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傳統(tǒng)美德篇一
這一天,我們一家又忙乎起來。瞧,爸爸、媽媽和我在房間里整理舊衣服,給它們找“新主人”。
“這可是一件我非常中意的衣服,現(xiàn)在長胖了,穿不下了,哎!”媽媽拿著她那件綠色的運動衫在自己身上比量,非常惋惜。媽媽看了我一下,眼睛一亮,把運動衫套到我身上,拉著我前前后后地看了一通,興奮地大叫:“正好合適!”爸爸也在一旁連聲稱贊。
我們將一些舊衣服重新洗干凈、曬干,然后疊好、打包,送到小區(qū)樓下的“愛心捐助站”。而我那些比較小的衣服,則是送給五歲大的表妹穿。
還有一些衣服送到外婆家,他們家里也挺熱鬧的,二舅媽也正忙著整理舊衣服。
我招呼表妹過來,給她套上一條我穿過的草綠色毛衣。表妹有一個圓嘟嘟的大肚子,所以衣身正好合適,只是袖子長了一大截。外婆剛好走過來,她邊幫表妹挽起過長的衣袖,邊說:“小孩子嘛,個子長得快,現(xiàn)在將袖子用線給縫起來,過兩年長高了,把線挑掉,這又可以穿兩年。”說完,立馬找來針線,親手將袖子縫起來。
就這樣,我們的舊衣服又找到了它們的“新主人”。“大手牽小手,節(jié)約我先行。”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傳統(tǒng)美德篇二
誠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誠實守信,對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是至關重要的。
在生活中,誠實,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它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有了誠實,就有了朋友,有了堅強,臉上就洋溢著笑容;沒了誠實,就多了敵人,多了灰心,臉上就愁眉苦臉的。有了它我們的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但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會是踏踏實實,腳踏實地的。
據(jù)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賈科莫的小孩,他全身是透明的,像是水晶做的,他想什么,別人都能看見。于是,賈科莫養(yǎng)成了一個品德——誠實。后來,他的國家被一個暴君統(tǒng)治,賈科莫說出了百姓們對他的恨,就被暴君抓了起來。當賈科莫住進牢房時,整座牢房變得透明了!為什么?因為誠實是堅韌無比,不可磨滅的。
“我……我彈了。”我心里有些發(fā)虛。
“什么?”爸爸一拍桌子,大聲說:“不說實話別吃晚飯!”
后來,我每天扎扎實實地彈琴,越練越有信心,琴聲也越來越動聽。我覺得自己可以考一個級了,果然,琵琶六級一下子就通過了。
這時,我才正真懂得了誠實的重要。
看,這就是誠實的力量。
傳統(tǒng)美德篇三
弘揚中華美德,引領幸福長城。古今中外有許多人擁有美好的心靈,有許多事令我們感嘆。從古至今發(fā)生了大大小小的事,這些事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美德。
一說到“美德”有人就會想的很久遠,可是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事也能看出一個人的美德。比如說古人司馬光,一些調皮的孩子爬到假山上玩耍,一不小心掉入了假山下的大水缸里,小伙伴的第一反應就是救出他,有的去呼喊大人,有的在水缸邊伸手想要拉他上來,有的去拿繩索。可是唯有司馬光沒有那么做,他拿起身邊的大石頭,向水缸砸去,水缸被砸破了,頓時水缸中的水流了出來,缸里的孩子得救了。如果司馬光也像小伙伴那樣去呼喊大人,那么水缸中的小孩可能早已離去。從這件事上就能看出司馬光的聰明才智,更能顯現(xiàn)出藏在孩童司馬光身上的美德。現(xiàn)在,在你面前有兩個蘋果,一個大的一個小的,你會怎么分呢?是把大的留給自己,還是選擇那個小蘋果。當看見這種情況時會想起一個故事《孔融讓梨》,從前,孔融的母親從集市上買了幾個梨,將它們洗好后一并交到了孔融的手上,母親讓孔融將其中的一個拿給哥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將那個較小的蘋果留著,把大蘋果給了哥哥,哥哥看孔融那么小就讓他吃那個較大的蘋果。孔融見此情形便說︰“哥哥大吃大蘋果,我小就吃小蘋果吧!”就是孔融的一句話,既讓我們看到了孔融的孝心,又讓我們看到了他那純潔的心靈。
其實,美德并不只在那些偉人的身上,從《司馬光砸缸》和《孔融讓梨》這兩件事中就能看出來自孩童身上的美德。
一個清潔工,首先給人的印象就是“臟”,但比起那些從小悅悅身邊走過的那十八個人,她卻顯的那么純。雖有一副很臟的外表,但她卻有一顆純潔的心靈。如果每個人都能像那位清潔工一樣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靈,小悅悅就不會拿么早的離開人世,我們的地球就會變得更好。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為國效力,都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美德,弘揚中華美德,引領幸福成長。如果我們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中華傳統(tǒng)美德將會得到更好地傳承。
傳統(tǒng)美德篇四
為了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讓大家做最美時代少年,所以號召同學弘揚民族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培養(yǎng)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做最美時代少年。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
從古到今,有許多故事寫出了少年的美德,比如:《孔融讓梨》、《肩挑一個家》、《今天我負責》等等,雖然我們沒有像他們那樣優(yōu)秀,但我們可以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幫媽媽切菜、洗菜,給家里拖地,給長輩洗腳等等。
我們不僅要懂事,還要講衛(wèi)生。不能亂扔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能隨地大小便……。
在社會我們要相信法律,如果個人受到侵害和傷害,大家一定要通過法律途徑武裝自己,維護自己。
做人要民主不能因為與哪人親近或受到某人的金錢誘惑而傾向哪邊,要不然你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做人還要文明,不能因為一點小事而打架。我給大家講一個實例:20xx年8月29日晚,周某某、何某裕、蔡某等人在賀州市平桂管理區(qū)沙田鎮(zhèn)馬峰村宵夜攤一包廂內唱歌喝酒,王某某、黃某某、徐某某等人則在隔壁包廂喝酒。期間,黃某某因走錯包廂而與何某裕發(fā)生爭執(zhí),雙方均不服氣。何某裕和周某某等人商議后便通過電話糾集人員來幫忙打架。黃某某糾集王某某等人攔住何某裕一方后,叫徐某某等人回去拿刀。隨后,被告人何某某等人得知何某裕、蔡某被打和被攔截的消息后商定實施斗毆,并攜帶砍刀等器械趕到現(xiàn)場。后被告人何某某等人持砍刀、木板等器械與王某某等人互毆并致多人受傷。經鑒定,黃某某、王某某、羅某某的損傷程度均構成輕傷,他們的行為觸犯了法律并受到了法律的嚴厲制裁。
為了讓21世紀更加美好、社會變得更加和諧,讓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奮斗起來吧。
傳統(tǒng)美德篇五
1、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y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shù)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后來他官至司空。
2、 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xiāng)。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y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fā)現(xiàn)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3、 棄官尋母
4、 滌親溺器
5、 忠孝兩全:唐·白居易。業(yè)將略,名在勛籍;蘊天爵以修已,忠孝兩全。
6、 一諾千金:秦末,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只要答應別人的事,無論多大都要想辦法做到。得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7、 忠心赤膽:唐代高僧三藏,為使法轉回轉,救人于苦難,在佛前發(fā)愿,不遠萬里,不畏艱險,一定要取回上乘佛經。眾僧稱他為“忠心赤膽大禪法師”。
8、 劈山救母:從前有個書生叫劉彥昌,上京趕考時順道登華山一游。被華山神廟里三圣母的神像所迷,抑制不住愛慕之心,便把自己的心情寫在了墻上。三圣母也被其真情所動。于是他們便結為夫妻,還生下一子名叫沉香。不料此事被二郎神知曉,設計把三圣母壓在華山下黑云洞。沉香長大后得知此事后,發(fā)誓要救出其母,于是不顧千難萬險,來到華山。他的孝心打動各路神仙。教給他各種本領。終于他學成以后戰(zhàn)敗二郎神,劈開華山,救出母親。
9、 耘瓜受杖: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次他和父親在瓜田里鋤草,但是不小鋤斷了一顆瓜秧,父親曾皙很生氣,拿起手里的棒子就打他,一失手把他打昏了過去。他醒過來之后,怕父親難過,馬上唱起歌來,作出很快樂的樣子。
10、 披肝瀝膽:關羽為保護兩位皇嫂暫居曹營,為報答曹操恩情在白馬斬顏良,誅文丑。劉備誤以其降曹,于是回信說:絕無二心,披肝瀝膽。
1、 同心同德:西周興兵筏商,誓師大會上武王說:我們雖然人少,但是我們同心同德。結果周一舉滅商。
2、 松柏之志:宋世林,東漢末年南陽人,因不滿曹操當政拒絕與其交往。曹操官至司空后仍不理睬。說到:松柏之志猶存。
3、 負荊請罪: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因誤解藺相如而: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4、 鞠躬盡瘁: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后,劉禪即位,只圖享樂,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兩次北伐,最后一次北伐時寫《后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5、 不屈不撓:漢成帝時期,丞相王商為人正直,力勸成帝不要聽信大將軍王鳳的謠言,被成帝表彰。
6、 過門不入:禹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30歲才結婚,婚后第四天就外出治水,經過20xx年才消滅水患,期間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入。
7、 事畢親為:明朝太宰楊巍,每次上朝參拜完以后,就回到家中閉門謝客,穿起便服侍奉他的母親。他為母親端洗臉水,倒痰盂,搔癢擦背。所有的事都是他親自去做。到了春天,他穿起百姓的衣服,把老母背在身上,在花叢中漫。為了能更好的待奉母親他請求歸鄉(xiāng)。他的母親一直活到一百零四歲。
8、 江蘇昆山的顧恂五十歲了,生了個兒子叫顧鼎臣。稍稍長大一點時,寫了一篇陳述自己的衷情的表文。每天晚上焚香,告請上天,愿意把自己的壽數(shù)加給父親。慢慢鼎臣長大成人了,一天晚上,他作了一個夢,夢見一只黃鶴從天飛來。走近一看,原來是自己焚燒告天的表文,表文的后面寫了一了一個很大的“元”下面是朱批:鼎臣愿減少自己的壽數(shù)加給父親,出于一片至誠之心,父親增加二十四歲。兒子中狀元。后來顧恂果然活到了八十多歲。親眼看到了鼎臣中了狀元。
9、 陳榮是福建人,他對母親非常孝順。天啟年間,縣城遭水災,老百姓被水淹沒漂流。陳榮和他母親被沖散,在兩處各自抱著一根木頭。當陳榮到達岸邊時突然遇到了母親在太守的官船上。原來太守在夜晚做了一個夢,夢中的神對他說:明天中午有一老人會來搭你的船,你要送她到岸與子相會。看到陳榮,太守不解的問,你做了什么,竟然會孝感動天。陳榮說;我哪里知道什么孝不孝,我只知道有個老母親,一時一刻也不敢忘記罷了。
10、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父親去世,他七天沒喝一點湯水。并守孝三年。有一次他吃生魚,感覺味道很鮮美,但他卻馬上吐了出來。別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我母親活著的時候不知道生魚的味道,現(xiàn)我我卻吃了生魚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了出來。從些他終生不吃生魚。
11、 望云思親:狄仁杰,唐朝人。幼年家貧,但勤學好問,后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重他。有一次他外出巡視,經過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白云,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云底下。籌備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
12、 上書救父:漢文帝時期,有一位叫淳于意見人拜著名醫(yī)師楊慶為師。他學醫(yī)術高超,為人正直,行醫(y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后來自己遭到陷害,被押到京城,并處以肉刑。他的女兒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向皇帝陳述了肉刑的害處,并請求代替父親受刑。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并下令廢除了肉刑。
13、 彩衣養(yǎng)親:唐朝有個姓楊的人,蛇膽貧如洗,靠討飯為生,但十分孝敬自己的父母。故人們都江堰市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養(yǎng)雙親。父母沒有嘗過的,他再饑餓也不去碰。有人勸他為人打工,他說:父母年邁,若為人打工,會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照顧他們。父母死后,他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
14、 挨杖傷老:漢朝時,大梁有個人叫韓伯愈。本性純正,是有名的大孝子。他母親對他管教嚴格,稍微有點過失舉杖就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的哭泣。母親覺得奇怪就問他:以往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么哭泣?伯愈說:往常打我的時候會感覺到疼,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了。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哭了。
15、 跪父留母:宋代江南有一個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xù)娶。菊花對繼母非常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趁其父做生意外出時,把他賣給人家做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的途中,偶遇菊花。在父親的追問下,不得已才相告。父親大怒,為她贖身。回到家中父親要把繼母休掉。菊花跪下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感到,原諒了繼母。
16、 孝感繼母:清朝人李應麟,居云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后,便勸父母在娶。他靠賣布的錢來供養(yǎng)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繼母卻視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的意識。他父母卻聽信母親的讒言,把他趕出家門。他無怨無悔,逢年過節(jié),父母的生日都會備上禮品祝賀。不久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探望。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抓藥。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好。從此母子關系得到改善。
17、 勸姑孝祖:明朝時,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yǎng)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她婆婆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房中長跪不起。王氏不解,問這是為什么?劉蘭姐說:兒擔憂婆婆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把您視為“包袱”那您會多么傷心啊!王氏聽后悄然大悟。于是痛改前非。
18、 兄弟爭孝: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鳥上有吳氏兄弟,小時候因家貧,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仆。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后,個個勤奮節(jié)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xiāng),合力蓋起房子并各自成家。也明白父母的用心,爭先孝敬父母,起先一家一個月,后來賢惠的妯娌們認認為三個才能輪到供養(yǎng)時間太長,故改為一日一換,后來又改成一餐一換。兒子,兒媳爭相孝敬,合家歡樂!
19、 精忠報國:岳飛,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多次抗擊金兵,并收復大片失地。在出征前,其母在他后背上刺上“精忠報國”四字,以明其志。后來有人問岳飛天下怎么樣才能太平?岳飛回答說: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死。
20、 孔融讓梨:孔融,東漢文學家,幼時聰明好學。一次父親從外面買回幾個梨子來,放在盤在讓他讓孔融先挑一個,孔融挑了一個小的小的梨了。父親不解,問他為什么要拿小的。孔融說:哥哥比我在,應該吃大梨,我還是小孩子,理應吃小梨。
傳統(tǒng)美德篇六
傳統(tǒng)美德故事精選(一):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故事之——謙虛禮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禮貌舉止,也就是此刻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么,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xiàn),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歲之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傳統(tǒng)美德故事精選(二):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故事之——尊老愛幼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傳統(tǒng)美德故事精選(三):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故事之——刻苦學習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fā)奮讀書,最后成為有名的大詩人。
傳統(tǒng)美德故事精選(四):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故事之——愛國愛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清之際愛國學者顧炎武的名言。
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于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應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則徐的推薦,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傳統(tǒng)美德故事精選(五):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故事之——尊師敬長
作為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忘恩師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美談,做出榜樣。我們就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好歷史的續(xù)篇,這樣才無愧于辛勤培養(yǎng)我們的老師,無愧于我們的偉大時代。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xiāng)——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
傳統(tǒng)美德故事精選(六):
百善孝為先的歷史小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就應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百善孝為先的歷史小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傳統(tǒng)美德故事精選(七):
中華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
忠孝仁義禮智信”,就應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幾千年了。“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這個國家、民族以至于整個家庭的“大廈”,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動;否則,家國大廈將傾。“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學習發(fā)揚廣大。
提倡“忠”,就是熱愛祖國,忠于職守。忠的本義,是指人在祭祀時要持續(xù)肅穆恭敬的態(tài)度。之后,引申為人要忠于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一般特指為“忠君愛國”,正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方面,抗金名將岳飛被認為是“忠”的典范。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為愛國,這是新時代的人最起碼的要求。忠于職守,就是忠于你的單位、忠于你從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當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鐘,不能占著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鄧小平說的有些人那樣,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融為一體,兒子繼承老子,子能承其親,并能順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稱之為“孝”者。“百善孝為先”,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在傳統(tǒng)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間。最典型的當屬“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強調孝道,并且有絕對化的思想,如“父命難違”、“父叫子亡子必亡”等,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維系社會的最小細胞家庭的基本紐帶,如果子孫不孝,這個家庭就將亂套,這個國家就將亂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對待父母,關鍵是要真心愛敬,缺乏愛敬,不贍養(yǎng)父母,就跟養(yǎng)個豬養(yǎng)個狗沒有什么區(qū)別了。孝道的另一引申義,就是要尊老敬賢,一個社會只有這樣,老者有所養(yǎng),賢者有所尊,這個社會就禮貌進步。一個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時,卻不能蒙混一世必須會被社會拋棄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孔子說,仁就是“愛人”。“仁”體現(xiàn)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于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為孜孜以求的目標。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一切從關懷人、愛護人、發(fā)展人的目標出發(fā),使這個國家民族到達和諧的最佳狀態(tài),《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能夠做到上下相親,這個社會必須是很和諧的。仁的思想,還體此刻眾生平等的狀態(tài),孔子的教育觀是“有教無類”,社會平等才能體現(xiàn)愛心,如果對待別人,不是出于一種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將成為憐憫,它就不是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了。
提倡“義”,就是堅持正義,持續(xù)節(jié)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舍生取義證明為了重信義能夠犧牲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說到義字,就會想到朋友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其實這是小義。我們要講的是大義,一種高于自我的善,一種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關鍵時候不能做出危害國家、民族的事情;在敵人、困難面前,不能變節(jié)投敵。在社會上要堅持正義,敢于與丑惡勢力做斗爭,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當然,作為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對待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出賣朋友,不能損害朋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素質。作為我們來說,就是用心維護公司的利益,不能陰奉陽違,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話說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傳統(tǒng)美德故事精選(八):
嚴慈有方,中華傳統(tǒng)美德父母教子故事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顥)明道、程(頤)伊川的母親。她對公婆盡孝道,治家有規(guī)矩講家法。她性情謙和隨順,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務必報告大中公而后行。她從不打奴仆,若見子弟對仆人稍有呵責,必定教訓說:“人的貴賤雖不同,但同樣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寬厚,處處怕傷害他們;而對孩子,一有過錯,小的責問批評,大的請示大中公,必須要其改過才罷休。
中華傳統(tǒng)美德父母教子故事:嚴慈有方
她曾說過:“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當母親的隱瞞其過錯,父親不能得知,因而無法及時教訓于他。”程母生了六個兒子,死掉四個,只剩下明道、伊川兩兄弟,怎樣不極其珍惜!孩子才幾歲,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總是斥責孩子說:“你若慢慢走,會跌倒嗎?”吃飯的時候,她讓孩子坐在自己身邊,若孩子要嘗名貴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說:“小時處處滿足他的要求,長大后怎樣得了呀!”孩子要是與人爭執(zhí)、吵架,雖然兒子是對的,她也不袒護,說:“擔心的是他長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擔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從小時候對飲食衣服一點挑剔都沒有,也絕無惡言罵人。二人長大后,成為宋代大儒。
傳統(tǒng)美德篇七
自古以來,在中國關于“傳統(tǒng)美德”的肯定一直是沒有斷過的。古有薛宣的“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今有叔本華的“為了能讓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處,我們必須允許每一個人保持其個性。”孔融讓梨是傳統(tǒng)美德,非禮勿視是傳統(tǒng)美德,相敬如賓是傳統(tǒng)美德……可是到了現(xiàn)在呢?商場上的爾虞我詐、病人送紅包給大夫……卻也披著禮尚往來的外衣大行于世。
以前,中國正是因為傳統(tǒng)美德而以禮儀之邦的美稱屹立于世;現(xiàn)在,中國又是因為傳統(tǒng)美德而以虛偽自大破壞了自己在他國人民心中的美好形象。你難道說中國不是因為已經變質了的傳統(tǒng)美德才失去了大片疆土嗎?你難道說中國不是因為已經變質了的傳統(tǒng)美德才讓他國欺凌了這么多年嗎?你難道說中國不是因為已經變質了的傳統(tǒng)美德才有了老人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讓座并心安理得地接受讓出的座位嗎?我想,這不僅僅只關乎中國人對傳統(tǒng)美德的簡單認識上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因濫用傳統(tǒng)美德而生出的流弊。
傳統(tǒng)美德不是外衣,它不應只是一種形式。改革開放后的今天,人們的思想日益活躍,在利益的驅動下,食品生產者唯利是圖,廣告虛假宣傳,借的卻是以民生健康為己任的幌子;官員中飽私囊,卻天天叫嚷著廉政建設。如此種種,傳統(tǒng)美德的外衣儼然成了某些罪惡活動的保護傘,讓人們談美德而色變。這樣的美德,有的只是美麗的外表。缺乏的是一種真誠。
梁任公先生有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就讓繼承傳統(tǒng)美德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自覺吧。只有這樣,未來的中國才能真正提高國民素質,才能實現(xiàn)國家真正的強大。
傳統(tǒng)美德篇八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沒有誠信的人是難以讓人接受的,誠信就如同一盞生活中的明燈指引我們前行的路。
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的就是做人要講信用的基道德。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信在儒家文化中為五常之一,即所謂仁、義、禮、智、信之信,也就是守信、誠實的意思。食言失約、謀事不忠、欠人財物、知過不改等,都是不信的行為。《弟子規(guī)》把誠信作為評價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指標。一是體現(xiàn)在要講信用。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在待人接物中,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以誠信作為基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可輕易許諾,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信,是最不可容忍的大錯。你可以能力不足,你可以不善言辭,只要你慎言慎行,誠實守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二是體現(xiàn)在要謹言慎語。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就是看到的事情,看到的不是很真實,不是很明確,就不可以妄加揣測。不明了真相的事情,就不要輕易的傳播。在言語上,一定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它攸關一個人的聲譽,攸關一個人一生立身處世的信用問題。三是體現(xiàn)在要見賢思齊。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當看到別人有誠實守信用的良好德行,在不吝贊美的同時,還要馬上反觀自己是否也擁有了良好的德行,如果差距太大,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做到,要努力學習,擴充心量,努力達成像他這樣的目標。在待人處事中,要時刻以誠實守信用、謹言慎語、見賢思齊的標準要求自己,這是培育良好德行的根本。
中國歷史上具有誠信的人有很多很多!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秦孝公有些擔心,猶豫不決。商鞅終于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發(fā)布了新的政令。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予10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國人,能移動者給予50金。有個大膽的終于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事實,終于使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推行了新法。
季札子是春秋時吳國貴族,吳王諸樊的弟弟。公元前544年間,他奉命出使徐、魯、齊、鄭、衛(wèi)、晉等國。他首先經過徐國時,徐君十分欣賞季札子身上佩戴的寶劍,卻說不出口。季札子明白徐君的意思,不過,他還要出使其他的國家,寶劍暫時不能送給徐君,他打算等他出使各國后,再送給徐君。不料,待季札子出使完各國,再途經徐國回國時,徐君已經死了。季札子感到非常遺憾,想到自己曾打算把寶劍送給徐君,便解下身上的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
季札子對于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知道的許諾贈劍的事,也毫不馬虎,不做違背己心的事,可見他守信的思想境界更純更高!
揚大附中徐礪寒同學明顯的做到了這一點,他有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美德——誠信!!
但是,作為中國新一代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因此啊,我們應該像徐礪寒學習,重拾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誠信!!
作為中國新一代的我們,要背起‘誠信’的行囊,為中國奮斗吧!
重拾中國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的升華,更是中國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