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年《教育從愛開始》讀書筆記怎么寫一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認識
生本教育就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和教學。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而教師則要退后,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它提出了“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整體領悟”“內核生成課程”“課程整合”等系統性的課程思想,它還進一步提出了“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不教而教”“教少學多”“以學定教”“讀和做、緩說破”等教學及其評價原則。
(二)生本課堂的特點及操作步驟
生本課堂的特點:
1、突出學生
生本教育的課堂完全改變傳統教育中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局面,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所聽過的課老師講話時間不超過十分鐘,其余時間都交給學生。小組討論、上臺發言、交流體會、自主學習,所有的學生都被發動起來了。
2、突出學習
鄧小平解決農民積極性的辦法是把土地還給農民,同樣解決學生積極性的辦法是把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比學到知識重要千萬倍。生本課堂做到了這一點,整個教學過程處處突出學生的學習、質疑和探究,能學會的自己學會,不能學會的創造機會讓他學會,真正實現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而不是限制學生。
3、突出合作
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4-6人,無論是課前準備還是上課時的學習,每位學生都必須在小組內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強調讓學生自己主動的進行學習,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與拓展。
二、學習感悟反思
這次廣州之行,我感悟很深,生本教育課堂模式歸納起來理解其實就是兩個方面的轉型,一個方面是由原來的“師本模式”轉為“生本模式”何為“師本”簡要的理解就是以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一種傳統教學模式,這種傳統教學方法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的發展。而“生本模式”與“師本”恰恰相反,生本教育核心的要求就是以學生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源,回歸學生主體地位,真正把教學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快樂學習中獲取知識。要想造就能激揚生命活力的生本課堂,做好“師本”向“生本”轉型是關鍵。
第二個轉型就是教和學的轉型。我們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先教,學生后學,例如:一節小學數學課的教學,傳統的方法我們通常是教師先講例題,學生模仿例題,再做練習,而在生“生本”教育中我們完全要把模式調換過來,應該是讓學生先學,布置前置性作業、以學生合作學習的結果來定教,教師在課堂上充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有所收獲。一句話來理解:就是先生后師、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用一個實例來闡述“生本”課堂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我就拿在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小學觀摩的一節語文課來說,課中老師要學生理解“胸口”一詞,有一個學生是這樣理解的,他說:“登上四川黃龍3000米以上,感覺疼的地方就是“胸口”。的確這位學生說的沒錯,他用他的親身經歷一下子把這個詞的意思給弄懂了,我們如果用傳統教法去解釋:我想肯定老師們會解釋為就是人體某一部分的器官或者用解剖學去理解,學生就難以接受。這樣的教學,問題就更加復雜化了,課堂也就達不到理想效果。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是生本課堂不可忽視的方面。俗話說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就是指“給學生的空間有多大,學生的能力就有多大”。所以說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學會轉型,要明白“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要重新認識學生,重新思考教與學的關系。只有把過去的以教為主的教育轉向主要依靠學生的學為主,我想我們的課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驚喜,生本課堂才會充滿陽光。在廣州學習期間,我參觀了四所生本實驗學校、觀摩了8節生本課堂活動,通過學習整理及思考,我個人認為生本教育課堂有四大亮點:亮點
一、“生本讓孩子自由飛翔,孩子懂得自主學習了;亮點
二、生本教育強調學生自我管理,孩子自理能力提高了;亮點
三、生本教育在課堂上給學生不斷的自我展示空間,讓孩子的自信心極大的加強;亮點
四、是團隊合作能力的提高。
實施生本教育實驗對于我來說,還只是剛剛邁入了它的大門,對其深厚的內涵還有待進一步地去摸索。“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相信在自己不斷的努力下,結合校本資源,創新工作,在不久的將來我這株踐行生本教育實驗的小幼苗會在新理念的澆灌下長成參天大樹,能順應教育的發展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生本之路。生本教育和諧音符一定會飄灑我的課堂!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揚生命為宗旨而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學的真正主體是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
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為了使自己的業務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但是假期學習了生本教育之后,我覺得我們在過去的教學中目光僅僅是停留在教師如何去教的問題上,對學生如何高效的學考慮得不夠,可以十分欠缺。
學習了郭思樂教授的全新的理念,使我對教育教學有了許多新的認識與理解。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揚生命為宗旨而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學的真正主體是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上。
以前的課堂,每一節的上課內容不會預先告訴學生,很多的問題都是突發式的,老師覺得學生都知道了上課的內容與問題,這節課就沒有了新鮮感與吸引力了。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實現。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學生,先學后教。學生學在老師教之前。前置性作業是對學生課前先學的一個引導。如果說課前的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回到課堂把故事說出來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僅把課前閱讀到的知識經過思考表達內化成自己的學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辨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帶動了聽與說的訓練,能說會道是為了以后的寫做鋪墊的。可以說,充足的先學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
生本課堂里,精彩的是學生,不是老師。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來的資料。學生站起來表現自己的機會很多。我們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機會,而老師是要努力做到“不現自我”。老師上課要做的不是講解課文,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組織學生交流他們的預學所得。我們經常外出聽課,感覺老師是站到一邊,但其實對老師觀察課堂,適時點撥,駕馭整個課堂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本課堂主張教師不給兒童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盡可能的自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保證他們有獨立的活動空間、人格空間和學習空間;同時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自我意識的產生,并不斷強化。在生本課堂中,不是“教”覺得“學”,而是“教”引導“學”,為“學”服務。
課堂是學生生長的地方。在生本課堂上,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可點燃的“火把”。
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停留在教師“教”上的居多,關注學生“學”的過少。“生本教育觀”的提出,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
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
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將要發生
只有當學習者的心靈楊起風帆
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
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
這是郭思樂教授在他所著述的《望晨光之熹微——生本教育體系實踐和思考》一書引言中所作的題記。
郭思樂,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基礎教育學科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特聘國家級專家,全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理事,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當代教育理論家與實踐家,生本教育理論的創始人。
生本教育是近年來教育界流行的熱門話題,是教育部“十一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也是推進學校和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整體改革行動。
09年年末,我隨我區路小、北小、路中、金清實中、和職中等五校60多名教師一同前往南國花城廣州,參加為期一周的“全國生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第十二期研習班培訓”,近距離接觸郭思樂教授,親耳聆聽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論與教育思想,走進生本教育課堂,親切感受生本教育實踐,感受生本教育給課堂帶來的靈動,感受生本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學習激情和智慧,感受生本教育給教師帶來的徹底的變化,領略生本課堂孩子們的成功感與愉悅情,猶如在諦聽教育的春天。一周的學習、培訓和考察,帶給與會者的是感動與震撼。這種感動與震撼也一直充溢著我的心胸:原來,書可以這么教!原來,課堂可以如此精彩!在生本課堂,教師可以“無為而為”;在生本課堂,教師可以實現“不教而教”?? 在廣州天河區華陽小學、駿景小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屬學校等生本教育基地學校,我們羨慕課堂上教師的“無為”和“不教”,更被孩子們課堂上的活潑和靈慧所陶醉,他們的思維活躍、知識廣博、語言暢達、友愛合群、積極向上等人格與智慧的狀態特征,是一張張試卷所不能反映的。于是,我頓悟,這不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嗎。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理念。它強調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內在發展這一教育核心,其深層意義就是以學生的生命和發展為本。它關注和弘揚的理念是:人具有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教育應該充分發揮人的潛能;人具有發展的需要,人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尊重、信任和愛是教育成功的秘訣;這也是郭思樂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生本教育體現了人類對文明教育的追求。
生本教育從理論和實踐上真正認識和把握了學生這個本體,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
教育的最高價值原則。教育必須尊重學生,必須依靠學生,必須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其目的是造就終身愛好學習的自主學習者,而非被動的高分低能者。學生可以參與教學,而非一味服從或適應教材。教師則由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引導者;由知識直接傳播者變為知識傳播過程的間接管理者和服務者;由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生智慧火花的點燃著。生本教育以其極大的勇氣和膽魄向傳統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提出了深刻的挑戰。
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從其基本理念、哲學科學思想和生本教育的教師觀、學生觀、課程觀、實踐觀、評價觀、以及方法論等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適合學生發展的道路:一切為了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以生為本,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里表面上看不過是句序的顛倒,實則是一個重要的思想理念。傳統的課堂教學主張先“主導”后“主體”,先教后學,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而生本教育則倡導先“主體”后“主導”,先學后教,學生則處于主動激活狀態,這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智能,培養創造力,因而我們說教育無論怎么改,都不能忘記教育面對的是人,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
生本教育與追求有效、高效的課堂并不相悖。其實,我們在課堂上就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只要孩子們的回答中蘊藏著合理性,就應給予肯定而不加抹殺。當教師把學生回答的合理性與其他的正確方法溝通起來時,學生一定會為自己創造性的見解而自豪,同時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生命激情也就會被點燃。課堂中,倘若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主動去獲取知識,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潛能就會最大限度地得以煥發,學生的個性也會得以更好地發展,這樣的課堂也必然是有效的和高效的。
生本教育強調追求課堂精彩應著眼于學生學得有多精彩,而不在于教師教得有多精彩。細悟之便覺很有道理,因為教師的精彩并不等于學生就精彩,而當學生精彩時,才更能顯示教師的精彩。這也是郭思樂生本教育所追求的“無為而為”之境界。
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注重學生個性、想象和創造潛能的培養,注重學生智商和情商的開發,倡導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享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權利,課堂上允許學生根據學習需要,或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或集體交流,在這樣的課堂上,孩子們的個性可以得到最徹底的張揚,孩子們的智商和情商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
“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當鞋不合腳時,腳就起來反抗;于是,那種自然的、和諧的、躍動的美也就蕩然無存了。”這是郭思樂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的一個經典例子。
因此,當我們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讓教育適應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也才會樂此不疲,“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狀況也不會再現。學生的學習變會自主、快樂、高效,那么教師的工作也將成為一種享受。
借用華南師大一位博士生的聽課感言:
“生本教育”是孩子們的福音,它有著崇高的、人性的價值追求,我衷心地希望,“生本教育”理念能遍地開花,使越來越多的孩子擁有快樂、健全的童年與少年生活,不要再有我們這一代人的“考試噩夢”。這絕對是一項激動人心的同時又是艱巨的、長期的工程,既需要有睿智的領路人,更需要一大批信念堅定的實踐者與推動者。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揚生命,于是,一切皆有可能。我們期待著!
南國 羊城 年末
紫荊花開季節
我們相聚在廣東教育科學研究所
近距離接觸“生本教育”的創始人郭思樂教授
親耳聆聽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
聽郭教授解讀“生本教育”的含義
走進“生本教育”課堂
一睹教師的“無為”與“不教”
感受“生本教育”課堂帶給孩子們的精彩
真有一種“教育回家”的感覺
宛如廣外附小校園內的潺潺流水 讓人感覺親切而舒爽
但愿“生本教育”之花開遍神州 姹紫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