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總結是一個對過去一年的工作進行回顧和評價的過程,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年終總結的結構和語言應該如何選擇,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關于年終總結的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和幫助。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一
暑假里,由于作業的需要,我閱讀了《培根隨筆》,由于讀的是原著,所以讀起來到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
對我們來說,弗蘭西斯·培根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至少,有千千萬萬的人聽說過他的那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他稱事物運動的規律和規定性為形式。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形式,從而獲得行動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其中有多句格言錦句,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也可以和我們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分擔憂愁。還有一句是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這句話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恰當的描寫出了天性與求知的關系。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談美》篇。筆墨不多,卻說理透徹,而且語言優美。闡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
《培根隨筆》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格言錦句,好的段子。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吧!
《培根隨筆》讀后感300字范文五
“德行猶如寶石,鑲嵌在素凈處最佳”。
這句話選自《談美》,美的標準是容貌美不如行為舉止美,它表現在總的結果中,而不是逐一的部分中。所以美總是轉瞬即逝,它也許對德行有害,而不是有助,但人們常常忽略這一點。
《談死亡》中“成人懼怕死亡恰如兒童怕進黑暗”。即使具有崇高的人生,死亡的臨近也不能改變其色彩,要孜孜的追求偉大的目標,不要憧憬生命,也不要為情感而復仇,或許它會為死亡的伴隨物所增強。
“初生的幼崽總是其貌不揚,革新也莫不如此,因為他們都是時間的幼兒。它潛移默化,如同時間。而變化只能勢在必行,在好處明顯的情況下進行。提防改革引發的思變之心,盡管不是拒絕標新立異,然而總是對它產生懷疑。
作者筆下的那種散漫和回憶,呈現出詩一般的凝練與圓滿,布局嚴謹,令人回味無窮。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二
培根的一生為哲學和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對于死亡,培根告訴人們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對日趨嚴重的宗教沖突,他希望人們能以和平為本,對血腥的戰亂說“不,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讀過這本《培根隨筆》的話,就不會讓巴以沖突日益惡化了。對于生活中的艱難挫折,他總是把它們當做上天給予人的磨礪白己的機會。
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面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希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勝心中的專制統治等等。其次,在此書中,作者不僅提出了獨到見解,還引用著名文學作品中的經典語句加以論證,這大大提高了文章觀點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隨筆》語言優美,層次清晰,讓人讀后有一種回味無窮之感。
出于對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閱讀此書時十分專注,也從中受益匪淺,特別是在思想觀念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讀罷此書,我發現:其實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只要有對待問題的正確態度,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就好比一位登山運動員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頂,就定能攀上頂峰。正如培根先生一樣,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用理智從根源上分析并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在此書中我還學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應看到不利的一面。不僅如此,我還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應該是虛偽的,而應該是坦誠的。虛偽的假面具只會使這個世界變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橋梁才能將人心與人心連在一起。
《培根隨筆》一書集合了培根他個人一生的思想精髓,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人對話。我想:我應該在今后的日子里,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及我身邊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為我的榜樣,做一個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三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著名的學者和作家。他曾投身于政壇,不過他的仕途卻歷經滄桑。
他12歲時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校,在那里他就已經開始了社會問題和人生意義的思考。三年后,他進入了巴黎英國大使館,在此期間,他游遍法國,陶冶了情操,也大大改變了他的世界觀。就在他躍躍欲試,準備一展抱負的時候,噩耗也隨之而來:他的父親去世了。但他卻強忍悲痛,投入到仕途之路而來。
培根長時間遭到伊麗莎白女王的輕視,直到1602年,詹姆士一世即位。培根極力支持詹姆士一世,也獲得了詹姆士一世的信任。晚年的培根非常不幸,遭到誣陷的它被剝奪一切。至此,他已心灰意冷,不理政事,埋頭做學問。他以自己富有著哩的辭藻和他夢幻般的一生經歷寫下了這本《培根隨筆》。
這本書中本處處閃爍著智慧,全書58篇,全部是由他的獨特的見解來完成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在《論美》中,培根告訴我們美的真諦。他的智慧深深地影響了我。我的感悟當然也不止這些,每當我在讀這本書時,我不認為這只是一本書,還是我的一個朋友,永遠。讀此書時,我便發現好像培根在向我笑,告訴我智慧的本質。
正如他說的,知識就是力量。我認為非常對,因為我對《培根隨筆》的感悟就是一個證明。
文檔為doc格式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四
培根進一步的提醒很有必要,“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他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于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不過,這里原則的話說了一大堆不行,對實際的操作沒有意義,按照我的觀點,只能選擇簡潔、便捷。
要我的做法便是選讀古詩詞,瀏覽的可能是小說,精讀的,就是那些有一定思想意蘊的著作,如《蒙田隨筆錄》、《培根隨筆集》、《帕斯卡思想錄》、《理想國》、《叔本華隨筆》、《尼采隨筆》、《西方哲學史》等;還有《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幽夢影》、《菜根談》等等。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五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系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正因,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么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愿望。然而,人活著并不是虛度年華,而就應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夠錯過。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好處,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發奮,你要堅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
“采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并且幫忙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于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處;“從這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么樣的態度,心里就應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占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么呢?我們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潛質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因此,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把握你的生命,發奮奮斗,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六
舞臺較人生受惠于戀愛者為多。因為在舞臺上,“戀愛”長期可以供給喜劇底材料,有時亦可供給悲劇底材料;但在人生中,“戀愛”只是招致禍患;它有時如一位惑人的魔女,有時似一位復仇的女神。你可以見到,在一切偉大的人物中(無論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盛名仍在人記憶中者)沒有一個是在戀愛中被誘到熱狂的程度者:可見偉大的人與重大的事真能排除這種柔弱之情也。然而你必須把曾為羅馬帝國一半之統治者的安東尼和十人執政之一及立法者阿皮亞斯·克勞底亞斯作為例外;這兩個人之中前者確是一個好色而無度的人;但是后者卻是一個嚴肅而有智的人;所以好象(雖然這是很少見的)戀愛不但是會入于坦露的心胸,并且也可以進入壁壘森嚴的心胸中(假如把守不嚴的話)似的。埃皮扣拉斯這句話說得不好——“我們互相看起來,就是一座夠大的舞臺了”。好象生來本當曠觀天界及一切高貴之物的人類不應該做別的而只應跪在一座小小的偶像前面,自己把自己做成個奴隸似的,雖然這不是為口舌底奴隸——如禽獸一般——而是為眼目底奴隸(而眼目是上帝給人為高貴的用途的)。可異者,這種情欲底過度,以及它如何欺凌事物底本性及價值之處,是由此可見的,就是,長期的夸張的言辭惟有在關于戀愛的言語中是合適的,在其他的事情中總是不宜。
不僅言語如此;昔人說得好,那為首的諂諛者——一切較小的諂諛者都是與他通消息的——就是一人底自我;而無疑地,情人是比這為首的諂諛者還厲害的。因為從無一個驕傲的人重視自己之甚有如一個情人之重視其所愛也。所以昔人說得好。“要戀愛而又要明哲是不可能的”。這一種弱點也不是僅僅在旁人眼中看得出來,而在所愛底眼中看不出來的;反之,這種弱點,在被愛者底眼中是最顯明的,除非其人底愛情是得到了回報。因為,愛情底報酬永遠是這樣,要不是回愛,就是一種內心的隱藏的輕蔑,這條定理是真的。由此可見人們更應當如何提防這種情欲,因為它不但使人失去別的事物,簡直連自己也保不住。至于其他的損失,古詩人底故事表現得極好;就是喜愛海倫的人是舍棄了攸諾和派拉斯底賞賜的。因為無論何人若過于重視愛情,則自將放棄財富與智慧也。這種情欲泛濫的時候正是在人心力極弱的時候;那就是在一個人最繁榮或最困厄的時候——雖然困厄是不甚受人注意過的。這兩個時候都是燃起愛火并使之更為熱烈的,由此足見“愛”是“愚”之子也。有些人,即在心中不能不有愛的時候,仍能使它受約束,并且把它與人生底要務嚴格分開,這些人可算做事極當;因為“愛”若是一旦參與正事,就要擾害人們底福利,并且使他們無術堅守自己底目的。我不懂為什么,可是武人最易墮入愛情。我想這也和他們喜歡喝酒一樣;因為危險的事業多需要娛樂為報酬也。人性之中有一種隱秘地愛他人的傾向和趨勢,這種傾向若不消耗在一個人或少數人身上,將很自然地普及于眾人,并使人變為仁慈的,例如在僧侶之中有時就看得到這樣的情形。
夫婦之愛,使人類蕃滋,朋友之愛使人完美;但是無度的淫愛則使人敗壞并卑賤焉。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七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中小學讀后感300字范文(10)
“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不錯的,死亡只是一瞬的交錯,而他所衍生的東西卻往往使人們痛苦萬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在死亡之際,都是過往云煙,僅存的只是面對死亡的淡然那我們在顧慮什么?這樣看來,死亡其實并不可怕,而真正令人恐懼的是死前的掙扎,在這段痛苦的時光中,時間只是過得緩慢,而驚恐無限彌漫,日積月累,這便成了人們對死亡的一種錯誤的認知,死亡是可怕的!
從《培根隨筆》中,我們不難看出培根對死亡的曠達,正如他所說的“生命的終結乃是自然的一種恩惠”,對死亡抱有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人總是會死的,這是一種必然的自然規律,亦是無法逃避的,倒不如泰然的面對他,或許你就不會認為死亡有多么恐怖了。
看淡生死,不僅消除了自己的顧慮,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寬恕!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八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于孤獨的人不是屬于人而是屬于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么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說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實沒人能真正說清。我想,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不錯,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卻是如此——每天關注著自己形體和顏色之美,對于自己的內在的美卻一點也不關心,就出現了很多很美麗的女生卻出口臟話連篇,讓人覺得很沒教養,很不穩重的情況了。正如培根所說: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并寫下來讓后人們一代一代傳閱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為作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文檔為doc格式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九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論美》中,培根說道:“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十
隨處與朋友,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下面是隨筆網小編為你整理的“培根隨筆談隨處與朋友”,希望你們喜歡!謝謝!
培根隨筆談隨處與朋友【第一篇】:
培根,15世紀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是西方近代文學的創始人。人人都敬仰他,但我卻不。我討厭那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一天,當我讀到《培根隨筆》時,才發現他有另外的一面。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絕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論復仇。培根贊美寬容精神,他說:“寬容是王者的風范。”一個善于寬容的人,不會被世上不平之事擺弄,即使他的身心受到別人的故意傷害,也絕不會冤冤相報,因為寬恕會時時提醒他――邪惡到此為止。
我想,人人若有像培根這樣的覺悟,那么社會豈不是更好?并且,復仇只不過會是將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變大。正如培根所說,那些復仇的人,為的只是看到對方的痛苦,并從中得到快慰;等復仇完了,才發現復仇本身并無任何意義,只能使罪惡不斷的傳遞下去。
如果,有哪一本書可以告訴你一個人生的哲理,那么就是《培根隨筆》。所以,它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
“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培根隨筆談隨處與朋友【第二篇】:
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美》中,培根說道:“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倘若因為榮譽問題而出現問題,要么就是學校的評價機制出現了問題,要么就是個人的姿態出了問題,抑或兩者兼而有之。
培根在《論稱贊》中談到:“名譽好像一條河,能飄起輕浮之物而淹沒沉重堅實之物。”這話是何等的分量!所以榮譽面前我們一定警醒,要慎重!慎重!慎重!否則學校就會變成這樣一個地方:“一群沒有意思的人,做著一些無聊的事情,他們為了榮譽爭得不可開交。”
培根追求權力的一生是如此失敗;培根追求知識的一生又何等輝煌。權力能左右榮辱于一時,思想的余輝則能澤及萬世。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的人生經歷和思想遺產為此做了最好的注釋。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愿望。然而,人活著并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使你的生命更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只有挑戰自我才能讓你更上一層樓。其實,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斗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談隨處與朋友【第三篇】:
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了這些短小精悍的說教文章。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買弄幽默風趣,從不談論自己。所以讀培根的隨筆我們是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高人賜教,一位法官判案。
通過讀《培根隨筆》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知道了友誼是什么,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對與錯,懂得了什么是美。
本暑假我讀了《培根隨筆》,讀完后感觸很深。本書總共有58篇,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經過作者的不斷增刪修改,才問世于世界,本書是作者窮其畢生精力所著的一部人生隨感作品,凝聚了培根思想的精華,嚴密的邏輯思維,精辟有力的辯論,睿智的遠見等,這些鑄就了這部書是一部傳世名著,永不褪色。
其中最讓我感觸頗深的是《論生死》,培根認為,人類恐懼的思維的原因是聽信了太多的鬼怪傳說,然而作者卻冷靜的看待死亡——將其視為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以及對塵世罪孽的償還。這種看透生死,大無畏的精神令我敬佩!
培根隨筆談隨處與朋友【第四篇】:
培根,15世紀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是西方近代文學的創始人。人人都敬仰他,但我卻不。我討厭那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一天,當我讀到《培根隨筆》時,才發現他有另外的一面。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絕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論復仇。培根贊美寬容精神,他說:“寬容是王者的風范。”一個善于寬容的人,不會被世上不平之事擺弄,即使他的身心受到別人的故意傷害,也絕不會冤冤相報,因為寬恕會時時提醒他――邪惡到此為止。
我想,人人若有像培根這樣的覺悟,那么社會豈不是更好?并且,復仇只不過會是將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變大。正如培根所說,那些復仇的人,為的只是看到對方的痛苦,并從中得到快慰;等復仇完了,才發現復仇本身并無任何意義,只能使罪惡不斷的傳遞下去。
如果,有哪一本書可以告訴你一個人生的哲理,那么就是《培根隨筆》。所以,它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美》中,培根說道:“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倘若因為榮譽問題而出現問題,要么就是學校的評價機制出現了問題,要么就是個人的姿態出了問題,抑或兩者兼而有之。
培根在《論稱贊》中談到:“名譽好像一條河,能飄起輕浮之物而淹沒沉重堅實之物。”這話是何等的分量!所以榮譽面前我們一定警醒,要慎重!慎重!慎重!否則學校就會變成這樣一個地方:“一群沒有意思的人,做著一些無聊的事情,他們為了榮譽爭得不可開交。”
培根追求權力的一生是如此失敗;培根追求知識的一生又何等輝煌。權力能左右榮辱于一時,思想的余輝則能澤及萬世。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的人生經歷和思想遺產為此做了最好的注釋。
培根隨筆談隨處與朋友【第五篇】:
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了這些短小精悍的說教文章。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買弄幽默風趣,從不談論自己。所以讀培根的隨筆我們是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高人賜教,一位法官判案。
通過讀《培根隨筆》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知道了友誼是什么,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對與錯,懂得了什么是美。
《論復仇》中培根說:”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的復仇才是正義的。“《論逆境》中培根說:”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會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正如惡劣的品質會在幸福的邊緣中被顯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式在逆境中釋放光輝的。“《論善良》中培根說:”善良是人類的一切精神的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
“《論友誼》中培根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來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的摯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因為他將承擔你未完成的事情。《論讀書》中培根說:“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在這本《隨筆》中,培根談論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話題,幾乎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本書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占據了重要地位,讀之猶如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十一
愛情,往往與我們想象中的不一樣。下面是隨筆網小編為你整理的“培根隨筆論愛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培根隨筆論愛情【第一篇】:
舞臺上的愛情比生活中的愛情要美好得多。因為在舞臺上,愛情只是喜劇和悲劇的素材,而在人生中,愛情卻常常招來不幸。它有時象那位誘惑人的魔女,有時又象那位復仇的女神。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偉大的人物(無論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銘于人類記憶中的),沒有一個是因愛情而發狂的人。因為偉大的事業抑制了這種軟弱的感情。只有羅馬的安東尼和克勞底亞是例外。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卻是嚴肅多謀的人。這說明。情不僅會占領開曠坦闊的胸懷,有時也能闖入壁壘森嚴的心靈----假如守御不嚴的話。
埃辟克拉斯間說過一句笨話:“人生不過是一座大戲臺。”似乎本應努力追求高尚事業的人類,卻只應象玩偶般地逢場作戲。雖然。情的奴隸并不同于那班只顧吃喝的禽獸,但畢竟也只是眼目色相的奴隸,而上帝賜人以眼睛本來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過度的愛情追求,必然會降低人本身的價值。例如,只有在愛情中,才總是需要那種浮夸諂媚的詞令。而在其它場合,同樣的辭令只能招人恥笑。古人有一句名言:“最大的奉承,人總是留給自己的。”----只有對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因為甚至最驕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輕自賤。所以古人說得好:“就是神在。情中也難保持聰明。”情人的這種弱點不僅在外人眼中是明顯的,就是在被追求者的眼中也會很明顯----除非她(他)也在追求他(她)。所以,愛情的代價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答,就會得到一種深藏于心的輕蔑,這是一條永真的定律。
由此可見,人們應當十分警惕這種感情。因為它不但會使人喪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喪失自己本身。至于其他方面的損失,古詩人早就告訴我們,那追求海倫的人,是放棄了財富和智慧的。
培根隨筆論愛情【第二篇】:
當人心最軟弱的時候,愛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當人春風得意、忘乎所以和處境窘困孤獨凄零的時候,雖然后者未必能得到愛情。人在這樣的時候,最急于跳入愛情的火焰中。由此可見,“愛情”實在是“愚蠢”的兒女情長,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愛情,仍能約束它,使它不妨礙重大的事業。因為愛情一旦干擾情緒,就會阻礙人堅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標。
我不懂是什么緣故,許多軍人更容易墮入情網,也許這正象他們嗜飲酒一樣,是因為危險的生活更需要歡樂的補償。
我不明白軍人為什么都多情好色,想來這與他們都貪杯好酒一樣,因為冒險生涯通常都需要享樂作為報償。人之天性中潛藏著一種欲施愛于人的傾向,如果世人不只是將愛施于某人或某幾個人,那愛自然而然就會普及眾生,從而使人變得高尚仁慈,像有時候見到的某些修士一樣。夫妻之愛使人類繁衍,朋友之愛使人類完善,但淫蕩之愛則會使人類墮落。
愛情的語言持否定的態度,培根對愛情的態度過于絕對對人類幾種愛的理解。情境賞析少年愛在口上,中年人愛在行動,老年人愛在心中。愛情從來就是這樣:對方如果不以同樣的愛情作回報,那么就是在暗地里蔑視你。如果為利己而愛,就不是真愛,而是一種欲。所謂永恒的愛,是從紅顏愛到白發,從花開愛到花殘。你能用金錢買來的愛情,別人也能用金錢把它買去。用物質供奉的愛情,當你停止給予的時候,它就很快消失了。愛情可以化陋室為宮殿。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讓人沉思,讓人成長。
人心中可能普遍具有一種博。傾向,若不集中于某個專一的對象身上,就必然施之于更廣泛的大眾,使他成為仁善的人,象有的僧侶那樣。
培根隨筆論愛情【第三篇】:
舞臺上的愛情比生活中的愛情要美好得多。因為在舞臺上,愛情只是喜劇和悲劇的素材,而在人生中,愛情卻常常招來不幸。它有時象那位誘惑人的魔女,有時又象那位復仇的女神。
我不明白軍人為什么都多情好色,想來這與他們都貪杯好酒一樣,因為冒險生涯通常都需要享樂作為報償。人之天性中潛藏著一種欲施愛于人的傾向,如果世人不只是將愛施于某人或某幾個人,那愛自然而然就會普及眾生,從而使人變得高尚仁慈,像有時候見到的某些修士一樣。夫妻之愛使人類繁衍,朋友之愛使人類完善,但淫蕩之愛則會使人類墮落。愛情的語言持否定的態度。培根對愛情的態度過于絕對對人類幾種愛的理解。
情境賞析少年愛在口上,中年人愛在行動,老年人愛在心中。愛情從來就是這樣:對方如果不以同樣的愛情作回報,那么就是在暗地里蔑視你。如果為利己而愛,就不是真愛,而是一種欲。所謂永恒的愛,是從紅顏愛到白發,從花開愛到花殘。你能用金錢買來的愛情,別人也能用金錢把它買去。用物質供奉的愛情,當你停止給予的時候,它就很快消失了。愛情可以化陋室為宮殿。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讓人沉思,讓人成長。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偉大的人物(無論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銘于人類記憶中的),沒有一個是因愛情而發狂的人。因為偉大的事業抑制了這種軟弱的感情。只有羅馬的安東尼和克勞底亞是例外。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卻是嚴肅多謀的人。這說明。情不僅會占領開曠坦闊的胸懷,有時也能闖入壁壘森嚴的心靈----假如守御不嚴的話。
培根隨筆論愛情【第四篇】:
愛情是人生最耐讀的一部作品,它伴隨著我們穿過人生的漫長風雨,走完生命的全程。從這篇美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充滿生活情趣的培根。
這種想法有點消極,似也過于絕對。舞臺較之人生更受惠于愛情。因為對舞臺而言,愛情有時是喜劇,有時是悲劇;但對人生來說,愛情卻總是招致災禍,它有時候像一位塞壬,有時候像一個復仇女神。世人也許注意到,在我們所記得的古今偉人當中,還從不曾有誰被愛情弄到瘋狂的地步,這說明高貴的心靈和偉大的事業均可抵御這種愚蠢的激情。不過有兩人得除外,一是曾統治過半個羅馬帝國的馬爾庫斯·安東尼,一是曾當過羅馬執政官及立法官的阿皮亞斯·克勞狄烏斯;前者無疑是個沉溺女色的張狂之徒,但后者卻是個老成持重的明智之人。由此可見,似乎愛情不但能鉆進無遮無掩的心扉,而且(偶爾)還會闖入森嚴壁壘的靈臺,如果守衛疏忽的話。
伊壁鳩魯有一句糟糕的格言,即“對我倆來說,彼此就是一幕看不夠的劇”,這話的意思像是說,天生當凝神于蒼昊及崇高萬物的世人竟可以無所事事,只須拜倒在一尊小小的偶像跟前,使自己成為奴仆,雖不是像禽獸之類的口喙之奴,但仍然是眼眸之奴,而上帝賦予人眼睛本是為了更崇高的目的。
觀察這種感情之放縱以及它如何對事物的本質和價值視而不見,那可真叫人不可思議。據此觀察,無休無止的夸張言辭只適用于愛情,而不適用于其他任何方面,甚至亦不完全適用于下面這個警句,即“大大小小的恭維者相互間都明白,最討自己喜歡的恭維者總是自己”,這說法盡管不錯,但卻肯定不能把熱戀者也包括在內,因為與熱戀者對所戀之人的荒唐恭維相比,再自傲的人也不曾把自己想得那般完美,所以古人說得好:愛情和智慧不可兼而得之。
培根隨筆論愛情【第五篇】:
舞臺上的愛情比生活中的愛情要美好得多。因為在舞臺上,愛情只是喜劇和悲劇的素材,而在人生中,愛情卻常常招來不幸。它有時象那位誘惑人的魔女,有時又象那位復仇的女神。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偉大的人物(無論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銘于人類記憶中的),沒有一個是因愛情而發狂的人。因為偉大的事業抑制了這種軟弱的感情。只有羅馬的安東尼和克勞底亞是例外。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卻是嚴肅多謀的人。這說明。情不僅會占領開曠坦闊的胸懷,有時也能闖入壁壘森嚴的心靈----假如守御不嚴的話。
熱戀者這一弱點也并非只是旁觀者清,其實大多數被戀者也看得分明,除非被戀者與熱戀者互相愛戀;因為這世上有條基本法則,那就是愛情總會得到報償,要么得到被戀者的回戀,要么得到一種深藏于心的輕蔑。由此可見,世人應當更多地提防這種激情,因為它不僅會使人喪失其他東西,而且會使人喪失自我。至于會喪失其他什么東西,古代那位詩人在其詩中說得很明白:帕里斯更喜愛海倫,故而放棄了赫拉和雅典娜的禮物;因為任何過分看重愛情的人都會放棄財富和智慧。愛情泛濫之時往往正是人們軟弱之際,也就是在人鴻運高照或背運倒霉的時候,不過這后一種情況歷來較少被世人注意;其實這兩種時候都容易點燃愛火并使之燃得更旺,因而也可說明愛情的確是愚蠢的產物。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愛,但卻能將其擺在適當的位置,使之與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開,那這人就算把愛情處理得最為妥當。因為若讓愛情干擾事業,它就會影響人的時運,使之無法忠于自己的目標。我不明白軍人為什么都多情好色,想來這與他們都貪杯好酒一樣,因為冒險生涯通常都需要享樂作為報償。
人之天性中潛藏著一種欲施愛于人的傾向,如果世人不只是將愛施于某人或某幾個人,那愛自然而然就會普及眾生,從而使人變得高尚仁慈,像有時候見到的某些修士一樣。夫妻之愛使人類繁衍,朋友之愛使人類完善,但淫蕩之愛則會使人類墮落。
培根隨筆思維導圖篇十二
弗蘭西斯·培根
國籍: 英國
弗蘭西斯·培根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它反對經院哲學和唯心主義者,認為知識起源于感性經驗,一切真正的知識都是在經驗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歸納、分析、比較、實驗等理性方法整理而成的。
弗蘭西斯·培根的名言:
1.如果你考慮兩遍以后再說,那你說得一定比原來好一倍。
2,如果你所愛的人不是同樣地愛著你,那么就必然是在暗地里輕蔑著你。
4.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培根論人生》
5.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
6.恐懼是粉碎人類個性最可怕的敵人。《隨筆集》
8.過于求速是做事上最大的危險之一。《培根論人生》
9.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會有出類拔萃的美。
10.希望是不錯的早餐,但絕對是最糟的晚餐。
11.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12.知識本身并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培根論人生》
13.合理的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
14.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15.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培根論人生》
16.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客廳,病弱的身體是靈魂的監獄。《隨筆集》
17.人不可學蜜蜂,“為了那憤怒的一螯而斷送自己的生命”。《培根隨筆》
18.無論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靈魂。
19.用物質來供奉的愛情,當你停止給予的時候,它就很快消滅了。《隨筆集》
21.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中年時代的伴侶,暮年時代的守護。《培根隨筆》
22.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實的品德。
23.名聲猶如江河,它既能載起輕浮之物,又能傾沉重之物。《隨筆》
24.凡過于把幸運之事歸功于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的人多半結局是不幸的。《培根論人生》
25.沒有可傾心相談的知交的人們,是個吃自己和自己心的食人鬼。《培根論人生》
26.不是真正的朋友,再重的禮品也敲不開心扉。《隨筆集·論友誼》
27.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無拘無束。
28.讀書就是將別人的思想變成一塊塊石頭,然后建筑起自己的思想殿堂。
29.小孩一生下來,便有哭的本領,后來才學會笑,所以一個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會了解快樂。
30.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僅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32.慣于作假其實只是一種因軟弱和不動腦筋而促成的狡猾,并不是高超的策略。
36.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培根隨筆》
37.一個人如果對待陌生人親切而有禮貌,那他一定是一位識時務而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的心常和別人的心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
38.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及是長壽的最好秘訣之一。
39.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40.愛情就像銀行里存一筆錢,能欣賞對方的優點,就像補充收入,容忍對方缺點,這是節制支出,所謂永恒的愛,是從紅顏愛到白發,從花開愛到花殘。
41.有許多很世故很會揣摩人的脾氣性格的人,卻并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這種人所擅長的是陰謀而不是研究。
42.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于個人的習慣,因此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境,是最有利于培訓好的社會公民的。
43.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
44.沒有一種罪惡比虛偽和背義更可恥了。
46.知識貧乏最能讓人生出許多懷疑。
47.殘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為他們有缺陷,使人樂于寬忍他們的成功,也常使潛在的對手忽視了他們的競爭和挑戰。
48.金錢好比肥料,如不散入田中,本身并無用處。
49.狡猾是一種陰險邪惡的聰明。
50.對一個心持反對意見者,講話卻有必要謙和而委婉,否則正像把鹽撒入傷口,會使他已有的成見更深。
51.深窺自己的心,而后發覺一切的奇跡在你自己。
53.命運有點女人的氣質,你越向她求愛,她就離你越遠。《學識的增長》
54.人的智慧就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鏡子,它把自己的本性摻雜在事物的本性中,所以它反映的事物是歪曲的畸形的。
55.說謊者是這樣一類人,他敢狂妄的面對上帝,卻不敢勇敢的面對世人。《培根隨筆》
56.挫折對無能的人是一個無底深淵,而對那些敢于面對挫折的人來說,它是一塊成功的踮腳石。
57.每一個丑角都得意自己的帽子。
58.一個如果沒有浪費半點時間,那么,他的年紀雖然很輕,但也可算是活得很久的了。
59.友誼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60.人一旦結了婚就等于向命運遞交了人質。《隨筆》
61.有所有的詭辯中,含糊其詞,模棱兩可可謂是最高明的詭辯。
63.命運如同市場,如果老待在那里,價格多半是會下跌的。
64.世上沒有為惡而作惡的人,有的都是企圖從惡中取得利益、快樂、名譽而為之的。
65.人們以為他們的理性支配言語,偏偏有時言語反而支配理性。
66.一次背誓以后,什么誓言也靠不住了。
67.只要你想想,一個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務是不能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誼有多少益處了。
68.一個人的愚蠢是另一個人的福氣。
69.談話的范圍應當廣泛,好像一片原野,每個人行走其中都能左右逢源,而不要成為一條單行道,只能容納自己一個人。
70.男人看似無所不能,實際上卻被身后偉大的愛情所支配統馭。
71.要知道對好事的稱頌過于夸大,也會招來人們的反感輕蔑和嫉妒。
73.藝術并非“人與自然的相加”,而是通過意識疊加的感覺。
74.跟著死亡一起存在的往往比死亡更可怕。《培根隨筆集》
75.古諺說得好,機會老人先給你送上它的頭發,當你沒有抓住再后悔時,卻只能摸到它的禿頭了。或者說它先給你一個可以抓的瓶頸,你不及時抓住,再得到的卻是抓不住的瓶身了。
76.人的理智就好像一面不平的鏡子,由于不規則地接受光線,因而把事物的性質和自己的性質攪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質受到了歪曲,改變了顏色。
77.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不能原諒一個身邊人的晉級。
78.舞臺上的愛情要比人生中的愛情更具欣賞價值。《培根隨筆》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一味地學習是一種懶惰。
81.假如這是一個高超的謅媚者,那么他必定會使用最好的獻謅術,恭維一個人心中最自鳴得意的事情。
82.繩子總是斷于最輕的一拽。
83.那些亂插話者,甚至比發言冗長者更令人討厭。
84.一個突如其來的,大膽的問題,的確常常會讓人在措手不及間泄露自己的老底。
85.法官一旦偏離了法律的條文就成了立法者。
87.凡對良心施壓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打算。
90.最可怕的危險往往藏在最甜蜜的微笑中。
91.迷信就是對神的褻瀆。《培根隨筆集》
92.在人類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頑強,最持久的。
93.知因果而知者,始得真知。
94.對于一個大人物來說,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優越地位,來保護他的下屬們的利益,那么這也等于筑起了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堤防。
95.人民餓肚子的苦難才是最為根本的動蕩和叛亂因素。《培根論說文集》
97.人在得意時表現出的種種優點令人羨慕,但人在困境中表現出的種種優點更令人佩服。
98.一個人能順從別人當然很好,但必須表明這是出于對他的尊敬,而非惟命是從。
100.頭一個犯罪僅僅是觸犯法律,而對該罪實施報復則是取代法律。《培根隨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