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傳統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篇一
摘要: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行為層面的傳統文化,根植于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與生命力,有時甚至與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聯系,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現狀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西方節日在中國特別流行,國家也意識到如果不即使拯救,中國的傳統節日講受到十分嚴重的沖擊,延續下去更是越來越難,于是國家增加了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現在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列入了法定休假行列。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和形成的必要條件,起源和發展都是逐漸形成,不斷完善的,慢慢地滲入到日常生活中,這些源遠流長的節日在初期大多都是和天文,歷法,季節,以及后來出現的節氣有關。
治經濟還不穩定,文化節日的發展也比較緩慢,到了漢代,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科學文化也有了進步,這對節日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社會條件。到了唐代時期,社會安定,百姓束縛也少了很多,娛樂活動增多,節日成為了真正的良辰佳節,相伴隨著,出現了很多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很多很多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如今,傳統習俗還是被不斷地傳承著,每逢佳節良辰,我們還是能感受的節日氣氛。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上的閃亮點,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春節。按歷法是夏歷,應該是只一年的開始。一年的開始,歲末年初要進行舊一年豐收的慶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禱,于是產生一系列祭神、祭祖、慶祝、祈禱等活動,演變到現在,就是我們每年最盛大的日子,春節。“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講的就是春節放爆竹,換桃符,拜新年的歡樂喜氣景象。相信大家都有過守歲的經歷,熬夜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后放爆竹,大年初一給親戚朋友們拜年。走家竄訪,喜氣洋洋。清明節時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在這一天,無論是工作多忙,人們都會想盡辦法停下工作祭拜祖先,為過世的親人掃墓人們會帶上紙錢,酒菜祭拜先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古時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假日的規定以及高速免費開放,并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私家車,短程出游再適合不過,清明節儼然成了一個三天的旅游小假期。但是,這樣一來,導致了規定國定假期的初衷,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協調好清明和出游,不忘祭祖,也能有個愉快的假期。
端午節有很多的習俗,多以辟邪和紀念屈原。辟邪方面有懸鐘馗像,因為鐘馗捉鬼;掛艾葉,可辟邪驅瘴;菖蒲作劍,有驅魔驅鬼之神效。還有很多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風俗。紀念屈原著名的有賽龍舟和吃粽子。當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逐漸吃粽子也成為了端午節的最大風俗。
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傳說元朝末年,為推翻暴政,將起義消息藏在月餅中,后來起義成功,為了紀念,于是就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八月十五的月亮,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征,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如今在漢族的大部分地區還流傳著這個風俗吃月餅也代表著團圓。歷史上關于中秋夜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千古絕文,望月相思,多少人孤獨的在他鄉思念家鄉。以上列舉的是法定的傳統節日假期,還有元宵節、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除夕節??中國的傳統節日數不勝數,不同的地區有不同,不同的民族也有差異,我只是大概說了四大傳統節日。對于傳統節日在這里就不深入了解了。
中國傳統節日是在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長河中慢慢積淀下來的,有很多的精神精髓。體現出精忠愛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天人合一、貴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為有著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國傳統節日及節日中的一些習俗經過幾千年的歷程仍被保存、遵守著,體現出強大的文化生命力。我們是年輕一代,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在不斷前進的社會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忘記了我們引以為傲的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篇二
一、春節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后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征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二、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漢代以正月十五日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響,以此日為“上元”,又稱燈節。后世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以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共稱“三元”。至北魏時已成為固定節日。至唐代,張燈成為最主要、盛大的活動,其夜又稱“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內,宮廷與民間盛陳燈彩,金吾不禁夜,縱士女盡興游觀。至宋代更為繁盛,又有食湯圓、燈謎、百戲、煙火等活動,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開始,稱“上燈”,至十八日止,稱“落燈”。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會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詩:“十里綺羅春富貴,千門燈火夜嬋娟。”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三、清明節
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宴于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于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四、端午節
亦稱“乞巧節”、“女兒節”。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自東漢以來,即傳說牛郎與織女二星于此夕在天河相會,民間有“乞愿”、曬衣等活動。至南朝,七夕有穿針乞巧之俗,從此乃成為婦女的一個節日。唐宋以下,除乞巧外,更有拜祀牛、女雙星、賣巧果、丟巧針、染紅指甲、種五生等活動內容。詩人亦多吟詠其事。漢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酻時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請于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愿,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藝文類聚》卷四引《竹林七賢論》:“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諸阮前世皆儒學,內足于財??七月七日,法當曬衣,諸阮庭中爛然,莫非綈錦。咸時總角,乃豎長竿,摽大布犢鼻于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復爾爾。’”又引《世說新語》:“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曝曬衣物,隆乃仰臥出腹,云曬書。”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桂陽城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弟問曰:‘織女何事渡何!’答曰:‘織女暫詣牽牛。’世人至今云織女嫁牽牛也。”南宋梁劉孝威《詠織女》詩:“金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俗待黃昏至,含嬌渡淺河。”
六、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以此日為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賞月之事,唐以前并未盛行。相傳唐玄宗與方士葉法善夜游月宮,此說系神說,而民間盛傳,影響所及,賞月遂成風氣。至宋代愈盛。每至中秋之夕,人家或登樓臨軒,或安排家宴,賞玩月色,留連達旦。雖貧若之人,亦解衣沾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明代至中秋夜不祭月之俗:家家置月宮符像,男女肅拜燒香,至旦而焚之。至清代,又有燒斗香之俗:香肆以線香作斗,納香屑于其中,僧俗皆買之,焚于月下。中秋又有月餅,為應時唯一食物,亦用于祭月及作饋贈之禮《太平廣記》載:“法善又嘗引上游于月宮,因聆其天樂。上自曉音律,默記其曲,而妝傳之,遂為《霓裳羽衣曲》。”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中秋節前,諸店爭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城東內外.春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跌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親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清顧祿《清嘉錄.八月.齋月宮》:“比戶瓶花,香蠟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清吳曼云《江鄉節物詞》小序:“杭俗,糊紙為斗,炷香其中,高者可二尺許,中秋夜祀月則設之。”中秋之夜的食物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七、重陽節
晉陶潛《九日閑居》詩序:“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九華,重九所開之花,指菊。元張養浩《九日》詩:“一行作吏廢歡游,九日登臨擬盡酬。”參見“菊花酒”、“登高”等條。
八、冬至節
亦稱長至、長日、大冬、冬節。二十四節氣之一。以此后白日漸長,故稱。在農歷的十一月,陽歷的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漢代視冬至為重要節日,僅次于元旦。此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壇。當時朝賀、享神情,皆如元旦之儀。魏晉時始稍次于元旦。至宋,仍視冬至如元旦,百官上朝進賀,皆衣朝服,如大禮祭祀。民間雖至貧者,至此日亦更易新衣,備粉飲食,享祀祖先,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吳俗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其受到特殊重視,與周代以冬至所在之月為首有關,當時冬至即是元旦,故天子有迎歲(新年)之禮。此風至清猶然,每到冬至日,士大夫家皆拜賀尊長,并交相立謁,平民百姓,亦必衣新衣相揖,謂之“拜冬”。古時又有向尊長進獻履襪之俗,表示祝源“長履景福”,后世則成為冬至日子婦進舅姑的一種節物。此外,并有作赤豆粥,粉糰祭祖等俗。《淵鑒類函.歲時部.冬至》引《易通卦驗》:“冬至之始,人主與群臣左右縱樂五日,天下之眾亦家家縱樂五日,為迎日至之禮。”又引《玉燭寶典》:“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極景極長,陰陽日月萬物之始,律當黃鐘,其管最長,故有履長之賀。”又:“沈約《宋書》曰,冬至朝賀享祀,皆如元日之儀,又進履襪。”《淮南子.天文訓》:“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卸迎新歲。”漢崔寔《四民月令》:“冬至薦黍糕于祖稱。”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共二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宋周密《武林舊事.冬至》:“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并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沓于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云。岳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享先則以餛飩,年馎饦’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謂之百味餛飩。”清顧祿《清嘉錄.十一月.冬至大如年》:“郡(指蘇州)人陽重冬至節。先日,親朋各以食物相饋遺,提筐擔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盤。節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飲,謂之節酒。女嫁而歸寧在室者,至是必歸婿家。家無大小,心市食物享先,間有懸掛祖先遺容者。諸凡儀文,加于常節,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諺語。
九、臘八節
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此 4
日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后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臘八節也是古代歲祭祀祖先眾神之日。周時臘與大蠟同日而異祭,民間行臘祭,天子諸侯行蠟祭,秦漢時蠟禮亡、通行臘。周以今農歷十月為歲終,故臘日在孟冬;漢以后行夏歷,以十二月為歲終,故臘日在十二月。臘雖在歲終,但古時日期無定。漢以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為臘,魏曾以辰日為臘,晉以丑日為臘。至六朝,曾以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因此恰為佛之生日,故宋時即恢復漢制。清時十二月擇日祭百神,可知其時臘祭已不復定在戌日。古時臘日除祭神祭先外,尚有其他活動。如漢時曾規定臘日以豬羊祠社稷,此日縱吏民宴飲。晉時臘日飲祭后老人兒童為藏鉤之戲。六朝時每逢臘日,村人擊鼓,戴假面扮儺以逐疫。唐時臘日召群臣賜食加口脂、臘脂、謂之“賜臘”。宋熙寧以后亦有臘日賜群臣口脂、面藥之禮。漢蔡邕《獨斷》:“臘者,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非迎氣,故但送不迎也。”《后漢書.禮儀志》:“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漢應劭《風俗通》:“周曰大蠟,漢改為臘。臘者豬也,因豬取獸祭先祖也。”南朝梁宗慎《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云:‘臘鼓鳴,春草生。’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公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宋吳自牧《夢梁錄.十二月》:“自冬至后戌日,數至第三戌,便是臘日,謂之‘君王臘’。
十、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亦稱除夜、大年夜。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后一個夜晚。古時于臘日或臘前一日有擊鼓驅疫之俗,謂之“逐除”,除夕之稱,蓋由此來。漢以后,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謂之“驅儺”。舉行驅儺儀式時,驅儺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謂如此便可驅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參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紙裹火藥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紅燭高燒,爆竹聲不絕于耳,民間與宮廷,并無例外。除夕家人圍爐團坐,小兒嬉戲,通夕不眠,謂之守歲,此俗于時已有。又,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亦始于晉。后世大年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之俗,由此而來。此外,民間除夕有于門上貼門神之俗,每至夜半,輒除舊門神,易新門神,至于門上帖春耿,則源于古時的桃符。以紅紙書寫聯語,帖于門上,明以后才普遍流行。除夕夜或歲首,長輩給兒女錢物,謂之壓歲錢,蓋源于宋時宮廷于歲除,賜錢物于后妃之禮。
傳統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篇三
【別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習俗】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等
【起源】清明節得名源于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也效仿,于此日祭祖掃墓。
【著名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日》
唐·李建勛
他皆攜酒尋芳去,我獨關門好靜眠。
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床前。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傳統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篇四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每家每戶都要打掃干凈自己家里,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由于每個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別,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紀念祖先。
傳統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篇五
一、簡介
2014年5月26日,淮南二十二中舉辦了“弘揚中國魂——中國傳統節日知識競賽”的活動。通過本次活動,通過同學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可以更加了解我國的民風民俗、傳承我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同時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培養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向學校發出邀請
5月13日,我們向各各班一一發出邀請,誠邀各班積極參與此次活動,各班的同學們對此次競賽也熱情參與,積極報名。在5月25日將計劃書,比賽規則,及報名表等發到各位主席手中。
5月17日,我們將報名表收集,并與各學院代表隊負責人取得聯系。
三、積極籌劃過程
5月16日,我們將宣傳橫幅掛到了學校大門上,希望各位能前來觀看傳統節日知識競賽,更加了解中國傳統節日。
在此期間我們買裝飾材料,買禮品,制作ppt,借比賽場所,并精心挑選了主持禮服等等。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過程很曲折,但我們從中收獲了很多,感覺很快樂。在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在不斷克服中成長。
四、知識競賽匯總
2014年5月26日下午,在忙碌的準備之后,在緊鑼密鼓地布置會場,力爭做到每個細節都能盡善盡美。隨著主持人錯落有致的開場白,拉開了我們比賽的序幕。
首先,由余老師上臺做了老師致辭,在老師的樸實的話語中,讓我們感受到傳統節日的樂趣和重要性。
第二環節為問答環節,題目分為簡單,中等,難三個環節,有的團隊出色地完成了問答環節,而有的隊伍卻不盡如人意,比賽也正漸漸走入軌道。
第三個環節的風采展示,以傳統節日為題,各團對都拿出了渾身解數,有歌舞劇,有歌曲演唱,小品表演等等,均展示了大家的用心與熱情。風采展示中,有搞笑的、有感人的、有發人深省的、有振奮人心的,在觀看表演的同時,我們又一次重溫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再一次感悟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第四環節的華麗大變身讓比賽越來越有趣,各個參賽隊伍的比分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最后白熱化階段的搶答題環節將正常比賽推向了高潮,同學都激情四射地搶答問題,比賽一度難舍難分,最后外語學院憑借著微弱的優勢贏得了比賽。
最后,進過了激烈的比賽,分出了勝負,但更重要的是通過此次比賽,讓大家在歡笑中,更加了解中國傳統節日,了解中國的燦爛文化,銘記傳統,傳承美德。
弘揚中國魂,銘記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炎黃子孫應盡的責任,而正是通過這種比賽,使之成為一種載體,讓中國傳統節日為大家所熟知,更是開啟一扇大門,讓大家窺探中華的傳統文化,中國魂精神代代相傳。
比賽圓滿落幕,但我們相信在比賽中獲得的感悟和收獲將永留在我們心中。
在此期間,我們付出過汗水,同樣也懷有感動;有過艱辛,但也有過得意,此次競賽猶如中秋節的月亮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通過本次活動,望大家更加了解中國文化,銘記中國魂。
淮南二十二中 2014年5月
傳統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篇六
【古稱】元日、元正、正旦等
【習俗】貼年紅、拜年、祭祀、舞獅
拜年:拜年主要是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向諸神、祖先拜年;二是向長輩、親友拜年。拜年的次序是: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再拜高堂尊長。
其他重要習俗: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等。
【節日文化代表性詩句】
《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新年有感》
錢來蘇
金甌何事告凋殘,此責當涂敢自寬。
遙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滿地瘡痍不忍看,三邊耕織有余歡。
勤勞無逸能興國,士馬騰歡敵膽寒。
《新年作》
唐·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傳統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篇七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盼太陽,盼月亮,終于等到歡樂的春節了!
咻——一個鞭炮飛上了天空,我疑惑地說:“鞭炮怎么沒有響啊?”我的話音剛落,就聽見了震耳欲聾的響聲,嚇得我直往媽媽的懷里鉆,逗得家人哈哈大笑,歡笑聲連成片。
春節不但可以放鞭炮,還可以吃美味的餃子呢!“吃餃子嘍!”“吃餃子嘍!”哈哈!我飛快地奔向屋子里,一個接一個地塞進嘴里,狼吞虎咽地吃著。“咕咚”!一下就吞進肚子里了,媽媽連忙對我說:“慢點吃!”
春節真是令人難忘呀!
傳統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篇八
摘要: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行為層面的傳統文化,根植于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與生命力,有時甚至與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聯系,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現狀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西方節日在中國特別流行,國家也意識到如果不即使拯救,中國的傳統節日講受到十分嚴重的沖擊,延續下去更是越來越難,于是國家增加了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現在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列入了法定休假行列。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和形成的必要條件,起源和發展都是逐漸形成,不斷完善的,慢慢地滲入到日常生活中,這些源遠流長的節日在初期大多都是和天文,歷法,季節,以及后來出現的節氣有關。
治經濟還不穩定,文化節日的發展也比較緩慢,到了漢代,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科學文化也有了進步,這對節日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社會條件。到了唐代時期,社會安定,百姓束縛也少了很多,娛樂活動增多,節日成為了真正的良辰佳節,相伴隨著,出現了很多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很多很多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如今,傳統習俗還是被不斷地傳承著,每逢佳節良辰,我們還是能感受的節日氣氛。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上的閃亮點,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春節。按歷法是夏歷,應該是只一年的開始。一年的開始,歲末年初要進行舊一年豐收的慶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禱,于是產生一系列祭神、祭祖、慶祝、祈禱等活動,演變到現在,就是我們每年最盛大的日子,春節。“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講的就是春節放爆竹,換桃符,拜新年的歡樂喜氣景象。相信大家都有過守歲的經歷,熬夜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后放爆竹,大年初一給親戚朋友們拜年。走家竄訪,喜氣洋洋。清明節時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在這一天,無論是工作多忙,人們都會想盡辦法停下工作祭拜祖先,為過世的親人掃墓人們會帶上紙錢,酒菜祭拜先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古時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假日的規定以及高速免費開放,并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私家車,短程出游再適合不過,清明節儼然成了一個三天的旅游小假期。但是,這樣一來,導致了規定國定假期的初衷,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協調好清明和出游,不忘祭祖,也能有個愉快的假期。
端午節有很多的習俗,多以辟邪和紀念屈原。辟邪方面有懸鐘馗像,因為鐘馗捉鬼;掛艾葉,可辟邪驅瘴;菖蒲作劍,有驅魔驅鬼之神效。還有很多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風俗。紀念屈原著名的有賽龍舟和吃粽子。當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逐漸吃粽子也成為了端午節的最大風俗。
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傳說元朝末年,為推翻暴政,將起義消息藏在月餅中,后來起義成功,為了紀念,于是就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八月十五的月亮,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征,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如今在漢族的大部分地區還流傳著這個風俗吃月餅也代表著團圓。歷史上關于中秋夜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千古絕文,望月相思,多少人孤獨的在他鄉思念家鄉。以上列舉的是法定的傳統節日假期,還有元宵節、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除夕節??中國的傳統節日數不勝數,不同的地區有不同,不同的民族也有差異,我只是大概說了四大傳統節日。對于傳統節日在這里就不深入了解了。
中國傳統節日是在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長河中慢慢積淀下來的,有很多的精神精髓。體現出精忠愛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天人合一、貴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為有著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國傳統節日及節日中的一些習俗經過幾千年的歷程仍被保存、遵守著,體現出強大的文化生命力。我們是年輕一代,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在不斷前進的社會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忘記了我們引以為傲的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