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水資源工作匯報材料篇一
下面,將我縣漢江水資源保護工作情況簡要匯報如下,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基本縣情
..地處秦巴山區漢水流域,...。境內資源豐富,是全國的高富硒區,瓦板巖儲量約60億立方米,毒重石為目前探明的國內最大礦床,境內流域面積大于5平方公里的河流共104條,多年平均總水量162億立方米,水能可開發利用量23.4萬千瓦。漢江流經我縣漢王、金川、煥古、城關、洞河五鄉鎮,縣境內流長70余公里,水域面積3.2萬畝,漢江最大支流任河流經6個鄉鎮,縣境內流長56.9公里,縣境內漢江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二級標準。..文化底蘊深厚,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突破發展為主題,全力打造富硒茶、民歌兩大品牌,大力推進特色產業、基礎設施、經濟總量三大突破,奮力建設富硒食品、水電能源、礦產開發、民俗旅游四大產業群體,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五項建設,著力構建富裕文明和諧新..,經濟社會取得突破發展。2008年底,全縣國民生生產總值達20億元,工業總產值5.8億元,財政總收入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67萬元,城鎮居民可
-1閉,全縣共關閉小廠小礦20家,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減少了環境污染。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累計投入環保治理資金800余萬元,先后完成了湘貴錳業等3家企業的環保設施建設,對22家礦山企業尾礦庫進行了治理。對重點排污企業(單位)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實行持證排放并依法征收排污費,邀請市環境監測站對湘貴錳業、康洪繭絲、紅碟化工、浙陜水泥4家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進行監測,全縣工業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加大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擠出資金建設了縣城垃圾填埋場、垃圾中轉站,購置了垃圾清運車輛,對縣城垃圾實行袋裝化處理、定點投放、定時清運、集中處理,由于高速路建設用地,去年,又投資1500萬元,在距縣城8公里處的城關鎮楠木村新建了垃圾填埋場;對漢江沿線鄉鎮集鎮規劃了垃圾堆放點,對垃圾實行集中堆放,并積極爭取項目加快集鎮垃圾堆放場建設,基本解決了城鎮垃圾直排漢江的問題。為解決縣城污水直排漢江的問題,2007年,投資200余萬元,對縣城排污管網進行了改造,實行雨污分流;積極做好縣城污水處理廠建設規劃、可研等前期工作,積極向上匯報爭取,努力加快城市污水處理進程。同時,切實加強城市建設規劃管理,嚴格控制漢江沿岸建房,禁止在漢江沿線341高程以下建房,有效控制了對漢江的生活污染。三是加大環境監管和執法力度。嚴把環境影響評價關,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新
-3生態修復3115公頃,新建儲水池194口,新修堰渠4.4千米,疏溪固堤5千米,新建沼汽池106口,有效改善了全縣的生態環境和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認真執行《陜西省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保護條例》,制定了《..集中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投資5萬元完成了縣城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并對一級保護區內100多畝土地實施了退耕還林,投資20余萬元完成了縣城供水凈化工程,達到了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無污染企業,二級保護區內污染企業穩定達標排放。制定了集鎮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實施方案,完成了25個鄉鎮集中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工作。四是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按照低山茶葉、中山蘑芋、高山木本藥材的立體農業模式,加快綠色產業建設。大力推廣運用農業科學技術,引導農民規范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池,推進農村圈廁改造,有效降低了農村面源污染。
4、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科學編制了河流流域規劃和水能資源開發規劃,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擴大招商引資,加大水資源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目前,全縣共有建成和在建電站27座,總裝機容量8.6萬千瓦,其中:已建成電站16座,裝機容量4.7萬千瓦,在建電站11座,裝機容量3.1萬千瓦,主要分布在任河、汝河、渚河、八道河等流域。水電能源已成為
-5水質而不懈努力!
水資源工作匯報材料篇二
水資源管理工作考察匯報材料
赴外地學習水資源管理工作考察報告
為學習和了解外地水資源管理先進經驗,并結合市委部署的繼續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xx年9月18日至23日,由xxx帶隊,xxx及各區縣負責人參加的一行14人赴銀川、沈陽、西寧學習考察,重點考察了寧夏自治區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工作,與寧夏水利廳進行了工作座談。此次考察學習,雖然時間短、行程緊,但很有針對性。通過實地學習,參觀考察,大家大開眼界,深受啟發,同時也增加了新的思想壓力,激發了新的工作動力。
一、寧夏水資源基本情況
寧夏地勢南高北低,三面為沙漠包圍,國土面積 萬平方公里,全區國地面積全部屬于黃河流域,黃河干流橫貫北部,流程397公里。中部有清水河、苦水河等黃河一級支流,南部有涇河、葫蘆河、祖厲河等二級支流。
寧夏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89毫米,年蒸發量1250毫米,平均干旱指數達。當地地表水資源量 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 億立方米,扣除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資源量 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 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 億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與地表水不重復的資源量 億立方米,加上國家分配的黃河水指標可耗用40億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總量 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696
立方米。
按自然地理分為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北部引黃灌區面積占25%,當地水資源總量 億立方米;中部干旱區面積占42%,當地水資源總量 億立方米;南部山區面積占33%,當地水資源總量 億立方米。引黃灌區由于引黃灌溉便利,用水總量占全區的90%以上。中部干旱帶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嚴重,人均占有當地可利用水量僅51立方米,資源型、水質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
二、主要做法
(一)領導重視、法規健全
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工作為優化環境、促進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從法律法規上保障管理力度。面對水資源的枯竭,自治區相繼出臺了《自治區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和印發了《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制定了《關于加強我區河流及湖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同時加大了水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在出臺的《寧夏節約用水條例》的基礎上,制定了《寧夏濕地保護條例》、《愛伊河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銀川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工作意見》、《銀川市城市供水節水管理條例》、《銀川市水資源管理條例》、《銀川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條例》。為了合理優化配置水資源,減少地下水開采,銀川市通過建設
黃河水廠,利用黃河水替代工業企業自備井地下水,實現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自去年以來,銀川市對城鎮飲用水源地保護范圍打樁界定,設立了水源地保護警示牌。
(二)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并重
一是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支持社會經濟發展。完成了《自治區水資源綜合規劃》9項專題報告,開展了《地下水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城市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完成了《寧夏經濟生態系統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寧夏地表水功能區劃》等報告。
二是加強水源地保護和建設。自治區政府十分重視城鄉飲水安全問題,積極加強水資源地保護和建設,并把開展以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作為10件為民辦實事之首,進行了一些系列保障飲水安全專項活動。提出了保護措施,要求在xx年底前取締了城市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所有工業企業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排污口,xx年底前關閉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所有污染源排污口。組織人員普查登記了全區195個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理“關口”前移。目前全區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質基本符合標準。本著“優化優用”的原則,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用水秩序,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利用現有水利工程體系,實施多水源聯合調度和優化調度,保證城鄉供水水量和水質,在地下水超采地區,不準開采地下水。
三是加大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從xx年開展《中華環保世紀行——寧夏行動》以來,積極配合自治區人大專項行動,形成了區、市、縣三級聯查行動,水利、環保、監察、經委等多部門聯合行動工作機制。銀川市實施了清潔能源行動計劃,石嘴山市實施了碧水藍天工程,吳忠市大力整治造紙廢水,固原市加快治理馬鈴薯淀粉加工廢水,中衛市積極推進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xx年全區cod排放量為 萬噸,比上年削減 %。
四是實施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提高雨洪水資源利用率。以提高防洪能力,提高水資源效率及城市品位為主要目標,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整治靚化了唐徠渠穿銀川市城區段。通過建設艾依河(青銅峽河西總排干)實施防洪及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使防洪工程、排水工程與濕地保護系統聯用,地表水綜合利用與地下水有效補償相結合,實現洪水、溝水、濕地資源化,變害為利,既變污染排水為清污分離,又有效利用了城市排水及雨洪水資源,恢復了湖泊濕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
五是健全取水許可制度,完善水資源論證制度。在全區范圍內實施了取水許可制度,至xx年底,全區發放取水許可證1100多戶。
xx年8月1日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實施辦法》。對20多個重點建設項目進行了
水資源論證,新上項目水資源論證達到100%。
六是強化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監測。寧夏水環境監測部門于xx年6月4日深夜進行了寧夏水環境歷史上的第一次突發水污染事件處置和暴雨洪水測報應急綜合演練。演練單位反應迅速、上報信息及時、數據準確,為今后實戰中,做到為領導決策和相關部門及時提供信息,降低水污染危害和損失打下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七是建立預警機制。建立了突發性水污染月報制度和快速反應應急機制,頒布了《自治區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試行),制定了《寧夏重大水污染事件應急調查處理決定》,大大提高了處理寧夏重大污染事件快速反應能力。
(三)節約用水管理發展快
1、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啟動試點建設。自治區專門成立了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完成了《寧夏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確定節水型社會試點期的建設目標和內容。先期開展了綜合試點工作,一是啟動了靈武市、平羅縣兩個縣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二是首府銀川市開展了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活動;三是啟動了中衛市、海源縣和靈武市三個節水型灌區示范區建設;四是啟動了銀川市城市水資源實時監測與管理系統;五是初步完成了三個水權轉換試點項目。
2、以水權轉換為突破口,建立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
按照黃委會批復的《寧夏黃河水權轉換總體規劃》,一是制定了《寧夏黃河水權轉換實施意見》、《寧夏黃河水權轉換實施細則》和《寧夏水權轉換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制度;二是將初始水權指標按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大部門分配至各縣市和灌區;三是加快試點項目節水工程建設,完成黃委會批復的三個水權轉換試點項目,合同資金 億元,并建成寧東供水工程向馬蓮臺、靈州電廠和甲醇項目提供,有力支持了寧東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四是開展了水權轉換相關配套技術政策和專題研究,提高水權轉換的科技含量;五是初步形成了“農業綜合節水—水權有償轉換—工業高效用水”的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
3、加大污水處理廠建設力度,提高非常規水利用率。截至xx年,建成和正在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15座,基本覆蓋沿黃各市縣,設計總處理能力 萬噸/日,全區綜合污水處理能力、集污管道總長、污水處理問量,xx年底比xx年分別增長 %、%、%。污水處理率達到 %,減少了污水直接排放黃河,使得黃河水質逐年好轉,大武口電廠“上大壓小”項目利用污水處理廠中水替代了原地下水源,有效保護節約了地下水資源。
4、改革水價和水費收取制度,促進各行各業節約用水。深化農村水費改革試點工作,實行“三位一體”的水管體制,“三費合一”的水價機制和“一費開票到戶、一票收費到戶”的水費收繳方式,自流灌區成立協會860家,注冊率85%。xx年調整引黃自流灌區水價,農業用水由試點前的每立方米 分提高到 分,企事業用水水價整體標準比試點前提高了3-5倍,為每立方米2元,其中水資源費每立方米 元,水資源費征收率達到90%以上;銀川市、石嘴山市推行了居民階梯式水價和非居民用水的超定額加價政策,特殊行業超定額每立方米達到 元,有效地促進了各行業節約用水。
5、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促進田間節水。采取“以獎代補”政策,每年財政拿出近xx萬元資金,調動全區開展聲勢浩大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了灌排設施整治、中低產田改選、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水土保持生態治理、設施農業供水工程建設和高效節水補灌等八大重點建設項目。
6、推進水務一體化管理,完善節水型社會體制保障。全區共成立了17個水務局,5個地級市全部成立了水務局;相繼成立寧東、太陽山、寧西水務公司,積極推進城市、工業和農業的供水管理體制改革,石嘴山市初步實現了工業、農業和生活統一供水,并實行供水、用水和排水的一體化管理;加快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在3個水管單位開展了改革試點。
7、健全節水科技支撐,推進自主創新。開展了《寧夏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制度設計與專題研究》、《寧夏水權轉
換價格體系研究》、《水權轉換項目區節水監測分析》、《中石油寧夏石化分公司工業綜合節水示范》及《全區工業用水與節水研究》、《寧夏城鎮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資源化研究》等節水型社會建設課題研究。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共同成立“寧夏節水型社會建設研究中心”,為我區節水型社會建設與試點提供系統的科技支撐。
三、幾點啟示和想法
學習借鑒外地的經驗,關鍵是要把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做法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實踐中去,轉變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以與時俱進的思維方式、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不斷創新的工作方法、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努力開創我市水資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在思想認識上,要轉變觀念,按照市委“專業、認真、務實”的總體要求,不斷加強水資源管理工作,科學調度、優化利用、合理開采、節流與開源并重、依法行政做好水資源管理工作,保障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加大科技投入,繼續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
積極開展各項水資源項目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對水資源管理工作重點投入,為科學研究、優化調度、現代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做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性、完善性、永續利用性的工作,做好水資源開發、保護,濕地利用,城市環境綠化的長遠發展規劃。
(三)管理和保護并重,加強部門聯合執法機制
我市水資源狀況不容樂觀,主要存在的威脅是水質型缺水和資源型缺水,資源型水資源的補給是我市被動性接受的,難以操控,今后的水資源潛力重點應放在城市節水和防止水質型缺水方面。怎樣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生態綠化工作,是水利及環保、城建、綠化、環衛等部門的共同責任,應共同做好我市經濟發展、生態綠化、資源和人文建設、城市規劃聯合協調執法機制,其中水資源管理重點做好水資源論證和節約用水工作。
(四)建立水污染應急機制,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加快建立市、區縣及重點水源的突發性水污染報告制度和快速反應應急機制,出臺我市“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制定我市“重大水污染事件應急調查處理決定”,進一步提高處理水污染事件的應急快速反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