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800字篇一
作者在文章一開始指出:我們要努力找出,帶入我們的注意,一些當時逃出我們注意的東西。選擇感覺輸入的一部分做進一步的加工。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情況下,刺激驅動捕獲會勝過目的指向選擇。
事實上,多數情況下,新的物體自動地抓住了被試的注意,盡管這個物體完全與實驗者為被試設定的目標無關。一個重要的普遍理論便是:我們的知覺系統被組織起來使我們的注意被自動拉到環境中新的物體上。
研究者發現,當注意已經過濾了所有被忽視的材料使得回憶不可能發生時,有些被試仍能回憶一些信息,這使過濾器理論極端模型受到了挑戰。研究者們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加工,但沒有足夠到達意識覺知。只有非注意信息的屬性非常特殊。如果我們沒有注意某些信息,可能是教授的講座,材料是不會被自動了解的。盡管有意識的記憶和對客體的辨認需要注意,但是很多復雜的信息加工是在沒有注意和覺知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個早期的加工階段稱為前注意加工,因為在感覺輸入首次由感受器進入大腦的時候,它們在我們去注意之前就已經被加工了。
研究者們通過確定在干擾項數量的作用下發現目標的難度來認識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的差異。
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作者提出注意過濾器理論把智力看成是有限的資源,非注意信息很少能進入意識覺知。前注意加工允許我們發現環境中那些能用單一明顯特征辨認的客體。
一般而言,我們越是注意環境中的某個客體或事件,就越能知覺或了解關于它的更多信息。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800字篇二
剛剛閱讀完了《心理學與生活》中的相關內容:聽覺。
我們在對世界的體驗中,聽覺和視覺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聽覺的范圍是如此的廣泛,聲音的物理強度通常是比率而不是絕對大小來表示,聲壓——導致響度體驗的振幅大小的指標——通過一些被稱為分貝的單位來測量。也顯示了相應的聲壓作為比較。
長時間的處于大聲環境中會導致失聰。要想聽到聲音必須發生四個基本能量的轉換,第一個轉換中,振動的空氣分子進入耳朵,一些聲音直接進入外耳道,另外一些被外耳或者耳廓反射后進入。發生在耳蝸中的第二個轉換階段,空氣波變成“海浪波”。在第三個轉換階段,基底膜的波浪形運動使得與基底膜相連的毛細胞彎曲。第四個轉換階段,神經沖動通過一捆被稱作聽神經的纖維束離開耳蝸。這些神經纖維與腦干的耳蝸核相遇。第四個轉換階段發生在整個聽覺功能系統。
不同的頻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產生它們最大的運動。對高頻率的音調來說,聲波產生的最大運動區域位于耳蝸底部。而對于低頻率的音調來說,聲波產生的最大運動區域在相反的一端。盡管人類缺乏這樣特殊的能力,卻可以運用聲音來判定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特別是當很難看到物體的時候,通過兩種機制來實現。第一種機制涉及的神經元,可以比較進入每一只耳朵的聲音的時間差距。第二個機制依賴于這個原理:對于聲音首先到達的耳朵而言,聲音的強度會稍微高一些因為頭本身投射出一個聲影使信號變弱。
當我們閉上眼睛時,不能辨別位置,所以必須轉動頭部,改變耳朵的位置,去打破這種對稱以便提供聲音定位的必要信息。
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頻率和振幅的結合產生了音調,響度和音色知覺。從耳到達大腦,聽覺信息經過了若干個轉換,聲波變成流動波,流動波產生神經反應的模式。聲音定位同樣也至少需要兩個過程:大腦具有檢測到達兩耳聲音的相對時間和相對強度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