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行的教學設計山行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篇一
《山行》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版塊的第三篇文章。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意,體會古詩所描寫的景色,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認識兩個生字:徑、斜;學會5個生字:遠、亭、停、車、霜,體會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能區別亭、停,正確書寫。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4、培養識字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激發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感悟詩意。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
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并看圖一句說話。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
1、學生多種形式反復讀詩,體會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2、教師配樂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3、請學生說一說畫面中有什么,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來,組成一幅畫。
4、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還想讀一讀嗎?跟著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1、字理識字,學習行、徑。
在課題中讀準字音。
組詞,理解字義。(行:走的意思)
課件演示字理圖,使學生把字義和字形聯系起來。
書空,認識雙人旁,在詩中找出徑,理解他的意思。指導書寫行。
理解詩題。
2、做反義詞游戲,學習遠。
師出示近、上、暖、白、有,讓學生在詩的前兩行中找他們的反義詞。(遠、下、寒、黑、無)
說近引出遠,并認讀,說識記方法,擴詞說話。
3、游戲區別學習。停、亭。
讀后兩行詩,出示停認讀。做動作理解字義。
去掉單人旁再認讀。
做看圖舉卡片游戲(課前準備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紅燈圖片)。
a、分別出示一座小涼亭的圖片,播放一段汽車遇到紅燈停車的動畫片,請學生看圖舉不同的卡片,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b、根據動作猜詞并舉卡片。(例如老師做一個停車的動作,學生說出一個詞語,并舉出相應的卡片。教師還可以讓一個學生來做動作,其他學生猜,但一定要圍繞這兩個字。)
c、說說有什么好辦法記住亭(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指名說),教師教順口溜: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寶蓋沒有點,丁字底下藏。
4、學生自主學習車、霜后,匯報識記方法并運用。(師出示車的圖片,說明與自然現象有關的字一般都有雨字頭。)
1、前兩句詩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給這兩句詩配畫,應畫寫什么?
學生說,教師畫。并在詩中找依據。(重點理解徑)
結合圖說一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看圖配樂朗讀這兩句詩。
2、后兩句詩
看圖說一說詩人在干什么?
他為什么會停下來觀賞楓林呢?指名讀一讀第三句詩,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理解坐的意思。
詩人是如何贊美楓葉的呢?齊讀最后一句詩,說一說。
如果你看到這樣美麗的楓林美景,你會怎樣贊美?
帶著感情齊讀這兩句詩。
3、指導朗讀,背誦全詩。
今天我們隨著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1、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2、畫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圖,并寫幾句話。
3、收集描寫秋天的詩歌,讀一讀。
以實物導入,可快速地把學生引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山行的教學設計山行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篇二
1、會寫“寒,徑,斜”這三個生字,并理解它們在古詩中的含義。
2、能讀出詩句的節奏和語調的變化,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山行》。
3、能借助注釋和插圖,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從古詩中的景象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
4、感受作者的心情,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逐步產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能抓住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借助插圖,展開想象,說出詩中描繪的景象。
1、能通過詩歌傳遞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詩句中的意思。明白詩人流連忘返舍不得離去,并從中悟出“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3、體會詩人為什么要用“紅于”而不用“紅如”,體會詩人贊美秋天楓樹能經得起嚴寒考驗。
一、圖片導入,解讀詩題。
1、同學們喜歡秋天嗎?秋天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咱們來欣賞這幾幅有關秋天的美景圖吧。
2、原來秋天有這么多美麗的景色,在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千古名詩。
3、(屏幕畫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學生帶入如夢如詩的境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山行》,從詩中去領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書:山行)
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帶著學習目標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4、釋題:在山上行走。
5、簡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初讀正音,自學知意。
1、同學們,根據上節課的生字學習,你能正確、流利的讀一讀嗎?請自由練習!(生自由練讀)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
2、聽出了你的喜愛,而且“寒”“徑”“斜”讀得很準確。
我們也能像她那樣正確地讀一讀嗎?(生齊讀)
古詩詞最講韻律,對仗,節奏,你們能讀出詩的韻味嗎?該怎樣劃分節奏?讀出節奏。
三、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1、這樣的景色美嗎?美在哪里呢?
從“寒山”這個詞語也可以感受到這兒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時節的山。(板書:寒)
深秋時節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單一的綠色,而是變成了紅一塊,黃一塊,綠一塊,這些五顏六色的色彩讓人感覺到很美。
2、石徑美不美,美在哪?
“徑”是什么意思?(板書:徑)
3、這是一條什么樣的小路?這條小路怎么樣?
(這是一條用石頭鋪成的小路,這條小路是彎彎曲曲的。)
4、從哪個字可以看出這條小路是彎彎曲曲的?
從“斜”字可以看出來。(板書:斜)
5、你真棒,“斜”是彎彎曲曲、崎嶇不平的意思。“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6、“遠”字寫出了什么?
“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
7、順著山路向上望去,這條彎彎曲曲綿長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兒去呢?
山上。
8、這句詩中還有什么地方讓你感覺到非常美?
9、這句詩中還有什么地方讓你感覺到美嗎?
白云生處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產
“白云生處”的就是指(白云從這個地方產生出來)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樣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朧朧的;像輕紗一樣,很薄很薄。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嗎?
不清楚
所以是——隱隱約約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現在有哪位同學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呢?
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17、大家欣賞著如此動人的景色,你會怎么來讀這句詩呢?
(讀出喜愛與贊美)男女生比賽讀一讀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咱們剛才是怎樣理解詩意的?
對,先讀,再結合注釋,然后通過詞語的分析,最后串聯詩意的。
請你們使用這樣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接下來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課件上的任務。
生交流匯報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
同學們你們可一定要注意,這個坐跟現在的坐可不一樣哦,現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們古詩中的坐是“因為”的意思。
孩子們,這句詩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種意思:
(1)它點明了時間,后兩句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舍不得離去,正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五)感情朗讀,學會背誦。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后再次練習讀古詩,體會情感。小組比賽讀一讀。看誰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2、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
五、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請你代入詩人此時的心情再高聲吟誦一下吧(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讀出輕重緩急,前面舒緩一些,后面要讀出喜愛之情。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
(2)劃分節奏、讀出節奏感。
4、配樂朗誦,讀出感情。
六、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段或詩。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分享吧。
山行的教學設計山行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篇三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繩子,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系課文內容,理解“兒童不解春何在”這句詩的意思。
4、通過朗讀訓練,感受到春天的花兒和兒童是那么生機勃勃,令人快樂。
理解“兒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詩句內容。
教學難點:
感受春天的花兒和兒童是那么生機勃勃,那么令人快樂。
光盤、掛圖
教學時間:兩課時
1、出示春景圖:談話:每年春天,我們都要去春游。誰能給大家描繪一下春游時的情景?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關于春天的文章。
2、板書課題:22只揀兒童多處行
3、簡介作者: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著名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她的作品大多書寫童心的純真和母愛的深摯,情真意切。
4、讀題質疑:題目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只揀兒童多處行”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
1、明確要求:借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順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學習生字。指名讀詞語
3、學生質疑。聯系上下文理解:座無隙地忸怩爛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兒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渾身解數
1、指名分段讀文,思考: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畫出表述作者行蹤的詞語。
2、交流畫出的詞語。
頤和園門知春亭畔湖邊玉瀾堂
3、安作者游覽路線,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們迎著兒童的涌流,擠進頤和園去賞春。
第二段(3-4):我們在知春亭畔和湖邊看到許多兒童在熱熱鬧鬧地趕春。
第三段(5-8):我們在玉瀾堂的院子里,與孩子們共賞開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訴人們春游時,“只揀兒童多處行”,是永遠不會找不到春天的。
4、練習有感情朗讀。
1、寫字指導。
2、學生描紅,臨寫。
3、抄寫詞語。
1、冰心奶奶的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冰心奶奶從香山歸來,路過頤和園時,見到很多孩子。她迎著兒童的涌流,擠進了頤和園。隨著兒童,她來到了知春亭畔和玉瀾堂,看到了開得正旺的海棠花。)學生答后,板書:頤和園、知春亭畔、玉瀾堂。
2、冰心奶奶要到頤和園去,怎樣確定自己的游覽路線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
1、講讀第3自然段。
(1)自讀,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
(2)交流。(很多孩子;談笑、休息、游玩。)
(3)大屏幕出示第3自然段,引讀。
2、引讀第4自然段。
3、講讀第5、6自然段。
過渡:迎著兒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進玉瀾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1)聽錄音朗讀第5自然段。
交流,品讀。這幾棵海棠開得怎么樣?(開得多而密:開滿了、密密層層、繁花、從樹枝開到樹梢、不留一點空隙。開得旺,生機勃勃:噴、飛泉。春天不可抵擋的力量。)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3)小結。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冰心奶奶在玉瀾堂,果然看到了開得旺的海棠花,感受到了濃濃的春意,感悟到春天的力量!
4、講讀第7、8自然段。
(1)自讀第7自然段。
(2)分小組分角色朗讀。
(3)指名分角色朗讀。(要讀出冰心的慈愛,女孩的忸怩,男孩的爽朗。)
(1)指名朗讀第8自然段。
(2)交流,并進一步討論:花兒和兒童有哪些共同點?(需要人培育;活潑、生命力旺盛;使出渾身解數,展示自己的風采;給別人帶來歡樂。)
學生答后,板書:兒童活潑、花兒旺盛。
學生自由選擇朗讀方式,朗讀7、8兩段。
1、指名讀。
2、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一定會找到春天的;兒童有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兒童多處春光肯定美麗;兒童充滿了生機,本身就像充滿希望與力量的春天。)
同學們,冰心奶奶在這篇文章中,詳細而又真實地記錄了她在游覽頤和園的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想。不僅贊美了春光,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兒童的喜愛之情和殷切的希望。
同學們,你們是人間最美好的春光,你們才是祖國的春天。讓我們一起高唱:《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5至9自然段。
2、讀一些冰心的文章,進一步了解冰心“兒童就是一切”的愛的哲學,體會她對兒童誠摯的愛。
山行的教學設計山行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篇四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要求寫的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詩文內容,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煉,對古詩產生興趣。
教師:本課生字卡片、描述課文內容的大掛圖(投影片)以及課文朗讀cd。
1、出示圓月圖,說說你看見的圓月像什么。
2、唐代詩人李白小時候看見的月亮又像什么呢?想知道嗎?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古朗月行》。
1、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畫出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讀準字音。
3、抽讀生字,訂正生字讀音。
4、再讀課文,說說作者小時候看見的`月亮像什么。
1、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2、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節奏。
3、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1、打亂順序認讀生字,要求讀準字音。
2、運用基本筆畫和已學熟字分析、記憶生字字形。
3、指導書寫。
山行的教學設計山行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篇五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1、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匯報交流,點撥: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⑵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⑹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⑺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于: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①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②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③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④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4、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山行的教學設計山行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篇六
知識技能
1、掃除文字障礙,弄懂關鍵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感悟古詩內容。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朗讀,借助課文注釋和課外資源,利用小組合作優勢探究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
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文朗讀帶、生字卡、多媒體課件。
自讀、討論、想象相結合。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獨有的文學體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古詩語句優美,意境深厚,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山行》。板書課題,學生解題。
1、聽課文錄音朗讀,學生自由朗讀。
2、簡介詩人杜牧。
3、指導學生畫出詩句的朗讀節奏。
1、學習文中的生字。
重點指導讀音和難寫的生字:寒霜。
2、學生齊讀古詩。
3、學習古詩第一、二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學生解詞,說說詩句的意思,課件出示風景圖,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后感受到的風景的特點。
4、學習詩句第三、四句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學生齊讀并解詞,理解詩句的意思,發揮想象,說說詩句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并動手畫一畫。
1、學生試背古詩。
2、學生說一說:古詩描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