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荊棘鳥讀后感荊棘鳥讀后感篇一
荊棘鳥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命運,被刺穿身體,被驅(qū)感著,唱著歌死去。在我看來,荊刺鳥為唱歌獻(xiàn)身,為唱歌而盲目,而人類呢?人類為愛情盲目。
但是,當(dāng)我們把荊刺扎進(jìn)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可命運就是這樣,它認(rèn)定的事,又有誰能改變呢?梅吉盡管自己明白,可她還是不顧一切地得到了戴恩,可她并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戴恩死了,拉夫爾死了,最后的最后,年邁的的她只能獨自生活,擁有建材,卻無人陪伴。如果能放棄,放棄對拉夫爾的愛,事情也不會發(fā)展成這樣,相比之下,梅吉的母親是純美的。
可是喜歡一個人,那是說放棄,就能放棄的呢?
就像白蛇和許仙,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人妖殊途,可是,她依然選擇了感情,別人看來白蛇很傻太過于癡情,可是在我看來,她是勇敢的,如果荊棘鳥不把胸膛扎棘刺,那它就不叫荊棘鳥了。
你看紫霞和至尊寶,凄美的愛情故事不止濡濕了多少癡情者的淚,每一個愛到極致的故事,都有一道無法攀越的屏障,因為愛到極致,所以無所畏懼,無所畏懼所以愛到極致。
看透了人生的規(guī)則與伎倆,我們依然這么做,我們依然把荊棘扎進(jìn)胸膛。
荊棘鳥讀后感荊棘鳥讀后感篇二
最近,無緣無故迷上了《荊棘鳥》。我無法理解梅吉對拉爾夫的癡迷,他是那么的自私。
其實,這個世上有很多只孤獨的荊棘鳥,不知幸福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尋尋覓覓,無數(shù)次尋找,無數(shù)次等待,卻一直沒有等來屬于自己的幸福,終以傷心度日。
至于其中到底有什么意義,我也無法言表。只是覺得這樣很美,很美。
可旭旭不太喜歡這本書,她總是愛看一些雜志。所以,當(dāng)她興致勃勃地拿走,又愁眉苦臉地還給我,還抱怨到:“全是寫景的,再說,實在太厚了!”我一點也不驚訝。旭旭就是這樣,做事不能堅持到底,半途而廢,但這也正是她的可愛之處,我喜歡她的天真與活潑,不像我,總是看起來很孤僻似的,也只有旭旭懂,這也是我和她成為朋友的原因。其實我只是無法融入班級,把自己與同學(xué)們用一層薄膜隔離開了,這是旭旭對我的評價。
或許我是該考慮考慮自身存在的這種他人不易接近的性格了。畢竟,有時,我也會感到孤獨、無助。
旭旭果然是我的好朋友,永遠(yuǎn)不會因為別人的流言蜚語而拋棄我這個好朋友。
荊棘鳥讀后感荊棘鳥讀后感篇三
在5月24日我曾寫過一篇《荊棘鳥》讀后感。讀這本書還是在十年前,當(dāng)我重新想讀起它的時候我的春春已老去。我用了五十天的時間重新回味了我心中的經(jīng)典,讀后的感覺較我在上篇文章所寫的有了很大不同。經(jīng)典不會變,改變的只是自己的心情,或許在很多年后再次讀起的時候我會有更深刻地感受。
主人公拉爾夫神父被作者描述成完美男人的化身,他有著俊朗的外表、內(nèi)斂的性格、善良的心靈,唯一遺憾地是他把自己獻(xiàn)身給了教會,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所遵循的是禁欲和沒有愛情的終生。
然而,拉爾夫也是人,也是一個有激情、有血有肉的男人。在他二十八歲的時候他喜歡上了一個叫梅吉的小姑娘,隨著梅吉的不斷成長他的喜歡變成了愛,盡管他在努力地克制著這份教會所不能容忍的愛情,但是愛情之火將他的心燃燒的焦灼和無奈。成年后的梅吉也愛上了拉爾夫,當(dāng)她向神父表白時卻遭到了拒絕。
梅吉的姑媽臨終前將所有遺產(chǎn)給了拉爾夫,但遺囑中注明拉爾夫必須終身追隨上帝,如果把此筆可觀的遺產(chǎn)交給教會拉爾夫就會被提拔重用,如果拉爾夫放棄遺產(chǎn)娶了梅吉,那么他就會違背自己的誓言與追求,艱難權(quán)衡之后的結(jié)果是拉爾夫最終選擇了上帝,確切地說是選擇了上帝賦予的至高無上的神權(quán)——羅馬教廷的紅衣主教。
故事講到這里讀者或許已經(jīng)知道了結(jié)果,是的,拉爾夫得到了權(quán)利而失去了愛情,那種心痛折磨了他的一生。梅吉的愛情之花在初戀中枯萎,她選擇了一位容貌酷似拉爾夫的工人做了丈夫,然而她錯了,容貌的酷似不能替代心靈的相通,梅吉在經(jīng)過一段悲慘生活后重新回到了她的家鄉(xiāng)。
荊棘鳥讀后感荊棘鳥讀后感篇四
傳說中有一種鳥,它畢生只歌唱一次,但歌聲卻比世界上任何生靈的歌聲都悅耳,它一旦離巢去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zhuǎn)啼鳴。它超脫了垂死的劇痛,歌聲勝過百靈和夜鶯。一次絕唱,以生命為代價。
拉爾夫,他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獻(xiàn)給上帝的人,將成為紅衣主教作為自己人生追求,他早已失去的一個作為普通人的權(quán)利,包括愛情。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確是這樣度過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一切都悄然改變。隨著梅吉的長大,這份禁忌之愛帶來的痛苦和矛盾與日俱增。最終,他選擇了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yuǎn)離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來和幸福。有誰能想到,梅吉選擇丈夫,居然只是因為他酷似拉爾夫呢?拉爾夫在臨終的一剎那,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將要面對的是往后更加孤獨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個堅強的人。
小時我還是個懵懂無知的孩子,不太領(lǐng)那字里行間透出的深沉的滄桑。無論是帕迪的含蓄溫雅,是暴烈渴望的弗蘭克,是驕橫尖酸的卡森夫人,還是單純執(zhí)著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絲婷。直至現(xiàn)在,我依舊是無法完全理解這個家族的命運。腦海里深深記住的,只有梅吉和拉爾夫神父之間的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
曾經(jīng)有人把荊棘鳥和枯葉蝶作為對比。荊棘鳥,把所有的生命精彩都演繹在最后的絕唱中,雖然短暫卻是絢爛萬分;枯葉蝶,在單調(diào)寧靜中渡過它的一生,雖然單調(diào)卻是歲月綿延。截然不同的選擇,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運。而我,愿做一只荊棘鳥,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當(dāng)一切浮華逝去,剩下的只有淚水,而那些淚水終會隨著時間而蒸發(fā),化作一縷無聲的水汽,我們所能握住的也不過堅強二字而已吧。
傳說中有一種鳥,它畢生只歌唱一次,以生命為代價……
荊棘鳥讀后感荊棘鳥讀后感篇五
最近,無緣無故迷上了《荊棘鳥》。我無法理解梅吉對拉爾夫的癡迷,他是那么的自私。
其實,這個世上有很多只孤獨的荊棘鳥,不知幸福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尋尋覓覓,無數(shù)次尋找,無數(shù)次等待,卻一直沒有等來屬于自己的幸福,終以傷心度日。
至于其中到底有什么意義,我也無法言表。只是覺得這樣很美,很美。
可旭旭不太喜歡這本書,她總是愛看一些雜志。所以,當(dāng)她興致勃勃地拿走,又愁眉苦臉地還給我,還抱怨到:“全是寫景的,再說,實在太厚了!”我一點也不驚訝。旭旭就是這樣,做事不能堅持到底,半途而廢,但這也正是她的可愛之處,我喜歡她的天真與活潑,不像我,總是看起來很孤僻似的,也只有旭旭懂,這也是我和她成為朋友的原因。其實我只是無法融入班級,把自己與同學(xué)們用一層薄膜隔離開了,這是旭旭對我的評價。
或許我是該考慮考慮自身存在的這種他人不易接近的性格了。畢竟,有時,我也會感到孤獨、無助。
旭旭果然是我的好朋友,永遠(yuǎn)不會因為別人的流言蜚語而拋棄我這個好朋友!
荊棘鳥讀后感荊棘鳥讀后感篇六
這樣的開頭,似乎奠定了全文的基調(diào),絢爛而悲涼。的確,梅吉與拉夫爾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就是這樣。
愛和命運一直都是一個有魅力的主題,《荊棘鳥》講述了克利里家族傳奇的家世史。故事開始于20世紀(jì)初葉,結(jié)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時間橫跨了半個多世紀(jì),從帕迪·克利里應(yīng)無兒舞女的老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麗亞牧羊場,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yuǎn)的異國他鄉(xiāng)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為后文梅吉與神父的愛情開始做了背景的鋪墊。
拉爾夫,一個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獻(xiàn)給上帝的人,一個以成為紅衣主教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了一個作為普通人的權(quán)利,他不能談愛情,他也以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就是這樣度過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內(nèi)心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那時的梅吉只是一個9歲的女孩,卻照亮了拉爾夫的內(nèi)心。在梅吉長大成人之前,兩人有過一段溫馨美好的時光,因為那時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隨著梅吉的長大,痛苦和矛盾也就與日俱增。最終,拉爾夫選擇了他的事業(yè),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yuǎn)離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來和幸福。他內(nèi)心長期處于權(quán)力與愛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他是不能有愛的,他的一生只能獻(xiàn)給上帝。
梅吉是聰明的,而她畢竟是為女人,遇到愛情往往扮演著荊棘鳥的角色。為了深愛的人可以不顧一切,包括生命。當(dāng)情感終于戰(zhàn)勝了理智的那一刻,梅吉得到了拉爾夫,得到了他的孩子。可這是從上帝那里偷來的,她偷來的東西,終究還是要還給上帝的。上帝就這樣,也嫉妒那個完美的孩子,從梅吉手中把他拿走了。這令我想起了梅吉的母親菲奧娜,母女兩人的命運卻是如此的相似。同樣都是為了愛情,嫁給了自己不愛的人。卻把畢生的心血都給了那個所負(fù)于自己的人。
梅吉的生命有過絢爛,也有過黑暗,但她并不后悔,因為她為之追求過。即使身處現(xiàn)實世界,我們每個人亦是如此,所追求的美好的東西,就猶如那最長最尖的荊棘,當(dāng)我們把荊棘刺向胸膛,我們很清楚那種將至的撕心的疼痛,但倔強的我們依然會奮不顧身的這樣做。因為短暫的一生中,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荊棘鳥讀后感荊棘鳥讀后感篇七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yōu)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jìn)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蠻荒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chuàng)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么講的。
《荊棘鳥》講述的是澳洲克利里家族傳奇家族史。故事開始于20世紀(jì)初葉,結(jié)束于半個多世紀(jì)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迪·克利里應(yīng)無兒無女的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dá)牧羊場開始,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yuǎn)的異國他鄉(xiāng)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為止,講述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歷程,故事的主線則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
考琳·麥卡洛是澳大利亞當(dāng)代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她于1937年6月1日出生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西部惠林頓一個牧業(yè)工人家庭,十二歲移居悉尼,此前一家人過著游牧生活。《荊棘鳥》讓考琳·麥卡洛名利雙收,她后來回到澳大利亞,1980年1月定居諾??藣u,寫出了大量書籍,但以《荊棘鳥》最為著名。
1、梅吉
2、拉爾夫
3、帕迪
梅吉的父親帕迪是早期澳洲移民的代表,從牧羊工、剪羊毛工、到牧場管理人員,勤勞辛苦、恪守嚴(yán)格教規(guī),對澳洲這片土地以及自己的妻子兒女傾注了全部的熱情,最后在連續(xù)的干旱之后、在德羅海達(dá)的一場大火中喪生。
4、盧克
梅吉在長大后遭到拉爾夫的拒絕,嫁給了流浪牧工盧克。盧克是優(yōu)秀的剪羊毛工、也是出色的甘蔗工人,熱愛游動不寧的勞動生活。他的理想是在干不動的時候,買下屬于自己的牧場,因此有意識地接近梅吉,取得她的好感,從而獲得了梅吉的積蓄。梅吉在和他生下一個女兒之后帶著孩子離開盧克,回到了德羅海達(dá)。
5、菲奧娜
菲是梅吉的母親,本來是澳洲著名移民阿姆斯特朗家族的女兒,但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并生下了私生子。那個男人為了政治上的前程犧牲了菲,菲的父親以她為恥,將她趕出了家族,嫁給了貧窮的牧工帕迪。菲一言不發(fā)地接受了命運,生下了9個兒女,任勞任怨、深藏不露,直到丈夫帕迪在火災(zāi)中喪生之后,才猛然醒悟其實她愛的是帕迪。菲奧娜以她貴族的審美和品位執(zhí)掌德羅海達(dá),得到了所有子女深切的愛。
6、戴恩
梅吉和拉爾夫的私生子,梅吉把他當(dāng)做盧克的兒子帶回德羅海達(dá)撫養(yǎng)長大,是一個天使般的男孩。戴恩長大后也要求進(jìn)神學(xué)院,梅吉將他送回了拉爾夫身邊,父子倆在一起十分和諧卻不知道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戴恩后來在一次意外中喪生,直到此時,梅吉才告訴拉爾夫戴恩是他的兒子,使拉爾夫受到了深刻打擊。
7、朱絲婷
梅吉和盧克的女兒,叛逆、獨立、個性非常強,作為克利里家族的第三代繼承人,她不再羈縻在德羅海達(dá)這片土地,以其堅強的個性和不隨俗的決心闖蕩世界,開創(chuàng)出屬于她自己的未來。
荊棘鳥讀后感荊棘鳥讀后感篇八
;作者的開卷語是這么寫:在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美好動聽,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長滿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進(jìn)自己的肉體,才能夠歌唱。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了尋找荊棘樹的旅程,直到如愿以償,找到那種長滿如針一樣鋒利荊棘的荊棘樹。這個時候,它就落下來,而且要選擇最尖、最鋒利、扎進(jìn)肉體最長的荊棘。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荊棘鳥的血流盡了,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著。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和
鳥兒都在向荊棘鳥致最后的敬意,因為大家都知道,最美好的東西,只有用深痛巨創(chuàng)才能換取。
也許這段話說的并不僅僅是梅吉,但無疑她所有的歌聲都是帶著傷痛的。因為家庭的貧苦她不得不過早的承受更多的艱辛,她只有一個娃娃(而且被兄長弄壞過),她沒有什么漂亮衣服,因為窮,她在學(xué)校里受到了修女更多的呵斥甚至鞭打,從她出生的那天起,疼痛已被荊棘扎進(jìn)了她的生命里。但她最大的痛苦卻還是她的情。她的人是優(yōu)秀的,無論是品質(zhì)還是容貌都是無可挑剔的出眾,那人,也同樣的著她,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阻攔,只除了一條——他是個教士。
如果是有婦之夫也許還可以離婚,如果是貧窮也許還可以克服,如果他不她,也許還可以努力,但他是一個教士,她如何從上帝那里將他奪過來?我不知道“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上一個不能的人”這句話到底對不對,但對梅吉來說上拉爾夫的確是不幸的。但能說她是錯了嗎?在她隨家人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后是他迎接的他們,是他給了她父親般的慈,兄長似的關(guān)懷,他帶她參加集市,他教她騎馬,他關(guān)心在意著她的任何一個不快和煩惱。她第一次見到他時才十歲,是他陪著她從一個女孩變成了少女,她根本就沒機會再去別人,而其他人在他面前又是那樣黯然失色。
但他還是教士,他們永遠(yuǎn)不能結(jié)婚。他離開了,她嫁給了一個她以為像他的男人,一個剪羊毛的工人。她跟著這個剪羊毛的工人到了另一個完全不能適應(yīng)的國家,在那里,她即不能經(jīng)常的見到自己的丈夫更不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她身上甚至連一分錢也沒有。但無論怎樣艱難她都忍受了下來,她沒有想過離開,雖然她的丈夫?qū)λ沁@樣的苛刻,但她還是以特有的堅韌堅持了下來。
可是拉爾夫來了,那瘋狂而甜蜜的天堂般的生活改變了一切。梅吉離開了她的丈夫,帶著她終于從拉爾夫那里得到的一部分回到了德羅海達(dá)。那段時光對梅吉來說是幸福的,在她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就渴望做一個母親,她的第一個孩是在不受歡迎的狀態(tài)下出生的,那是她丈夫的孩,而這一個,卻是拉爾夫的孩,一個幾乎和拉爾夫一樣的孩。那樣的高大、健美、優(yōu)雅、善良,她是怎樣的著這個孩,甚至比拉爾夫更,但就是這樣的孩卻走上了同自己父親一樣的路——他要去做一個教士。
她千方百計從上帝那里偷來的東西就這樣回到了上帝手中,但不幸并不在此處結(jié)束,她的兒死了,在他終于結(jié)束了長達(dá)八年的學(xué)院生活而利用假期在希臘度假時為了救兩個女郎被海水吞沒了。這時的梅吉已經(jīng)五十三歲了,但她再一次忍受了這種痛苦,冷靜而理智的處理著事情,只是在為了找回兒的尸體時她不得不對拉爾夫說出曾經(jīng)要發(fā)誓要保密的事情——那個兒,也同時是你的。
荊棘鳥最后的歌聲是美麗的,但那歌聲是在最痛苦的時候唱出的,一邊忍受著疼痛一邊唱著使上帝微笑的歌,歌聲真的那樣引人嗎?還是生活本身就是這樣:如果你不能忍受,那么你就無法生存,而在你忍受的同時生活也繼續(xù)了下來。
拉爾夫——虔誠與野心的壓抑
也許有些人并不喜歡這個教士,誠然,他的人品并非無暇,在面對一千三百萬英鎊時,他出賣了梅吉,出賣了克利里家,雖然他之后將他們的生活照顧的很好,雖然也許沒有他的接管這家人會落入其他的圈套中,但無論怎么說,他奪取了他們的財產(chǎn)。
拉爾夫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充滿了矛盾。他信仰上帝,即使背棄了誓言他也敢于在上帝面前懺悔,雖然也許這懺悔可能徹底把他毀了,從這方面看他是虔誠的。但在另一方面,他的心中又充滿了功利,他渴望升遷,渴望向上爬,就是為了這個目標(biāo),他背棄了梅吉。這點在我來看有些無法理解,因為我一向覺得虔誠和功利是互不相容的,我無法想象一個得道高僧一面念著佛經(jīng)一面接受錢財。但無論我怎樣的不理解,這種矛盾卻統(tǒng)一在了拉爾夫的身上,并且使他這個人徹底的活了起來:我是一個教士,但同時,我也是一個男人。作為教士的他,是虔誠的,作為男人的他,是有野心的。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這也注定了拉爾夫的痛苦。
在和梅吉相見的第一眼他就喜歡上了這個小姑娘,確切的說,是上了她,這并非是什么戀童癖,確切的說是拉爾夫上了梅吉身上的女性特征:堅韌、忍耐、包容、優(yōu)雅……
這種因為梅吉只是個孩所以被所有的人都忽略了,包括拉爾夫自己,可是他卻惱恨著梅吉的成長,惱恨著她那不停發(fā)育的身體,因為他知道,當(dāng)她長大就是他不得不離開的時候。
老實說,我是很喜歡這個人物的,因為我總是喜歡壓抑的感情,無奈的痛苦。拉爾夫梅吉,但卻不能說出來。只能一遍遍的粉刷她的臥室,只能以一個父親對女兒或者兄長對妹妹的方式表達(dá),而隨著梅吉的成長,他的這種痛苦更為加深,甚至當(dāng)梅吉向他示時,他也要搖頭拒絕。梅吉終于像他所希望的那樣嫁給了別人,而他得到的并不是想象中的救贖,而是更大的痛苦,這痛苦又是自己親手造成的。
曾經(jīng)流傳過這么一句戲言: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被拋棄的人是痛苦的,但如果這個拋棄又是自己造成的,我們怎么說,活該?是的,活該,可對拉爾夫,我們能說他是活該嗎?
也許拉爾夫真是活該的吧,誰讓他即有野心又虔誠并上了女人?這個感想一直寫的斷斷續(xù)續(xù)的,開始,我覺得最少要寫一萬字,因為它帶來了這么多的感覺,塑造了這么優(yōu)秀的人物,可真的開始寫,我才發(fā)現(xiàn)找不到語句來將心中的感覺表達(dá)出來。特別是對拉爾夫,要怎樣才能說出他的那種壓抑、那種痛苦?是宗教的錯嗎?我可以將其簡單的歸結(jié)為我們念過千遍的口號:宗教壓抑人性嗎?我不能,雖然在開始我的確是這么認(rèn)為的:一個教士,因宗教的關(guān)系只能將一身的感情傾注在一個小姑娘身上。但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我知道這種想法太膚淺了。
瑪麗?凱森——瘋狂的恨交織
在我看來,一本優(yōu)秀的著作里必定會出現(xiàn)幾個讓人無法評價的人物,他們游走于好與壞之間,你甚至無法肯定的指出他是灰色的。這種人,表面看和普通人是一樣的,我們都不能肯定的說自己是好人或是壞人,起碼我不能。但,他們和我們是不同的,比起普通人,他們更為瘋狂,他們的瘋狂往往是推動情節(jié)的關(guān)鍵因素,和他們的人品一樣,他們的瘋狂也無法定義。
瑪麗?凱森是瘋狂的。她沒有任何后臺,沒有高貴的出身,但當(dāng)她老的時候卻擁有上千萬的財產(chǎn)。雖說她的成功在很大一部分上是來自女人的天賦,但若是沒有十足的努力,她也不會有此后的成就。
關(guān)于她的成功史書中只是輕描淡寫的點了幾句,她的出場并不多,可每一次都令人印象深刻。我相信情是沒有年齡的界限的,但是當(dāng)看到六十多歲的瑪麗上二十八的拉爾夫時我還是瞪大了眼。她恨自己的年紀(jì),用妒忌的眼光追隨著拉爾夫和梅吉的身影,終于,她采取了報復(fù)。這個報復(fù)是在她死后運做的,但卻改變了拉爾夫和梅吉的一生。
?????????? 相關(guān)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