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感悟,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鑒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西游記第三回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一
感悟:悟空本打算去買兵器,但轉念間打消念頭,決定使法術覓兵器。這體現了悟空的山大王本性,還是搶來的方便,這是猴頭的匪性。
龍王見說,不好推辭,即著鱖都司取出一把大捍刀奉上。悟空道:“老孫不會使刀,乞另賜一件。”龍王又著鲌太尉,領鱔力士,抬出一捍九股叉來。悟空跳下來,接在手中,使了一路,放下道:“輕,輕,輕!又不趁手!再乞另賜一件。”龍王笑道:“上仙,你不曾看這叉,有三千六百斤重哩!”悟空道:“不趁手,不趁手!”龍王心中恐懼,又著鯾提督、鯉總兵抬出一柄畫桿方天戟。那戟有七千二百斤重。悟空見了,跑近前接在手中,丟幾個架子,撒兩個解數,插在中間道:“也還輕,輕,輕!”老龍王一發害怕道:“上仙,我宮中只有這根戟重,再沒什么兵器了。”悟空笑道:“古人云,愁海龍王沒寶哩!你再去尋尋看。若有可意的,一一奉價。”龍王道:“委的再無。”
感悟:悟空強人所難,龍王隨便打算打發了他,可悟空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而且悟空瞅準了龍宮肯定有寶貝。
龍王果引導至海藏中間,忽見金光萬道。龍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余長。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
感悟:這是如意金箍棒的第一次出場,這也是悟空與金箍棒的緣分,好似這個上古神器就在等它的主人,就等那一聲“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正是這樣喚醒了沉睡的神器,至此金箍棒與悟空永不分離了。
眾猴駭然叫道:“大王!還拿出來耍耍!”猴王真個去耳朵里拿出,托放掌上叫:“大,大,大!”即又大做斗來粗細,二丈長短。他弄到歡喜處,跳上橋,走出洞外,將寶貝擅在手中,使一個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聲:“長!”他就長的高萬丈,頭如泰山,腰如峻嶺,眼如閃電,口似血盆,牙如劍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把些虎豹狼蟲,滿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頭禮拜,戰兢兢魄散魂飛,霎時收了法象,將寶貝還變做個繡花針兒,藏在耳內,復歸洞府,慌得那各洞妖王,都來參賀。
感悟:這段如意金箍棒的展示一方面是說明這個神器的威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悟空的愛顯擺的性格,此后的一些劫難跟他的這種性格有著很大的關系,算是埋下伏筆。
西游記第三回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二
西游記第三回讀后感想必大家都讀過《西游記》,對書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都不陌生吧。我家有一本原版《西游記》,我最喜歡看的就是第五回——“亂蟠桃大圣偷丹……”。
這回書說的是:孫悟空在天上看管蟠桃園,見園里熟透的桃子十分誘人,就偷吃了幾個,吃飽了就變成一寸高的小人在一片樹葉上睡著了。這時,七仙女來園子采桃,邊采邊議論著蟠桃會邀請的各路神仙。當孫悟空聽說沒有邀請他時,怒氣沖天,用定身法把七仙女定住,變成赤腳大仙大搖大擺地向瑤池走去,用瞌睡蟲使天兵睡著,自己在瑤池痛飲一翻,不一會就喝醉了,然后走進老君府,把里面的仙丹偷吃了個干干凈凈。酒醒后,發現自己犯了天條,慌慌張張地逃回花果山了。
孫悟空的任務是看管蟠桃園,他卻沒有盡職,不僅偷吃蟠桃,還呼呼大睡。他不敢勇于承認錯誤,知道自己防了天條,為什么不向玉帝請罪呢?我覺得這幾點孫悟空應該好好反思一下。
文章的第一回講的是美猴王出世。孫悟空是一只石猴,他是從一塊石頭里蹦出來的,沒有爸爸媽媽。他是一只很調皮的石猴,剛出世的時候,他無憂無慮,到處玩耍。他很勇敢,也很有好奇心。他帶著許多猴子找到了水簾洞,被眾猴拜為美猴王。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過了許多年。有一天,美猴王突然覺得日子很無聊,生出了要拜師學藝的想法,在眾猴的支持下,他就去尋找神仙學本領。
這段故事告訴我,孫悟空雖然沒有爸爸媽媽催他去學藝,可是他自己悟出了要學本領的道理。我平時在家里,爸爸媽媽總是催我學這學那,有時我覺得他們很煩,有時候真希望能每天像孫悟空一樣自由地玩耍。可是,又一想,要是等我長大了什么也不會,那可就慘了。
有一次,師傅講道法的時候,孫悟空在一邊跳來跳去,手舞足蹈。師傅問他要學什么,他只說學長生不老的本領,其它什么也不想學。師傅氣得在他的頭上打了3下,倒背著手,走進屋里,把前門關上,不出來了。孫悟空真聰明,他猜出了師傅的用意,師傅在他的頭上打3下,他就知道這是讓他半夜3點鐘去師傅的房間學本領。我要是像孫悟空一樣能猜出別人的想法,說不定就可以做個大偵探了。
就這樣,孫悟空從師傅那里學到了長生不老、翻筋斗云和七十二變的本領。可是孫悟空不謙虛,好在別人面前賣弄,師傅生了氣,把他趕回了花果山。孫悟空這種驕傲任性的脾氣后來給他惹了不少麻煩。孫悟空的本領很大,但很驕傲,不服管教,因此得罪了許多天神,還被佛祖壓在山下。
要是我有孫悟空的本領,我就不用坐飛機去中國看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了。我可以翻一個筋斗云,每天去中國。要是我會七十二般變化,我可以把自己變成一只小蟲子來和我的弟弟妹妹玩捉謎藏,他們一定找不到我。
孫悟空的故事很有趣,也教會了我許多道理。
讀完第一百回,想起的第一句話是前言中的一段評論:吳承恩諷刺、批判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但只是幻想有所改良,并不是要推翻封建統治制度。
在小說的最后這一章,作者所描寫的,純粹是對唐僧的功德的歌頌,還有對諸神佛的羅列,還有就是唐僧一行人的封神過程。
不管前面的章節作者用了多少篇章來表達對現實的諷刺和不滿,但是到了最后,還是回到了對諸神佛的膜拜上,最好的體現就是最后的一段描寫: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盡報此一身。
人的禍福旦夕,在這里的體現就死就是由神佛來操縱一切。雖然這是自古以來深深扎根在古代中國人民思想中的觀念,但是在這里卻讓我感觸最為深刻。
唐僧是一個凡夫俗子,不管他的前身是什么,今生,他始終作為一個人而存在,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佛。這就有一個矛盾,神佛是由人變成的,諸神佛的前身,都是人,但是卻在成為神佛之后支配人的一切。神界和人界是相互隔絕的,人無法穿越“南天門”而到達神界,但是唐僧卻作為一個人來到了如來的神殿。而諸佛因為唐僧取經結束,功德圓滿而對人間廣施恩澤,人間的禍福,似乎就是視神佛的心情而定。這樣的神權,就是封建社會統治的表現。而當初孫悟空大鬧天宮,并沒有把天宮鬧翻,只是給神界帶來一點小小的騷動,這只是作者對現實不滿的一種表現,而最終作者還是維護了封建統治制度,就像小說里,孫悟空得到了晉升,也就相安無事一樣,作者的心中也許就在想:只要封建社會制度有所改良,讓我得到應有的權利和自由,那我也就始終維護它,服從它,服務于它。這都是幻想,封建制度始終宣揚的,都是天賦人權的思想,人要服從于最高的統治者,只要有反抗,就只有毀滅,就像當初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一樣;只有服從,才能獲得天子的恩賜,就像孫悟空皈依佛門,最終才能成佛,但是這個佛,并沒有自由,因為他的上面,還有最高的如來。如果將來有一天孫悟空反了,說不定菩薩又給孫悟空來一個緊箍圈,或者一座十指山,讓孫悟空嘗嘗不聽話所受到的懲罰的滋味。
封建社會,就是靠這樣的方法,來統治人民。統治者告訴人民,天子是上天派來的統治者,如果忤逆天子,就會遭到懲罰,如果順應天子,說不定哪一天,諸神佛高興了,就會廣施恩澤,而忤逆的人,就會遭到天譴,或者借天子之手來懲罰。
最終,唐僧回到了原本屬于他生存的佛界,就像人始終是要在天子的統治之下才能生存一樣。這都是作者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思想的表現。
但是在這部小說里有一個事實是無法掩飾的。唐僧是人,不管唐僧最后成了什么佛,他的本質是人,這是不會改變的。這就說明了一件事情,神,始終是人的化身,或者說,人,可以神圣化到統治人的地步,就像統治天下的天子。這或許能夠看成一種暗示,天子是統治人民的神。
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人,其實沒有幾個是能夠有推翻封建統治的思想的,畢竟這個社會上并不是人人都能當魯迅。
西游記第三回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三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師長教育成好孩子,其實這無非是一些騙人的伎倆。當我們成為好孩子之后就會被他人所忽略,而一旦作為好孩子,卻犯了錯誤,往往會受到更加嚴厲的批評。什么都不怨,誰讓你是好孩子呢?
所以,孫悟空被設計成一個“壞孩子”。
若他是一個普通的壞孩子,也定逃不過應有的懲罰,偏他這個壞孩子本領通天,所以他越壞,就越讓他人恐懼,不僅那些飛禽走獸怕他,連海里的龍王、冥界的閻羅都對他招架不住,直逼著玉帝派太白金星對其招安。
試想,若玉帝不在早期順其發展,會為三界之神惹來這么多麻煩么?可見道家的無為而治,運用到玉帝這個地步,只能算是失敗的濫用了。如果早料到不加管教會使悟空學壞,那么,抓來打幾下手掌心,想他也就改了,玉帝卻貽誤了時機,到反應過來時,只能對其招安,不能輕易懲罰了。
悟空自石卵而生,天地為其親生父母,而縱容之;玉帝為其養父而縱容之。他們一同養育了這個壞孩子,卻都在后來以不同的方式責罰他,殊不知,養不教,乃父之過也。
玉帝早期的無所作為,最終給自己引來了禍事。送他兩個字:活該!
玉帝與悟空的矛盾沖突及后續發展,讓我受益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