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壓歲錢的用處篇一
1、本課的教學設計創造性、開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不可替代的優勢,有效運用了課前收集資料、課中交流匯報和課后運用知識的多種學習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闊空間。課前我分小組給學生分配任務。學生分別從學號、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和其他編碼四個方面收集整理相關的資料。課堂匯報氣氛活躍,學生學到了許多與編碼有關的知識,感受到知識的趣味性和無限性。
2、教學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通過上網、走訪、咨詢、調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許多編碼的知識。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編碼,例如:圖書編碼、商品編碼、運動員號碼牌、門牌號碼、銀聯卡、積分卡等等。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學習,還了解到不同的編碼表示的含義。例如,郵政編碼的六位數就代表著四級含義:前兩位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三位表示郵區代號;第四位數表示市(縣)的編碼;最后兩位代表郵件投遞局所。電話號碼由區號和號碼組成。這些編碼都是廣泛存在于生活、為學生所熟悉而常被忽略的“數學”一下子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數字與編碼”這一看似很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有趣。
3、本節課注重理解與運用。在學生了解、掌握了生活中一些編碼的知識之后,我進一步引導他們歸納編碼的好處以及編碼時要注意的問題,讓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為自己編個號碼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本課的一大特色,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字編碼知識給自己編號,學生得出了形式多樣的身份號碼。讓學生親身感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協作中互補,感受到合作交流學習的重要,使學生用積極的情感來學習數學。
上完這節課,我感覺自己的進步很大,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的教學理念在逐漸更新,重新認識了“教”與“學”的關系。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讓我感到遺憾的地方,還需要學習。人文科學啟迪智慧,自然科學揭示真理。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現代信息時代也就是數字時代,用數字編碼是起點,要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還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探索與創新。
壓歲錢的用處篇二
防震的目的是為了吸收振動,也就是指通過人為措施解除地震危害,防止地震發生,而不是地震發生后的救助,那么防震材料有什么用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防震材料的用處,希望有所幫助!
防震材料吸收沖擊能量的特性,就是當包裝商品在運輸、裝卸過程中受到外力沖擊時,能把外來的沖擊力衰減到不使商品受到破壞的程度的性質。當商品把防震材料壓縮到一定程度時,由于防震材料的彈性和“黏性”,減少了商品落下時的能量,也就是材料吸收了沖擊能量。預計外來沖擊力較小時,對應產生的加速度較小,則以能產生較大形變的.軟材料為宜;而在外來沖擊力可能較大時,則以較硬的材料為宜。因此,能量吸收性適宜的包裝材料并不是指對能量的吸收力大小,而是指吸收同等大小沖擊力的能力較強。
在運輸過程中,不同運輸工具的振動頻率與被包裝物的固有頻率接近時,就要發生共振。共振將使商品受到破壞,所以,緩沖包裝材料必須具有能將共振衰減的黏性,不會因為共振而把振動的振幅增大。
防震材料應有高回彈能力(即復原性)。當包裝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時會產生變形,當外力取消時,能恢復或基本恢復原形,并且再受外力作用時還具有變形能力,這種能恢復原來形狀的能力叫復原性。碎塊狀或屑狀的無定形緩沖材料,由于碎塊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因此復原性很小,當受到沖擊后會產生永久變形,不適于用在要求較高的防震包裝中,但可用于一次落下的防震包裝中,如空投等。
包裝材料與被包裝商品一樣都要受溫濕度的影響。作為防震材料,應在一定的溫濕度范圍內保持防震特性,在包裝材料的溫濕度范圍內,對沖擊和振動的吸收性、復原性等緩沖性能隨環境溫濕度的變化越小越好。
吸濕性大的包裝材料有兩種危害:
一是降低材料本身的防震性能;
二是引起所包裝的金屬制品生銹和非金屬制品的變形變質。紙是吸濕性較強的材料、連續發泡的泡沫塑料也易吸水,因此二者都不宜用來包裝金屬制品。非連續發泡的泡沫塑料不易吸水,適用于金屬商品的包裝。
從化學性質看,防震材料的水溶出物的ph應在6~8之間,與被包裝物品直接接觸時的ph最好是7(中性),否則在潮濕條件下易造成被包裝物腐蝕。
壓歲錢的用處篇三
拿到這個課題,記得去年曾經教過,但不記得如何教的了,也不想從博客中找出來看,只想自己重新整理思路,來將這節語言課上好。
依稀記得去年學這首兒歌的時候,孩子們對“喀嚓喀”這個象聲詞總說不好,有的說“喀嚓嚓”有的說“喀喀喀”,這給掌握兒歌真意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何減掉這一麻煩呢?課前我想到一個不讓孩子在這里糾纏的策略,就是寫出文字,讓孩子們區別并準確地說出這三個字。孩子們真的說得非常好,他們認識第一個和第三個,我認識第二個,這樣我們一起就說出了這三個字,因此,成功解決了這個麻煩,今天沒浪費掉任何時間。
接著引導孩子們猜出這是什么聲音,孩子們很快猜出這是剪刀的聲音,因為課前老師已通知孩子們帶剪刀,陳老師也向大五班老師借了不少剪刀。
很自然地問孩子:“你們會用剪刀剪什么東西呢?”請了少數孩子說了之后收住了(因為這個話題沒有難度),既然孩子們說出了他們的本領,我當然也要展示一下了,我說:“我也會剪東西呢,你來聽”,于是,我將兒歌完整了說了一遍。因為孩子們很好奇老師會剪什么,所以他們聽得非常認真,當我問起:“我剪了什么?”的時候,孩子們紛紛舉起了手,第一個孩子說出我剪出了大西瓜、小青蛙、一朵花,很驚奇地說:“呀,你太厲害了,把我剪的東西都說出來了。”(這樣的賞識使得孩子們很有成就感,激發起了其他孩子表達的欲望)然后我再問:“那我剪的東西給誰了呢?我怎么說的'?”于是,孩子們慢慢回憶兒歌內容,一段一段回憶,有時是一個孩子獨立完成,有時是大家幫一個孩子完成,雖然最后一段句式有些變化,但在幾個孩子的努力下還是一字不拉地說出來了,很喜歡、很享受孩子們這樣的狀態,于是,我睜大眼睛:“呀,你們一下子把我剪的東西都說出來了啊,能再說一遍給我聽嗎?”“能”!孩子們很順利地將兒歌完整地講了一遍。
孩子們還有更多的詩要編,但課堂時間已經超過了十分鐘,不得不讓他們下課之后再編。
呵呵,這樣的穿越很有意思,這樣的交流很有成就感,孩子們讓我由“不知道”變得“知道了”,他們很有成就感,他們知道了我又很有成就感。哈哈,似乎在說繞口令,快樂地記下這些文字,有些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