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假如世界沒有了樹木篇一
我是“氣氛調節(jié)器”。有一次,幾個同學在玩游戲,小華被誤傷了,他可是出了名的愛哭鬼,你瞧,他的淚水正“嘩啦啦”地流呢。一起玩游戲的同學意識到闖禍了,嚇得手足無措。我上前看了看小華的傷,發(fā)現只是眼皮被劃了一丁點血痕。可怎么才能把他哄住呢?我想到辦法了!我把他拉到面前,學著醫(yī)生的樣子對他說:“怎么了?來來來,讓黃醫(yī)生給你看看,睜大眼睛,張大嘴巴,啊——”頓時,他破涕為笑,抱著肚子說:“人家是傷著眼皮了,為什么要我張大嘴巴給你檢查???”如果沒有我,小華還不知道要哭到猴年馬月呢!
我是文藝活動積極分子。我們班的文藝會演已經好久沒有出新花樣了:大家為了圖方便,就喜歡弄大合唱,省時又省力。可有些搗蛋鬼就不認真了,總愛唱反調,這不,這次的文藝會演中,有位同學就唱道:“山歌好比春江水,一摸口袋沒有錢……”有些同學唱到一半就舉手示意要去洗手間,真讓人哭笑不得。只有我上場演奏小提琴的時候,才能讓大家安靜下來,他們都目不轉睛地看著我表演,嘴巴也合不攏了,還說:“老師是不是放cd給我們聽?”演奏完畢,同學們都向我投來羨慕的目光,吵著要跟我學拉小提琴。假如沒有我,班級的文藝會演將如一潭死水,毫無波瀾,同學們也就沒有小提琴老師了。
我是媽媽的守護天使。爸爸常年不在家,假如沒有我,媽媽做的美味佳肴將沒有人和她分享,她的“朋友罔”也會空空如也。因為她總在我吃著她做的美食時拍下照片,然后發(fā)到她的微信“朋友罔”,這樣一來,她的“朋友圈”就好評如潮。沒有我的品嘗,就沒有人為她的美食點“贊”。
我是如此重要!雖然我不能讓恐龍復活,也不能阻止泰坩尼克號沉沒,但是我能讓同學破涕為笑,能讓班級活動變得豐富多彩,能讓媽媽開心幸福。我想:這個世界可不能少了我??!
……
假如世界沒有了樹木篇二
每年3月21日是“世界林業(yè)節(jié)”。這個節(jié)日在1971年歐洲農業(yè)聯盟大會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議并獲得一致通過。同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予以確認。許多國家根據本國特定的環(huán)境和需求,確定了自己的植樹節(jié)。
日本把每年的4月1日至7日定為綠化周。綠化周包括工廠綠化日、荒山綠化日等。每逢植樹周,全國所有的公民都參加植樹,連天皇也不例外。從1951年起,日本把每年的4月3日定為“植樹節(jié)”。第一屆植樹節(jié)以荒地造林為中心。以后又相繼舉行過火山灰地造林、海岸沙地造林、積雪地造林、山村和城市綠化、文化遺產地綠化等為中心的植樹節(jié)。日本原是個少林國家,現在森林覆蓋率高達65%。意大利1898年就決定每年11月21日為植樹節(jié)。
委內瑞拉1905年決定每年5月23日為植樹節(jié)。
菲律賓的植樹節(jié)已有70多年的歷史,他們把每年9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植樹節(jié)。
墨西哥從上個世紀就開始了植樹節(jié)活動。1954年的法令規(guī)定,植樹節(jié)在每年的6月至9月的雨季舉行。
朝鮮規(guī)定每年4月6日為植樹節(jié);4月和10月為植樹月。每逢植樹季節(jié),全民動員,全力以赴,實行分片包干,包栽包活。法國每年3月為法定的綠化月,月末那天為植樹日,全國綠化這一天進入高潮。
泰國為了使植樹節(jié)更加隆重,特把這個節(jié)日和每年的9月24日
國慶節(jié)確定在同一天。
英國每年11月6日至12日在全國開展義務植樹周活動。
塞內加爾每逢雨季一到,全國性植樹活動隨即開始,時間持續(xù)長達半年之久,是世界植樹節(jié)最長的國家。
中國也是開展植樹節(jié)較早的國家之一。1915年中華民國政府規(guī)定每年清明節(jié)為植樹節(jié)。1929年又把它改為每年的3月12日為植樹節(jié),因為這一天正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孫中山先生一貫重視和倡導植樹造林,確定3月12日為植樹節(jié)表示人民對他的敬仰和懷念。森林是指覆蓋大面積土地并以喬木為主體的植物群落。森林不僅能提供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副產品,還具有調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衛(wèi)生保健、有利國防等多種特殊功能。森林對解決人類當前所面臨的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保護森林、植樹造林、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假如世界沒有了樹木篇三
假如世界上沒有鳥類,一些動物就會因為失去天敵這個制約因素,而泛濫成災,生態(tài)失去平衡。還危害人類、家禽,有些甚至會導致我們因中毒而有生命危險或默默地等待著無情的死神地到來。
假如世界上沒有鳥類,那么森林里的樹木,就會因為沒有小鳥給它們“看病”,而束手無策。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病毒”侵入自己的身體,讓蛀蟲把自己給蛀蝕了。鮮嫩、翠綠的枝葉就會變得枯黃,風一吹,就“嘩嘩嘩”地從樹上 飄落下來。長此以往,樹就會死亡,森林里的樹木就會大量減少,就白白浪費了這塊寶貴的土地。樹木死亡,不但我們人類沒有木材制做房梁、桌子、椅子等。而且,洪水擊打時,因為沒有樹根的阻止,泥土就會全部都被洪水給沖走。水面不斷上漲,沒過多久,這個以前美麗的地方,就會永遠地被洪水淹沒著,我們永遠也看不見這塊土地了。
假如世界上沒有鳥類。我們的世界就會失去音樂。我們的生活就會失去情調,就好象一首曲子失去了它自己的旋律一樣。大家在這樣的世界里生活一定會慢慢的感到厭倦。
假如世界上沒有鳥類,天空就會失去色彩,變的暗淡無色,沒有一人會去理會它了。若在以前,有些人會不時地抬頭看看天空中的鳥兒嬉戲??涩F在,沒有一個人愿意抬起自己的頭去看看天空。因為天空中只有奇形怪狀的云,沒有歡唱活躍的小鳥。
啊,叔叔阿姨們請收回你們那顆刺叫貪婪的心,停住那雙沾滿血腥的手吧!讓鳥兒展開翅膀,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里飛翔。飛到那屬于它自己的天空里幸福地生活下去。愿鳥兒能永遠地生存下去。
假如世界沒有了樹木篇四
作者: 蔣高明字體:大 中 小人類起源于森林
關于森林的功能,許多教科書上都有詳細的介紹。這里不妨再看看一組枯燥的數據:每公頃森林可年吸收灰塵330~900噸,這是說森林是很好的空氣過濾器;有林地比無林地每公頃多蓄水20噸,即森林是“綠色水庫”;每公頃防護林可保護100多公頃農田免受風災,是說森林是農田的“呵護神”;每公頃森林放出的氧氣可供900多人呼吸,因此森林是最好的天然“氧吧”;每公頃松柏林,一晝夜能分泌30公斤抗生素,殺死肺結核、白喉、傷寒、痢疾等細菌,所以森林還是我們的“保健醫(yī)生”;噪聲通過40米林帶可減噪10~15分貝,即森林還可以讓人安靜下來;林地只要有1厘米的枯枝落葉層覆蓋,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減少94%,水土保持效果比裸地提高44倍。還有,森林冬暖夏涼,夏季日平均氣溫低2℃左右,冬季日平均氣溫高2℃左右。因此,適宜的人居環(huán)境里應當有森林。
森林的作用遠不止這些。森林為人類提供了工業(yè)原料、燃料、飼料、肥料及油料;森林是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健康的森林是生態(tài)良好的標志。從全球環(huán)境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還是控制全球變暖的緩沖器。森林對減少全球變暖的貢獻率約占30%~50%。反過來講,要控制全球變化,減少日益增加的空氣二氧化碳,在適宜的地區(qū)大量發(fā)展森林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人們將熱帶雨林形象地比喻成“地球之肺”。
森林還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除了人類起源于森林外,世界上90%以上的物種跟森林有關;熱帶雨林更是生物多樣性的巨大寶庫,它擁有200萬物種,至少是地球上動植物種類的50%。僅在巴西rordonia地區(qū)1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中,就有1200種蝴蝶,是美國和加拿大蝴蝶種類總和的2倍。
一刻也沒有停止的毀林運動
然而,盡管人類從大森林里走出,人類對于養(yǎng)育他的“母親”并不是呵護有加,而是處于不斷的砍伐與掠奪之中。森林蒙受災難的原因正是由于它的各項用途??撤ピ斐傻钠茐牟粌H僅是森林本身,棲息在其中的動物、微生物也遭到了滅頂之災。這個災難之后的受害者就是人類本身了,二氧化碳的日益增加、大氣溫度的不斷升高、全球性降水分配不均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大肆砍伐森林造成的不良后果。
毀林的例子比比皆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 估計還有5500萬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處于未受破壞的狀態(tài),保留的面積只有原來的50%,相當于美國國土的三分之二。即使這些剩余的熱帶雨林,每年也以16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被砍伐;同時有等量的雨林由于耕種、采樵和放牧受到嚴重影響。照此速度,全球熱帶雨林將在30年內徹底消失。熱帶雨林破壞多發(fā)生在經濟落后的非洲,如委內瑞拉每分鐘消失熱帶雨林達30公頃。在我們大部分人的有生之年,世界上將有1/4的物種隨著熱帶雨林一起消失。
繁,尤其是在灌叢林地,其他絕大部分火災是由于疏忽引起的,而非犯罪意圖。在干旱年份,火災發(fā)生的次數急劇上升,尤其是在旅游區(qū)。一向安靜的森林受到了來自人類的最大破壞,而人類是在森林的搖籃里長大的。
假如沒有了森林
沒有了森林的呵護,我們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價。2005年6月10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奪去了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zhèn)中心小學88名小學生的幼小生命。如果從表面上看,那些小生命是被那平時看似柔弱的水“變暴”而奪去的,但是,水為什么會變暴呢?這與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退化有著直接的關系。雨降落到地面上形成徑流。地面上如果沒有任何的覆蓋物,像城市的水泥地面那樣,那么雨水將很快聚集成大水;如果這個沒有覆蓋物的地面變成了坡面,即山坡上,那么聚成大水的速度將更快,“洪水猛獸”的形成就是這個簡單道理。相反,如果地面上有植被,植被下面有枯枝落葉層,枯枝落葉層下面有土壤,那么,再暴的雨變成“洪水猛獸”之前都需要一定的緩沖時間。因為,暴雨的力量被山上的森林、灌木、草本、枯枝落葉、土壤五道“衛(wèi)士”大大地減弱了。從茂密森林里流下來的是“涓涓溪流”而非急流或者泥石流。失去了上述五道“衛(wèi)士”保護,暴雨直接從裸露的有一定坡度的巖石面上滾下,其勢如猛虎下山。
2002年,陜西佛坪一場大水奪去了237多人的生命,3103人無家可歸,10564間房屋被毀垮。洪水形成的原因與上面分析的一樣,只不過來勢更猛:一是24小時內的降水超過了400毫米;二是大量的小如籃球大如磨盤的石頭在水里滾動,殺傷力更大。而這些大石頭是從山上沖下來的,因為山上的樹木遭到了嚴重砍伐,土石裸露,遇暴雨成災。
其實,森林涵養(yǎng)水源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功能早就被美國科學家證實了。1965年,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將胡伯德-布盧克森林地區(qū)一條河流上游38英畝的森林全部砍光,并用除草劑將新長出的小草也全部殺死,觀察水土和養(yǎng)分流失情況。沒有了森林保護,流出峽谷的水量增加了40%;鈣的流失量增加了10倍;氮由原來每公頃吸收2公斤到釋放120公斤,河水硝酸鹽含量超過安全飲用水標準。被砍伐后的峽谷肥沃程度急劇下降,暴發(fā)洪水的危險大大增加了。由涓涓溪流到“洪水猛獸”,起關鍵作用的是上游的森林植被。美國的實驗在我國得到了更加慘重、更加觸目驚心的驗證。由于上游大量森林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加劇,1998年我國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都暴發(fā)了特大洪災。僅長江水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就達3000億元,如果加上災后重建的開支,則經濟“付費”的數額就更驚人了。因此,對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性,我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的。
人類的努力
為了挽救森林,各國政府都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這些努力不外乎保護天然森林和植樹造林兩個方面。圍繞著這兩個方面,許多國家都有很成功的例子。僅舉數例:
美國農業(yè)部林務局直接管理著遍布各州的155個國家森林,總面積2000萬公頃。在林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上他們采取了保護和合理開發(fā)森林資源的戰(zhàn)略,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逐步向森林多效益發(fā)展轉移,近年來又從森林單效益向多效益和可持續(xù)經營的方向發(fā)展,突出了生態(tài)優(yōu)先的森林經營理念。管理模式上采取“政企合一”的經營模式,即政府林業(yè)行政管理機構直接管理國家森林企業(yè),對人、財、物,產、供、銷實行統(tǒng)一領導。此外,為彌補用材林不足,他們定向培育集約速生豐產林,建立永續(xù)利用的木材供應基地。歐洲所有的國家都在努力減少原始森林的砍伐量,采用可持續(xù)的林業(yè)管理模式,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和其他生態(tài)服務功能。為了支持這些行動,“泛歐森林認證框架”為森林提供了自愿認證機制,使歐洲的不同國家體制和非歐洲方案之間可以相互溝通。制止森林砍伐的另一個措施,就是對非法采林進行處罰或采取其他形式的經濟制裁措施。在克羅地亞、捷克、匈牙利、立陶宛和波蘭,木材交易收稅和罰款的所得,用于獎勵保護森林和造林活動。除國家行動以外,歐洲國家還是國際直接或間接處理森林問題聯合行動的重要參與者,許多有關物種保護的國際協定也是間接的保護森林,如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全球變化框架條約、京都議定書、拉姆薩濕地公約等。歐洲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棲息地的《歐洲議會指南》于1994年實施,敦促其成員國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物多樣性實施有效的保護以及掀起全民性的造林改善環(huán)境運動。
日本是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即使如此,該國國土面積的67%為森林所覆蓋著。森林蓄積量達35億立方米,其中人工林占41%,天然林占59%。天然林中樹齡高,蓄積量大的林木多分布于深山地區(qū),被劃定為保安林、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qū)等,發(fā)揮著國土保護、自然景觀維持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要作用。從二戰(zhàn)以后,日本強調造林,以針葉林為主,面積約占98%,蓄積量占99%。因此,日本的人工林大都生產了優(yōu)質的木材。即使如此,日本開始營造有重要生態(tài)功能的其他闊葉本地樹種,如麻櫟、山毛櫸等。
需要指出的是,發(fā)達國家無不例外地利用其強大的資金優(yōu)勢,將生態(tài)危機外部化。一方面他們強調國有森林要突出公益服務,保護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不追求經濟利潤,另一方面大量進口木材,保護本國的森林資源。日本對自己的森林,愛憐有加,但對別國尤其發(fā)展中的國家木才卻大量進口,造成別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
我國森林資源狀況
中國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多林的國家。經有關專家考證,在4000年前的遠古時代, 中國森林覆蓋率高達60%以上。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 加上戰(zhàn)亂、災荒、開荒、開礦、放牧等人為活動,森林資源日趨減少。到2200年前的戰(zhàn)國末期降為46%;1100年前的唐代約為33%;600年前的明代之初為26%;1840年前后約降為17%;民國初期降為8.6%??梢姡袊纳质潜贿^度增加的人口“一口一口”地“吃”掉的。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大力號召人工造林,以增加森林覆蓋率。尤其毛澤東主席提出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口號以后,造林運動成為了全民的行動。應當指出的是,盡管我們在用全民的努力提高森林覆蓋率,一些不恰當的措施還是造成了森林數量和質量的下降。如“大躍進”期間,為大煉鋼鐵,鄉(xiāng)村集體林中的許多次生林被砍伐;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為償還前蘇聯貸款,東北和西南大量的原始森林被毀。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已由建國初期的12.51%提高到了16.55%。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五位,人均森林面積居世界第119位。我國森林總蓄積量占世界第8位。我國森林平均公頃蓄積量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人均森林蓄積量是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世界人均擁有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我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中國人工林面積占世界發(fā)展中國家人工林面積總量的50%左右。發(fā)展中國家年均消失天然林1628.2萬公頃,中國年均消失40萬公頃。我國森林每公頃生物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森林每公頃生物量平均為157噸,而世界平均131噸。我國森林總生物量達160.09億噸,占世界的3.63%。
人工造林有學問
人工恢復森林,首先必須考慮的條件就是水分、溫度、風速、土壤等。如何判斷森林能夠生長,最好的辦法是觀察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如,草原上鮮有大面積的森林,這里就不適合造林。我們應當采取“螞蟻啃骨頭”的辦法,先在那些能夠成活森林的地方造林,北方山地先造溝谷和陰坡,保證成活率。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適當的地方造林,其實是“南轅北轍”,花再大的金錢也是浪費。
其二,造林的物種要適合本地的生態(tài),在中國的四大沙地(科爾沁、毛烏素、渾善達克、呼倫貝爾)里,楊樹的適應力遠不如本地的榆樹,顯然在那里造林,適宜的樹種是榆樹而非楊樹,可目前的做法背道而馳。因此,“年年造林年年不見林”。
第三,造林的密度要符合當地的生態(tài)條件,自然界有其規(guī)律性。如在渾善達克沙地,自然選擇的榆樹密度是每百平方米3~5棵榆樹;而人工的楊樹林密度高達30~50棵,水分根本無法支持。造林設計應當向自然界學習,而不能“閉門造車”。
第四,人工恢復森林要多物種配合,而不能只發(fā)展單個物種的純林,后者極容易遭受病蟲害襲擊,還會造成“綠色荒漠”。
第六,人工造林,不要將目光僅僅盯在那些所謂的速生樹種上,一些貴重木材的慢生樹種,無論經濟價值還是生態(tài)價值、景觀價值都遠遠超過那些速生樹種。隨著各國對天然林的保護,貴重木材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緊張,提前設計并種植慢生貴重樹種可以“防患于未然”。
最后再談一點城市造林。城市造林也要一分為二,前面提到的基本原則也應當滿足。城市造林尤其要避免大量使用速生樹,要多發(fā)展那些壽命長、景觀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高的鄉(xiāng)土樹木。樹木消耗水分大,干旱區(qū)城市造林往往要背上人工澆水的負擔,因此,不能大量發(fā)展。
北京為暖溫帶城市,樹木是能夠生長的,但是現在的問題是種植了太多的速生樹種如楊樹,還有入侵物種如火炬樹。城市造林的最高目標是城市森林,即能夠自我更新,不需要打藥、不需要澆水、不需要施肥,能夠像自然界中的森林那樣郁郁蔥蔥、自生自滅,并伴隨一定的野生動物出沒其中。
城市造林的理想原則是,種植本地物種,種成片林,最終成為城市森林,有自然屬性。目前,中國沒有一個城市實現了這個目標。隨著生態(tài)學知識在園林設計師那里逐漸普及,城市森林會離我們的距離將會越來越近。
相關鏈接一:
世界森林之最
我國是一個少林國家,20世紀80年代,森林覆蓋率僅為12.7%,森林蓄積量86.6億立方米。人均不足9立方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現有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區(qū)或邊疆地帶,各地區(qū)森林覆蓋率的差異十分懸殊。
世界其他國家的森林分布和覆蓋率情況如何呢?下面這組“世界森林之最”,或許可以讓我們了解一二。
1.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積的24%,森林覆蓋率達到44%。
2.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南美的圭亞那,達到97%;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家是非洲的埃及,僅十萬分之一;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國家是法國。
3.世界人均森林蓄積量最高的是蒙古,達到976立方米,是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0.7倍;世界人均森林蓄積量最低的是墨西哥,僅1立方米。
4.世界人均森林占有面積最多的洲是大洋洲,達到48公頃;最少的是亞洲,僅0.24公頃。
5.世界上人均綠地面積最多的國家是芬蘭,年造林人均達0.38畝。
6.綠化最好的城市是波蘭首都華沙,人均占有綠地達73.5平方米。
7.森林保護最好的國家是德國。
相關鏈接二:
世界森林日
1971年,在歐洲農業(yè)聯盟大會上,西班牙提出設立“世界森林日”的倡議并得到一致通過。同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對這一節(jié)日正式予以確認,旨在提醒人們關注森林、保護森林。
許多國家根據本國的特定環(huán)境和需求,還確定了自己的植樹節(jié)。中國在1979年2月28日,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以法律形式確定3月12日為植樹節(jié)。
假如世界沒有了樹木篇五
如果沒有書,就沒有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明;如果沒有書,就沒有華夏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如果沒有書,人類也就失去了支柱,沒有了靈魂。
獸骨到獸皮,竹簡到白紙,不知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書!一本本知識豐富的書,飽含著無限美麗的文字,敘寫了無數壯麗的詩篇。它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使人從愚昧,無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使人從愚昧,無知變得聰慧,懂事,從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使國家走上了興旺發(fā)達之路。在現代科技發(fā)達的世界里,無處不需要科學知識,要得到知識,就必須讀書。
休格。布萊克進入美國議會之前,從未受過高等教育。他從百忙中每天擠出一小時到圖書館博覽群書,包括政治,歷史,哲學,詩歌等方面的書,數年如一日,就是在議會工作中最忙的日子里也從來未間斷過。后來他成了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這時他已是最高法院中知識最淵博的人才之一,他的博學多才使美國人民收益匪淺。他的例子引導了下一批的人才們努力讀書,強盛國家。
華西村當家人吳仁寶7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無論哪方神仙光臨,晚上一概不陪客吃飯,理由也很簡單,要看新聞聯播,讀讀書報。一位古稀之年的老書記尚且注重學習,比他年輕得多的干部,有什么理由不多讀書,多思考呢?正是由于這樣,使華西村成為中國最富有的村莊,讀書使他們改變了一切,從貧窮走向了富裕之路。
古人讀書為求“黃金屋,顏如玉”而今少年讀書,小而言之,為己為家為將來。大而言之,為黨為國為人民,想想將來漫漫人生長路。想想此番讀書滋味,豪情壯志,已在心中,一腔熱血涌上心頭。認真讀書呢,不管是為了什么,只有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沒有書呢,人類是不是還在黑暗中摸索?
假如世界沒有了樹木篇六
我們擁有音樂,我們享受音樂。它像洶涌澎湃的大海,又像無邊無際的天空。它能燃起我們心中的激情,它激勵著人們前進。
過去,前輩們踏著《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打下了一個紅彤彤的新中國?,F在,在運動場上,運動員們每每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伴著雄壯的國歌冉冉升起的時候,都會激動得熱淚盈眶。
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音樂使人有不同的感受。流行音樂也好,高雅音樂也罷,都隨著我們的生活一起流淌著,給人們帶來了樂趣,解除了壓力。
假如世界上沒有音樂,那會是什么樣呢?
如果你也愛音樂,那就去感受吧,生活中隨處都會有音樂;如果你也愛音樂,那就大聲唱出來吧,讓更多人和你一起感動!
假如世界沒有了樹木篇七
我的爺奶都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以前他們小時候到現在根本不會玩電腦,不會在網絡游戲中誤入歧途?,F在有很多小朋友往往因為網絡游戲而深受其害,而我覺得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電腦,那該多好呀!
現在有很多小朋友整天沉浸在網絡游戲當中,他們被一些網絡游戲所毒害。我身邊不少少年兒童整天沉醉在網吧里玩游戲,有時他們的父母也無可奈何?,F在有很多同學在網絡游戲廳和電腦流行的區(qū)域里每天都在玩樂,有時他們寧可整天沉醉在網絡中。現在有很多人寧可讓那些小學生沉醉在網絡中整天網絡游戲,也不讓一些深受其害的小朋友從游戲的磨礪中逃脫出來。
說實話如今的電腦游戲廳真實太瘋狂了,許多小朋友不喜歡自己家里的電腦和游戲,但卻總沉浸在新潮的網絡游戲廳中消費。他們在那里干什么呢?玩游戲、上網、整夜不歸呀?看到這里我真的人心驚呆了,如果每個小朋友都這樣,那么時間久了所有的他們都將被那些不良的電腦游戲多毒害!不久前我看到我們學校不遠處有一些網絡游戲廳,那里面全部是不適合我們玩的網絡游戲,有時一些小朋友身陷其中難以從中拔出。
今天我要說的是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電腦,沒有一些電腦游戲,那該我好呀!其實現階段有很多小朋友早就被電腦多迫害了,他們沒有錢財,沒有人教育,沒有好的伙伴,這樣久而久之就被網絡所破害掉了。
今天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世界上的不好的東西太多了,有時我們接觸到的電腦真實太有誘惑性和破壞性里。當我們面對一些電腦時我們一定要小心使用,一定要合理上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多上網那些健康的有益身心的網絡,那樣我們的內心才會越來越健康。
假如世界沒有了樹木篇八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毛澤東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人類知識的總統(tǒng)。如果人類沒有書,那好比沒有了眼睛,看不見未來和過去,同時也看不見現在——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是讓我最享受的:洗完澡,躺在床上,媽媽給我講故事。一到有人要說我不知道的故事,我便起了勁。大了,我愛自己去閱讀,我會隨著文章的曲折,或激動,或悲傷。書的情節(jié),讓我身臨其境。書,就有那么大的魔力,吸引著我,也吸引著無數人的眼球。生活中沒有書,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人生中沒有書,就好像生活沒有陽光。我喜歡讀書,愿像鳥兒插上翅膀;我愛讀書,愿生活永遠充滿陽光。讀書既可以讓你增長知識,又可以讓你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芍^“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我最喜歡看的書是“讀品悟”感動系列的書,里面有陽光的味道;還有感動中學生的100個人物、故事、雜文、小說……其中我最喜歡看的要屬《感動大學生的200篇雜文》,作者是劉海濤,中國寫作協會副會長、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國際漢語言應用寫作學會副秘書長……這本書里面分八個小題,分別是革、故、鼎、新、激、濁、揚、清。里面有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題目是“我們是親戚”,里面寫一個官特別大的人按照規(guī)定去拜助一戶窮人家。首先,那位大官迫不得已給了那個窮人家五百元錢。然后那個窮人家給自己的兩個女兒交了學費,還買了肥料和一頭小豬。到了夏天,窮人的麥田豐收了,為了表示感謝,給了那位大官兩袋特好的麥子。后來大官想方設法得到了窮人的那頭豬,還貪了窮人家僅有的兩棵樹。本來外面賣1000元,最后窮人為了感謝,只賣了400元,還請了大官吃飯。那個大官居然還心安理得地說:“我們是親戚”!
這篇文章通過平實、幽默的文字輕輕撥動了我們的心弦。文章沒有偏激亢奮的言語,卻在平平淡淡中勾畫出了社會的丑相,內容深刻,韻味深長。作者通過描寫扶貧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事,暗示了大官是一個“謀利小人”,扶貧只是謀利的一個幌子。他從窮人身上取得了好處,他的良心被狗吃了。
讀書能使人明白事理,讀書能使人獲得快樂。同學們,趕快讀書吧!
假如世界沒有了樹木篇九
在未來的某一天里,所有的樹木都沒有了,都被列入了植物滅絕的名單里。這時,人們才醒悟過來,沒了樹木,就等于沒了人類??墒翘t了,想植樹都沒有樹苗了。
為了讓人類生存下來,每個醫(yī)護人員,每個科學家都在與死神賽跑,不停地造出氧氣。雖然人類贏了,死神輸了,但死神還是帶走了一部分人的生命。
老師講課時,同學們都要時不時地往身后看氧氣瓶的氧氣還剩多少,包括老師也在內。老師講課講的不好,學生聽到也不認真,很少有幾個聽得全神貫注,就這樣,就算是最頂尖的學校,也沒幾個是人才了。
員工工作時心不在焉,做不出好的報告,工人建房子心不在焉,建不了好房子,食品工人心不在焉,制作不出好吃的食物。
科學家不是在研究東西,就是在想怎么更快地制造出氧氣,整個世界都變得無精打采,這樣人類遲早是會滅亡的。
這樣的生活一天天持續(xù)著,人類忍受著無盡的煎熬。
人們,醒悟吧!越快越好,不要再大量肆意地砍伐樹木了。不然,遲早有一天,樹木就真的沒有了,到時候想哭,都沒地方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