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接連不斷的選擇和抉擇,我們需要深入總結我們的選擇依據。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困惑范文,希望能幫助大家解決一些人生難題和困擾。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一
在非洲原野上,有一種十分勇敢的小動物叫做蜜獾。它是一種兇殘而好斗的動物,不像別的掠食動物一樣撕咬敵人的頭部,而是直接攻擊敵人的腹股溝。它最愛鉆進蜂巢的深處,尋找美味的蜂蜜。但是頗為遺憾的是,蜜獾發現蜂巢的本領相當拙劣。
當地有一種極受居民歡迎的灰色小鳥,它比麻雀稍微大一些。由于它們非常善于發現蜂巢,被人們稱為向蜜鳥。向蜜鳥最感興趣的食物,則是組成蜂房的蜂蠟和野蜂幼蟲。但是,向蜜鳥的力氣非常小,它們根本不可能將蜂巢弄碎。
基于各自的需要,向蜜鳥與蜜獾這一對飛禽走獸便取長補短,相互依賴起來。每當一只向蜜鳥發現一個蜂巢時,它便發出刺耳的尖叫,同時在林間穿飛。一旦飛行中的向蜜鳥發現蜜獾,它就落下去啄蜜獾的頭,于是蜜獾開始追趕向蜜鳥。就這樣,向蜜鳥把蜜獾引到蜂巢前,它棲在樹枝上靜觀蜜獾搗毀蜂巢,很快,蜜獾喝足了蜂蜜,吃夠了蜂卵揚長而去。這時蜂群因家園被毀壞而四下逃逸,向蜜鳥就飛下樹枝來,不慌不忙地享用被蜜獾咬碎的蜂房蠟和野蜂幼蟲。
無獨有偶,牧蟻和蚜蟲也是這樣的一對相互合作、生死相依的組合。因為蚜蟲的排泄物(稱為蜜露)含有氨基酸和糖分,這種成分能夠刺激牧蟻的味蕾。當牧蟻饑餓時,它就會用觸角去拍打蚜蟲的背部,促使蚜蟲分泌蜜露。
在有些時候,牧蟻還會用樹葉和小樹枝精心地為蚜蟲搭一個漂亮的小巢,每晚將蚜蟲集中在小巢內,甚至在遷移之時,牧蟻也會帶上蚜蟲一起啟程。牧蟻還常常扮演蚜蟲的保護神,一旦發現有其他昆蟲侵犯蚜蟲,牧蟻就會對來犯者群起而攻之。
玉米地里的牧蟻甚至還會在秋天到來的時候,將玉米上的蚜蟲卵收集起來,藏在地下的蟻穴中,使之冬天不被寒冷的天氣凍死。當來年春回大地時,牧蟻就會將蚜蟲卵取出讓其孵化,孵化后的新蚜蟲又可以為牧蟻提供新鮮的蜜露了。
面對強大的自然,面對殘酷的世界,個體的力量畢竟孤單有限。這就要我們像向蜜鳥與蜜獾、牧蟻和蚜蟲一樣,用一雙慧眼,找到利益互惠的合作者。你死我活的競爭是一種低級競爭,是一種惡性的競爭。良性的、可持續的競爭就是合作。合作是競爭的最高境界,結局是美妙的雙贏。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二
1、其身,不序;它的身體不直,雖然使不直線。
2、君子的德風,小人的德草,草上的風,都會彎曲。
3、漢服見羞,拔劍而起,不足為勇。
4、你要出去如同赴大筵席,使眾民如同獻大祭。
5、沒有遠見,一個人注定會在事后遇到麻煩。
6、今天的孝道,就是能養,至于狗和馬,都能養,不尊重,何樂而不為呢?
7、多聽,選擇好的,然后追隨它;多見識,多了解。
8、只有女人和小人也難相處,近則是冒犯,遠則是怨恨。
9、歲月老了冷,才知松柏凋零后也。
10、君子不重,不衛,學問不扎實。
11、君子以德為先,小人以土為先。君子帶著懲罰,小人帶著利益。
12、顏色是很困難的。當一個門徒用食物和酒招待他的時候,人們會認為他孝順嗎?
13、三個朋友:朋友要有朋友,朋友要有朋友。
14、因為政治上的美德,比如北方,在它的位置,和星星一樣。
15、紳士就是人。盧沒有先生,斯特恩斯。
16、鳥獸不能同群,我不與誰同群?天下無難事,只怕有難。
17、一個建立在千道法則基礎上的國家相信尊重,熱愛約束,給予人民時間。
18、以政治為導向,以德為氣,以民為恥。以德為貴,以禮為氣,以恥為貴。
19、不同的沒有共同的目標,沒有共同的事業去合作,也來自于它的意志。
20、德行雖薄而地位受人尊重,智慧雖小但求大,力量雖小但責任重大,很少有低人一等的。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三
看見的,熄滅了,消失的,記住了。我站在海角天涯,看見土壤萌芽,等待曇花再開,把芬芳留給年華。
有人說,這就是人生的境界——就是不斷擁有和尋覓的過程。
曾經有個圓,在旅途的過程中不小心從山上摔了下來,只剩下了半圓。于是它又站起來,向前爬去,尋找自己丟失的另一半。在一路尋尋覓覓的過程中,這只聰明的圓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春天的花草是那么的生機勃勃。夏天的菊花是那么的可愛紛芳,秋天的落葉紛紛揚揚飄下,也別有一番風味,還有那銀妝素裹的冬天,也是如此妖嬈。在一路的尋尋覓覓之后,半圓又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圓,而且也欣賞到了沿途的美景。
在尋尋覓覓中學會擁有、欣賞、享受,這是一種智慧,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曾經,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他找來了十幾個差不多十歲的孩子,把他們放進一片桃林里,讓他們沿著路一路向前走去,要在樹林里找到一顆最好、最大的桃子,但前提是:不能走回頭路。后來,孩子們從林子里出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摘了一個桃子,教授問道:“你們認為你們所摘的桃子是最大最好的嗎?”孩子們不約而同的搖頭答道:“不是!”教授問其中的一個孩子,“你為什么不摘最大最好的呢?”孩子回答道:“我剛開始一路走來的時候發現越往前的桃子越大,在中點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很大很好的,本來想摘的,卻又想著前面或許有更好的吧!哪知一路走來,再沒看到比那更好的了,無奈就隨手摘了一個。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只是一路匆匆忙忙向前尋尋覓覓,到了終點才發現自己的行囊里一無所有,本來擁有的東西卻也失去了。
泰戈爾曾說過:生命本來就是一段行走的過程,生命的原本目的,在于尋覓途中的美景,然后在尋尋覓覓中學會欣賞、學會擁有、學會珍藏。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四
人生有多少次的迷茫,卻又有多少次我們選擇了重新站起,又走在了這條人生路上。我們一路彷徨,卻也一路擁有著。倘若人生有五,無非便是行走在路上,追逐著夢想,看到著希望,拼搏著奮斗,享受著快樂,最后讓心就浪跡天涯吧。
一路上,我們拼命探索著光明,我們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在路上拼命跌倒,卻也在路上努力拼搏著,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站了起來,卻也經歷過在路上被別人冷嘲熱諷,也經歷過在路上被他人碾壓被他人超越的挫敗感。但我們卻仍是自己感動著自己,仍是自己努力做著我們自己,仍是一路上默默前行,也仍是一路上自己拼命忍受著寂寞和孤獨。我們看著別人置身于璀璨星河,于是我們更努力,我們也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可以置身其中。我們回頭望向我們走過的路,很驕傲,卻也明白,我們還要承擔很多很多,我么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我們行走著,為的不就是我們最初的夢想嗎?也不知是哪個夜晚,我們夢見了群星璀璨,也夢見了遙遠星河,于是心中突然閃出一道光,我們拼命抓住那道光,拼命想要去闖,卻也一次又一次的發現,很難,很苦,卻也很值得。我們去追尋著,一路奔跑著,不怕摔倒也不怕傷痛,我們就只想要成為我們心中理想的自己,我們也就只想將自己看不到的明天進行到底。
但我們追逐著,卻可以在突然之間看到一絲星光,看到一絲黎明的曙光,那是屬于我們夢想的希望。因為有夢想存在,所以世間萬物都在發光,也因為有夢想,所以才使得世間萬物都能頑強于世間,于是,我們突然醒悟,為什么我們不去努力的摘尋天上的那顆明星?為什么它一定不會屬于我們?努力再努力,就一切皆有可能了。
有了夢想,我們用畢生為之奮斗,夢想不止,奮斗不息。于是我們在明天又很感謝于昨天的奮斗,奮斗后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同樣也是,當一個人不去奮斗,就再也得不到想要的回憶,一生的記憶都變得蒼白。
于是,我們有了夢想,也去努力追逐,最終卻也終于是歷經寒冬,熬來了春暖花開,于是我們開始嘴角有了微笑,也開始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終是風雨過后,彩虹盡顯。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五
3、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謀而后動。——楊子。
4、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自己的渺小。——約翰·保羅。
5、當為天下養身,不當天下惜身。——陳宏謀。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
7、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加華麗。——培根。
8、精神不運則愈,血脈不運則病。——陸九淵。
9、沒有健康,便沒有生活上真正的快樂。——盧棱。
10、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赫拉克里特。
11、君子處事也,甘惡衣粗食,甘艱苦勞動,斯可以無失矣。——顏元。
12、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呂坤。
13、一個人如果是真正的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雪萊。
16、修養的花兒在寂靜中開過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結實。——冰心。
17、反躬自省和沉思默想只會充實我們的頭腦。——巴爾扎克。
18、有學問而無道德,如一惡漢有道德而無學問,如一鄙夫。——羅斯福。
19、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
20、掩飾一個缺點,結果會暴露另一個缺點。——伊索。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六
十年打工經人生,十年老板鑄精英,十年當官榮三代,十年商海造富翁。人只要挺起脊梁,邁開雙腿,走上自立的路軌,就是一座傲然的豐碑。
人人都有理想。短的叫念頭,長的叫志向,壞的叫野心,好的叫愿望。只要不甘于現實平庸,努力奮斗便會改變人生方向。
弱者依賴命運,勇者創造命運;庸者靜觀命運,智者改變命運。命運不是等待,而是把握,命運不是天意,而是人為。與其讓生命生銹,不如讓生命發光。
乳名是父母取的,惡名是自己惹的,肉體的形象是父母制造,精神的形象是自己塑造。生命在父母,命運在自己。
清清楚楚看昨天,扎扎實實抓今天,高高興興看明天。向昨天要經驗,向明天要動力,向今天要成果。記住昨天,思索明天,善待今天。
跌倒的時候,要能認識障礙,勇敢站起;失意的時候,要能自我檢討,再次出發;困難的時候,要能冷靜分析,尋找突破;彷徨的時候,要能看清目標,不變方向。
人間沒有永恒的黑夜,世界沒有永恒的冬天。不論什么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論什么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人生要養成四個好習慣:準時、正確、恒心、迅速。缺了準時,光陰就被浪費;沒了正確,會錯誤百出;少了恒心,無法獲得成功;沒有迅速,往往錯失良機。
與其讓別人羨慕你是貴族的后代,不如讓別人羨慕你是貴族祖先。要過與眾不同的生活,就要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人這一輩子要么是別人的楷模,要么是別人的借鑒。
舞臺上要盡情表演,賽場上要盡力拼搏,工作中要任勞任怨,事業上要盡職盡責。今天的困苦為了明天的享樂,今天的抗爭為了明天的收獲。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七
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認為人只有兩種境界:一種是做人,另一種是做神。
從小長輩就為我們灌輸一種思想:想要學會做事,先要學會做人。而到底具體怎樣做人,沒有誰可以為我們解釋清楚。長大一點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們在做事中學會了怎樣做人。
我想童年時代大概就是馮友蘭說的第一種境界――自然境界。那個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限定,不知從何而來要到哪兒去,當然我們也不會考慮這些東西,只是“按計劃行事。”這是做人之前的階段。因為每個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慢慢產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在上學之前無憂無慮,上學之后感到了約束,漸漸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或許是四十分鐘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許是放學回家后令人煩惱的家庭作業……于是高年級的小學生開始了一連串的為什么,直到大人告訴他們是為了將來,他們才去俯首思考將來是什么,才去為約束的童年找個繼續的理由。山區貧窮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恰恰羨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聽講的四十分鐘,回家后還有可以做的作業。有了他們與“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們的對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華,才開啟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個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對于他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的,由此看來,我們小時候被送去上學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達到的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人性的本來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損人的,而多數損人的事都是利己的,這使我們在學做人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衡量自己與他人的利益或損失,而當我們實在不能明確誰是誰非時,當然會私心一點,做出利己的舉動。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奪權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種真實的體現。除非他的私心膨脹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環節就是道德境界了,從自身修養開始,從一句“你好”“謝謝”開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說的“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道德是一根標桿,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會繞著標桿走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多,即使我們已經夠講道德了,卻也避免不了一時的過失。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看上去是最講“禮”的了,而人們往往不能把講“禮”與自身的責任和義務聯系起來,如果我們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種責任和義務,那么上升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難事了。
做人或許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吧,我不認為最后一種境界屬于做人的范疇。所謂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脫于人性的,能達到這種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從古至今,總有被壓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脫俗,而這僅僅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我們已經從細胞研究到了宇宙,卻還是不能為所欲為,從人成為神。這種境界只能成為人們一個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類是高級動物,大腦的潛力、思維的深邃不可預料。長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難事,而要學會做人就更是難上加難,想要從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極其難了。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認為和尚或隱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視為“空”,他還是不能把飯看“空”,把衣看“空”,還是不能超脫出做人的范圍。
做神只是個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習的,所以歸根結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八
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二、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三、尾生抱柱,至死方休。
四、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
五、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
六、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七、吾身也有涯,而知無涯。
八、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
九、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十、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十一、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十二、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
十三、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十四、獨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十五、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十六、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
十七、隨意漂流,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道去向何方;無拘無束,游于無窮。我又知道什么。
十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十九、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二十、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二十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二十二、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二十三、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煦以濕,曷若相忘于江湖。
二十四、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
二十五、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二十六、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
二十七、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無用之用。
二十八、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
二十九、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
三十、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三十一、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而不虛。
三十二、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三十三、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三十四、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三十五、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三十六、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十七、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三十八、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只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也。
三十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四十、今日適越而昔來。
四十一、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是謂誠忘。
四十二、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四十三、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四十四、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四十五、無有所將,無有所迎。
四十六、薪盡火傳,不知其盡。
四十七、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
四十八、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
四十九、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
五十、一氣之變,所適萬形。
五十一、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五十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五十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五十四、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五十五、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
五十六、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五十七、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
五十八、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五十九、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
六十、同類相比,同聲相應,固天理也。
六十一、蓋之如天,容之如地。
六十二、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六十三、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
六十四、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六十五、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六十六、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六十七、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圖也。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九
散文家周國平先生說過:“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北宋大文豪蘇軾,早年因為家庭環境影響,立下了治世經邦的出世思想,他參加科舉考試,追求功名。然而在遭遇了“烏臺詩案”之后,他被貶謫到黃州,開始了對自身的反省。他發現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便是才華外露,想用詩文來轟動社會。而官場,也不過是一個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惡染成一色的大醬缸,他不屑與其同流合污。他極其誠懇地自我剖析,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漸漸回歸了安寧祥和的狀態,道出一句:“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這是一種安靜的豐富,又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他們傲視世間的虛名浮利,保有靈魂的高潔,盡享人世間的種種快樂。
同是現代人,林清玄卻品出了不同的滋味——清歡,“清歡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它對生活無求,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在路邊看石頭,在林間聽鳥鳴,品味一壺清茶,欣賞一輪皓月,這些都能在他心中泛起美的波紋,蕩開圈圈漣漪。這也是一種豐富的安靜,一種內在的淡定,無關乎物質,只追求心靈的愉悅。
維克多·雨果如此描述了人心靈的面積:“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而當我們也擁有了內在精神的豐腴,我們的心靈也會像這般的寬廣闊朗。
莊子把對人生境界的修煉總結為兩個字:心齋,也即對心魂的齋戒。要筆直地面對自己,反躬內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一絲一毫異己的成分。于是有一天,我們懂得了史鐵生此話的意義:“現在我看虛空中也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此時,我們便擁有豐富的安靜了,也正如王國維所認為的人生最高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十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蘇軾的兼濟天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理想王國,“體悟自我,識人知世,兼濟天下”是每個人的夢想。每個人都會懷揣著夢想去塑造人生的境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體味自己,去認識人生的初步境界與價值。站在歷史的河岸,我在求索的河川里,驚醒地看到,這里既有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羈,也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迷茫與失落;既有李樂薇式的閑適高雅的人生探索,也有魯迅的一夜白頭般的苦思冥想。人們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人格定位、人生目標,體悟自我---人生的宏圖從此鋪開,人生的境界由此升華。
孔子曰:“吾七十六方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識人知世,放寬眼界,心懷他人。西北的朔風吹開泛黃的歷史畫卷,這里有陶淵明面對黑暗官場的毅然轉身;有范蠡面對“福貴不能與共”的暗然神傷;既有梁啟超的“吾國之責任則全在我少年”,也有周恩來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偉人們旋轉于時俗之上,苦心求索著民族振興之路,詰問著人生的價值取向。邁上識人知世的階梯,確定人生軌跡沿續的方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達則兼濟天下”,人生最大的舞臺是整個人類的事業。孟子不拘于獨善己身,親自游說諸候,力圖創造一個“仁”的社會;陸游不顧多病之軀仍然尋求報國之路;杜甫不懼一己之寒而欲大庇天下之寒士。先哲們走出世俗的羈伴,在人生遭遇中無法施展拳腳的時候,仍然以兼濟天下為懷,這里一種什么樣的境界?這又會是怎樣一種情懷?問語山川,扣問蒼穹,每一個善于思考的人會不得而知。
看世事滄海桑田,品人生多樣境界。體悟自我,故能深思探索;識人知世,故能友愛他人;兼濟天下,故能成青史之芳名。
人生便是從“小我”走向“大我”,由平凡上升為高尚的過程。閑庭落花風自掃,執壺問道亦相宜。品人生就如品酒,需要慢慢體味,慢慢熏陶。坐看庭前花開花落,遙觀天上云卷云舒,人生的境界自然為之高遠。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十一
得我所應得,棄我所不必得,以所得善吾身,以不必得明吾心,知足者方可常樂也。
人生在世,不必說以后將踏足的社會,就目前而言,存在著許多令我們心動的事物。這些華麗的誘惑震顫著我們的內心世界,取與舍的矛盾時時沖上腦波。我們是真得想得到,那些近乎不勞而獲的美或許足以沖破我們人生的底線,然而天上不會掉餡餅,天底下更沒有免費的午餐,當我們取得“掉下來”的好處時。令我們有所失的事也在暗暗發生。得我所應得,貴在一種理性的心理。
欽佩孟子,他是智者,將取舍之道參透得淋漓盡致。“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他亦能將所得之物加之于身,善其身心。人之所以高貴是因為其人生價值的完美體現,然而,取得之后,我們也要刻意地將其用之于身,以實現我們所得之物的真正價值。
取舍的境界還在于懂得放手,懂得舍棄。我們一定會經歷某個時間,這個時間里,我們取舍難辨,守住還是放棄,這是一個問題。當生活把我們拋進一口深井,此時唯有去掉纏于身上的金銀飾物——金錢、名利、聲望——才可緣壁爬上,我們會選擇什么,答案或許因人而異。然而結果是肯定的,選擇生存,就必須拋棄那些于己不會太有利的東西。懂得放手,懂得舍棄,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亦是一種明示內心,升華靈魂的靈丹妙藥。
其實很羨慕陶淵明,他為自己的人生做了取舍,拋棄了聲望與俸祿,選擇歸隱田園,從此“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放棄了富貴卻得到一生清閑與安然。生命固然可貴,是我們每個人所緊緊抓住的,然而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為生死做了理性的取舍,名垂千古。
知足者常樂。理性取舍的最高境界,安然守住自己的靈魂,讓所得之物真正有效于我們平凡的人生,讓其絢麗多彩;舍棄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以豁達的心境面對生活。
學會取得,懂得取得,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十二
馮友蘭?xml:namespaceprefix=o/。
作者認為,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別,有四個等級,中國哲學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務,在于提升此種境界,中國哲學對于未來人類的進步可能有所貢獻。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淺出,要達到真正理解,需要隨處發問,深入探究。
課文練習。
練習。
一閱讀課文,探討下列問題。
1.作者所說的人生境界是根據什么來劃分的?用自己的話說說四種境界的內涵。
2.作者認為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這種任務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二研讀下列語句,思考問題。
1.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聯系全文看,作者所說的“覺解”是什么意思?禪宗所說的“覺”有什么特定的含義?)。
2.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造。(“是人現在就是的人”一句是什么意思?“后兩者是精神的創造”又是什么意思?)。
3.所以中國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你怎樣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
三你認為作者的見解有沒有道理?你的看法如何?哪些地方你深表贊同7哪些地方你有所質疑?聯系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寫一則讀書心得筆記,不少于300字。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十三
前不久,我赴上海黃浦區蓬萊二小掛職訪學。這所學校有近百年歷史,雖然不能與上海的一些一流名校齊名,但我仍心向往之。在到蓬萊二小之前,我悉心準備了一些研究資料,希望就學生評價制度改革、三類課程開發、小班化教學等熱點問題與該校教師進行交流,并學習該校的經驗。
然而最初的觀察令我大失所望:蓬萊二小拓展性課程、研究性課程的開發平平淡淡,學生評價改革缺乏亮點,課題研究也無過人之處,總之,看不到特色項目和亮點,也感受不到上海二期課改的濃濃氣息。可令人疑惑的是,截止到4月份,該校一年級新生報名人數已遠遠超過計劃數,校長輕易不敢接外線電話。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開始感受到蓬萊二小的與眾不同。
細節1:課間很少有孩子追逐打鬧,孩子們腳步輕輕,講話輕輕。
細節2:每天降國旗時,只要國歌奏響,在教室里掃地的三五個孩子馬上就放下工具行禮。
細節3:中午在教師餐廳用餐時,聽不到教師大聲講話。只有竊竊私語,我們這幾個外來的“大嗓門”只能壓低聲音。
細節4:每天下午3點30分后,教室里基本清空,但很多教師辦公桌旁都圍著三五個學生,教師在給他們補課。
細節5:上班期間,在教師辦公室,很少有人閑聊,大家都在埋頭工作;在校園內,教師也是步履匆匆。
細節6:下午5點一到,值日領導便開始“清場”,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離校。
細節7:當我們提出聽課要求時,校長說:如果聽隨堂課,你們可以隨時走進任何一個教室;如果聽研究課,你們就到多媒體教室。
細節8:多媒體教室每天都有人上課。
在隨后的日子里,我每天主動問、專心看、細細想,漸漸的,我觸摸到了蓬萊二小的脈搏。
蓬萊二小關于一日常規管理的記載共有四頁,涉及八大方面,每天有兩位行政人員和一位教師負責。一天中,這三個人基本沒有坐下來的時候。扎實細致的常規管理是他們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石。
蓬萊二小實行大循環教學,避免了教師出現短期行為的可能性,前文提到的教師主動補差便是例證。
該校的校本教研以年級為單位,每個年級的主要學科都有一位領銜教師研究大量的日常教學中的小問題,所以多媒體教室天天都有教師上研究課。這樣做,提高了常規課的教學質量。因此,校長才有膽量讓我們聽隨堂課。
領導下午5點鐘準時“清場”的目的是促使教師潛心研究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打時間戰、疲勞戰。因為學校及時“清場”,所以,教師在上班期間才會步履匆匆,注重提高工作效率。
學校每個月都會舉行各種學科競賽,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動態監控。
學校制定了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激勵措施,如,實行星級教師制、實行低職高聘和高職低聘、設立特別貢獻獎等,通過外力促使教師全力投入教學工作。
我認為,蓬萊二小備受家長青睞的原因是負擔不重、質量較高。而更令我欽佩的是:他們在大潮涌動、濁浪排空的課程改革中沒有隨波逐流,跟風追潮,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取有舍,緊緊抓住常規性的教學質量管理不放松,把它做到了極致,使學校發展進入了新的境界。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與其樣樣抓樣樣都抓不好,還不如找準當前學校發展的一個突破口,集中精力做實、做精,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即便某方面暫時做不到位,評不上獎,那也無妨。只有這樣,學校才能一步一個臺階,穩步發展。
人生境界名句: 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模板14篇)篇十四
有這樣一個人:八歲時他從管風琴上開始了對人生和宗教的理解;十八歲成為法國管風琴大師的得意門生;同年,又用法語和德語寫出了《巴赫傳》,其深入獨到的見解驚動了整個歐洲,并被推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
如果放在當今的中國,那他的家長肯定樂瘋了——自己的孩子不但贏在了起跑線上,而且還有可能成為一棵偉大的搖錢樹。
三十歲前,他又獲得了哲學與神學博士,出版了《康德的宗教哲學》《歷史上耶穌的研究》等著作,并因此獲得了自己母校(也是德國作家歌德的母校)的任教邀請。
就在大家都以為他將譜寫華麗人生的時候,他卻把目光投向了那遙遠、寥廓、荒蕪、混沌、懶散、冷酷的非洲。
關于非洲,他僅僅在年幼時看過一座非洲人的雕像,他回憶說:“他臉上那憂傷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訴說黑暗大陸的悲痛。”在而立之年,他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非洲嚴酷惡劣的生存狀況,如何迫切需要醫療服務,并招募前往這個地區的志愿者。一座雕像,一篇文章,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未來。
他,就是史懷哲,一位大愛無疆的醫生。那些從他那里得到健康和生命的非洲黑人,帶著崇敬和驚喜的神情,把他尊稱為“歐剛加”——解救之神。愛因斯坦評價說:“對善和美的渴望,理想地集于一身,像史懷哲這樣的人,我幾乎還沒有發現過。”
如果換了是你,你會像史懷哲那樣做嗎?放棄所謂的“機遇”和那些讓世俗眼紅的“成功”。是啊,這個世界跟不上史懷哲的腳步。它對史懷哲的理解需要一個過程。
最終,孤獨而長久的堅持讓史懷哲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20世紀50年代初,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志愿者和人道主義圣徒。
其實,人生的意義我也搞不懂。但我知道絕不只是——當官、發財或者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