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茶的周記 炒茶的文章篇一
一回到家,我就下決心將這件事做好給他們看。
我到二爹家,要他教我怎么炒茶。二爹說:“我說你做吧。”他就指點我該怎么做。他先要我打開鼓風機的開關,將茶鍋燒熱。過了一會,二爹在茶鍋邊上用手試了試,說“可以了”,就讓我擦上茶油,這是用來防止烤焦的,跟油差不多。我就倒了茶油也滿像一回事似的做了起來,心想:“這也太簡單了,就這么不停地按下去,抬起來,抖兩下,有什么好學的?”
可過了不久,我的手就燙得不行了,因為鍋太熱了,手按下去,真像在鐵扳上烤一樣,就哪是炒茶,這是炒手呢。我的手被茶鍋的邊燙了好幾下,手都紅了。我的決心一下子垮了,我有放棄的思想,我覺得自己好可憐哦。雖然我燙得不行,但茶葉還不領情,二爹說我第一鍋茶因為火太大,炒焦了。
第二鍋,我吸取教訓,這回用小火烤,我偷偷地關小了火。不料,炒好后,二爹又說這茶葉紅了,因為時間炒得太長的緣故。
唉,我是屢敗屢“戰”,一直“戰”到了第六鍋。終于挑不出什么毛病來了,我也算大功告成―――學會了炒茶葉了。可這是付出了代價的:看我那可憐的小手都起了泡了。平時,我只知道大人們在那里輕松地炒茶,心不在焉似的,好像很輕松,今天看來,他們可是真的苦了。
茶的周記 炒茶的文章篇二
茶,有悠遠的香,有醇厚的味。對于茶只有細細地、慢慢地品,才能發現其中無窮的滋味。
爺爺愛喝茶,從我有知開始,就天天見到爺爺捧著杯子,坐在木椅上,蠻有勁頭地邊喝邊點頭,我忍不住饞,邊跑上前去問爺爺:“爺爺,我……我能喝一口嗎?”“當然可以!”爺爺爽快的答應著,又一邊把杯子遞給我,我為了解饞,“咕嚕嚕”地喝了幾口,沒什么感覺,只是有種澀澀的感覺,(味道實在不咋的)爺爺邊笑邊指正我:“哪有你那么喝茶的?要慢慢喝,去品嘗那醇香,,知道嗎?”“哦。”
雖然品了茶,但我還不知足,過了幾天,奶奶(對爺爺)說:“老太公,明天我要去摘茶葉。”“我也去!反正明天我也不讀書!”我接過奶奶的話(搶過爺爺的話),爭著說了出來奶奶說。
第二天,我和奶奶(早早地起床,做好一切準備),興致勃勃地來到采茶地,奶奶快手快腳地干著。我卻有點不耐煩了。坐在一旁觀察葉子——淡淡的綠色,脈絡分明,靠近鼻子聞一聞,一股清新自然的味道,我陶醉在這茶的世界中,睡著了……
奶奶拎著滿滿一袋茶葉找到我,(哼著小調兒)終于回家了,一進家門,只見爺爺早已準備好了笪、火爐、大鍋,他見到奶奶就激動,一把“搶過”茶葉帶,挑出好茶葉放在笪中,然后戴上厚手套,開始炒茶,只見爺爺把茶葉在鍋的內壁上回了一圈又一圈,直到茶葉變了色。
爺爺的愛茶之心感染了我。茶那悠遠的香,那醇厚的味,讓我品到采到也炒到,也只有細細地、慢慢地品,才能發現其中的內涵。
茶的周記 炒茶的文章篇三
“茶為國飲,杭為茶都。”杭州龍井舉世聞名,紅遍全球。可是,我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杭州孩子,還不知道龍井茶是怎么制作的呢!
今天,在少年宮上完興趣班我們去西湖邊溜達。走過“湖畔居”門口,見有一位老爺爺在炒茶。我就停下腳步,站在旁邊看。看著看著,我突發奇想:“爸爸曾經要求我,每天至少要與1位陌生人說話,這樣可慢慢提高我的交際能力。自從參加‘牛通社小’兩年多來,還沒有采訪過任何人。”我吸了一口氣,鼓起勇氣,向老爺爺提出第一個問題:“老爺爺,這個鍋子燙不燙呀?”老爺爺看了看我,和藹地說:“當然燙嘍,剛開始炒時,溫度有200℃呢!”“那你的手不燙嗎?”我又問。“當然燙啦,”老爺爺回答,“只是我的手是放在茶葉上的,茶葉是隔熱的。我炒茶時,一般不與別人說話,要十分小心,否則,不但手會被燙傷,而且茶葉會被炒焦。手工炒茶是用手來感知溫度的,憑經驗炒出的茶是最香的,我炒茶已經有半個世紀了。”
提了幾個問題后,我覺得自己的膽量大起來了。問題也像決口的黃河源源不斷。我又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老爺爺,我看到別的茶葉都是卷起來的,唯獨龍井茶與眾不同,是扁平的?”老爺爺說:“龍井茶炒的時候,方法與別的不同。龍井茶炒的時候是用手壓的,這一步叫殺青。手壓的目的是把龍井茶壓扁平,定型。但手壓的力量是有講究的,壓重了,茶葉會黃掉,壓輕了,茶葉壓不平。在壓的同時,還得把茶葉拿起來抖散,使熱量不至于太高,影響茶葉的顏色。殺青后的茶葉涼一下,再炒一次這叫灰青,這樣的茶葉以便儲藏和保存。”
老爺爺還告訴我,采龍井茶也有標準的,明前茶是一芽一葉,普通茶是一芽兩葉,這樣的茶葉不但色清味甘而且泡在杯里好似一朵朵小花在浮動形狀美觀。
老爺爺還教我怎么“抖”,我學著老爺爺的動作,抓起一把茶葉,輕輕地抖動茶葉,把茶葉在空中慢慢地抖散到鍋里去。我還和老爺爺合了影。
今天我不僅學到了有關炒茶的知識,而且還第一次大膽地與陌生人交談,真是受益匪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