爺,我也像爺爺那樣做個誠信的人。
誠信伴我成長手抄報篇三
家風作為一個家庭或家族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它的提出必須具有權威性和典范作用,亦即“榜樣性”。中國古代傳統家庭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宗族之中,日常行為受到族約的限制。族約的制定通常是由族內德高望重的長輩商討所得,里面蘊含了這些長輩日久經年的為人處世哲學,也兼顧了社會風潮和公平正義。這樣的族約無論是否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都有很強的“法規”性,家族內部成員出于對長輩的尊重和信任,會無條件地執行并延續下去。
然而,族約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能因為族內優秀成員的誕生而改變;亦或是家族優秀成員誕生后再定立傳世的家規、家訓。
比如,司馬光著《家范》,就是家族內優秀成員誕生而改變族約的例子。司馬光其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其父司馬池官拜兵部侍郎、天章閣侍制(天章閣屬于翰林學士院,侍制是皇帝的藏書閣顧問。),這樣世代簪纓的'詩書之家,定有家規、家訓。司馬光成為司馬氏一族的代表人物后,撰寫了《家范》,系統地闡述了家庭的倫理關系、治家原則,以及個人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之道。至此,《家范》中的思想便成為了司馬氏的家風。
再如,山東諸城東武劉氏家族,就是家族優秀成員誕生后再定立傳世的家規、家訓。劉氏家族原本鄉里布衣,世代為農,是移民到山東的新家族。劉必顯是家中第一個進士,官拜戶部廣西司員外郎,晚年辭官歸故里,致力于子孫的教育,立下了“當官清廉、積德行善、官顯莫夸、不立碑傳、勤儉持家、喪事從簡”的家訓。
自清順治年間劉必顯中進士算起,至道光末年為止的近兩百年里,劉家連續七代,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進士共計5世11 人,舉人共計6世35人,七品以上的官員七十三位,出任知縣、知府、道臺、學政、布政使、巡撫、總督、尚書直至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者皆有,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劉統勛、劉墉父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的存在必須是與社會風潮相適應的。自漢武帝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格外推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八德”。“八德”作為封建社會人們的行為規范,普遍存在于家風之中。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這樣的家風在社會上普及。到了明代,陽明心學引領風氣之先,“知行合一”的思想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依然有指導意義。可見,家風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在社會主流思潮的影響下,家風可能被重新厘定。
“世代相傳”和“生活作風”是家風的兩個重要標簽,家風的傳承性很大程度體現在生活作風上。生活作風可以分為價值認同與生活方式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并不能完全割裂開。價值認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價值認同的表現形式。價值認同是家風得以傳承的基礎,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認同祖先的價值觀,才會踐行那樣的生活方式。
比如,清正廉潔是一種價值觀,而勤儉持家便是這種價值觀在生活方式上的體現。當然,許多家風、家訓并不會將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區分得非常清楚,因為簡單明確的表達更利于流傳。這種簡單明確還體現在對典籍的高度概括上,往往幾個字就濃縮了一個思想或一種道理;同時又必須是接地氣的表達,因為家族中文化程度不同,若寫得艱深拗口,則不易流傳。
誠信伴我成長手抄報篇四
6. 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諾貝爾
7.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動.——盧 梭
8.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10. 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
12. 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長.——塞涅卡
13. 生命在閃耀中現出絢爛,在平凡中現出真實.——伯 克
14. 壽命的縮短與思想的虛耗成正比.——達爾文
15.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諺 語
16. 人生包含著一天,一天象征著一生.——諺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