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后更好的發展,寫一份計劃,為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計劃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計劃書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文化禮堂年度工作總結 文化工作計劃篇一
今年是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文化工作者專項工作的第二年,要在去年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轉變工作理念。精心制定文化工作者專項工作方案和監督考評措施。按照自愿與選拔相結合的原則,確定具有舞蹈、戲曲表演、戲曲創作、美術寫生、表演等專業特長的文化服務人才,針對性的對鄉鎮綜合文化站加強指導,擬在3-4月期間由縣文廣新局牽頭,組織文物、文化、圖書等相關專家到二十二個鄉鎮對所有定員干部及文藝愛好者培訓。通過輔導和培訓群眾文藝骨干,指導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和農民自辦文化組織建設等實施人才支持計劃工作。為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智力支持。
以實施“兩館一站”(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深入扎實開展免費培訓、免費送戲下鄉、出版物更新等群眾文化性活動為抓手,以打造“騎田大舞臺”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為重點,精心制定一系列關于打造“騎田大舞臺”百姓文化大舞臺,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規范性文件,把“騎田大舞臺”作為全縣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來打造。10月中旬舉辦以戲曲專場、舞蹈專場、少兒專場、非遺專場、廣場舞專場和綜藝專場等為期七天的宜章首屆群眾文化周系列專場活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品牌,舞活全縣群眾文化。積極配合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創建湘粵合作示范區,探討加強湘粵兩省三地(宜章、樂昌、連州)文化交流與合作工作機制,通過開展兩省三地群眾文化研討、文化互動、文化聯誼等活動,推動兩省三地群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二月五日晚在中夏廣場舉行“中國夢·湘粵情”兩省三地迎新春晚會。
突出以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中國夢”主題創作和展示活動為重點,主要抓好反映基層生活的文藝節目創作、生產與演出,打造一批優秀劇(節)目,積極參加市級、省級、國家級等賽事。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名錄之莽山賽鼓內容為主線,邀請有關專家,精心編排《賽鼓》舞蹈節目,全力備戰湖南省第五屆藝術節,并力爭取得獎項。結合莽山旅游資源優勢,打造一臺具有宜章地域特色的舞臺節目--《莽山傳奇》,壯大我縣旅游演出產業。
積極推進“五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規劃館)項目的啟動和實施,推進180家農家書屋提質改造建設。繼續抓好湘南暴動指揮部舊址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基礎設施二期項目工程、莽山瑤族文化產業園項目、宜章莽山樂水河谷美術寫生創作基地等項目建設。做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建立本地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加強文化產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娛樂、電影放映、出版發行、印刷、文化用品、商務禮品、民間工藝等傳統文化產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做大做強我縣文化產業。加大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和執法,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的管理,凈化文化市場發展環境。
啟動紀念館及舊址、鄧中夏故居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提質改造等工程;加強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與利用,著力推進白沙圩鄉臘元古村落、莽山黃家塝古村落的整體保護和利用,形成示范,帶動全縣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作;全面完成可移動文物普查的登錄和數據采集及上傳工作。做好黃沙堡、笆籬堡、栗源堡三堡的民代兵營遺址、騾馬古道的保護規劃,為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傳習活動,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深入挖掘,精心挑選部分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逐級向上申報,實現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
整合文化、體育、廣電、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職能。進一步清理和規范黨政部門與其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關系,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加強文化市場和網絡監管。進一步理順文化市場管理與綜合執法的關系,加強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和綜合執法建設。
文化禮堂年度工作總結 文化工作計劃篇二
一、總體情況
社區為認真貫徹落實省關于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工作要求,弘揚文明風尚,提升農民素質,打造精神家園、繁榮農村文化、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精神文明、塑造美好心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建成文化禮堂。社區文化禮堂,由文化禮堂、公民素質講習所、村民活動場所組成。主體展示由村史村情、鄉風民俗、美好家園、崇德尚賢四個板塊組成,突出海島文化元素,進一步提升海島文化內涵。
文化禮堂突出思想引導、道德教化、禮儀培訓和文化熏陶,是漁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接受文明洗禮、豐富心靈世界的精神家園。通過文化禮堂這個窗口,向全社會全面展示社區歷史文化和各項建設事業的成就,梳理社區特有的文脈,挖掘本社區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推進農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為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先進文化奠定基礎;同時挖掘、整理社區各類先進事跡,弘揚傳統美德,激勵村民爭做道德正、為人好、本領強、受村民尊敬的人,形成崇尚榜樣之風。
二、工作機制
社區文化禮堂建立了各項管理制度并積極實施,確保文化禮堂有序長效運行。
(一)管理制度。成立文化禮堂活動及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并分別配備一名管理員和信息員。領導小組負責人由社區黨總支和社區主要干部擔任。活動及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文化禮堂全年活動計劃,落實相應資金、設備和師資力量,負責“兩堂五廊”的設施完善等事宜。管理員負責保管和維護“兩堂五廊”的硬件設備,保持文化禮堂室內的干凈整潔,具體承辦相關活動,整理活動內容,保管活動檔案資料,解釋更新活動照片和“兩堂五廊”的展示內容。信息員要協助管理員及時搜集活動資料,記錄、整理活動內容,保管活動檔案資料,加強活動宣傳,并及時更新“兩堂五廊”的張貼展示內容。
(二)學習制度。利用學堂場所設備,每月開展一次主題學習。根據社區實際,合理制定全年學習實踐計劃,邀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圍繞“踐行我們的價值觀”等開展學習培訓、主題實踐活動。
(三)活動制度。利用文化廣場,每月開展一次文化體育活動。根據每年的活動計劃,結合“我們的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春泥計劃”活動、“學雷鋒”活動、禮儀活動等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富有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
(四)宣傳制度。加強對文化禮堂學習活動、文化體育活動的通知、宣傳,通過溫馨提示欄,發放通知書等方式將學習計劃、活動安排、活動內容及時告知居民。對學習課程、文化體育活動以文字、圖片、攝影等方式記錄并展示出來,進行講座知識的二次宣傳,并展示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
(五)保障制度。社區每年撥付一定資金用于文化禮堂活動的開展,實行專款專用。專項經費優先用于文化禮堂的設備維護和相關活動所需經費。社區黨總支每季度需召開一次文化禮堂活動及管理工作的專題會議,總結、知道和督促學習、活動計劃的開展和落實。
三、管理運行
文化禮堂如何管理,如何正常運作,建立健全工作隊伍是關鍵。
(一)建立社區管理員隊伍。整合提升現有的網格宣傳文化指導員、大學生村官、老年協會等基層文化建設力量,培養一支既能熟練操作、又能組織管理的文化禮堂建設工作骨干隊伍。各塊工作進行分工,各項管理責任到人。
(二)建立農村宣講員隊伍。以自身素質強、道德素養高、文化修養好為標準,聘請一批德高望重的道德宣講員和鄉風評議員,成立一支5-7人組成的道德宣講隊,定期或根據需要開展適時開展形勢政策宣講、熱點問題引導和道德宣講活動。
(三)建立農村文化志愿者隊伍。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村群眾自愿參與的內在積極性,采取多種方式,把更多的黨員、干部、知識分子、能人,特別是縣里的一些藝術能人吸納和充實到農村文化志愿者隊伍中來,鼓勵他們以自己的知識、技能為群眾提供公益服務。組織他們利用雙休日、農閑日等時間,開展文化宣傳、文化教育、文化培訓、文化輔導、關愛留守兒童等多項服務。
四、特色亮點
(一)莊重肅穆,開展具有教化作用的禮儀活動。結合傳統節日、重要節慶假日和村民結婚、參軍、入學等特定時節,組織春節祈福迎新、誕生禮、兒童開蒙、重陽敬老、慶祝國慶、成人儀式等富有特色的禮儀活動。
(二)弘揚美德,開展傳播道德正能量的評比活動。結合文明村創建,舉行好媳婦、好婆婆、好鄰里、致富帶頭人等“最美”系列評選,以評促學,在村里營造崇尚最美人物、爭做最美人物的氛圍,通過表彰獎勵、道德榮譽榜展示、道德講堂現身說法等多種方式及時宣傳身邊榜樣,傳遞道德正能量。
(三)陶冶情操,開展匯聚人氣的休閑娛樂活動。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參與面廣的排舞、體育比賽、文化走親等各類文體活動。為更好的發揮根雕、剪紙愛好者們的特長,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社區文化禮堂專門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相互切磋技藝。
(四)引領風尚,開展匯聚民智的議事評議活動。舉行大事通報、村民選舉等活動,把“文化禮堂”成為村民議事集會的重要場所。開展鄉風評議活動,定期或根據需要召開道德風尚評議會,召集村民就村里存在的某些不道德、不文明、不和諧現象進行評議,協商解決鄰里糾紛,遏制村里的歪風邪氣,引領鄉風文明。
五、工作成效
自今年10月,我社區開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以來,社區上下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形成了居民自覺參與文化禮堂創建工作的良好氛圍,舉辦了“九九重陽節 濃濃敬老情”迎重陽金婚慶典活動、“感謝有你”感恩節系列活動,成效良好,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我社區文化禮堂將辦地更加有聲有色,真正成為社區百姓們的精神家園。
文化禮堂年度工作總結 文化工作計劃篇三
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健全長效管理機制。三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意見,各級基層文化陣地使用率和服務,公共文化網絡建設的保障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
“戶戶通”工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20xx年試點的基礎上,力爭20xx年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50%,并以有線電視用戶網為載體,建設覆蓋農尋址數字廣播應急系統、農民網校、電子圖書館、遠程教育服務平臺、農村數字影院等,搭建以廣電網絡為核心的數字化信息服務平臺。
挖掘、梳理和提煉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與溫江時代精神相,地域、兼有時代內涵和歷史底蘊的濃厚人文環境,城市文化形象。城市主題文化建設體系,力求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符號、文化標識、文化景觀和文化象征,融入于城市建設、公共服務、市民生活之中,獨特的城市人文景觀體系。塑造魚鳧王都、光祈故里、花卉之鄉等文化品牌,魚鳧城遺址保護項目策劃工作,以屆“非遺節”、光祈音樂節為依托,舉辦全省、全國的主題文化活動。歡樂溫江文化。引入國內、國際知名的中介機構和演出公司,培育溫江商業演出市場,力爭20xx年引進1-2場力的大型商業性文化演出,引進1到2家大型娛樂場所。,正在與新加坡演藝公司銜接,擬于4月合作舉辦亞洲音樂節。
區委區“快手抓項目、重拳抓投入、保增長”的工作要求,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戰略,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優化文化產業結構,產業整體。規劃編制工作。文化基礎設施布點規劃編制工作,文化產業規劃編制工作,制定文化產業投資目錄,出臺鼓勵支持影視動畫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以項目為支撐,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藝術、文化培訓等文化產業發展。20xx年,四川文化產業園項目建設,力爭于5月份動工建設;與東湖sbi項目合作,在科技園片區規劃建設影視動畫產業園區,動漫原創產業基地和衍生產品開發總部基地,,正與國內龍頭動漫企業明日科技銜接,該公司落戶溫江;198片區建設,規劃建設原創音樂基地;依托北部新城片區建設和陳家桅桿文物資源,引進民間藝術館、博物館和收藏館等,民間博物館群;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項目建設,并以此為依托,吸引和聚集專業藝術培訓機構、中介機構、演藝團體等,藝術培訓市場發展。
文化禮堂年度工作總結 文化工作計劃篇四
一、村史村情
1、展示介紹村莊歷史沿革、姓氏遷徙、文化遺產、物產特產。
2、展示村莊健康向上的歷史傳說、先賢故事和紅色傳統。
3、展示不同歷史時期村莊的變化和重大活動等。
二、鄉風民俗
1、展示村莊各姓氏先祖先賢畫像,積極健康的家訓、族訓、家譜、族譜、村規民約,以及與村莊有關的詩文、楹聯、對聯、匾額等。
2、展示村莊在飲食、服飾、手工藝、民風民俗活動等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崇德尚賢
1、展示建國以來歷任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照片和主要功績。
2、展示村中歷屆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事跡照片。
3、設立“道德榜”、“能人榜”、“壽星榜”等,展示并及時更新村里當代優秀學子和專家學者的照片、證書。
4、展示本村各方面成功人士的事跡照片。
5、展示文明戶、各類道德模范和長壽村民等事跡照片。
四、美好家園
1、展示美麗鄉村風貌照片、村莊發展愿景規劃。
2、展示村民創作的書畫、雕刻、工藝、文學等方面的作品。
文化禮堂年度工作總結 文化工作計劃篇五
姓名: 學號: 專業: 指導教師:
2015年5月
[內容摘要] 以“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為主題,在文化特色鮮明、經濟社會發展較好的歷史文化村、美麗鄉村精品村或特色村,浙江建起了一批集學教、禮儀、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村文化禮堂。2013年開始試點,使其成為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豐富精神的家園。
農村文化禮堂主要包括禮堂、講堂和文體活動場所,可舉辦節慶典禮、文化儀式活動、村民議事及放映電影等。禮堂可新建,也可由舊祠堂、已有會堂、閑置校舍、廠房等改建,講堂在功能上與基層黨校、老年學校、農普科技學校等共建共享。目前植根于浙江大地上的這1337家農村文化禮堂,為浙江農民搭建了一個釋放激情、傳承鄉土文化的大平臺。以家鄉德清縣鐘管鎮北代舍村為例,談談村內文化禮堂這個項目,由新建文化禮堂至正常有序運行的這兩年,該如何有序、有效進行推進與建設?本文也會針對文化禮堂的建設,結合北代舍村實際,對文化禮堂的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建設與管理。
[關鍵詞]文化禮堂;北代舍村;建設與管理
一、引言
禮堂,這個用于集會、觀看電影和演出活動的場所,改革開放之后農村恢復了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格局,人口快速流動,原有公共空間的組織和制度化形式弱化,人們置身于快速城市化、工業化之中,但感覺在情感上卻又相對疏遠,農民的精神家園與鄉村新型共同體如何重構?為此,打造農村文化禮堂,充實基層文化載體,從建設鄉村文化禮堂入手,為農民打造精神家園,讓其在”身有所棲“后“心有所寄”。
二、什么是文化禮堂
這個禮堂,首先是農民的“精神家園”,是美麗鄉村“凝魂聚氣”的地方。是整合了各種文化資源,建成一個集思想道德、文體娛樂、知識普及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綜合體。在這里,不僅有單純的文化娛樂,還有理論政策宣講、鄉風文明弘揚、文明禮儀教化、文化知識傳授,這是實現“精神富有”在廣大農村地區落地生根的具體載體。
行。
三、北代舍村的簡介
北代舍村位于鐘管鎮的東端,處于德湖交界處。村地域面積 3.294平方公里,擁有水田2499畝、桑地808畝、魚塘208畝。轄區內有農戶487戶,下設 15個村民小組,總人1580人。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22萬元,其中補助收入62萬元。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堅定不移地貫徹和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以建設全面小康為目標,以加強班子建設為抓手,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結合實際,團結帶領全村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努力促進全村四個文明協調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構建和諧社會。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自2003年我村創建了“市級文明村”以來,我村先后創建了縣“先鋒工程”達標村、縣“五星級”村黨支部、縣“農村信用工程”信用村、縣“文體示范村”和“浙江省全面建設小康示范村”,省級衛生村、市級生態村、省級綠化村、縣級科普示范村、“湖州市實驗示范村”、“市級檔案村”、“村務公開示范村”、“信息化示范村”、和美家園精品村。2012年完成“和美家園”創建之后,有了相應的硬件基礎和設施,在2013年開展了“北代舍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工作,按照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利用現有的村民會所進行改建,地點是在北代舍村溪南小區,總建筑面積約為521個平方,努力把文化禮堂打造成一個以禮堂、講堂、文體活動場所于一體的村級文化陣地綜合體。
四、北代舍村文化禮堂
(一)文化禮堂中凝聚黨心民心,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禮堂舞臺背景是可以活動式的,根據主題內容更換相關背景。并且按照建設考核細則,配備國旗。國旗旁邊展示有“務實、守信、崇學、向善”四個核心詞,禮堂內配備投影儀等媒體,也可用于中小規模的政策宣講、主題教育、知識學習、技能培訓。
(二)禮堂舞臺背景的對面的墻圍繞“文化禮堂、幸福八有”展開相關內容,主要包括村民喜慶活動、村落文化節、使用管理辦法、村規民約、活動計劃表等,活動計劃表是展示各種活動安排,活動式的,可以定期更新里面的相關活動內容。整體格局合理布置,注重結合,與禮堂的多功能方面相吻合。
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四)設置展示展覽。為了體現具有宣傳教育功能、方便群眾觀瞻、美化村莊景觀的展示展覽設施,結合本村實際,以圖片、文字等展示村史村情、鄉風民俗、崇德尚賢、美好家園等內容。
1、村情村史主要展示本村歷史沿革、文化遺存化秀橋等方面的內容;
2、鄉風民俗主要展示村規民約、民間習俗等方面的內容;
4、美好家園主要展示美麗鄉村風貌圖片、村莊發展愿景規劃等方面的內容,結合2012年和美家園創建,收集村莊美麗風景圖片,展示精品村創建成果。
五、北代舍村文化禮堂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村民認同感有差異,全民參與難度大。村民不能全面認識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的重要性,參與熱情不高。新農村建設后不少農村舊貌換新顏,但是仍然有一些村民的思想觀念沒有轉變,認為新農村建設是國家的事與個人無關,從農民向農村居民轉變的過程還很漫長。有些村因為村民的不積極配合導致文化活動難以開展,“文化禮堂”建設還不能說真正成為所有村民真心擁護、自覺參與的活動,村民的自覺性、主動性、能動性還有待挖掘,不文明行為仍較常見。村民組織的文化活動,有些因參與度不夠而難以開展,從而也影響了組織者的積極性。
1、公共設施維護管理難。器械自然磨損、燈具使用到期后,因為維修資金難籌,這些公共設備一旦失修便無法使用。
2、農村文藝人才培養難,雖然村內有兩支文體團隊,但都是業余的水平,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特別是在農村文化內容的創新上,難度較大。
(三)總體感覺北代舍村開展文化禮堂活動比較單一,缺乏特色,內容建設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文化禮堂開始建設時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但是時間一長文化禮堂的內容與形式一成不變,簡單機械式復制不能提高村民的興趣,導致原先就基礎薄弱的文化禮堂建設因得不到村民的認同而難以發揮其作用。
(四)沒有很好利用文化禮堂的作用。農民群眾在文化禮堂建設和運行管理中沒有發揮出主體作用,文化禮堂的利用率不高,且沒有發揮出文化禮堂的力量發展當地的文化產業。
六、北代舍村文化禮堂的建設與管理
的工程,特別要注重引導農民需求,創造性地開展建設,形成一條順應時代要求、符合地方實際、深受群眾歡迎的農村文化建設新路子。
(一)政府主導與村級主體相結合。農村文化禮堂的主體是農村,村領導要高度重視,村委思想認識不到位會影響禮堂的運作發展,村委重視的同時各級黨委政府也要加強領導,制定規劃目標,文廣新局要積極扶持幫助建設農村文化,豐富文化禮堂的內容。
(二)健全管理制度,做到有章理事。要建立符合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實際的日常管理制度、資金使用制度、場地使用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相關的制度要制作上墻,平時要嚴格按制度辦事,使農村文化禮堂的管理走上軌道、實現常態化。
(三)堅持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農村文化禮堂是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家園,要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包括大眾聊天室,各種講座、宣講、百姓故事大家講等,采取多種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方法,多講講感激生活、體貼他人,多講講笑口常開、相信自己,多講講學會寬恕、心存感恩,盡可能吸引群眾參與到農村文化禮堂活動中來,幫助和鼓勵群眾開展各種自發性民俗節慶和文體活動,讓人民群眾在活動中感受到心靈的滋養和情感的熏陶,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建立長效機制,有效發揮文化禮堂的作用。與以往的基層文化活動所不同,文化禮堂的意義更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上,旨在實現單純娛樂向更高精神層面的躍升,進一步提升領導精神世界的能力和水平。文化禮堂是一個滿足農民精神需求的公共載體,為他們提供心靈安放的依托。如何確保文化禮堂得到最大化利用,真正聚“人氣”,還需要長效機制來貫穿始終。積極處理好“建設”和“管理”的關系,發揮好農民群眾在農村文化建設上的主體作用,并相應建立配套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考核機制,確保村文化禮堂持續有效地發揮作用。
(五)農村特色文化,是把主流文化與鄉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這種特色文化形成的土壤就是農村;要鼓勵村民自發開展特色文化活動,要對農村的文藝骨干進行培訓、特色文化活動進行補助,形成農村文化創作的激勵機制,防止文化骨干脫離創作,或文化創作脫離農村。只有農民積極參與,并把日常生產生活融入文化活動,使文化形式和內容與村民生活密切相關,使農村文藝作品具有強烈鄉土氣息,并為當地村民喜聞樂見,這樣的農村特色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影響農民的價值觀。
七、結語
設,還要重視內在的精神家園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建設“精神家園”為目標,將建設農村文化禮堂作為浙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