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小故事大道理三百字篇一
在暑假里我讀了《小故事大道理》這本書,書里內容生動,教育意義重大,從一個小故事中,引發出一個大道理。
書的內容是分成一個一個小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懲罰》這個小故事,短文的主要內容大約是這樣的:“我”的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觀察一種動物的習性,“我”決心做好這項作業,所以,“我”便選擇了一種動物——老黃牛。“我”家雖然在農村,但卻沒有牛,“我”家有好幾本科普動物書,便抄下來了幾段。果然老師表揚了“我”,并親自帶同學們到“我”家看老黃牛,我心里很緊張,到了村口了,老師突然說不去了,我們只好返回學校,這時,“我”才松了一口氣,從此,“我”再也不敢不誠實了。因為,老師嚴厲而溫柔的眼神中,已經告訴我她知道了我在撒謊,但沒有揭穿,沒有傷害到我的自尊心。留住了我的顏面。
這篇短文對我的觸動很大,師生之情往往就在細微的接觸中。老師點到為止的懲罰,把說謊的錯誤牢刻在孩子心中。正確對待學生的成長,幫助他們塑造完美的人格,這是教師給予孩子最好的知識和啟示。
其實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我都非常喜歡,朗朗上口,耐人尋味,常讀常新。讀完這本書,讓我幼小的心靈感受到世間的美與力量,讓我的頭腦得到了智慧的啟迪,其中的道理定會讓我受益終身!
小故事大道理三百字篇二
暑氣蒸騰的七月,太陽像猛烈的火球將大地毫不留情地炙烤。狹窄的馬路白花花地直晃人的眼睛。知了在樹梢上吶喊得聲嘶力竭,更增添了幾分煩躁。我正為自己竭盡全力工作,卻得不到應有的升職而在心底燃燒著熊熊怒火。
這天,閑來無事時,我搖了把蒲扇,躲在陰涼的屋檐下一路慢走,拐過蓮塘路大塊大塊的石板路,繞過閱山公園蓊蓊郁郁的榕樹須根,來到xxx路的那間古老的涼茶鋪。幾個老婆婆老爺爺,正在店里東家長西家短地聊天。雪白的頭發,糯軟的石岐本地話,還有墻上那啞啞作響的巨無霸電風扇,都是一副最本色的老中山畫卷。
這里有各色各樣的涼茶,甜的、苦的、澀的……好像百味的人生,任人品嘗。
三言兩語后,我已經賣涼茶的阿婆聊得火熱。阿婆娓娓告訴我,石岐涼茶是老中山人比較信賴的一個老品牌之一。傳說,南方地區長期暑濕,近夏尤其瘴熱,因為暴露水居,蝮蛇尤其蠹生,疾病經常多作。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來到嶺南,由于當時瘴癘流行,他于是悉心研究當地各種溫病醫藥。經過不懈的努力,葛洪和嶺南人通過與自然環境的不斷抗爭,積累了調理保健、防病治病的寶貴經驗。他們在植被豐富的山川谷地采集一些清熱解毒、消暑去濕的草藥,經過一些具有中醫藥知識的人長期實踐,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涼茶。這么多年來,石岐涼茶和其他的涼茶伴隨了無數代人的成長。
或者,喝口涼茶,回味一下葛洪的故事,我應該領悟:爭名奪利不過是小人所為,要成就一番偉業,應該要耐得住寂寞,熬得了清苦,承受得了各種的淬煉!就像最普通不過的石岐涼茶,猛火燒,文火煨,慢慢煲,火候足時它自美!看似不起眼,卻在關鍵時刻滋潤心田!
每種涼茶后面大抵都有一個個源遠流長的故事。每一個故事后面都隱藏著許許多多閃爍著光芒的人生哲理!喝一杯普通的涼茶,咀嚼一個小小的故事,回味一下里面深邃的大道理!這個夏天,我覺得自己內斂了很多。
小故事大道理三百字篇三
螞蟻和蟋蟀是一對好朋友。螞蟻很勤勞,蟋蟀很愛唱歌。
螞蟻說:“我在儲存冬天的糧食呢,你也要開始儲存了。”
蟋蟀說:“等秋天到再說!”
螞蟻滿不在乎地說:“不用那么急,兄弟!冬天還早呢!”
螞蟻無奈的嘆了口氣走了。
就這樣,明天又明天。一晃冬天就來了。下雪了,蟋蟀沒有東西吃,就藏在被子里,它餓的實在受不了了,就出來找東西吃,天呀!茫茫的大雪,北風呼呼地吹,它在雪地翻來翻去地找東西吃,但什么沒有找。只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了屋里,它想起了螞蟻,天天來催它的情景,它很后悔,但世上沒有后悔藥,它只好厚著臉皮去向螞蟻借糧食。它走到半路,雪把去的路封死了,它只好回家,走到它家門口時餓暈倒了,就再也沒有醒來了。
時間過的真快,春天來了,到處鳥語花香,咦!怎么沒聽到蟋蟀歌聲?螞蟻納悶的說,螞蟻去蟋蟀家找它玩時,發現它已經死了。螞蟻十分傷心,因為失去了一個好朋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多聽它人的良言。
小故事大道理三百字篇四
暑假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套《小故事大道理》。這套書里是一個個小故事,我剛看完第一個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便愛不釋手,爭分奪秒地想把這套書看完。
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鐵杵磨針》和《讀死書和讀活書》。
《鐵杵磨針》講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他少年時很頑皮,不用心讀書,后來受到一位老婆婆要把粗鐵棒磨成繡花針那種強大毅力所啟發而發奮努力讀書。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暑假學手工鉤花時的情景。一開始,我的左右手總是沒辦法配合好。有時候,左手放了線,右手忘了鉤;有時候左手沒放線,右手卻開始鉤了,總是一步都沒鉤準,氣得我直跺腳,把它丟在一旁玩去了。后來,在媽媽的勸導下,我一次又一次練習,終于學會了最簡單的鉤花花樣“鉤辮子”,真的好開心,好有成就感!
在這個故事中,我超級佩服老婆婆的毅力,也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夫,就能克服困難,做出成績。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讀死書和讀活書》講的是同一個老師教授同樣的知識給兩個孩子,他們各自有所掌握。讀活書的孩子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筋,所學的知識能夠很好地運用;讀死書的孩子死記硬背,不多加思考,沒辦法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從一年級開始,老師就要求我們摘錄好詞好句,目的是想讓我們學會了之后能巧妙地運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使我們的作文更加生動,更加精彩。但是有些同學,學歸學,摘錄歸摘錄,不加以運用,作文能力也就無法提升了,這其實也跟讀死書的道理相同,我們千萬不能做讀死書之人!
這個故事還讓我明白了:生活中,我們應該善于觀察、勤于思考、靈活運用,才能真正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