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化學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 高中化學教資板書設計篇一
標準預測試卷(四)
一、單項選擇題
1.不久前,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關于鉿-
a .是一種新元素
c.原子核內有 185 個中子 2.用惰性電極電解一段時間后,
a.3 種新核素,其中一種新核素的名稱是鉿
--185)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原子核內有 185 個質子 d.是鉿-180(ph 增大的是()的一種新的同位素
b.)。
3.濃度均為 0.1
c.d.b.的三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充分反應后沒有沉淀的一組溶液是
()。
c.d.,發生的反應為 4.制印刷電路時常用氯化鐵溶液作為“腐蝕液”
向盛有氯化鐵溶液的燒杯中同時加入鐵粉和銅粉,反應結束后,下列結果不可能出現的是
()。
b .燒杯中有鐵無銅 d .燒杯中鐵、銅都無
a .燒杯中有銅無鐵 c.燒杯中鐵、銅都有 5.下列事實一定能說明
hf 是弱酸的是()。
①常濕下 naf 溶液的 ph 大于 7;②用 hf 溶液做導電性實驗,燈泡很暗: ③hf 與 nacl 不能發生反應;④常溫下 ⑤hf 能與 na2c03 溶液反應,產生
a .①②⑦
/l 的 hf 溶液的 ph 為 2.3
c02 氣體
⑥ hf 與水能以任意比混溶
⑦imol/l 的 hf 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b.①④ b.丙醇
c.③④⑥
c 丙醛 6.下列化合物中可發生銀鏡反應的是
d.①②③④
()。
a .丙烷 d 丙酮
7.下列各組化合物中,用煤氣燈加熱,分解產物類型不同的一組是
()。
8.鋁分別與足量的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當兩個反應放出的氣體在相同狀況下體積
相等時,反應中消耗的hc1 和 naoh 物質的量之比為(a .1:1
b. 2:1
c. 3:1)。
d. 1:3
9 為了使變暗的古代油畫恢復原來的白色,則需要
()。
a 用
氣體漂白
b.用稀
擦洗
c.使用
漂白
d 使用氯水擦洗
10 下列氣體可用 pdcl2 溶液檢出的是()。11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苯環骨架振動的紅外吸收峰大約出現于
處
b.物理干擾是原子吸收光譜分析中的主要干擾 c.紫外光譜中若在d 液一固分配色譜適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離 12 教師素質的核心是()。
220—280 nm 范圍內無吸收,則該化合物必然不含醛基
a .職業品質 b .教育觀念 c.知識結構 d.能力結構
13 在課上,教師不僅描述化學事實,而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論證,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這種方法是()。a .講述法 a .科學問題 a .化學教科書 提倡()。a 接受式學習
b.講解法 c.講演法)。
d.談話法
14 科學探究的核心是(15.化學教材不包括()。
b .科學解釋 b.電子教材
c 科學證據
d .科學假設
c 學生探究活動指南
d 音像教材
16.我國新一輪課改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在學習方式上特別強調和
b .探索學習c.研究性學習d.自主學習
17.命題是考試能否達到期望目的耍求的關鍵所在,試題具有導向性,試題題型會影響學生 的學習態度和復習方法,經常使用客觀性試題并比重過大,學生會 a 注重猜重點,押考題 c 答卷費時.速度慢 a .就是教學的重點 c 不是教學的重點 a 自主學習
b.只記憶零碎知識,養成不求甚解習慣 d.提高文字表達能力 b.不一定是教學的重點 d.是固定不變的某些知識點
c.啟發式教學
()。
18 在一個單元教學內容中,教學的難點()。
19.“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澡堂為中心”體現的教學方法是
b .“填鴨式”教學
20 通過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學實驗對實驗場所和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 a 化學實驗科學化 二、簡答題
b.化學實驗清潔化
()。
(d .研究性教學
d .化學實驗簡便化
c 化學實驗微型化
1、實驗導人是化學課堂導人的基本類型。請以“鈉的氧化物 實驗導入過程.
n a,0,”內容為例,設計一個
2 簡要介紹化學課堂導人的功能。
三、診斷題
某教師在考試中設計了下列試題,部分學生的考試結果如下: 【試題】實驗室里需用
480 ml o.l mol/l 的硫酸銅溶液,現選取
500 ml 容量瓶進行配
制,以下操作正確的是
()。
a 稱取 7.68 g 硫酸銅,加入 500 ml 水
c 稱取 8.0g 硫酸銅,加入 500 ml 水
b 稱取 12.0 g 膽礬配成 500mt .溶液
d 稱取 12.5 g 膽礬配成 500 ml 溶液
【考試結果】部分學生按下述思路解題而錯選答案
a或b。
由于要配置 480 ml,0.1 mol/l 的硫酸銅溶液,因此需要溶質的質量為:
銅.則 0.48x160x0.1=7.68 g,因此選擇 a 選項;(2)若溶質為
因此選擇 b 選項。
(1)若溶質為硫酸
試根據上述解題過程及考試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1、本題正確答案為 四、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解題思路是
2、分析學生解題錯誤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結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 “認識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內在連續的組織和再組織”過程。結構主義學習認為:獲得認識的過程是一個生成(或建構)過程;結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學生
頭腦中存在著原有的認知結構,新概念進入頭腦之后,要同原有認知結構的相關點發生聯系,經過同化、順應、轉變、建構等過程,形成新知識。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
產生的,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原有的心理結構加以了解后進行教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過程:建立知識點,形成知識鏈,組成知識網。學生的知識點時一個個地建立起來的,而第二個知識點是在第一個知識點的基礎上建立的。
(摘自 周長杰 結構主叉教學理論與化學教學,教育研究與實驗、新課程研究,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舉一個中學化學中課程改革中采用上述理念的實例.
2006(2)
2、按照結構主義理論,化學教學過程的實施可以分為哪幾個環節。
3、談談結構主義教學理滄指導下的教學特點。
五、教學設計題
請對以下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過程設計所必須的基本分析,具體包括:(1)相關內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2)教學對象分析:
(3)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分析:
(4)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分析?!度罩破胀ǜ呒壷袑W教科書 族元素環境保護第一節“氧族元素”(第一課時)
(必修)化學第一冊》 第六章. 氧
標準預測試卷(五)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分子中屬于抗磁性的是
c.b.3、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b 鐵作電極電解飽和食鹽水: c 向 d
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于ⅲ溶液中:
()。
()。
()。
d.c.()。2、將下列反應設計成原電池時,不需要使用惰性電極的是
a.用碳酸鈉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
溶液至剛好沉淀完全:
i+h20
4、下列各數中,有效數字位數為四位的是
d.4000
5.下列除去雜質的方法正確的是 a 除去 m 中的少量 c 除去 b 除去 co:中的少量 hci :通人
溶液中的少量
d.除去 kc1 溶液中的少量
()。
02:通過灼熱的 cu0 粉末,收集氣體
溶液,收集氣體
加入足量鐵屑,充分反應后,過濾
:加入適量 naoh 溶液,過濾
()。
6. f 列物質能通過化合反應直接制得的是 a ①②③
b.②③
c ①③⑧
d 全部
7.25℃時,若 ph=a 的 10 體積的某強酸溶液與 性,則混合之前該強酸的 a.a+b=14
b.a+b=13
c.a+b=1 5
ph=b 的 l 體積的某強堿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
()。
ph 與強堿的 ph 之間應滿足的關系是
d.a+b =7
8.當 m 與 y 反應時,溶液中有另一配位劑 a、m 與 l 沒有副反應 c.m 的副反應較小
l 存在,am(l)=l 時表示()。
b.m 與 l 的副反應相當嚴重 d. m 與 l 的副反應較大
9.用 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 標準狀況下. 2.24 l cl,與過量的稀 d.78 g 液,若 a.a>b a.固體中含有的陰離子數為,a 和 b 的質量關系是(b . a
b.()。
a.25 ℃時,ph=13 的 1.0 l ba(oh)2 溶液中含有的 oh 數目為 0 2
naoh 溶液反應,轉移電子總數為
1.5
0.2
c 室溫下,21.0 g 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氣體中含有的碳原子數目為
2)。
10.把 11.5 g 鈉投入
過量水中得到 ag 溶液,把 12g 鎂投入
過量鹽酸中,得到
bg 溶
c.a=b()。
d 不確定 d
11.下列化合物屬于親核試劑的是
c
12 化學教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
①文獻法 ②觀察法 ③調查法
a .①②③ a 感受
b.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b.關注
c 珍惜
()。
④實驗法
d.①③④
()。
13.屬于體驗性學習目標中領悟水平的行為動詞是
d.養成14 下列哪一個屬于認知性學習目標中掌握水平的行為動詞()。
a .知道 b.辨認 c 解釋
d .證明
15 化學教材中紙筆測驗的新變化不包括
()。
a .重視化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應用 c.關心科技發展和科技有關的問題
16 以激勵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是 a .啟發式教學模式
b.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17.各層次教育目標的制定順序應為
b 注重科學探究能力的考寨 d.注重學科間的綜合和滲透 c.引導發現教學模式
d 合作學習模式
()。
a .教育目的一培養目標一課程目標一教學目標 b.教育目的一教學目標一培養目標一課程目標 c.培養目標-+教育目的一課程目標一教學目標 d.教學目標一教育目的一課程目標一培養目標
18 教育部在 2001 年 6 月 8 日正式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課程改革核心理念是()。a 學生的全面發展 a .設計教學目標 a .課程教學計劃 二、簡答題
b 以學生發展為本 b 設計教學媒體 b.課時教學計劃
c.研究性學習((d 素質教育
19.下列不屬于教學設計工作一般步驟的是 20 學段教學設計進行的工作中,要求編制)。)。
c.設計教學策略
d.設計教學模式 d.學期教學計劃
c.課題教學計劃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我們學習化學的工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結構和元素的性質。我們可以根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測其原子結構和性質,也可以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推測它在周期袁中的位置.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有人說“氦的最外層電子數為 2,應該把它放在第ⅱ a 族”,你認為這樣編排元素周期表有何利弊?
2.結合化學教學實踐,論述三序結合的原則在化學教材編寫中“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理論部分的應用.
三、診斷題
某教師在考試中設計了下列試題,部分學生的考試結果如下:
【試題】在反應中,當生成0.5 mol
:時,氧化產物
和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a.6:1
()。c. 1:3
d .1:5
b.5: 1
【考試結果】部分學生按下述恩路解題而錯選答案 由于反應過程中 kci03 得到 6 個電子被還原,而 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或者由—f 反應過程中
選擇 c。┃
6:1.選擇 a ;
得到電子還原為
a或c。
hc1 失去一個電予被氧化,因此,氧
kc1(還原產物),而 hc1 失去電子被氧
1: 3,化為 cl :(氧化產物),根據化學方程式得到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試根據上述解題過程及考試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1.本題正確答案為 ____,解題思路是 ____。
2.分析學生解題錯誤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四、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課堂教學是學科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將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
落實為具體的教學操作行為,是目前制約學科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而教學模式是體現教育
教學思想的一種教學活動操作系統,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中介,是教育教學思想在教學活動流程中的一種簡明概括.
它
是實現特定教學目標的方案和策略,是創設不同教學情境的范型。因此,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給廣大教師以示范,是當前深化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
(摘自畢華林,盧巍?;瘜W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理論思考?;瘜W教育,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構成課堂教學模式的三要素是什么? 2.化學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包括哪幾部分?
3 談談高中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中處理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的關系應注意什么問題?
2000(14): 24-25)
五、教學設計題
化學探究教學的一種模式為: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事實一驗證假設得出結淪一一整合應用。需要探究的問題是:金屬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探究。試設計能體現模式過程[二述 的微型教案。(5 分鐘之內)
標準預測試卷(六)
一、單項選擇題
1、鐵加入氯化鐵、氯化亞鐵、氯化銅混合溶液中,反應后鐵有剩余,則溶液中濃度最大的陽離子是 ()。a . a 硫酸 確的是(b . b 鹽酸)。
c
c 高氯酸
d.()。d.硝酸
2.在冰醋酸中解離程度最大的酸是
3.下列為元素崗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關
r、w、x、y、z 五種元素的敘述中,正
a.常壓下五種元素的單質中 c.w 的氫化物沸點比 d.y 元素的非金屬性比 a 2 一甲基戊烷 二烷
z 單質的沸點最高
r 原子的相同 b.y、z 的陰離子電子層結構都與
x 的氫化物的沸點高
w 元素的非金屬性強
()。
4.下列烷烴沸點最高的是
b .正己烷
c.正庚烷
d .正十
5 同位素示蹤法可用于反應機理的研究,下列反應或轉化中同位素示蹤表示正確的是
()。
6、現有濃度均為
l mol/l 的五種溶液: ④hc1,大小關系正確的是,③,④,⑤ naoh,由水電離出的()。
a ④ >③>① =⑤ >② c.② >①>③ >④ >⑤
b.① =② >③ >④ >⑤ d.④ >③ >① >⑤ >②
7. ph 玻璃電極的響應機理與膜電位的產生是由于 a 氫離子在玻璃膜表面還原而傳遞電子 b 氫離子進人玻璃膜的缺陷而形成雙電層結構
()。
c 氫離子穿透玻璃膜使膜內外氫離子產生濃度差而形成雙電層結構
d 氫離子在玻璃膜表面進行離子交換和擴散而形成雙電層結構 8.下列物質與水作用生成h:的是()。
a.b .
c.d.的溶液后,無明顯變化,當滴加兒滴溴水后,混合液出現 9.向某晶體的水溶液加入含 a .該晶體中一定含有 c.d.被 br2 氧化成 紅色,那么由此得出的下列結論錯誤的是
b.與 scn 不能形成紅色的化合物
()。的氧化性比的氧化性強
10.下列化合物中既能與,反應析出結晶,又能與,顯色的是()。
11、在 1000k 下,反應 a(s)+b(g)一 c(g)的 正確的是().,則下列關系中
12.存教育活動中影響人的發展的基本因素是學校課程,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改革的關鍵、突破口為()。a .課程設計
b .課程編制
c.課程改革
d .課程評價
13.科學方法是理解科學知識,應用和掌握科學知識的橋梁,科學方法的核心,科學知識體系的精髓是()。a .科學思想方法 a .教學問題 a .觀察能力 a .信度
b.料學文化體系
c.科學對象
d.科學過程
14.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是()。
b .教師問題 b 實驗能力
b.效度 15.下列屬于化學教學綜合能力的是
c.升學問題
()。
c.思維能力
d.難度()。
d.課程問題
d.創造能力
16.下列 fh 來表示測量結果正確反映所欲測量的特點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c.區分度 b 知識和能力 c.動機 c.四種
()。
17、課程必須處理好的基本關系包括 a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a .興趣
b.能力
c 內容和形式
d .行為
d 以上三項()。
18.推動、指導、支配化學學習行為的內部力量是化學學習的 19.在化學教學中 ,sts 教育內容的呈現主要形式有()。
a 二種b.三種 d.五種
20.教學語言是教師進行化學教學時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哪一項不是教學語言應具. 有的特點()。a .科學性 二、簡答題
1.以高中化學必修 1“鐵的化合物”為例,對本課內容進行板書設計。
b.邏輯性
c.啟發性
d.人文性
2.談談化學課堂板書設計的類型及設計要求.
三、診斷題
標準狀況下.往 100 ml 0.2 mol/l 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體積的,充分反應后,溶液中有 5 0%的 被氧化。則通入的氯氣的體積是多少?
上面是某學?;瘜W測試中的一道題,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考試中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及原因。
2.對本題給出正確的解答。
四、案例分析題
下面為北京十二中探索“促進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一個教學案例: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本節課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2.探究性作業包括哪幾個基本環節?
3.說明必修化學課堂模塊采用探究學習的必要性。
五.教學設計題
通過“從碳酸飲料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
活動為主題,設計簡要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標準預測試卷(七)
一、單項選擇題
1.石油是一種重要能源,人類正面臨著石油短缺、油價上漲的困難。以下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不當的是()a 用木材作燃料
b.用液氫替代汽油
f()
c.建筑垃圾污染
d .一種光化學污染,溶液的c.開發風能 d.開發地熱能
2.通常所說的“白色污染”是指 a .石灰窯的白色粉塵污染 3 將含有等體積
b .塑料垃圾污染的混合氣體依次通過盛有濃 裝置,充分作用后,最后得到的氣體是()。
4.已知 的溶度積為 5,則其飽和溶液的 ph
為()。
a . 3.65
b.3.95
c.10.05
d . 10.35
5 下列反應能實現的是()。
a .六水合氯化鋁受熱失水得到無水氯化鋁 b.硼酸與氨水發生酸堿中和
c.鋁酸鈉與 nh4c1 反應生成鋁酸銨 d.三氯化鉈與硫化鈉反應生成6.據報道,科學家已經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碳膜片,其厚度只有一根頭發的二十
萬分之一。如圖所示.這種碳膜片狀如蜂巢,是由碳原子構成的六邊形尊元向外延展而成.有關碳膜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 .碳膜片屬于單質
b.碳膜片與 是同一種物質
c.碳膜片屬于人工合成的有機高分子材料
d 碳膜片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物和碳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物不同
7.葡萄糖不具備的性質有()
a .酯化反應
b .銀鏡反應 c.還原反應
d.水解反應
8.在的醋酸中加入少量的后,其變化結果是
()。
①酸性增強,ph 減小
②醋酸的濃度減小
a .①④ b.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9.第二電離能最大的元素所具有的電子層結構是
()。
10.下列有關環境問題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燃煤時加入適量石灰石,可減少廢氣中,的量
b.臭氧的體積分數超過 的空氣有利于人體健康
在 5.6—7.0 之間的降水通常稱為酸雨
d.含磷合成洗滌劑易于被細菌分解,故不會導致水體污染 11.用控制電位法進行電解時,電解完成的標志為()。
a .電解電流達最大值
b 電解電流均為零
c 電解電流達某恒定的最小值
d.工作電極的陰極的電位達最負值或陽極電位達最正值
下列
12.根據化學實驗的實施形式,中學化學實驗可以分為(a .兩大類
a.智力
b 三大類 b.性格
c.四大類
d 氣質()。()。
d 五大類)
13.()是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c 能力
14.教學過程中教學的中心環節是 a .鞏固知識 a.2 個一級主題 c.4 個一級主題
b .領會知識
15 個二級主題 17 個二級主題
()。15.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內容包括
c.檢查知識d.運用知識
b.3 個一級主題 d.5 個一級主題
16 個二級主題 18 個二級主題
16.創新型課堂教學應是
a .營造人人參與的氛嗣,激發學生的靈氣 c.給予人人參與的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17.下列不屬于化學課堂導人功能的是(a .激發學習興趣 18按照(a .探究的任務和性質
b 注重人人參與的過程,張揚學生的個性 d 以上三項都是)。
b.社會導人
c.建立認知沖突
b 探究的環節
d.銜接新舊知識)探究教學可以分為實驗探究、調查探究、討論探究。
d .探究所依托的經驗類型
c.探究活動的形式、途徑和方法
a .成長記錄袋評價 a .教師 二、簡答題
19.()是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常規手段和主要方法。
b 活動表現評價
()。c.內容
c 紙筆考試
d 作業評價
20.課堂教學四要素不包括
b.學生
d .教學評價
1.寫出實驗室常用制備氯氣的方程式及實驗步驟。
2.淡談如何在化學教學中突出化學學科特征,更好的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
三、診斷題
下面是某教師在考試中設計的考試題,部分學生的考試結果如下: 【試題】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的離子方程式如下:
(l)
中 r 元素的化合價是。
(2)r 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
試根據上述考試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1、本題正確答案為。
【考試結果】 60%的學生的答案為(1)r 的化合價為 6-n;(2)r 最外層電子數為
5。,解題思路是。
2、分析學生解題錯誤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四、案例分析題
以下是某教師在組織學生探究金屬鈉的化學性質時所運用的活動記錄表: 【方法導引】
研究物質的性質常常使用分類、比較和實驗等研究方法. 【要求】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景踩崾尽?/p>
1 為了安全,取用鈉的量盡可能少(綠豆大小)2 觀察實驗現象時,與反應容器保持一定距離。3.你想做的實驗需要教師批準后才能動手操作!探究金屬鈉的化學性質的活動記錄表
!必要時給反應容器加蓋玻璃片.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該活動記錄在評價方面具有哪些功能? 2.化學課堂教學評價有哪些類型?
3 說明教學過程中多元化評價方式的使用策略,舉例說明.
五、教學設計題
通過“鐵釘在不同環境下的銹蝕情況” 的活動為主題,設計簡要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標準預測試卷(八)
一、單項選擇題
l、下列關于氣體的制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 .用碳酸鈉粉末可以制備 b、用鐵片和稀 c、加熱分解 d、用
反應制取
時,為加快產生的速率可改用濃
()。
固體,將所得的氣體進行適當處理可獲得
。固體和用,固體制()。
。的裝置完全相同
2.下列實驗能達到預期目的的是
a .向煮沸的b 向乙酸乙酯中加入飽和
溶液中滴加
飽和溶液制備
膠體
溶液,振蕩,分液分離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溶液
c.稱取,用 100 ml 蒸餾水溶解,配制
d.用氫氧化銅粉末檢測尿糖
3.由于碘是鹵素中原子半徑較大的元素,可能呈現金屬性。下列事實能夠說明這個結論的()。
4.下列各組離子一定能在指定環境中大量共存的是 a .在b.在由水電離出的 c.在 ph=l 的溶液中:
()。的溶液中:的溶液中:
d.在 ph =13 的溶液中:
5.向剛切開的馬鈴薯表面滴幾滴碘水。其表面立即顯藍色,說明馬鈴薯中含有()
a 維生素
b 淀粉 c.蛋白質 d.纖維素
()。
6.在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
達到平衡后,擴大容器
體積,關于平衡移動的方向及反應混合物顏色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a .正向,變淺
b .逆向,變深 c.不移動.變淺 d .不移動,不變
7.右圖是兩組物質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過程。下列關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物質x是
b.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
c.是有機物
d.與 x 反應生成和
屬于置換反應
8.可以判斷油脂皂化反應基本完成的現象是 a 反應液使紅色石蕊試紙變成藍色 c 反應后,靜置,反應液分為兩層 a .氣相色譜法
b.毛細管電泳
()。
b.反應液使藍色石蕊試紙變成紅色 d .反應后,靜置,反應液不分層
9.若要檢測一組氨基酸混合物,則需使用的分離技術是
c 液固吸附色譜()。10.下列哪組物質可配制成緩沖溶液
()。
d 液液色譜
11.下列各圖常用來說明甲烷的分子結構.哪一種與其真實存在狀況相差較大 ()
aib.ⅱ a .羅杰斯 a .化學教材 14 1632 年出版的(a .《大教學論》
a .知識的啟蒙 性
c.ⅲ b.布魯納
d.ⅳ c.桑代克()。
12.提出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
d 杜威
13.化學敦學論的研究對象是
b 化學教學實踐 c.化學教師
c.《教育學》
()。
d 化學教學系統)標志著教育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b.《普通教育學》 b.學生的主體性
(d.《新教育大綱》
15 下列不屬于高中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性質的是
c 模塊的選擇性
d 教師的主動性
b 知識、能力與方法 d.學習、探索與實驗 16.化學課程的三維目標是指 a 知識、技能與素養)。
c 化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7 科學方法是理解科學知識,應用和掌握科學知識的橋梁,科學方法的核心,科學知識體系的精髓是()。a 科學思想方法 a .班、課、室 a 設計教學策略 a .提問交流評價 二、簡答題
材料物質的分類(高中化學必修 1)
物質分類是我們工作學習中必須掌握的一種方法,類比.學習分類方法的應用。
b.科學文化體系 b 師、生、課 b 設計教學媒體 b.課堂練習評價
c.科學對象
()。
c.師、生、時
d.科學過程
d.班、課、時 18.班級授課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幾個字概括 19.學習活動組織與評價設計包括 20.下列不屬于即時表現評價的是
()。
c.設計評價方式
()。
c.課堂實驗操作評價
d.以上三項 d 作業評價
本節課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分類進行
回答下列問題:
1、請對本節課內容做一個課堂小結。
2、談談在教學過程中化學課堂小結的類型及要求。
三、診斷題
下面是某教師在考試中設計的考試題,部分學生的考試結果如下: 【試題】 用濃硫酸吸收三氧化硫可以得到,若用 10009 98% 的硫酸充分吸收
三氧化硫后,再進行稀釋,可得到
98%的硫酸的質量是多少千克?(要求詳細過程)
【考試結果】部分同學解答過程如下: 設最后可得 98%的硫酸的質量為
x
試根據上述解題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本題正確解題思路為
2、分析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
四、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輔市場上也隨之出現了琳瑯滿目的針對新課程而編制的同步練習、模擬測試、高考沖刺等學習資料。面對這些讓人眼花綴亂的練習冊,適從,仔細翻看又會發現其中的大多數題目是以往的成題,樣的練習題照搬使用. 顯然會與新課程的評價理念背道而馳。就成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在進行同步作業的命制與選擇時,要關注哪些問題? 2.如何解決新教材使用過程中的教輔習題不配套問題? 3.在同步作業中怎樣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教師開始覺得有些無所
其中仍
只不過改變了先后順序.
不乏偏題、難題和怪題。這樣的復習資料給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覺,如果教師把這
因此,同步作業的命制與選擇
五、教學設計題
材料化學能與熱能(高中化學必修 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
一、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 1.化學反應的本質
化學反應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2.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物質的化學反應與體系的能量變化是同時發生的.
3.決定化學反應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的因素(1)微觀
取決于所有斷鍵吸收的總能量與所有形成新鍵放出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2)宏觀
化學能的變化取決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二、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1.兩條基本的自然定律(1)質量守恒定律(2)能量守恒定律
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量,總能量保持不變。
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2.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通常主要表現為熱量的變化——吸熱或放熱(1)放熱反應:放出熱量的化學反應(2)吸熱反應: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 三、化學能的應用
1.利用熱量進行生活、生產和科研。2.利用熱能使很多化學反應得以發生。根據以上捌料,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怎樣的知識與技能。
2)
2.說明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設計一個包含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片斷。
標準預測試卷(九)
一、單項選擇題
1.人類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氣。下列情況不會造成空氣污染的是
()。
a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大量燃燒化石燃料
b .汽車排放大量的尾氣
d.放鞭炮
2.已知在 100℃的溫度下,水的離子積
。本題涉及的溶液的溫度均為
100℃。下
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的溶液,ph=2
b.的 naoh 溶液,ph=ll
c.的溶液與的 naoh 溶液等體積混合,混合溶液的ph 為
6.溶液顯酸性
d 完全中和 ph=3 的溶液 50 ml,需要 ph=11 的 naoh 溶液 50 ml
3、液體沸騰時數值增加的是 a 蒸氣壓
()。
b.標準摩爾自由能 c.標準摩爾熵變 d.液體質量)。4.能影響水的電離平衡,并使溶液中的的操作是(a .向水中投入一小塊金屬鈉 c.向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
b .將水加熱煮沸
d.向水中加食鹽晶體
()。
5、環己三烯和苯的結構說法正確的是
a .環己三烯和苯環上的丌電子都是離域運動的;
b.苯環上有三個碳一碳雙鍵和單鍵交替連結,可看戚環己三烯; c 環己三烯易加成和氧化,成.易取代:
而苯由于電子云密度分布完全平均化,體系很穩定,難氧化和加
d 苯環的鹵代與烷烴鹵代為同種反應類型 6.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b 苯酚久置于空氣中.因發生氧化而顯粉紅色
氣體 a.苯酚沾到皮膚上,用酒精沖洗
c 苯酚的水溶液不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色
d.在碳酸鈉溶液中加入苯酚晶體,晶體溶解并產生
7.將 強氧化性(通人懸浮著黑色 的熱水中,過一會兒,將發生的情形是(提示:
具有)。
a .懸浮物由黑色變為白色,因為
是一種漂白劑
b.有臭雞蛋氣味的氣體放出
c 有黑色沉淀生成d.懸浮物由黑色變為白色,因為形成了 8.北京奧運會期間對大量盆栽鮮花施用了分子結構如圖,下列關于該分子說法正確的是
s—誘抗素制劑,以保持鮮花盛開。
s—誘抗素的()。
a .含有碳碳雙鍵、羥基、羰基、羧基 c.含有羥基、羰基、羧基、酯基 9 下列實驗依據不能證明一元酸 a 室溫下 nar 溶液的 ph 大于 7 溶液中加入少量
b 含有苯環、羥基、羰基、羧基
d.含有碳碳雙鍵、苯環、羥基、羧基)。
hr 是弱酸的是(b .加熱 nar 溶液時,溶液的 ph 變小
ph 變大 ph 變大 c 稀鹽酸中加入少量 nar 固體,溶解后溶液的nar 固體,溶解后溶液的()。
10.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a 鈉與水反應:
b 氯氣與水反應:
c.氫氧化鋁中和胃酸: d.用 11、溶液腐蝕印刷電路板:
分解的產物是()。
12、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的、表現一個入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相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叫 ()。a .能力
b 氣質
c.性格
d.習慣
新問題特別是突出事件迅速做出判斷,13.教師根據教育實驗中遇到的新情況、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行為稱為
()。c.教育威信
d.教育管理
由線織成網,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果斷加以處
a .教育機智 b 教育創新
14.有些學生在學習中能把知識由點連成線,a .理解水平
b .記憶水平
但其組織
起來的這些知識大多數是書本上現成的知識。這類學生的學習水平處在()。
c.概括水平d 融會貫通水平
15.初中溶解平衡學得不好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強,對化學平衡理解很深,從而促進了溶解平衡的理解,這種遷移現象是 ()。
a .順向遷移 ①學生不愿發現 時太多
a .①②⑤⑥
b .逆向遷移 c.垂直遷移()。
d.水平遷移
16.發現法被限制廣泛使用的原因是
⑥一切知識都不需要發現
②需要大量財力、物力
b.②③④⑤
()。
③教師消耗大量精力
④學生困難大⑤學習費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c.應試教育
d.著名學者的學說
17.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a .素質教育
b.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
18.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區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 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是 a .常規管理 a . 1 分鐘以內
b .民主管理 b.4 秒以內
c平行管理
c.長于 4 秒 19.瞬時記憶保留的時間在()。
()。
d .目標管理
d.長于 5 秒
20.學生的解題能力是由()構成的有機整體。
a .基礎知識和解題能力 c.智力和解題能力 二、簡答題
b.智力和基礎知識
d.基礎知識、智力及解題能力
1.請舉一個化學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案例。
2.請簡要概括一下化學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功能。
三、診斷題 (將 ph=8 和 ph=10 的兩種氫氧化鈉溶液等體積混合,混合后溶液中的)mol/l。
c(h+)最接近于
上面是某學?;瘜W測試中的一道題,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學生可能出現的解題錯誤及原因。
2.本題正確答案為,解題思路為。
四、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高中化學選修模塊中,新增了不少學科知識,其中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屬于應用性模塊. 知識基礎性強,難度相對較低,但也涉及一些原教學大綱中沒有的內容,如維生素的 來源及攝入途徑等: 化學原理、有機化學基礎、物質結構與性質等屬于學術性模塊,更體現化學學科的發展,每個模塊中都包含了一些新增內容。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對于學術性選修模塊教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2.針對“化學反應原理”,應該采用怎樣的教學策略? 3.應該從哪些方面看待選修模塊中新增內容?
五、教學設計題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教學設計。
l .高中化學《化學 1》教材“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原文(略)2.高中化學《化學 1》教材目錄。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簡要分析教材中該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2.寫出本課的化學三維教學目標。
3.發計本節內容關于“氯氣的性質和用途”的教學過程.
標準預測試卷(十)
一、單項選擇題
l .下列化工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反應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用油脂制肥皂
b 用鋁土礦制金屬鋁 c 用氯氣和消石灰制漂白粉
d.用氫氣和氮氣合成氨
2.氮氣是空氣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有科學家根據蒸氣機原理,設計制造出了液氮蒸氣機 從而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其原理的主要依據是()。a . 在空氣中燃燒放熱
b.與
反應放熱
c. 在空氣中約占 78%(體積分數)
d .液氮的沸點為-195.8℃,遠低于常溫
3.1 mol 下列物質生成含氧酸,需要水的物質的量最多的是()。
a.b.c.d.4.能說明醋酸是弱電解質的是
()。
①用濃硫酸和醋酸鈉固體共熱可制得醋酸②醋酸鈉溶液呈堿性③可以用食醋清除熱水瓶內的水垢 ④ ph=2 的醋酸溶液稀釋 1000 倍后 ph 小于 5 a .①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
5.今有三個氧化還原反應:
(l)2fecl3+2kj-2feci2+l+2kci(2)2fecl2+cl_-2fecl3
(3)2kmn04+1 6hcl 一 2kcl+2mnclz+5clz t
+8h/o 若某溶液中有
和
共存,要氡化除去
而不影響 和,可加入的試劑是(d. hc1
6.與亞硝酸反應有黃色油狀物生成的胺可能是()。
a .苯胺
b. n 一甲基苯胺
c.芐胺
7、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光導纖維和石英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b 遺棄的廢舊電池、塑料袋、廢紙、破布都會造成水污染
c、蘇丹紅、谷氨酸鈉(味精)、碳酸氫鈉(小蘇打)、亞硝酸鈉、明礬等都是在食品加工或餐飲業中禁止使用或使用量要嚴加控制的物質
d.納米裝飾材料是一種不會產生甲醛、芳香烴及氡等會造成居室污染的綠色產品
8.合成 最好選用哪種方法())。
9.下列實驗操作中,錯誤的是 b.為防止渾濁,將 c . 測 定 未 知 naoh d.配制 200
()。
5g 食鹽放人燒杯中,再加
a .配制 100g5% 食鹽溶液時,稱量 95ml 水攪拌溶解,固體溶解在稀 hc1 中
溶液濃度時,酸式滴定管需用標準酸液潤洗 的溶液時,將量取的濃
()。
2 ~ 3 次
放入容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
10 下列化合物按 sn1 發生反應,速度最快的是
11.絡合滴定法用 fjdta 洌定 pl)2+ 時,要求 ph 為 5 左右,緩沖溶液可以選擇
()緩沖體系.
b .六次甲基四胺
d.一氯乙酸
12.化學課程中的“課程”是指 a 教學科目 a .教科書
b .教學目的()。
c 教學目的、內容和范圍
d.課程目標
13.學科教學要以 ()為本。
b.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c.人的全面發展()。
d.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14.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我們首先確立起 a 先進的教學觀念
c.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15.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c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過程 a .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b.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學觀念
d 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教學觀念)。
a .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b 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
d .是知識傳授與學生能力發展的過程
(16.新課程改革提倡師生新關系,新課程改革中具有現代師生關系的模式是
c 管理模式()。
d .授受模式
17.現代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包括 ①整體設計與要素設計統一 ④規范性與創造性統一 a 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a .以系統觀點作指導 d.要從實際出發
②靜態設計與動態設計統一
③理性與操作性、可行性統一
⑤最優化與階段性統一
c.①③④⑤
b 科學性原則
d①②③④⑤()。
18.下列哪一項不屬于現代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c.以科學、可靠、先進、合適和完整的教學理念為基礎,遵循教學規律
19.教學的核心目標是()。a 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a .反饋調節功能
b .教學目的b.展示激勵功能
c.預期的學習效果()。
d 培養目標
20.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評價,有以下功能
c.記錄成長功能 d.以上三項
二、簡答題
l、以高中化學必修“氮的循環”為例,對本課內容進行板書設計。
2、結合這個板書設計,談談課堂板書設計的功能。
三、診斷題
在某 100 ml 的混合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質量濃度分別是 a.0.15
b.0.225
c.0.35
0.4 mol/l,o.l moi/l,向該
混合液中加入 1.92 g 銅粉,加熱,待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中銅離子物質量濃度是
()mol/l。
上面是某教師設計的化學測試中的d . 0.45
~一道題,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學生可能出現的解題錯誤及原因。
2.本題正確答案為,解題思路為
四、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概念原理是高中化學課程結構的新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布在各個課程模塊中,其中必修模塊的概念原理教學尤其值得廣大一線教師高度關注。由于課程結構的變化,高中化學必修概念原理教學具有主題覆蓋面較廣、教學要求較淺、與選修模塊成螺旋上升的特點。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簡單介紹化學課程中概念原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
2.怎樣在教學中體現概念原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
3.列舉幾個新課程必修模塊中的概念原理內容.
五、教學設計題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教學設計.
1.高中化學《化學 1》教材“硫和氮的氧化物”原文(略)2.高中化學《化學 1》教材目錄(略)。3.《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
.
“通過實驗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簡要分析教材中該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2.寫出本課的化學三維教學目標。3.說明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及。
4.對本課內容進行板書設計。
標準預測試卷(四】專家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素,其質量數為
185。
1【答案】 d。解析:鉿-185 為新合成的一種核索(原子)2【答案】 a。解析: a 是電解 hc1,其他都是電解水。3【答案】 b。解析: a 項 ,naoh 與
恰好完全反應:,是鉿-180()的一種新的同位,生
成的;與 恰好完全反應生成沉淀:
; b 項,與
。恰好完全反應:
。無沉淀生成; c 項,有剩余; d 項,一定有 完全與
反應生成 沉淀,且 沉淀生成.
4、【答案】 c 5、【答案】 c 6、【答案】 d 7、【答案】 c
8【答案】 c。解析:發生反應:
9.【答案】 b。解析:油畫變暗是因為生成pbs,pbs 與
:反應生成白色的,油
畫重新變亮。
10【答案】 a。解析
與 co 反應,生成黑色沉淀。其他氣體都不能反應或者現象不明
顯。
11【答案】 c。解析:苯環的骨架振動峰值出現在 1600 cm-1 和 1500 cm-1 處;化學干擾是原子吸收光譜分析中的主要干擾: 生物大分子的分離使用凝膠色譜法,液一固分配色譜適用于異構體分離。
12【答案】 a。解析:職業品質是教師素質的核心。
13【答案】 c。解析:講演法這種方法適用于高年級。在課上,教師不僅描述化學事實,而 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論證.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14【答案】 b。解析:科學探究的核心是科學解釋。
15.【答案】 c。解析:化學教材主要包括化學教科書、教師用參考用書、電子教材和音像 教材。
16【答案】 d。解析:我國新一輪課改在學習方式上特別強調和提倡自主學習。
17【答案】 b。解析:經常使用客觀性試題并比重過大,學生會只記憶零碎知識,養成不求甚解習慣。
18【答案】 b。解析:教學難點不一定是教學的重點。
19【答案 lb。解析:題干體現的教學方法足“填鴨式”教學。
0【答案】 b。解析:通過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學實驗對實驗場所和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化學實驗清潔化。二、簡答題
1【答案要點】 [教師 ] 有人打 119 這個電話,意味著有什么事情發生?
[學生 ] 著火了。
[教師 ] 這時,我們首先想到用什么滅火呢? [學生 ]水。
[教師 ] 水能滅火,而今天,我卻要用水來點火,大家相信嗎? [演示實驗 ] 蘸有的脫脂棉與水的反應。
[設問 ] 難道水真的可以用來點火嗎 ?這秘密就在于這種神奇的淡黃色物質了。它到底是什么物質呢?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種再要的鈉的化合物——過氧化鈉. 2【答案要點】化學課堂導人的功能:
(1)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2)建立認知沖突.產生成就動機:(3)實行目標教學,產生任務動機:(4)銜接新舊知識,主動學習新知識。
三、診斷題
l 【答案】 d。解題思路:要配制
500 ml o.l mol/l 的溶液需
0.05 moi 即膽礬:
12.5 g,為 8g,所需溶液為 500 ml,而不是加水的體積為 500 ml,故 a、b、c 都不對。
2、錯誤原因: (l)沒有注意容量瓶的規格和特點。由于容量瓶為容量 一個刻度(標線).因此只能用該儀器配制 該是溶液的體積,而不是加入的水的體積. 四.案例分析題
500 ml,且容量瓶只有
500 ml 的溶液;(2)配制溶液時,所得的體積應
1【答案要點】按照結構主義理論,化學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初中課程目標體系。
2【答案要點】按照結構主義理論,教學過程的實施可必分為如下四分環節:
3【答案要點】(1)體現教與學的統一,改革課題教學的結構。
采用結構主義教學理滄指導教學,可打破傳統教學中的僵化思想. 注重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統一. 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從傳授知識轉變為開發學生智力,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2)提出了教學過程中的生理機制。
從本質上講,教學過程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是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情感、能
力等幾方面進行雙邊活動的動態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在教學前對學生的情境
進而能駕馭課堂
狀態、原有知識結構進行分析,在課堂上了解學生學習時生理機制的變化,教學。結構主義的核心就是構建人的心理結構,結構.
五.教學設計題 【答案要點】
或者說足在學生頭腦中構建化學信息的認知
l 教學內容地位:是理論前的一族元素化合物知識,起銜接作用、鋪墊作用,個別到一
般的歸納作用。
2 學生已經系統的學習了堿金屬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對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 3 教學目標:通過實物展示和學生實驗,得出氯氣的物理性質和化掌性質,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4 教學重點:氯氣的化學性質。
5 指出應用何種教學思想來漫計教學過程,指出何種教學模式、手段、多媒體技術等。
標準預測試卷(五)專家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l 【答案】 b。解析:只有 co 在分子軌道中沒有未成對的電子.
2【答案】 c。解析:有氣體參與,或者生成物沒有固體的反應在設計成原電池時都需要借助輔助電極。
3【答案】 a。解析: b 中方程為 fe+2h,o=fe(oh):+h: t,c 會生成氫氣,d 會生成單質碘.
4【答案】 c。解析: a 一位,b 兩位,d 未知。
5【答案 lc。解析: cu0 不與氧氣反應,co:會被碳酸鈉溶液吸收,質.
d 的過程引入了新雜
6【答案】 d。解析:這些化合物均司通過化合反應制得:
7【答案】c。解析:由題意可得 8【答案】 a。解析
時表示沒有副反應.
10【答案】 c。解析: i1.5 g 鈉和過量的水反應前后的質量差與 后相等,故
12 g 鎂和過量的鹽酸反應前
時,所得溶液的質量相等,因此 a=b。
11【答案】 d。解析:其他的都是親電試劑。
12【答案】 c。解析:化學教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等.
13【答案】 a。解析:體驗性學習目標的水平中領悟水平的行為動詞有:感受、經歷、嘗試、體驗、討論、合作、參觀。
14【答案】 c。解析:認知性學習目標中掌握水平的行為動詞有:理解、解釋、說明、判斷、預期、分類、歸納、概述。
發展和社會問題、注重學科間的綜合和滲透、用. 式.
15【答案】 a。解析:化學教材巾紙筆測驗的新變化是注重科學探究能力的考查、關心科技
重視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突出化學知識的應
┃
17【答案】 a。解析:各層次教育目標的制定順序是教育目的16 【答案】 a。解析:啟發式教學模式是以激勵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模
-培養目標一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18【答案】 b。解析:課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
19【答案】 d。解析:教學設計工作的一般步驟是設計教學爿標、設計教學策略和方法、設 計教、教學媒體、設計鞏固應用和反饋環節、優化. 劃.
┃
t 作中,要求編制學期教學汁
二、簡答題 20【答案】d。解析:學段教學沒計進行的整合局部設計編制整體方案、試驗測評和調整
1【答案要點】利:符合同族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相等的規律等。弊:與同族其它元素性質相差懸殊等。
2【答案要點】依據 _序結合的原則,理論前部分為鹵族元素,采用了由個別到一般,由
個性到共性,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心理發展過程和知識體系; 已經具有了~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體發展。三.診斷題
理論后部分為氧族元素、氮族元素. 采用了一般到個別,共性至個性的演繹方式,符合高一后半學期學生的心理發展,發揮理論論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的能力,有利于個
1【答案】 b。解題思路:由于該反應屬于歸中反應,反應機理為: 子轉化為
(被還原)同樣的 hcl 的 c1 失去一個電子轉化為
中 cl 得到 5 個電
(被氧化),反應中氧化
產物和還原產物均為,臼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等于氧化劑得電子數和還 5:l。原劑失去電子數之比,即
2、錯誤分析:學生解題錯誤的可能原因為未明確反應的實質,解題過程中同種元素發生氧
化還原反應時化合價變化要遵循“只靠近不變叉”的原則即“價態歸中”,列知識的掌握不明確。四.案例分析題
1【答案要點】任何一個完整、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都應該是由理論基礎、教學程序和教 學策略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2【答案要點】化學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主要是指化學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 內在疇系及其邏輯順序.
3【答案要點】高中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中處理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的關系應注意: 之間一起進行交流、合作。
要原理、理論、規律都需要教師講斛。五.教學設計題
【答案要點】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大家回憶金屬在活動性順序表中的位置。
活潑金屬 na 的化學性質.那么你認為
na 與
我們學習了
(1)學生
(2)理科學科在形成學生知識體系、知識結構的過程巾,一些重
(3)在實施新課程教學過程
t{ 一,不同的模塊需要不
同的教學過程。(4)課程改革不應該把原來都否定了。,溶液是否也能發生上述類似的置換反
應呢?
提出假設經過小組討論分析
們就這個問題存在兩種推測.認為
+最后全班同學形成了兩種分歧:能與不能。
na 與
[師 ]現在同學
。溶液能夠發生置換反應的同學,請寫出化
科學、學反應方程式; 如果認為不能,請說明理由并親自實驗檢驗你們各自的假設是否合理、準確,因為只有化學實驗才是最客觀、公正的裁判。
收集資料: 學生分小組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實驗方案,小塊 na 投入
溶液中,觀察反應的現象,并認真記錄。
確定可行后進行實驗: 將一
驗證假設: 提問學生觀察到的實驗現象(①鈉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處浮動,②有氣泡,③發出嘶嘶的聲音,④藍色渾濁。)并問他們觀察到的現象與所寫化學方程式是否吻合。討論、交流、合作,表達各自的看法和見解.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 na 與
溶液不能發生置換反應,而是氧化還原反應。實驗證
明發生了如下的反應
整合應用練習,將一小塊鈉投入氯化鐵溶液中的化學方程式是。
標準預測試卷(六)專家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 c。解析: fe 能與
反應,題中鐵有剩余,則
皆不能大量存
在,放溶液中濃度最大的陽離子應是。
2【答案】 c。解析:以冰醋酸為區分溶劑,高氯酸完全解離。
3【答案】 d。解析: 常壓下 y(s)單質的沸點最高,a 錯; z(br)的陰離子電子層結構與 原子的不同. b 錯: w 的氧化物沸點比 錯。
4.【答案】 d。解析:直鏈烷烴碳的個數越多沸點越高。
5【答案】 b。解析: a、d 項表示的反應機理錯誤; 理: c 項沒有用同位素示蹤法.
r(ar)
c
x 的氫化物的沸點低,困液態氫氣中存在氫鍵,b 項用同位素示蹤法正確表示了反應機
6【答案】 a。解析:酸式鹽溶液中的 h+算是水電離出的,硫酸比鹽酸
ph 低,醋酸是弱酸。
7【答案】 d。解析:玻璃電極的原理是離子交換。8【答案】 d,耀析:只有硅烷與水反應放
h{ 氫氣。
9【答案】 b,解析:溴水能將亞鐵離子氧化為三價鐵離子,即三價鐵離子是溴水氧化亞鐵 離子的產物.所以溴水的氧化能力自然比三價鐵離子強;三價鐵離子與 絡合物,而亞鐵離子不能與 10【答案】 b。解析:烯醇式與 1l【答案】 d。解析: 以
能形成紅色的形成紅色的絡合物.
顯色。
由反應知 w=o,所
12【答案】 c。解析:教育改革的關鍵、突破口為課程改革。13【答案】 a。解析:科學思想方法是科學知識體系的精髓。14【答案】 d。解析:課程問題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15【答案】 d。解析:創造能力屬于化學教學綜合能力。
16【答案】 b。解析:效度是用來表示測量結果正確反映所欲測量的特點和功能的程度。17【答案】 d。解析:課程必須處理好的基本關系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知識和能力、分科和綜合、內容和形式、科學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適應個體發展需要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18【答案】 c。解析:推動、指導、支配化學學習行為的內部力量是化學學習的動機。
19【答案】 b。解析:在化學教學中,sts 教育內容的呈現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設計專門的 sts 教育內容課程,二是設計號門的 sts 教育內容主題,三是與有關的化學知識相結合。
而第三種形式是是目前落實
sts 教育內容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形式.
20【答案】 d。解析:教學語占酌特點包括科學性、啟發性、邏輯性、教育性、趣味性。二.簡答題 1【答案要點】 三鐵的重要化合物 1 鐵的氧化物
副板書
2 鐵的氯氧化物
(2)檢驗: 紅色溶液
2【答案要點】化學課堂板書設計的類型:提綱式、表格式、網絡式、總分式、圖示式: 化學課堂板書設計的要求:計劃性、準確性、簡介性、啟發性、示范性、藝術性。三、診斷題
l、錯誤分析: 由于,根據題意,有 50%的 被氧化,即有 0.02 m1。
i 被氧化.因此通
a 的氯氣的體積為 0.224 l。
導致錯誤的原因是忽略離子還原性強弱。
2-解題思路:由于
還原性比 強,因此,先氧化,再氧化 ;因此溶液中發
生的反應應該是.
先被完全氧化,然后
再被氧化 50%。
所以消耗的氯氣的體積為
四、案例分析題
0.448 l。
1.【答案要點】這節課的主要特點是:創設問題情景,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解決 實際問題; 學生作為探究者通過親身體驗一次較為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法及受到科學思維的訓練.
2【答案要點】探究性作業包括:
得出結論;(3)表達和
交流.
3【答案要點】探究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其科學探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應有助于學生領悟知識和發展能力,動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利學探究。
寓開知識作為基礎的活動、對于必修化學課程模塊來說,為追求酬髦形式而展開的活 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
從而體驗科學的方
(1)選題、提出假設;(2)收集和分析信息,歸納整理并
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樣化與極其有限的教學時數之間的矛盾會更大,五、教學設計題
【答案要點】 本題探究性學習活動方案包含五個步驟:
得出結滄、交流與應用。參考下列方案:
問題的提出: 炎熱的夏天同學們都喜歡喝碳酸飲料,有大量的氣泡產生,你們知道這氣體有怎樣的性質嗎?
這樣,就需要選擇核心內
容進行探究學習,有效使用適合性、適時性和計對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當打開碳酸飲料時,我們司以看到
提出假設:假設: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驗證假設: 打開一瓶汽水,用一個塑料袋罩住汽水瓶口,氣體傾倒到燃著的蠟燭上,觀察實驗現象.
得出結論: 打開一瓶汽水,用一個塑料袋罩住汽水瓶口,氣體傾倒到燃著的蠟燭上,可以看到燃著的蠟燭熄滅了。不支持燃燒.
交流與應用: 由于二氧化碳具有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氣體滅火.
標準預測試卷(七)專家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 a。解析:風能和地熱能屬于一級能源,而且沒打污染性;液氫可以用水來制取,燃燒后生成水可 以循環利用,過程中沒有污染性物質出現;術材屬于化石燃料,燃燒后產生污染性物質,而且術材的循環周期很長.
2【答案】 b。解析: “白色污染”是指由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引起的污 染.
3.【答案 la。解析:發生的一系列反應為.
因此我們可用二氧化碳
收集適量的氣體。再把收集的 收集適量的氣體。再把收集的此實驗說明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電
因而最后得到的氣體為 n0 和。
4.【答案】 d。解析: 設飽和濃度為 c,則知 5【答案】 b。解析: a 得到氧化鋁,6【答案】 a, 解析:碳膜片屬于單質;
故而 ph=10.3
高中化學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 高中化學教資板書設計篇二
酯化反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夠說出酯化反應的概念,理解酯化反應的機理,會寫酯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初步掌握乙酸乙酯的分子結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實驗,逐步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逐步提高對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酯化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機理。
【難點】
乙酸乙酯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及命名,酯化反應的機理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乙醇俗稱酒精,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質,醋酸在化學上稱為乙酸,也是我們廚房里的必備品食醋的成分,那把這兩種物質混到一起,又將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呢?
2、新課教學
教師:大家看講桌上的這些儀器與試劑,我把它們搭好,將乙酸與乙醇放到一起,大家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想想為什么?大家注意觀察試劑的先后順序,并思考原因。
好了,反應完了,大家現在按化學小組來討論一下你們發現了什么現象?并討論原因。
時間到了,誰先來說一下試劑的先后順序,并說明能不能改變試劑的順序?為什么?
生1答:先加入乙醇,邊振蕩邊慢慢加入濃硫酸和乙酸。不能改變試劑的順序,原因是乙醇和濃硫酸混合會放出大量的熱。
教師:回答的很好,這個小組的同學能夠將以前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值得表揚。接下來第二個問題,反應產生了什么現象?
生2答:實驗中生成了有香味的無色透明油狀液體。
教師:這種有香味的無色透明油狀液體叫乙酸乙酯。那酸和醇真的碰撞出了火花,不過呢是在濃硫酸做催化劑,加熱的條件下。還有一種產物是什么呢?大家一起來觀察這個動畫,這是乙酸與乙醇反應的過程。
生答:另一種產物是水。
大家剛從動畫上看到了酸脫掉的是羥基,醇脫掉的是氫。這就是酯化反應的機理。大家在寫化學方程式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把水寫上,很多同學忘記寫水,是在不行大家可以先把水寫上再寫酯,這個酯叫做乙酸乙酯。大家做個小練習:乙酸與正丙醇的反應,甲酸與乙醇的反應。
剛看了一圈,大家都寫得很認真,基本上都寫對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ppt。第一個生成的酯叫乙酸丙酯,第二個叫甲酸乙酯。大家發現命名規律了么?
生答:某酸某酯。
教師:好了,大家都很聰明,思維很活躍啊。這節課我們就講到這里,給大家布置個小任務:
①大家看到裝置的導管末端在液面的什么位置?為什么?
②為什么用飽和碳酸鈉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③寫出異丙酸與異丙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