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和孩子老師交流內容最好 與孩子溝通的心得體會篇一
最近在讀《怎樣和孩子溝通》這本書,細細品讀其書中內涵。
書如題名,主要圍繞著如何與孩子平等和氣的交流,其中介紹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書中不僅從文化角度上對親子關系進行深入而具體的闡述,而且從溝通的技術和內容上進行了詳細分解。無數多的事實證明,親子之間保持親密的的關系,是勝過許多教育的。
書中第一章就講到了尊重,可見與孩子互相尊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只有為人父母的能夠尊重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與眾不同的想法。
其次便是懂得賞識孩子。“真笨,這都不會”“你看看別人,考多少分,你呢。”這些話無疑是刀,會無情地刺傷孩子的心。作為家長,要看得到孩子的閃光點,能適當稱贊他,所有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樣,人性中最本質的渴求——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而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讓孩子更有信心走接下來的坎坷路,讀后感《讀《怎樣和孩子溝通》有感》。
最后是身教重于言教。口說遠遠比不上一次親身行動,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而我認為最重要的無疑是無條件的信任自己的孩子,若父母與孩子之間連基本的信任都蕩然無存了的話,交流亦或是談心根本就是妄想。試想想,孩子一邊和你說著話,一邊懷疑父母會不會為此輕視自己,擔心明天父母就會把自己的話轉說給別人聽。這樣的交流,又有何意義,只不過是掛著“談心”的虛名罷了。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孩子大了,自然有了他自己的思想,即使孩子的想法千奇百怪、聞所未聞,作為家長父母,理應當相信自己的孩子,讓他自己決定該做的事,這樣孩子才會成為更有做為的人。
無論是家長與孩子,老師與學生,或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應該做到以上幾點。口說無憑,我只希望我在以后漫長的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能做到以上一點也好,哪怕是只有一點,我們的教育也會更加成功。
幾乎每個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我是誰?”“為什么我在這里?”我們必須明白,孩子們也在試圖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孩子的理解能力可能還不成熟,但是有一種內在的力量驅動他們去探尋世界的奧秘和自身存在的原因。交談能夠給予孩子分享內心世界的機會,幫助他滿足這種心靈的渴求。
家里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交流,你可以“解讀”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在生活點滴中,形成著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去幫助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并聆聽他對于周遭世界的看法。
第一,時間的準備。孩子們需要時間去整理思路,也可能需要一些細心的提示。當你沒有認真傾聽或者試圖敷衍時,他們會分辨出來。你必須真心愿意花時間去陪他,聽聽他要說些什么。交談時,請和你的孩子坐下來,看著他的眼睛,并不斷地用點頭或微笑給他回應。
第二,要記住,孩子是在表達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你的。不要去糾正、說服孩子,或者轉變話題。孩子開始向你吐露內心深處的想法時,如果他們認為你沒有在聽,那么無論他們可能是多么不成熟,都會關閉心門,不再和你分享。
第三,交談是雙向的,不應只讓孩子一個人滔滔不絕,而應該輪流分享。如果是你發起交談,你就要先分享心里的真情實感,然后讓孩子分享他的想法。雙方都要有機會聆聽和傾訴。如果孩子想說的有很多,那就讓他多說一些,但你也必須說些什么。再次提醒父母們,如果你只是假裝感興趣或胡亂編故事,你的孩子是會知道的,并且,這樣的談話也就毫無意義了。
先要和你的孩子坐下來。如果你們從未一起分享過心里話,那么最好由父親或母親發起對話。給孩子講述一個你童年的故事,要講得聲情并茂,并且內容要與孩子的生活有關系。談論你小時候祖父母做的事情,你曾經去過的地方,你第一次吃的特別的食物,你第一次看見火車或飛機的經歷,你去上學的情形,你在夏日的作為,你的家庭怎么慶祝春節,等等。
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興趣,調整分享的細節。例如,你分享了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的故事,然后問你的孩子,“你記得吃生日蛋糕的事情嗎?”如果他們第一次回憶的時候有點兒困難,用提問去幫助他們回憶,“你還記得我們準備了一個蛋糕慶祝你的生日嗎?那是個什么樣的蛋糕呢?”如果孩子的思想從生日蛋糕跑到了當時收到的生日禮物或在場的人物,那你就要開始問有關這些事情的問題了。讓你的孩子來主導整個交談。你的提問不是審問,要親切柔和。
在交談中,只有在一種情況下,需要打斷孩子的講話,那就是孩子開始進行不切實際的幻想了。允許孩子繼續沉浸于幻想之中,就不再是和孩子交談了。想像和幻想是不同的,想像基于現實,而幻想則是基于現實生活中不會發生的虛構情節。例如,人不會變成狗,卡通形象永遠不會變成真人。
一個朋友帶著他四歲的兒子來我家里玩。我丈夫發現這個小男孩需要些關注,就開始和他交談,“薩姆,你長大了想做什么?老師、警察,還是醫生?”“醫生!”薩姆答到。
我丈夫停下來,試圖去理解他所說的,但是沒有結果。“你想遞送會爆炸的雞蛋盒?但是,醫生是不做這些事情的。”薩姆接著解釋,他在一個卡通片里看到一個醫生做這樣的事情。薩姆是在想像還是幻想?毋庸置疑,他是在幻想。醫生是不會遞送會爆炸的雞蛋盒子的,醫生治病救人。薩姆可能花了大量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而非真實地與人交談。
孩子需要時間和他人,尤其是和父母,分享他們的想法。交談不只是圍繞基本需求,如食物、水和睡眠等;交談也不是他們告訴你想玩玩具時,你給他們拿出玩具,讓他們自己玩。交談是讓他們能夠分享內心的想法;交談是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交談是愛孩子,給孩子時間去表達自我、分享感悟;交談是加深關系。開始和你的孩子進行有意義的交談吧,你將看到親子關系的增進!
和孩子老師交流內容最好 與孩子溝通的心得體會篇二
隋女士,某美容產品公司銷售經理,管理著一個由三十多名女銷售業務員組成的團隊。作為女上司,隋女士做事果斷,雷厲風行。
上任之初,為了激勵下屬更好地完成任務,隋女士在公司總的獎勵政策下,又花費幾個晚上獨自制定了若干獎懲條款,進一步將公司的獎懲政策細化,甚至包括業務員每周每天的工作量都要進行量化評比。
部門會議上,隋女士拿出自己擬定的獎懲條款讀給下屬聽,讀到一半,下面就開始議論起來,聲音也由竊竊私語變成大聲抱怨:這樣的規定神仙也難完成?分明不讓我們休息嗎?自己做做試試……隋女士沒有理會,繼續讀下去。宣讀完畢,隋女士也沒有讓大家發表意見和想法,會議就結束了。當時,隋女士想,任何制度都會引起不同聲音,但不能廢棄。
有了更加細化具體的獎懲制度,隋女士對提高銷售業績抱有很高的期望。可是一個月后,隋女士看到了一份讓她大跌眼鏡的銷售業績單: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三成。公司高層領導讓她查找業績下滑原因。
于是,她找來幾個業務骨干開會,讓她們談看法。談了整整一個下午,隋女士終于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制定具體的獎懲規定時,全憑個人的主觀愿望,事先沒有征求這些業務員的意見,公布出來也沒有給大家提意見的機會就匆忙執行了。這樣勢必會導致下屬的畏難情緒,產生抱怨,甚至消極怠工。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了這個月銷售業績的下滑。之后,隋女士立即停止了新規定的執行,在充分和下屬進行了一番溝通后,重新制定了政策。下屬的意見得到了尊重,業績自然也就上去了。
點評與支招:不可否認,作為中層領導,隋女士的制定政策的初衷和本意是好的,因為業績好了,下屬的收入自然會水漲船高。最終業績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隋女士在制定政策前沒有充分考慮下屬的想法和建議,條款過于嚴格,沒有顧及下屬的承受力,期間又沒有與下屬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
和孩子老師交流內容最好 與孩子溝通的心得體會篇三
我們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會跟著學習。如果光說大道理,而自己不能作為孩子的榜樣,那么,這種教育,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教育,是絲毫起不了作用的。同時,學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兒子的母親目前是一所大學的研究生,對孩子而言,這是他引以為自豪的事,也是一種促進力量。雖然他不知道母親考研的歷程有多么辛苦,但母親深夜還在靜靜的看書的景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個榜樣,使他明白只有勤奮努力才會夢想成真。孩子已經上初一,雖然母親不在身邊,孩子在爸爸和學校老師的諄諄教導下,不僅在學習上有進步,其他各個方面都有了可喜的進步,成為了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2)營造家庭學習氣氛,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習慣
聽我的同事講過他家女兒和侄女雙雙同年考上大學的事,他的心得體會是營造家庭學習氣氛,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每天晚上吃完飯后,他和妻子就出去散步,女兒和侄女兩個孩子收拾完桌子,就去寫作業,他們回到家,在孩子做作業時,從不看電視,各自拿一本書看,時間久了,孩子就養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女兒和侄女經常相互比,看誰學習好,看誰學的晚,去年高考,兩個孩子雙雙以優異成績考取夢想的大學。
(3)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兒子小的時候很喜歡玩電腦游戲,我對他說,玩可以,你也可以玩出新花樣,比如,做幻燈片之類,拿給別的孩子看時,多有成就感啊。于是兒子學會了制作幻燈片,時常還叫別的孩子欣賞,并教會他們。兒子現在喜歡上了英語,剛開始的時候,我同學家的女兒去學英語,讓他也去跟著學,如今,他已經越學越有興趣,對媽媽說:“我班上有一個英語說得很好的同學,我也要跟他一樣”。看到孩子這樣愛學英語,我很欣慰。我知道兒子的語文不太好,我有時替他著急,真希望他能把語文提高一下,可兒子說要繼續報名學英語,我還是高興的答應了。
記得兒子在小時候,有一次拿家里的錢,沒有經過父母同意,買了許多玩具,我們知道后,讓他退回了玩具,并打了他,打得很重,以后他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兒子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寫字很差,我讓他把寫錯筆畫的字重寫10遍,結果我們吵打起來,兒子說他已經盡力了,一時難以改變,我向兒子認了錯,同時指出他打我也是不對的,兒子也認了錯,現在我和兒子有時像朋友一樣聊天,其樂無窮。
和孩子老師交流內容最好 與孩子溝通的心得體會篇四
近期有不少高考學生的家長反映,自己和孩子的溝通出現問題了,現在完全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家長和學生之間交流不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溝通不當。有時候孩子正在考慮其他問題,或是情緒不佳不想說話的時候,家長偏偏在此時跟孩子討論,結果肯定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遭到拒絕。
談話方式不當。有的家長跟孩子交流的時候,態度簡單粗暴,要么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你必須聽我的”、“我說的準沒錯”,要么嚴詞指責“這里不好,那里不好”。
談話內容太過重復。有些家長每次跟孩子談話的內容都差不多,老生常談成了嘮叨,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厭煩。
沒有養成溝通習慣。很多孩子對家長不理不睬的態度是逐步形成的。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沒有建立起溝通的習慣,或者因為工作忙對孩子缺少關心,或者對孩子國語溺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沒有跟家長溝通的必要。
言之無物。有時候家長想跟孩子交流,但是談話總是找不到重點,對孩子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幫助,于是孩子左耳進右耳出,自然沒有什么效果。
小建議
首先,要選擇一個恰當的談話時機。比如,在吃飯之后休息的時候,或者節假日一家人聚會娛樂的時候。通常在這種輕松的氣氛下,孩子的精神都比較放松,心情比較愉悅,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家長溝通。
其次,談話的次數不要太多,不要太頻繁。溝通的效果與時間長短、次數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過多的談話反而會招致孩子的反感。所以,與孩子交流時應該把握一個度,每次時間不要太長,只要把想說的內容表達清楚即可,不要長篇大論。
第三,要真誠地交流。不要把自己總擺在家長的位置上,要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交流,談話時,最好開誠布公,把最真實的想法、情況當面說出來,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不要旁敲側擊或避重就輕否則達不到交流的目的。
最后就是要把握態度。對于那些心理壓力過大的孩子,剛開始溝通時,家長可能會遭到拒絕或出現過激的語言。當交流不暢的時候,家長要把握自己的態度,切忌當場發怒激化矛盾。應盡量淡化矛盾,及時地轉變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靜下來后,再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幫助他們反省。
和孩子老師交流內容最好 與孩子溝通的心得體會篇五
首先,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平等,只有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我們才能更好的與孩子溝通,這樣孩子就會把父母當成是自己的知己。假設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總是用一副嚴肅的面孔,以及嚴厲的語言去和孩子講話,這樣無形中就會使孩子產生畏懼和厭惡的心理,時間一長,孩子將不敢直白的向父母袒露心聲。這樣不僅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幫助,還會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難,這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代溝”了。
傾聽孩子的想法
“傾聽”是溝通中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在孩子年幼單純的心里,父母的傾聽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尊重的表現,這樣會讓孩子理解為這是父母的關心。聽取孩子們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和成長,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的未來,而不是家長們強加給孩子的未來,如果這樣做了,不僅不會改善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還會讓孩子更加討厭父母。如果這種狀況一旦無法挽回,這就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包容孩子的缺點
家長們不能只關注和培養孩子的優點,還要了解和包容孩子的缺點,從而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或采取一些良好的措施幫助孩子改善缺點,也不能放縱孩子的缺點越來越大,這樣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特別是在做事情上,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不能要養成過度依賴性。
鼓勵孩子的話語
最后一點,父母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要多說一些鼓勵孩子的話,這樣會讓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也會讓孩子與他人溝通時,養成說文明語的習慣,而不是“臟話連篇”。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話語對人們心靈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況且孩子的心靈又是如此的單純和脆弱。好好說話,好好溝通,加深親情,幸福家庭。希望家長們在孩子遇到問題或犯了錯誤時,好好與孩子交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