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中秋中秋節篇一
時光的沙漏發出輕輕的摩擦聲,沙礫不知不覺中又積累了大半瓶。
中秋啊,嘆嘆嘆!
原來都中秋了啊!這快被人們淡忘了的節日,讓我不得不嘆一聲!“中秋”一詞早就出現過,在《周禮》中,“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等,不過這些“中秋”都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而真正的中秋節是在唐宋以后了。這歷史悠久的節日快被淡忘,只能嘆口氣了。
中秋是個詩歌節,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杜甫的“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秋是個浪漫節,“嫦娥奔月”書寫了人們的美好想象和中秋的浪漫傳說。然而現在根本感受不到這些氛圍,我只好再嘆一口氣了。
因為中秋,所以學校給我們放假了,在這個下雨的環境下,我好想快點到家,可這人山人海的,我要何時才能回到家呢?終于等到一輛車眼看我就要上車了,忽然又被擠了出去,這感覺很不爽,可又能怎么辦呢?我只好又嘆了嘆氣。
這個中秋讓我嘆嘆嘆啊!
中秋啊贊贊贊
滿懷著感嘆,終于回到了家中,“寶寶快點洗澡,洗完了來吃月餅。”“哦。”我抓起一個月餅就往嘴里塞,心中忽然一亮,還是那個味道,那個最傳統的五仁月餅,值得點贊!
晚上,打開手機qq微信,發現里面有好多的信息,疑惑如我,安安靜靜的qq,微信怎么會有這么多信息?一一讀來,原來是朋友們送來的祝福啊,微微一笑,再點個贊!
在窗臺邊做著作業,忽然感覺一層柔柔的光照著我。推開窗戶,原來雨早已停下,烏云漸漸散開,月亮透出她的臉龐,給我們灑下光輝,十五的月亮真的很圓很亮,原以為不能賞月的我真是欣喜若狂,真是贊啊贊!
這個中秋真讓我贊贊贊啊!
經過這兩撥六折,我突然想起作業還沒做完,還有好多,唉,中秋,再見!
中秋中秋節篇二
又是一年中秋節,合家團圓其樂融融。
已至中秋佳節,我家都會聚在外婆家吃團圓飯,外婆也總是會做一大桌美味佳肴來招待我們。
我和父母回到了家,把椅子拿到陽臺上坐下,又是欣賞一幅不一樣的美麗的靈動畫卷。仰頭望月,如果說之前的月光是柔和皎潔的,現在便是冷清高潔的光芒灑滿了大地。月亮不時鉆進了墨黑的云中,雖然見不到其身影,但月光卻透過片片墨黑的云將其照得透亮了,月光像一層銀灰的紗,籠罩著大地。
雖陽臺沒有了外面的喧鬧,但卻并不是一片寂靜。雖秋已過半,但小昆蟲們仍十分活躍,此時鬧得正歡便奏起了交響曲:像蟈蟈、蚱蜢等許多不知名的昆蟲正在歡叫著。我一時興起,拿著mp5放起了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并吟誦起李白的《古朗月行》,逗得父母哈哈大笑。
一家人在一起,何患無樂?
中秋中秋節篇三
農歷8月15日就是中秋節,月圓之日也是團圓之日!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中秋散文:中秋記憶,希望能幫到大家!
說起過中秋節,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我小的時候。
那時,鄉下人的生活還很艱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加起來也吃不到五頓純粹的白面饃饃。當時,人們長年賴以果腹的糧食就是玉米和高粱,一年里還要吃上半年的蒸紅薯。偶爾,家里來親戚了,母親才肯打開上鎖的面柜,從里面甚是不舍地提出那一小袋兒面粉,或是烙餅,或是包餃子來招待客人。而我們這群孩子,只有等客人抹嘴兒吃完了,才允許撲上桌子享用一下客人剩下的殘羹剩飯,有時,為一塊烙餅的爭奪還要兵戎相見,讓坐在一邊喝水的客人看著笑話。
那個年月,母親每天給我們端上飯桌兒的都是老三樣:棒子面兒窩頭、貼餅子、蒸紅薯。為這,嘴饞的老兄弟總是咧嘴抹眼兒地在飯桌上鬧食。我的童年,家里那張裂縫瘸腿兒的飯桌上能夠擺上填飽肚子的食物就算是好日子了。更多的時候,每到春荒時節,家里的糧食便告罄了。為讓一家人能夠活下去,四處借糧和采摘野菜便成了父母的頭等大事。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聽到父母在黑夜里長吁短嘆聲。
生活艱難,日子過的就不是那么甜美。在拮據者眼里,那些節日是給富人們借題享受用的,窮人的日歷中沒有節日。
每年的中秋節到了,看到殷實人家的孩子手里拿著一塊自來紅月餅,饞涎欲滴地盯著人家有滋有味兒地咀嚼著嘴里的月餅,我的心里羨慕極了。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來,我現在都想抽上自己幾個嘴巴解恨呢。
我們家里孩子多,父母手里沒錢給我們買上毛八分錢一塊的月餅,讓自己的兒女感受一下中秋的滋味。每逢八月十五這天,雖然母親很是為難,但總要千方百計地讓她的孩子們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過上中秋節。生活最艱苦的那幾年,母親再吝嗇,也會從面粉口袋里舀出兩瓢面粉和好,把一捧花生仁兒或是核桃仁兒在鍋里炒熟,搟碎后和紅糖摻和勻實。都準備好了,把面團揪成一個面劑子搟薄,把自制的.餡料包好后摁進事先借來的桃木刻子里,擠壓勻實后磕倒在面板上,一個外形好看的小餅子便成型了。直到把所有面劑都變成了一個個有著好看花紋的小餅子后,母親才吩咐早就蹲在灶旁的姐姐添柴點火。待鍋底燒熱,母親挖了一勺豬油涂抹在鍋壁上,然后在一個個小餅子上沾上一點芝麻變放進鍋里了,待蓋上鍋蓋后,母親便讓姐姐離開灶旁親自掌握火候了;微微烘烤一段時間后,母親將所有的小餅子逐一翻身后,再在鍋邊淋上一遍豬油,隨后在微火慢焙;最后,母親將一個個小餅子在鍋底的豬油里上下翻動兩次,于是,一個個色澤金黃的自制月餅便端上了全家人的飯桌。
還是母親動手,年齡不分大小,每個人手里都分到了兩個月餅。我們先是狼吞虎咽地把一個月餅吞進肚子,看著剩下的那個,心里就有些舍不得再暴殄天物似的糟蹋另一個了。正在讀小學的二姐和三哥,干脆把另一個收藏起來,留待明天上學路上也讓別的同學羨慕一番。
直到今天,五十余年的光陰如白駒過隙,但兒時的中秋記憶卻恒久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這便是我童年的中秋。
甜蜜的東西往往最容易被人遺忘,而身歷的苦難卻可以銘記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