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說課稿萬能篇一
1、學會i、u、v 3個單韻母,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掌握i、u、v的四聲,能直接讀出它們帶調的音。
1.i、u、v的發音方法和帶調讀韻母。
2.讀好帶調韻母的第二聲和第三聲。
多媒體課件
1、和昨天認識的三個單韻母打個招呼吧。出示“aoe“ ,指讀。
2、小朋友聲音真響亮,瞧,一群小鳥都被你們吸引來了,看它們都為我們帶來了哪些好朋友。課件出示“aoe”的四聲,指讀。
1、小朋友表現這么好,有三個小動物也要來和小朋友交朋友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它們是誰,在干什么?
出示情境歌。師范讀,教讀。
指名試讀,齊讀情境歌。
2、今天我們要學的三個拼音寶寶就藏在這幅圖里,誰來找找看。課件出示。
指答,師相機教學i u v的讀音。齊讀兩遍。
3、現在我們進一步認識它們。看有一只小螞蟻忍不住跑過來,說要考考小朋友:它身上藏著一個拼音寶寶,小朋友能找出來嗎?指答
請小老師教讀i
老師教順口溜“牙齒對齊iii“
開火車讀i
4、小朋友們學得真快,小烏龜也被吸引來了,他說他身上也有一個拼音寶寶,能找出來嗎?指答。
老師教順口溜“一只烏龜uuu“。分男女聲讀。
5、小金魚可著急啦,它也要請你們找到它身上的拼音寶寶。指答。
老師教順口溜“一條小魚vvv“。小朋友看到這個v就想到這條小金魚。
開火車讀v
6、今天我們又認識了三個單韻母,它們是“ “,課件出示,小朋友齊讀。
1、小朋友一定累了吧,我們來做個手指操,放松一下。生做操。
2、小朋友休息好了,我們也該把拼音寶寶送回去讓它們休息一下啦。
課件出示四線格,指讀兒歌。
3、我們先來把i送回家,小朋友仔細觀察它由幾筆寫成?先寫什么,再寫什么。 指答
生跟師書空“一筆豎,二筆點”
再觀察,它在四線格里占哪格,指答。
師范寫,生描紅,臨寫。
4、用同樣方法學寫u和 v
1、這節課我們把單韻母六兄弟全認識了,齊讀。
2、布置作業
讀i u v給父母聽。
說課稿萬能篇二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是《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新課標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第二
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物質的量是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導出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物理量,這些物理量不但貫穿于整個高中化學階段,而且被廣泛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因此,物質的量概念的教學歷來被認為是重點和難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
礎自然科學,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本課時新課標的內容要求:認識化學計量的基本單位——摩爾,能運用于相關的簡單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2)使學生掌握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物質的量概念的建構,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相互交流與討論中,培養與人合作的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構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概念的同時,如何幫助學生理解
和應用定為教學的難點。
本節課學習合作伙伴是高一學生,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對高中自主學習方
法的應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節課的概念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建構自己對知識的正確理解。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
被點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力求讓學生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引入這節課時,我采用動畫——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曹沖稱象”的主要
思想是什么呢?將巨大的不可直接稱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塊塊可以稱重的石頭。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們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將大的分解成小的,整體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們買米、買面,如何購買?家里蓋房子,建筑高樓大廈,如何買石子、沙子呢?學生很自然地會回答論斤買米,論袋買面,石子、沙子等用噸計。為什么不買一粒米、一顆石子呢?學生很自然會說米粒質量太小,不易稱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稱量。這些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將小的不可直接稱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稱量的一袋米;即將小的集合成大的,將部分集合成整體。這樣,由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情景,為學生建構微觀粒子的集合作鋪墊,使學生感受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概念的導出
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向學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數。顯然,我們不可
能一個一個地去數,那怎么辦呢?學生很容易就會聯想起采用“集合”的觀點,把大量的微觀粒子看成一個整體,一個集合,數起來就會方便。老師趁機追問“選擇數微觀粒子集合的標準是什么?也就是說,選擇多少個微觀粒子作為一個集合合適呢?”學生此時的學習興趣已被調動上來,他們很想知道這一個集合到底是多大。
學生在走進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紙一張,而是帶著原來的知識經驗來學習的。因此,這時老師提供了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化學方程式 c+o2=co2,這個方程式表示的意義學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從微觀粒子角度 一個碳原子 一個氧分子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從宏觀質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氣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個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相同,因此,微觀粒子和宏觀質量之間存在著
聯系。到底有什么聯系呢?老師提供一組數據,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為 mc=1.993×10-23克,一個氧分子的質量m o2=5.316×10-23克。通過計算12克碳、32克氧氣中含有的微粒數發現,二者含有的微粒數相同,該數值大約為6.02×
1023。是不是其他物質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數呢?接著給出一組不同微粒數的質
根據這組數據,同學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定質量的物質,所含有的微粒數是一個常數,其值約為6.02×1023。接著引入阿伏加德羅常數。繼續設問,你如果去“數”微觀粒子,你會選擇多大的集合標準,理由是什么?學生大多會選擇6.02×10為標準,因為這個標準能將物質的質量、微觀粒子數聯系起來,應用23
通過課本及“資料卡片”欄目的閱讀,回憶復習有關長度、時間等概念,對物質的量進行類比學習,進一步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特別強調國際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目作為標準的。
(三)鞏固應用
學生已對物質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著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從微觀粒子角度 一個碳原子 一個氧分子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擴大6.02×10倍 6.02×10個碳原子 6.02×10個氧分子 6.02×10個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從物質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從宏觀質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氣 44克二氧化碳
通過這個比較,把引入物質的量的意義很清晰地表達出來。接著,我趁熱打鐵設計了一組猜猜看它是真還是假的正誤判斷題,意在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總結物質的量的含義及應用要點,熟悉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化關系,達到概念升華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豐富。
猜猜看,它是真還是假?
1、物質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質的質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數量。
2、1mol的蘋果的說法是真的嗎?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個o2 分子。
4、1mol氧氣中含有6.02×1023 個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氫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氫原子的物質的量為0.4mol。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在應用物質的量時,可能遇到的誤區,例如:摩爾可不可以用來表示宏觀物體,1摩爾氧表示氧原子還是氧分子等得以糾正,更加深化了對物質的量的及摩爾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時,讓學生獨立完成下圖,并交流探討所填圖的含義。經過交流探討,學生對物質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認識。物質的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定量認識物質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這一化學式,就可以認識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時,物質的量也為我們提供了定量認識化學反應的視角。例如c+o2=co2 ,我們可以認識到1molc和1mol o2 反應生成1mol co2 ,從而進一步深化了物質的量的應用。
(五)復習小結
這時,我提出學習概念時常用的“3w”
why(為什么要引入物質的量)?
what(物質的量是什么)?
how(物質的量如何應用)?
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師生共同完成了對物質的'量這個概念的小結。整個過程,學生自己用腦子去想,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他們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討論完成了對物質的量的建構。
(六)埋下伏筆
為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并為下節課摩爾質量做鋪墊,我又精心設計了以下課后思考題:
智力快車,誰能最快到達
1、1.204×1023 個h2分子的物質的量是 mol?質量是 克? 微粒數( )氫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數 6.02×10個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質的量( )h )o
2、1mol o2 的質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質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數目是 。
這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生活中的現象為喻,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抽象概念和生活經驗有機結合,在發現中理解概念,在應用中鞏固概念,學生最終實現了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說課稿萬能篇三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致橡樹》。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致橡樹》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這些詩歌的題材和風格盡管各不相同,但都是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作。《致橡樹》是我國當代著名女詩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我國朦朧詩派的代表作。詩人用象征手法熱情而坦誠地歌唱了新型的愛情觀。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關于朦朧詩的一些知識,加深對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同時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2、教學目標
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高一的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又經過第一單元前六首詩歌的學習,對詩歌的意象有了較為具體的印象,初步具備了理解鑒賞詩歌的能力。因此,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①了解作家和朦朧詩的特點等文學常識;
②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誦全文。
(2)能力目標
①繼續培養學生理解詩歌意象的能力;
②初步培養學生深入品味詩歌意境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領會作者新型的愛情觀;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②提高審美情趣。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本文主要通過多組意象來表達思想情感,因此對各種意象的理解是進一步理解全文的基礎和關鍵。因此,我把對意象的理解作為教學重點的第一條。
②理解、概括作者抒發的新型愛情觀。
(2)教學難點:
本事是朦朧詩的代表作,意象多,并且有些意象較為含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因此我把對意象的理解作為本事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水平,我采用誦讀感悟法、探究閱讀法、討論法以及多媒體進行教學。
本文意象較多,我在上課開始通過配樂朗誦、學生齊讀、個人品讀等方式,讓學生對詩歌大意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明確各種意象的意思和作者抒發的愛情觀。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討論,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鑒賞,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法
(1)詩歌的學習離不開朗讀,因此,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來感悟詩情;
(2)詩歌意象較多,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圈點勾勒重點詞語理解詩意;
(3)引導學生通過問題探究法和討論法對詩歌的內容進行解讀。針對相應的內容,可以提出三兩個提綱挈領式的問題,讓學生閱讀相關章節,并與同學討論,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①用一句話“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不少歌頌美好的愛情或抒發失意的愛情的詩句”,然后讓學生回憶三、五句關于愛情的詩句,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愛情詩的興趣,導入新課的學習。
②投影作者簡介和“朦朧詩”的有關知識,為文本的學習作鋪墊,也讓學生積累一些文學常識。
2、感知意象
(1)朗讀欣賞,初步了解課文。
多媒體示范朗讀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歌,感悟詩情。
(2)學生自己品讀,思考,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課件展示兩個問題:
①詩中描寫了那些意象?
②詩歌分幾個層次?找出表示層次的句子。(兩處:13、32句)
學生讀完并簡單思考后,提問并訂正、明確。
3、學生分組討論,把握課文具體內容。
多媒體展示四個問題,讓學生看書、圈出關鍵詞,并和前后左右同學討論;然后提問并訂正、明確(能說出主要意思即可)。
(1)凌霄花和鳥兒各象征什么樣的愛情觀?(抓住關鍵詞:攀援、炫耀)
(2)泉源、險峰、日光、春雨象征什么樣的愛情觀?(抓住關鍵詞:癡情、為……重復)
(3)木棉和橡樹,兩棵樹的形象分別象征什么?(抓住關鍵詞:送來、慰藉)
(4)橡樹與木棉是怎樣的關系?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并概括。
①解題:“致”是什么意思?誰致橡樹?致橡樹什么內容?
②14-15句:平等、獨立
③16-17句:相互依存
④18-21句:關心、理解
⑤22-27句:各自獨立
⑥28-29句:同甘共苦
⑦30-31句:相依不離
(5)32-36句總結:愛,就愛對方的一切。
4、課堂小結
(1)本文行文思路
先破后立。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觀,接著提出理想的愛情觀。
(2)結合背景,理解作者提出新型愛情觀的緣由。
本詩寫于1977年,“文革”剛剛結束。女詩人對“文革”中人性扭曲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反思,并結合幾千年來中國婦女在愛情上總處在男尊女卑的狀態,以飽含情感的筆觸,用內心獨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獨立的,與男性是平等的,應該與男性一起創造美好的生活,本詩可以理解為女性的愛情獨立宣言。
五、說板書設計
凌霄花攀附、炫耀
鳥兒癡戀傳統愛情觀否定
泉源奉獻
險峰
日光、春雨
致
橡木棉平等、獨立新型愛情觀提倡
樹相互依存
關心、理解
各自獨立
同甘共苦
相依不離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課外閱讀舒婷另一首朦朧詩代表作《雙桅船》。
韋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