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和平與戰爭篇一
幾顆導彈劃過夜空,撕破了寧靜,和平的夜。遠方的大地在顫抖,那一陣陣的爆炸聲好像惡魔的奸笑,久久地環繞在伊拉克的上空。
八歲的阿曼達有著一個幸福、平和的家,他的媽媽是一位“白衣天使”,爸爸是一個小工廠的頭頭,他還有一個可愛的妹妹,一切都是那么祥和。直到那一天,戰火打破了應有的平靜。
核--一個本身并不可怕的字眼,但是它與“彈”字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拖著長長的尾巴的殺人魔王,所到之處,一切化為灰燼,夷為平地。
在這次緊鑼密鼓的核查中,并未查出任何殺傷性武器和生化武器。但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戰爭,還是爆發了。
幾番空襲過后,平民大量傷亡。阿曼達的媽媽已經連續幾天沒有回家了。在輪番的攻擊中,阿曼達的爸爸不幸中彈,在醫院里,這對夫婦又相見了。
學校早已停課,阿曼達和妹妹守在空蕩蕩的家里,十分寂寞,于是便走出門去找媽媽。
走上大街,原本十分熱鬧的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毀損的房屋和滿耳的哭泣聲。他和妹妹來到醫院,找到了媽媽,她正穿梭在一個個病床間,幾天不見,媽媽瘦了一大圈。在她的病房里住滿了受傷的人,在離他最近的一個病床上,一個叔叔正對著攝像機說著什么,忽然,攝像機轉向了阿曼達,他突然想哭,阿曼達看了看受傷的叔叔,又看了看深不可測的鏡頭,突然哭出聲來。
最后,媽媽把他倆送回了家,囑咐他照顧妹妹,接著又返回了醫院。
當天晚上,阿曼達站在窗前,眺望著媽媽所在的方向,他想媽媽,妹妹也是。突然,他發現一顆流星快速向自己飛來,他閉上眼睛,許了一個愿望: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
和平與戰爭篇二
江西省南昌縣蓮塘一中美術組曾萃娟
(一)教材分析:
關于戰爭與和平主題的美術作品,在古今中外的美術史中極為豐富,其表現的內涵與傳遞的信息也相當深厚,是個容量很大的課題,可拓展的空間也可以很開闊。根據課時、學生的學情,這里對本課的定位,旨在作個引子,導引學生課后再繼續探討與拓展。其切入點是以幾幅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剖析美術這種獨特的方式表現出的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思路:
這節課教學主要是內容:通過對若干件美術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使學生對戰爭有更為全面的認識,能夠從不同層面上看待戰爭,并了解戰爭與美術的關系。圍繞著這個主題而展開。先播放一段音樂作品為導入,通過分組討論,每組選一代表進行講解作品。教師不斷地引導和補充。第三部分主要是欣賞有關和平的作品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最后自己設計創作關于戰爭與和平的作品,進一步加深對美術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即教學設計的“定位”與教學效果的“到位”,作為教師,如何定位自己的一堂課或一個單元或一個主題內容的教學很重要。同時,達成效果的預測和反思效果的到位也很重要。
面對戰爭與和平這個主題內容課,我要以什么樣的內容和形式在短短的一個課時突破問題,然后又要拓展這個龐大的空間,給學生留有余地,激發他們對這個話題的興趣,并能自覺拓展該課題,將課題的內容與內涵延伸到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是我考慮得比較多的問題。
(五)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通過欣賞系列戰爭題材的作品,感受畫家愛國、愛和平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家園、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六)教學重點和難點:
美術作品是如何反映戰爭與和平主題的?這種主題性的美術作品,美術大師們想向我們傳遞什么?(以剖析戰爭主題的作品為主)
(七)教學準備:
教具:有關“戰爭與和平”主題的藝術作品 教學用課件
(八)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課前播放音樂作品“松花江上”。(情境與氛圍)
這首歌傳遞給我們的是什么樣的心理感受?(提示:在音樂課堂中學生已賞析過該作品。)
小結:這首歌給人以悲傷、悲憤的心理感受,它曾激起無數中華兒女對殘酷戰爭的回憶,并引領人們為保家衛國、捍衛和平而奮起直追!這種如此強的藝術感染力是音樂傳遞給我們的。這是音樂作品中反映戰爭的經典名曲,那么,在美術作品中,大師們又是怎樣表達這一主題的呢?(板書課題)
二、作品欣賞與重點講解:
2、組織討論由每組選出的解說員,結合課后搜集的材料具體的進行解說。教師將在每位解說員講完后進行總結和連接。并評出最佳解說員。
附:根據古羅馬歷史故事改編。但是羅馬城邦和鄰近的伊達拉里城邦交惡,結果決定動武。但是他們似乎并不想大動干戈,因為戰爭會給雙方極大的災難,兩敗俱傷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于是雙方商定各選代表上場教練,誰最后贏,誰的城邦就算勝利。在羅馬城邦,荷拉斯家族選出三兄弟去應戰,對方也排除了三兄弟。值得注意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姐妹已經許配給了對方的兄弟,一面是親兄弟,一面是未婚夫,現在為了城邦的利益要拼個你死我活,她們內心又怎么能平靜。決斗的結果是荷拉斯兄弟犧牲了兩個,但最后一個終于打敗了對手,為羅馬贏得了勝利。
教師補充:組織思考交流在畫面中你感受到怎樣的場面?
總結:達維特沒有描繪雙方械斗的場面,而是選擇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戰前的情景。畫面上,荷拉斯的父親把三把寶劍交付給三兄弟。三兄弟相互扶持,伸手在接受寶劍時莊嚴宣誓:“不成功,寧死亡!”他們的動作威武有力,神情大義凜然。為了城邦的利益,拋棄個人家庭的情感,這種悲壯犧牲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在父親的身后,三兄弟的母親俯身安撫孫兒們,而三兄弟的姐妹,則痛苦地相互依靠,欲哭無淚。
1、你對該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新奇的視覺刺激與強烈的心靈震撼;)
2、作者在這幅作品中想傳遞什么信息?(戰爭來臨前帶給人們的極度恐懼心理;)
3、作者傳遞信息的目的是什么?(對法西斯戰爭的控訴;)
這幅作品,表達了達利對戰爭的有力控訴,把戰爭來臨前帶給人類恐懼與痛苦的心理感受傳達得很充分,是控訴罪惡戰爭的杰作。1937年,達利的這種預感得到了不幸的證實。
教師補充:作品的構圖、形、色上分析作品的造型特征:a、構圖滿、大,主體形象撲面而來,營造有一種緊張、恐懼、痛苦的視覺感受;b、造型上是拆散的人體及事物,高度 2 寫實的描繪,表現出一種可怕的真實;c、色彩上,客觀呈現,加強逼真的視覺感受,進一步拉近與觀者的距離。
達利把人性最強的厭惡感投射在對內戰的絕望上,畫面上沒有一絲戰爭相關事物,只有心理上的感受與之相符,其作品中的形象內容在現實中沒有辦法看到,在很多人夢境中也沒有,但是他把它畫出來了。而這就是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達利的表現特征。
作品描繪拿破侖統治下的西班牙人民奮起反抗但慘遭屠殺的歷史事件。畫面描繪的是西班牙宮廷后山的一角,夜空體現了黑暗中的馬德里,地上的燈光代表了黎明前的黑暗。士兵的猥瑣和人民的憤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以極大的憤慨和控訴的激情,表現法國拿破侖侵略者在夜晚對赤手空拳的西班牙人民的屠殺暴行,歌頌西班牙人民對侵略者的反抗。
教師補充:畫家用怎樣的藝術表現手法達到動人心魄的效果的?
戈雅(1746-1828)是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西班牙最具影響的藝術大師。他以極其多產而又風格多變的創作影響了后來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以及象征主義和表現主義藝術。戈雅對燈光的獨到運用,用低光源,讓人產生不寒而栗的情感,反映出拿破侖鎮壓的殘酷。
教師講解[畫面故事]:1625年西班牙軍隊進攻荷蘭要塞布雷達,由于雙方軍力懸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納薩烏斯基向西班牙軍團司令斯賓諾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鑰匙。這只是西班牙占領軍的一次戰役勝利,并沒有挽救它最終失敗的命運,更沒有阻擋荷蘭人的獨立。畫家對這件創作任務并不樂意,因為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過10年,荷蘭人早就收復了要塞,沒有炫耀的意義。但是國王之命,宮廷畫家不能不從,另一方面斯賓諾拉司令官是畫家的朋友和主顧,最后畫家不得不畫。
作為歷史畫必須遵從歷史的真實再現,畫中主要歷史人物必須是真實的,但繪畫是藝術,必然體現畫家的政治和思想傾向以及藝術觀念。我們從畫中可以看到畫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場上,運用人道主義來表現這一歷史事件的。從畫面上看,一場激烈的交戰剛剛結束,背景空間開闊,大氣浮動,彌漫著戰火硝煙;前景敵對雙方分列兩邊,雙方司令長官達成協議,結束戰爭。畫家顯然站在勝利者一邊,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軍士,標槍林立威嚴整齊;而荷蘭軍松散零亂無序,像一群烏合之眾,形成勝敗對比。西軍司令斯賓諾拉和荷軍首領納薩烏斯基雖然握手言歡,但在形象塑造上,勝利者居高臨下、寬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嚴;失敗者雖舉首向上,但并沒有乞求而喪失勇敢者的剛毅。這種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別正表現了畫家站在西班牙國家立場的思想傾向。畫中西班牙軍隊人強馬壯,而荷蘭軍人卻漫不經心。但 3 畫家沒有丑化失敗者的形象,荷蘭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個性,使交戰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畫家“化干戈為玉帛”,有意地掩蓋了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將一場侵略戰爭處理為和平休戰的場面。
請同學們欣賞畢加索的《和平鴿》
《我的愿望》招貼作品
用兒童的角度反思戰爭
人們不希望戰爭,人們一直在祈禱和平。在藝術當中,我們一直寄托著這種良好的愿望。
三、課堂內容小結:
通過對反映戰爭與和平主題的美術作品的欣賞,我們知道,每一個美術家對戰爭的理解,關注點和著眼點不一樣,他在美術創作作品中對事物的表現方法和處理手段就不一樣。
我們再來看看反映戰爭與和平主題的其他美術作品(出示其他反映戰爭與和平主題的美術作品)。在這些美術作品中,美術家們又表現了怎樣的視角和觀點?希望今天的課能作為一個很好的引子,導引同學們課后再繼續探討與拓展。
歷史上曾經爆發過無數戰爭,即使在現實社會中,仍有戰爭在遙遠的地方進行,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時期,但是戰爭畢竟是人類經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正確地理解戰爭與和平,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的素質。在文學、電影、音樂、美術以及其他藝術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品,它們都以其獨具的表現手段,從不同角度、以不同觀點詮釋這個主題,傳達著深刻的內涵,既有對戰爭的控訴,也有對戰爭的深刻反思,更有對和平的呼喚!
四、課后作業(情感的表達)
1、立意:確立想要表達的主題
素材: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國國都——南京淪陷,屠城
30萬。南京這座歷數千年的古城,幾經更宕,飽受戰火摧殘,但異族侵入屠城只此一次,是為國恥。
作品:出示中國旅美畫家李自健的油畫——《南京大屠殺》。這是一幅讓所有中國人永遠過目不忘的油畫,它展現了1937年日軍在南京屠城的暴行。
資料:令人慘不忍睹的血腥場面——整幅畫面幾乎全部讓倒臥血泊中的人物充滿,橫七豎八的尸體堆成一座山丘。在畫的底線部位,我們能看見被血染紅的土地,土地上有死者的頭顱和被砍下的手。畫面的上端,尸體堆上爬著一個僥幸存活的小男孩,他在死去的母親身旁嘶聲啼哭;畫面右側,一位僧人從尸體里抱出一位死去的老人;畫面左側,兩個日本軍面對如山的尸體,用白手絹擦著帶血的屠刀。整幅油畫由“屠”、“生”、“佛”三聯構成,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滾滾的長江。這幅畫真實的反映了南京大屠殺的慘狀,藝術效果十分到位。軍刀的寒光,嬰兒的泣訴和滾滾的大江,娓娓道來了這一段慘痛的歷史。這幅油畫在海外巡展時曾引起巨大轟動,觀者無不默默佇立,淚流滿面。在這幅作品中,畫家用極為真實的筆調刻畫了南京大屠殺這一真實歷史事件,是一幅典型的具像表現作品。這幅作品映射著人性的善惡,承載著歷史的注解,它蘊含的力量遠遠超出了一件油畫作品的審美,顯示出巨大的現實警示意義。不僅僅畢加索可以用畫筆控訴戰爭,呼喚和平,我們 4 同學同樣可以做到,課后,我們就來學習一種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招貼畫。
2、構思:根據主題,進行構思設計
可畫草圖,也可以是文字方案,可合作討論,也可以獨立思考。不僅如果讓你用美術的語言來表現這一主題,你會以怎樣的立場和觀點、以怎樣的構圖處理和以怎樣的形象塑造來表達?接下來,我們以我們民族最為觸目驚心的歷史慘案南京大屠殺為素材,創作一幅美術作品。
3、在構思設計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描繪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對戰爭與和平這個主題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設計制作一張呼喚和平、反對戰爭的招貼畫。(在學生表達自己構思的過程中,教師可積極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討論和進一步完善這一主題創作。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氣氛。)
(九)收獲與反思:
藝術教材中藝術與情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如何讓學生理解、感受戰爭題材特有的繪畫語言和他作品中蘊涵的情感和思想,并運用學習到的藝術技能創造性的表達學生自己的思想,教學方法十分重要。我在教學時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因此我采用分組布置學生課前的搜集材料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好習慣。在視頻觀摩教學過程中采用觀察對比法、分組討論法等方式,體現學生的體驗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學習過程。
和平與戰爭篇三
和平是至今國際上最關注的問題,巴以沖突就是最好的例子。反對戰爭維護和平是聯合國提出來的,古言曰:寧為太平犬,不為亂離人。這充分反映了人們對戰爭的恐懼。
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講述的就是那血腥般的殺戮,無論是國外還是國人都熱愛和平,反對戰爭,自從和平鴿嘴上銜橄欖枝的時候,那時大地恢復了平靜,一切終歸太平。
但是隨著人類貪欲的產生,想要去統治這個社會,從此就有了動物與人類的殺戮,最后人類成為了萬物的統治者,但是這場戰爭從未停止過,這場戰爭為此讓人類付出慘痛的代價。生態失衡,溫室效應。
戰爭讓人類心靈扭曲,記得最深的一次是911事件,那次的一聲爆炸聲讓多少家庭在此支離破碎,曾經在老人膝前嬉戲的孩童,再也享受不了快樂的童年,留下老人撕心裂肺的痛;答應下班后給女兒買生日蛋糕過生日的父親恐怕再也見不到女兒天真的笑臉;原本答應下班后陪女友燭光晚餐的人再也享受不到愛情的甜蜜。
自從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燒殺搶奪,是曾經被世界公認的萬園之園毀于一旦,徒增人們的無限遺憾,戰爭使經濟倒退,據統計德國自二戰以來,過去的經濟強國從而發生了經濟下跌,經濟危機就是很好的見證,使工業癱瘓,直到1948年才緩沖回來。
作為愛好和平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反對戰爭維護和平。
和平與戰爭篇四
戰爭使國家衰亡,戰爭使無數人無家可歸,戰爭讓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讓無數的父母忍受著失去孩子的悲痛;讓億萬婦女變成寡婦。可想而知,戰爭是全人類不愿看到的。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創傷。回首往事,中國人民飽受了太多的戰爭之苦。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期間,有多少美麗的家園被吹毀;多少無辜百姓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提起南京大屠殺,每一個中國人都刻骨銘心。在這場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中,中國軍民被集提射殺、火焚和活埋。全市房屋大部份被燒毀,整個南京城尸骨遍地,令人發指。
為了爭取和平,制止戰爭,許多善良的人奮斗了一生,有的還獻出了生命。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華大夫為了反對日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把生命獻給了中國的解放事業。為了和平的事業,他們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的抗日戰場,用他們精湛的醫術,拯救了一個個中國戰士的生命。
可見的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反映了絕大多數的愿望。我過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和平的環境,世界的進步和發展也需要和平的環境。中國的少年兒童是熱愛和平的,我們要為增進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和平與戰爭篇五
觀《一九三七南京記憶》有感
學校:舞陽縣第一實驗小學 班級:五
(一)班 姓名:孫藝源 輔導教師:朱曉云
觀《一九三七南京記憶》有感
昨天,我看了大型紀錄片《一九三七南京記憶》,看完之后,我感到無比的憤怒和對日本右翼軍國主義的無限痛恨。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美國華僑職業作家張純如為了把日軍在南京的種種暴行公諸于世,翻看查找了許多資料,并采訪了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終于編出了《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使日本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現在西方世人面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軍攻破南京城,開始了長達四十天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日本鬼子在城內見人就殺,甚至開膛破肚,就連在國際安全區的中國人也被抓出來用機關槍射死,還舉行殺人比賽。這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真是罪大惡極!
而到了現在,日本國內的一些右翼軍國分子竟公開宣傳南京大屠殺是其所謂的“南京事件”,死傷者不過幾十人,還修改歷史教科書,企圖使新一代日本青年淡化歷史,遺忘歷史真相,使其成為軍國主義的炮灰。
在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帶領之下的右翼國會,竟然要解禁集體自衛權,修改《和平憲法》。更為可惡的是,這些日本政要還參拜供奉著二戰期間十三位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并且多次供奉貢品。公開挑起釣魚島爭端,無視中國主權,建造航空母艦,多次進行奪島練習,欲使其自衛隊改編成國防軍,日方的這一系列小動作都是針對中國的,中國對這種行為表示嚴正抗議。
如今,中華民族已經站起來了,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連日本都打不過的“東亞病夫”了,雄踞在亞洲的東方巨龍發出了它的第一聲令世界顫抖的龍吟!在科技發達的中國的今天,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不忘國恥。讓那三十萬在數字牌內禁錮的靈魂得到安息,決不讓向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慘案發生!
回顧歷史,血的教訓。只有民族振興、國家富強,我們的國家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位,才能讓戰爭遠離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們不做戰爭的發起者,我們愛好和平,追逐和平。但我們更明白只有我們自身足夠強大,和平才能真正降臨。
讓我們共同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攜起手來,為實現民族復興、強國之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