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尋覓中華讀后感字尋覓中華讀后感字篇一
如果說讓我的文章成為囂囂塵世的正宗,這個念頭我沒想過,也從不敢想。我只是想闡述一下我的觀點,印證心中的那句:讀過,愛過,寫過。
讀《尋覓中華》,仿佛獨自行走在歲月的長河中,從炎黃戰蚩尤的激流險灘中逃脫;聽到了古神話里的酸甜苦辣;目睹了王懿榮的苦痛煎熬;領略了大唐詩文的稍遜風騷;嘆息過文化革命的流短誹長。這些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以致于現在憑借腦中殘留的文字,去問想那一幕幕跌跌撞撞,風霜雨月的畫面,都會觸目驚心,感嘆萬分。
因為讀過,所以愛過 。
有時我在想,人生何嘗不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五千年的縮影,從饑不裹腹的少年,到荊棘叢生的成年,到跌跌撞撞的中年,再到步履蹣跚的老年,人生冷暖飽嘗過一路跌跌撞撞實現了他現有的輝煌。中華民族從小到大,中華文化由淺到深,五千年前誰能料到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強大,這又使我聯想到人生,“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我經常說“我愛中華”,我愛她什么?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這些都太顯淺。我愛她的文化,不是盛世的點綴,而是黑夜的蠟燭。舉個例子,這本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是__,文化被摧殘,文人被批判,他們顧不上高談闊論,總是帶著一種悲壯的激情, 在人生艱難的道路上進行拼搏,首先要改變他們的生存條件,同時還要放棄自己的精神追求,但他們不會從此埋沒,因為他們不會心甘情愿地就此沉淪。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__留給我們的與其說是一段痛苦的回憶,不如說是中華人民意志的體現與文化的不朽。
文章中我們看到豐富多彩的生命和形形色色的人群,其中最令我動容和敬佩的是司馬遷,被百般蹂躪地體無完膚之后,依然身殘志堅。他沒有因此患得患失,裹足不前,也沒有消沉頹喪,迷失墮落,而是以一種重生的心態,一種堅強的意志力,用余生寫下這一部宏偉著作,升華了自己,影響了后人。既然這樣,那么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為何青松被雪壓而倒?我想,答案不言而喻。當往昔所有的誤會與嘲笑再也不能打擊我們對生活的熱情時,但往昔所有的不幸與負累再也不能動搖我們的人生觀念時,當我們終能以一種微笑的姿態回顧自己這些年來走過的人生歷程時,我們也許會感覺到:我們真正生活過——以一種脫俗的心態與激情。這些何嘗不是中華民族潛在的內涵,以一種精神滲入每個華夏子孫的血液中,源遠流長!
生命在前行中頓悟,歲月在積累中升華,沉淀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以文字的方式流淌在余秋雨的筆下,同時注入我們心中。
行走在歲月的旅途中,發現:天佑中華!
尋覓中華讀后感字尋覓中華讀后感字篇二
字里行間就充分體現了作者這種"文化散文"的韻味。
首次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在書店,也不是在學校,而是在一對一的輔導班中,我的學哥(也是我的老師),他在南開上大學,當時,他把他的這本是借給我看,他的目的僅僅是讓我閱讀,他說余秋雨的書個個都特好,我也就隨著信了,但沒有想到這本書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開始的時候,我是讀不懂這本書的,但不知道為什么,這本書總有一種魅力吸引著我,讓我不得不再放下心來,讀它一遍,第二遍讀完之后,當時知道是什么樣的,但是一合上書,就完全忘了內容,當我讀第三遍的時候,終于好像適應了這本書,讀懂了他的美妙之處。
它的內容浩浩蕩蕩五千年的中國文化,讓人不知從何說起,她以一個旅行者的身份去挖掘每一片土地的文化韻味,傳播每一個角落的文化氣息,他的思想在書中向我們娓娓道來,從中國文化的創造者,一直延伸到現在的文化 大革命,都有分析解讀和評論,在我們熟悉的歷史以外,它總能給出許多“熟悉”以外的東西,而且他思考問題,看每一個歷史事件或人物,都用不同的角度,必有一個角度能夠直入人心。
《尋覓中華》,能讀出的是余秋雨重新審視中國文化歷史的經緯。如在《從何處走向大唐》里,余秋雨指出大唐的繁榮在于它的包容并舉,大唐的成就遠不是僅僅中原所能造就:“更重要的,還是輸入中華文化的那股豪氣。有點慓悍,有點清冷,有點粗礪,有點混沌,卻是那么開闊,那么自由,那么放松。諸子百家在河邊牛車上未曾領略過的’天蒼蒼,野茫茫‘,變成了新的文化背景。中華文化也就像騎上了草原駿馬,鞭鳴蹄飛,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魯迅說“唐人大有胡氣”,即是指此。
就算讀起來很費力,我也會一遍一遍堅持讀下去,只因為余秋雨吸引著我,只因為余秋雨的簡樸語段,沒有添油加醋的詞語吸引著我,只因為這本書吸引著我。
尋覓中華讀后感字尋覓中華讀后感字篇三
繁華的街景滲透著璀璨的光輝,破敗的殘垣亦書寫著恢弘的歷史。我們只需要知道,中華民族有著美麗的基因,而文化的長河淙淙流淌,引領者我們去尋覓中華。
我們無從給文化的起源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它卻看似與歷史相輔相成,文化支撐著時代,時代連成了歷史,而歷史造就了文化。無論是大漠孤煙的鐵胄兵戈,還是繁盛喧囂間的琴棋書畫,都澆灌出一朵生機勃勃的文化萌芽。而文化又影響著一代人的思想,扶持著君主的謀略,改變著時代,牽引起歷史。文化可由 歷史而展現,歷史因文化而得以延續。
通過作者余秋雨在書中的介紹,我發現儒家文化貫穿于歷史大潮的絕大部分。自其出現,人們的思想便找到了一個明確的追求。儒家照應了世人的思想,因為在一個思想如此活躍的時代,一個學說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并加以傳播,說明這可以作為一個時代的精華,使人豁然開朗,流傳下來。孔子及其歷代學生不斷努力地壯大儒家文化,也令其后代懂得了思考。這種文化可以不完美,但它卻展現著一代人的自由,承載的時代和諧多元化的社會風氣,也成了中華文化長河中最自由、澄澈的一段,滋潤著其所流經的歷代人們的思想,反射出一種民族文化的光輝。
而本書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有關唐代文化的部分。文化的融合、詩歌的繁盛,已經成為這一時代很突出的特征。一個空前的盛世,可以很瑰麗壯闊,而它的文化卻是在車水馬龍背后流淌著的一股靜馨的力量。佛教的融入使中華文化在剛毅中有了一種柔性之美。這種文明沒有與之前的文明產生過激的沖撞,而是互溶于彼此,使文化有了兩種不同風格的燦爛。一個人同時接受著兩種文明的濡養。他的思想散漫卻不失邊際,規矩卻不失自由。這是另一方面的喚醒,兩種文化互相彌補,使一切看上去前衛而和諧。從此,文化又被滴入一抹優雅的隨性的色彩。
唐詩是我最熟悉而又最期待的了。文人的筆墨總是有感情的,跟著現代文人的筆跡去探尋古代文化是級富趣味的。我很榮幸能夠如此近距離地接觸李白,一位引字為文便是詩的文豪。他隨性、自由,騎著馬,達達的馬蹄下浸滿了他的浪漫氣息。現在讀起他的詩,不得不被那灑脫的文筆所折服。他把盛世美景記錄,將自己的喜怒愁苦訴諸筆端。文字在他的筆下富有了靈氣,大膽的排列,構成了一種曠達神秘之美。無需做作,只是真實。
中華文化的長河生生不息,我期待,現代人也能有思考,為中華文化構建雄偉壯闊的未來。
尋覓中華讀后感字尋覓中華讀后感字篇四
繁華的街景滲透著璀璨的光輝,破敗的殘垣亦書寫著恢弘的歷史。我們只需要知道,中華民族有著美麗的基因,而文化的長河淙淙流淌,引領者我們去尋覓中華。
我們無從給文化的起源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它卻看似與歷史相輔相成,文化支撐著時代,時代連成了歷史,而歷史造就了文化。無論是大漠孤煙的鐵胄兵戈,還是繁盛喧囂間的琴棋書畫,都澆灌出一朵生機勃勃的文化萌芽。而文化又影響著一代人的思想,扶持著君主的謀略,改變著時代,牽引起歷史。文化可由 歷史而展現,歷史因文化而得以延續。
通過作者余秋雨在書中的介紹,我發現儒家文化貫穿于歷史大潮的絕大部分。自其出現,人們的思想便找到了一個明確的追求。儒家照應了世人的思想,因為在一個思想如此活躍的時代,一個學說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并加以傳播,說明這可以作為一個時代的精華,使人豁然開朗,流傳下來。孔子及其歷代學生不斷努力地壯大儒家文化,也令其后代懂得了思考。這種文化可以不完美,但它卻展現著一代人的自由,承載的時代和諧多元化的社會風氣,也成了中華文化長河中最自由、澄澈的一段,滋潤著其所流經的歷代人們的思想,反射出一種民族文化的光輝。
而本書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有關唐代文化的部分。文化的融合、詩歌的繁盛,已經成為這一時代很突出的特征。一個空前的盛世,可以很瑰麗壯闊,而它的文化卻是在車水馬龍背后流淌著的一股靜馨的力量。佛教的融入使中華文化在剛毅中有了一種柔性之美。這種文明沒有與之前的文明產生過激的沖撞,而是互溶于彼此,使文化有了兩種不同風格的燦爛。一個人同時接受著兩種文明的濡養。他的思想散漫卻不失邊際,規矩卻不失自由。這是另一方面的喚醒,兩種文化互相彌補,使一切看上去前衛而和諧。從此,文化又被滴入一抹優雅的隨性的色彩。
唐詩是我最熟悉而又最期待的了。文人的筆墨總是有感情的,跟著現代文人的筆跡去探尋古代文化是級富趣味的。我很榮幸能夠如此近距離地接觸李白,一位引字為文便是詩的文豪。他隨性、自由,騎著馬,達達的馬蹄下浸滿了他的浪漫氣息。現在讀起他的詩,不得不被那灑脫的文筆所折服。他把盛世美景記錄,將自己的喜怒愁苦訴諸筆端。文字在他的`筆下富有了靈氣,大膽的排列,構成了一種曠達神秘之美。無需做作,只是真實。
中華文化的長河生生不息,我期待,現代人也能有思考,為中華文化構建雄偉壯闊的未來。
尋覓中華讀后感字尋覓中華讀后感字篇五
如果說讓我的文章成為囂囂塵世的正宗,這個念頭我沒想過,也從不敢想。我只是想闡述一下我的觀點,印證心中的那句:讀過,愛過,寫過。
讀《尋覓中華》,仿佛獨自行走在歲月的長河中,從炎黃戰蚩尤的激流險灘中逃脫;聽到了古神話里的酸甜苦辣;目睹了王懿榮的苦痛煎熬;領略了大唐詩文的稍遜風騷;嘆息過文化革命的流短誹長。這些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以致于現在憑借腦中殘留的文字,去問想那一幕幕跌跌撞撞,風霜雨月的畫面,都會觸目驚心,感嘆萬分。
因為讀過,所以愛過 。
有時我在想,人生何嘗不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五千年的縮影,從饑不裹腹的少年,到荊棘叢生的成年,到跌跌撞撞的中年,再到步履蹣跚的老年,人生冷暖飽嘗過一路跌跌撞撞實現了他現有的輝煌。中華民族從小到大,中華文化由淺到深,五千年前誰能料到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強大,這又使我聯想到人生,“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我經常說“我愛中華”,我愛她什么?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這些都太顯淺。我愛她的文化,不是盛世的點綴,而是黑夜的蠟燭。舉個例子,這本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文化被摧殘,文人被批判,他們顧不上高談闊論,總是帶著一種悲壯的激情, 在人生艱難的道路上進行拼搏,首先要改變他們的生存條件,同時還要放棄自己的精神追求,但他們不會從此埋沒,因為他們不會心甘情愿地就此沉淪。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留給我們的與其說是一段痛苦的回憶,不如說是中華人民意志的體現與文化的不朽。
文章中我們看到豐富多彩的生命和形形色色的人群,其中最令我動容和敬佩的是司馬遷,被百般蹂躪地體無完膚之后,依然身殘志堅。他沒有因此患得患失,裹足不前,也沒有消沉頹喪,迷失墮落,而是以一種重生的心態,一種堅強的意志力,用余生寫下這一部宏偉著作,升華了自己,影響了后人。既然這樣,那么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為何青松被雪壓而倒?我想,答案不言而喻。當往昔所有的誤會與嘲笑再也不能打擊我們對生活的熱情時,但往昔所有的不幸與負累再也不能動搖我們的人生觀念時,當我們終能以一種微笑的姿態回顧自己這些年來走過的人生歷程時,我們也許會感覺到:我們真正生活過——以一種脫俗的心態與激情。這些何嘗不是中華民族潛在的,以一種精神滲入每個華夏子孫的血液中,源遠流長!
生命在前行中頓悟,歲月在積累中升華,沉淀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以文字的方式流淌在余秋雨的筆下,同時注入我們心中。
行走在歲月的旅途中,發現:天佑中華!
尋覓中華讀后感字尋覓中華讀后感字篇六
繁華的街景滲透著璀璨的光輝,破敗的殘垣亦書寫著恢弘的歷史。我們只需要知道,中華民族有著美麗的基因,而文化的長河淙淙流淌,引領者我們去尋覓中華。
我們無從給文化的起源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它卻看似與歷史相輔相成,文化支撐著時代,時代連成了歷史,而歷史造就了文化。無論是大漠孤煙的鐵胄兵戈,還是繁盛喧囂間的琴棋書畫,都澆灌出一朵生機勃勃的文化萌芽。而文化又影響著一代人的思想,扶持著君主的謀略,改變著時代,牽引起歷史。文化可由歷史而展現,歷史因文化而得以延續。
通過作者余秋雨在書中的介紹,我發現儒家文化貫穿于歷史大潮的絕大部分。自其出現,人們的思想便找到了一個明確的追求。儒家照應了世人的思想,因為在一個思想如此活躍的時代,一個學說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并加以傳播,說明這可以作為一個時代的精華,使人豁然開朗,流傳下來。孔子及其歷代學生不斷努力地壯大儒家文化,也令其后代懂得了思考。這種文化可以不完美,但它卻展現著一代人的自由,承載的時代和諧多元化的社會風氣,也成了中華文化長河中最自由、澄澈的一段,滋潤著其所流經的歷代人們的思想,反射出一種民族文化的光輝。
而本書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有關唐代文化的部分。文化的融合、詩歌的繁盛,已經成為這一時代很突出的特征。一個空前的盛世,可以很瑰麗壯闊,而它的文化卻是在車水馬龍背后流淌著的一股靜馨的力量。佛教的融入使中華文化在剛毅中有了一種柔性之美。這種文明沒有與之前的文明產生過激的沖撞,而是互溶于彼此,使文化有了兩種不同風格的燦爛。一個人同時接受著兩種文明的濡養。他的思想散漫卻不失邊際,規矩卻不失自由。這是另一方面的喚醒,兩種文化互相彌補,使一切看上去前衛而和諧。從此,文化又被滴入一抹優雅的隨性的色彩。
唐詩是我最熟悉而又最期待的了。文人的筆墨總是有感情的,跟著現代文人的筆跡去探尋古代文化是級富趣味的。我很榮幸能夠如此近距離地接觸李白,一位引字為文便是詩的文豪。他隨性、自由,騎著馬,達達的馬蹄下浸滿了他的浪漫氣息。現在讀起他的詩,不得不被那灑脫的文筆所折服。他把盛世美景記錄,將自己的喜怒愁苦訴諸筆端。文字在他的筆下富有了靈氣,大膽的排列,構成了一種曠達神秘之美。無需做作,只是真實。
中華文化的長河生生不息,我期待,現代人也能有思考,為中華文化構建雄偉壯闊的未來。
尋覓中華讀后感字尋覓中華讀后感字篇七
初讀《尋夢中華》時,并無較大的觸動,直到遇到了阮籍和嵇康兩位才子,內心的漣漪才一點點暈開。
廣武澗,澗水汨汨,城基廢弛,天風浩蕩,落葉滿山,只聽得一聲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阮籍的這聲嘆息成為今后千余年許多既有英雄夢又有寂寞感的歷史人物的共同心聲。可阮籍并沒有因此厭惡塵世,他在一批批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文人名士的新墳叢中,憬悟到了生命的極度卑微和極度珍貴,他選擇了做與造物同體,與天地并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的“大人”,做一個獨特的“大人”。
正是因此,他對官場像游戲般灑脫,對待禮教像仙人般輕視。他為人坦率,灑脫,不拘泥于傳統的禮教習俗。就拿他的母親去世這件事來說吧,他在母喪之日喝酒吃肉,完全不顧禮教,但他對母親死亡的悲痛,和其他孝子一樣,甚至更深。由此看來,他只想活得真實和自在,并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再來說說嵇康吧,他是曹操的曾孫女婿,與阮籍是好朋友,和阮籍一樣,他也向往擺脫約束,回歸自然,享受悠閑的人生。但他似乎更瀟灑,長期隱居山陽,后來在洛陽城外開了個鐵匠鋪,每天在大樹下打鐵,沒有人要他打,只是自愿,也沒有實利目的,只是覺得有意思,嵇康活得實在是自由!
對于朋友,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心理隔閡,也會使他焦灼和痛苦,為此他寫了兩封絕交信,卻落了個“不孝者的同黨”的罪名而被殺,但他死得從容,死得淡然。
馬策認為,一代名士玄談,醉酒,嗜藥,嘯聚山林,睥睨當世,造就了“魏晉風度”,可我認為,它更代表了對人生的追求,對人生的灑脫,對自由的向往以及對人生態度的執著。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阮籍做到了,嵇康也做到了,可我們呢?我們只知道被當做異類很難受,可生命是極度短暫的,何必在乎他人的眼光讓自己活得不愉快呢?夢想是注定孤獨的旅程,既然我們選擇了去遠方追逐夢想,留給世界的就會是背影,何必在乎那么多呢?寫到這里,我更加欽佩阮籍了,那一次,他沒有其他任何理由,只為美麗,只為青春,只為異性,只為生命,真真正正的哭了,他哭得抽象又哭得淋漓盡致。我想,我們也應像阮籍一樣,做自己,做真正的自己,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努力活的真實自在。
曾幾何時,我為了讓周圍的人都認同我,喜歡我,漸漸地改變著自己,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甚至是模仿別人,還記得當時為了讓自己成為焦點,對朋友掏心掏肺,可到頭來,我并不快樂,越來越討厭自己,那些所謂的朋友,也漸漸離我遠去,這并不是我想要的!大概以前的我,就是少了像阮籍那樣的灑脫吧。
是啊,人活著,并不是為了取悅別人,是為了讓生命有意義。為了自己內心的向往,被別人不理解又如何?被別人討厭又如何?人生短暫,我們應該向竹林七賢那樣,活的真實自在,活得瀟瀟灑灑!
魏晉風度,將絕世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