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心聲表達出來,與作者進行對話,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和收獲。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讀的讀后感范文,讀完后或許你能更好地理解讀后感的寫作要領。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一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于正義的學說”?!独硐雵氛嬲於宋鞣秸x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范疇作為討論的中心,并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后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
知道有人稱“精神戀愛”為“柏拉圖式的愛情”;也知道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僅此而已。借幾天上讀《理想國》的時間,粗略的看完了全書。由于柏拉圖所處時代與現今大不相同,該書中又充滿了理性的玄冥、邏輯的曲折和言辭的詭秘,說讀通了這本書可談不上,只是有一些讀后感想,涂鴉于下。
柏拉圖在這本震古爍今的書里談及了道德問題、教育問題、專政問題、民主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文藝問題、宗教問題以及男女參軍、男女參政、男女平權等等問題,涉面之廣、言論之深,無不讓人拍掌叫好。如果說亞里士多德的學問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圖的學說便是綜合性的。這里,僅想通過《理想國》中的幾卷文字,談談“正義”。
“什么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里,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卷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并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懊總€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后,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系。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蓖瑫r,“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政體中王政或貴族政體最好,寡頭政體、民主政體和僭主政體都不如哲學王做統治者的智慧王政體更符合正義。所以從第五卷起,討論中涉及到了兒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婦女兒童如何共有的問題,而且頗具戲劇性。
“我們的護衛者應該怎樣去把婦女兒童歸為公有?”“兒童從出生至接受正規教育,這一階段大家公認是教育最難的時期,這一時期應該怎么去培養他們?”
蘇格拉底卻避而不談,因為他覺得“如果我們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樣,我們一定先要給女子以同樣的教育”;“為了同樣地使用女子,我們一定要同樣地用兩門功課來教育女子,并且還要給她們軍事教育?!币簿褪怯靡魳泛腕w操來教育女子。而這些“要是付諸實施的話,由于違反當前的風俗習慣,我怕或許會讓人覺得好笑的?!比缓?,蘇格拉底和格勞孔討論了男女之間天然的差別和稟賦的同異,最后推出“各種的天賦才能同樣分布于男女兩性。根據自然,各種職務,不論男的女的都可以參加,只是總的說來,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罷了?!薄芭四腥丝梢杂型瑯拥牟拍苓m宜于擔任國家保衛者的職務?!?/p>
既然在建議的可行性上達成一致,那么這個建議是否是最好的呢?一個國家里能夠造就出類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們去守衛城邦,沒有什么事情比這個更好的了。所以,蘇格拉底說,這個建議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
那婦女兒童是否應該公有呢?是的。蘇格拉底說“最好的男人必須與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反之,最壞的與最壞的要盡少結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如果品種要保持最高質量的話;除了治理者外,別人不應該知道這些事情的進行過程。否則,護衛者中難免互相爭吵鬧不團結。”,可見,保證優生優育和國家的團結一致、同甘共苦是蘇格拉第堅持婦女兒童公有的原則和理由。
蘇格拉第已經為護衛者生兒育女的問題做好了規劃:“當年輕人在戰爭中證明他們英勇衛國功勛昭著的,一定要給以榮譽和獎金,并且給以更多的機會,使與婦女配合,從他們身上獲得盡量多的后裔?!薄吧聛淼暮⒆訉⒂晒芾磉@些事情的官員帶去撫養。這些官員或男或女,或男女都有。因為這些官職對女人男人同樣開放?!薄皟炐阏叩暮⒆樱蚁胨麄儠У酵袃核ィ唤o保姆撫養;保姆住在城中另一區內。至于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秘密地加以處理,有關情況誰都不清楚。”這時,全體公民對于養生送死就能盡量做到萬家同歡、萬家同悲,這個時候的國家最最象像一個人,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國家。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二
有句老話說,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中的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理想的國度,于是就有了一千個不同的理想國。
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透過它我恍惚看到了蘇格拉底他那承受著所有善與惡的永恒不滅的靈魂,看著他追尋著智慧與正義,走向上的路,從未停下過腳步。也正是透過智者們的經久不息的討論,借著蘇格拉底同格勞孔等人的辯論,以正義為地基,構筑起柏拉圖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
這是一個智慧、勇敢、節制而且正義的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讓勇敢節制、心胸寬廣、溫雅親和、良好的記性以及智慧敏銳的哲學家來做國王,讓他們積極參與政事;選擇那些不忘原則的,不易受騙的人做護衛者,而舍棄其余的人;有節制美德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雖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個人與國家是共通的,人的靈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個部分一樣,最理想的國家也應由相應的三個等級組成,把分工看作國家的構成原則。在一個國家中,當護國者、戰士和輔助者,這三種人都各司其職,互不干涉,那這個國家就是正義的。一個人的各種內部品質都在起著它應有的作用,做著該做的事情,那么這個人就是正義的。從大的城邦到城邦中的每種人乃至于他們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在智者們的對話中,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化的國度,他心目中所渴望的一切。
哪怕這樣的國度僅僅只是那些先哲們天馬行空的思索,這樣的國度只是立于云端的的烏托邦,但是它卻真真正正地在人們心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大浪淘沙的歷史洪流中存留下來,成為不朽的'經典。
我同樣有我的理想國,在我理想的國度里,我希望一切都是我付出無數汗水,親手得到的,親手創造的,縱然有付出的辛苦,但也有收獲時候的美好。
我愿成為自己國度的哲學王,成熟睿智地應對我所面對的一切,勇敢地護衛我應當守護的而不忘初心,遵守本分做我應該做的事,用理性和正義構筑起屬于我的理想之國。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三
導語:《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一般認為屬于柏拉圖的中期對話,本書分為十卷。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不僅篇幅最長,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他的政治哲學,認識論等有詳細的討論。
最近選讀了一本由張子菁譯注的(2006年版),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心感略有所得,以記之。
柏拉圖,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出身雅典貴族家庭,年輕時師從蘇格拉底,后與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他試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頗豐,《理想國》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學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國家的衰落時期,混亂的局勢、人與人之間的廝殺、社會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間的戰爭等等。他熱愛自己的國家,傾向于維護雅典的貴族奴隸制社會,隨著蘇格拉底在民主政權的統治下被處于極刑,他親眼目睹了貴族政治墮落為寡頭政治的現實,深感到哲學走進政治與國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國》便隨之誕生了。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的規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相識為度。在他看來,國家起源于勞動分工,因此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國的領導者、防衛的武士和勞動者這三個等級,他們分別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種品性。領導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用忠誠和勇敢包圍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為全國提供物質生活資料。大家各司其職,安分守己。每個人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種聚集的集體,相互作為伙伴或助手,構成一個公共生活區,這就是城邦。柏拉圖認為,城邦的農民、工人、商人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和推銷者,他們不適合于人事國家政務的管理,與國家政治生活相應的活動都應該有適合的管理層人員來擔任。在我看來,他心目中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應該為治理國家和捍衛國家榮譽盡心盡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勞動成果來供養領導人,領導人再拿出錢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同時,柏拉圖還極力提倡鞏固國家的治安、國防,以及教育事業。
在“理想國與理想政治”這一篇當中,就是以蘇格拉底與阿德曼托斯的辯論進行的、對于理想國家里正義本質來敘述柏拉圖心目中理想國家的演化。開始,最簡單的國家就只需要四五個人分別負責生產、建筑、織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就會有人愿意騰出一些空閑的時間來干些他所感興趣的別的事情,比如做鐵匠、做羊毛牛皮、進出口經商、唱歌劇、制作香水、糕點……因此,一個國家由于勞動和生產的不斷擴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勞動力就會越來越多,所以國家就要不斷擴充領地,就需要有更加專業的人員來各司其職管理好整個國家以保持正常運作。在柏拉圖的眼里,理想的國家“天下為公”,老有所福,有國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婦女兒童各自有相應的公有制度,是無政府的正義世界,更加談及了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平等,每個人應該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擾到他人。就像我國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脫于現實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臘哲學家的眼里,我們的世界并非我們所能看到的世界這樣,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陽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許在我們今天看來,柏拉圖眼里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個真實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這樣的世界里到處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實上,這本書寫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亂之際,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從的環境下,它確實為統治者設計了一個理想的治理國家的美好“藍圖”。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志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并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系,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后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說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稅,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著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所以,通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并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可以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說”,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以及階級的局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理想國》展現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問題,他為理想國設定的很多規矩、禮儀、道德,都沒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過從小時候開始的教育來引導人的行為和方向。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卑乩瓐D認為理想國的教育應從人小時候開始,包括質樸的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彼MO督詩人、強迫他們在詩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時監督其他的藝人,禁止描繪邪-惡、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過這樣,讓城邦的護衛者遠離罪惡的形象,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這些從小抓教育的理念,無疑是有遠見的,并抓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施加影響,將服從統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徹底、最有效、最穩定的統治方法。這些教育理念,對后世的教育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與前面一樣,讀到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圖相左的見解。柏拉圖覺得:為加強思想統治,應該不惜控制所有藝人,阻止他們不論在繪畫或雕刻作品里,還是建筑或任何藝術作品里描繪邪-惡、放蕩、卑鄙、齷齪的壞精神,“哪個藝人不肯服從,就不讓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認為:世界上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都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因為有惡,人們才可以感受到善;因為有丑,人們才能體會到美;因為邪-惡的存在,人們才追求正義。摒棄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極端只會適得其反。無論是藝術還是思想,都只有豐富、全面、博大精深時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養、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所以,或許不應該過分去追求社會思想的統一和單調,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長期永遠的被壓制的。
《理想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于永恒不變的狀態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柏拉圖作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書寫并流傳了豐富的哲學著作,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對后世哲學影響尤甚?!独硐雵穾缀跏且徊俊罢軐W大全”,大部分由對話體寫成,文體之優美,思維縝密。柏拉圖認為我們我們生活的世界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識的人才能將具體事物與理念事物準確區分開,因為他們能真正認識到美。柏拉圖覺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始終覺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聯系的處于發展變化之中,人能主觀能動的認識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認識會受立嘗知識、世界觀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雖然我和柏拉圖的世界觀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對于善、對于美,我們都是心懷感恩并敏銳感受著的,對于它們的歌頌我們有一顆同樣的心。
看這本書,不僅能了解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風俗人文等,還能跟著蘇格拉底的辯論培養一些哲學思維,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對待生命的態度,同時也能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不小的啟迪。讀這本書,我收獲良多。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四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放學后,初二(10)班的同學在教師里談論各自的理想。這時,理想老人走來,他給每人一張卡片,并讓大家用唾沫沾濕,合上眼,就可達到自己的理想國度。大伙兒都照做了,也都到達了所謂的“理想國度”??墒?,在周游一圈之后,大家發現:這所謂的“理想國度”原來是虛無縹緲的,不現實的。最后,理想都以破滅告終。
看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的理想要靠自己腳踏實地刻苦努力才能實現,而不是幻想和僥幸取勝。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做一名教師。雖然它沒有財源滾滾,沒有名聲顯赫,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不會有一夜成名的奇跡。但是它能幫助我們向光明的未來攀登,為我們照亮前進的道路。可畢竟這只是理想,理想要靠奮斗才能實現。在農夫的精心培養下幼苗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讓我們為理想而努力,而奮斗吧!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五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經典之作,知道柏拉圖的人基本都知道《理想國》,或許從《理想國》中,我們會讀到很多其實你自己并不認同的觀點,但這本書依舊有它的魅力所在,我依舊會被它深深吸引。
看完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并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系,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后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理想國》展現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問題,他為理想國設定的很多規矩、禮儀、道德,都沒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過從小時候開始的教育來引導人的行為和方向。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卑乩瓐D認為理想國的教育應從人小時候開始,包括質樸的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彼MO督詩人、強迫他們在詩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時監督其他的藝人,禁止描繪邪-惡、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過這樣,讓城邦的護衛者遠離罪惡的形象,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這些從小抓教育的理念,無疑是有遠見的,并抓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施加影響,將服從統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徹底、最有效、最穩定的統治方法。這些教育理念,對后世的教育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與前面一樣,讀到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圖相左的見解。柏拉圖覺得:為加強思想統治,應該不惜控制所有藝人,阻止他們不論在繪畫或雕刻作品里,還是建筑或任何藝術作品里描繪邪-惡、放蕩、卑鄙、齷齪的壞精神,“哪個藝人不肯服從,就不讓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認為:世界上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都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因為有惡,人們才可以感受到善;因為有丑,人們才能體會到美;因為邪-惡的存在,人們才追求正義。摒棄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極端只會適得其反。無論是藝術還是思想,都只有豐富、全面、博大精深時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養、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所以,或許不應該過分去追求社會思想的統一和單調,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長期永遠的被壓制的。
《理想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于永恒不變的狀態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柏拉圖作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書寫并流傳了豐富的哲學著作,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對后世哲學影響尤甚?!独硐雵穾缀跏且徊俊罢軐W大全”,大部分由對話體寫成,文體之優美,思維縝密。柏拉圖認為我們我們生活的世界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識的人才能將具體事物與理念事物準確區分開,因為他們能真正認識到美。柏拉圖覺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始終覺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聯系的處于發展變化之中,人能主觀能動的認識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認識會受立嘗知識、世界觀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雖然我和柏拉圖的世界觀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對于善、對于美,我們都是心懷感恩并敏銳感受著的,對于它們的歌頌我們有一顆同樣的心。
這本書對我有不小的啟迪,它不僅能讓我了解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風俗人文等,還能跟著蘇格拉底的辯論培養一些哲學思維,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對待生命的態度,同時也能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六
一位波某某君認為:正義的目標就是“物歸原主”,使每個人得到其應有之物。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行為就是正義,讓好人得到應得的,從壞人處拿回他們非分之有――也即鋤強扶弱,懲惡揚善。
另一位“辯手”塞某某君認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他不否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比如在涉及對外關系的問題上――像外敵入侵等,當權者或許會站到國民整體的利益代表的立場上,美其名曰代表民族或國家的利益。但這就像放羊的人跟羊群的關系一樣,牧羊人保護羊群是為了更好地薅羊毛。
正義,是維護強者的利益,所以它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于是會出現“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語)的差別對待。正義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暴政,是統治者們實行暴政的道義工具。
蘇格拉底的廢話我們依然不談。這個論述我其實是比較贊同的。波君談的是社會層面,或者說是道德層面的“正義”,塞君談的則是政治層面的“正義”。
我認為呢,這個問題可以分三個角度:
一,人類社會的和諧運行勢必要求既定規則的存在。法律、倫理、道德,都是規范人際關系的制度工具,而它們都是對于是否對錯的價值判斷。這個對與錯,也即“正義”與“不義”,或許并不是統治者為鞏固政權而設定的,是先其而存在的,統治者要明確它、捍衛它,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否則老百姓都坑蒙拐騙、殺人放火,什么政權也不愿見到這種亂象。
二、鑒于以往的歷史而言,階級的對立確實存在,所有政權形式確實都是一個階級對另外階級的暴政。那么在一些根本的利益問題上,統治者所代表的階級,當然會以政治權力和國家暴力為后盾,設立對他們有利的社會制度,將對他們有利的標榜為正義,將對其有害的斥為不義。
同樣,不義也不是絕對的。世上徹頭徹尾的不義之人是難以立足的,因為遏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和行為,終會眾叛親離――道上的話可能叫“不講規矩”。盜亦有道,哪怕是殺人放火的集團,其內部仍然是存在一定的規矩的,否則他們將難以成事。就像梁山好漢,他們盡可以殺人如麻,殘害無辜,彼此并不覺得這是“惡”。但如果不講義氣,壞了宋江這樣的“好漢”,那就“十惡不赦”了。
文檔為doc格式。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七
個人的正義和城邦的正義是本質相同,大小不同的東西。
所以只要證明城邦的正義是好的,就可以推出個人的正義是好的。
那么什么樣的城邦是好的呢?由城邦的各種要素推出,一個好的城邦應是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的。
假設審理案件是為了正義,那么正義就是為了讓每個人不拿別人的東西也不讓別人占有自己的東西,所以城邦的正義就是讓每個人各司其職,擁有自己的東西,做自己的事。
如果城邦內三類人物護國者,商人,輔助者相互干涉,交換地位,便將使得國家步向毀滅。反之三者各做各的,即正義,才可以使得國家繁榮發展。
此說明城邦的正義是好的。而個人的正義同樣是指個人內部的理智,激情和欲望在自身內各司其職,理智起謀略,領導作用,激情協助和服從理智,幫助理智管理欲望,只有這三者按此分飾不同角色和職能,個人的內在才能和諧井然有序反之,如果各部分相互干涉,激情或欲望想起領導作用,則容易引發各種邪惡問題,如縱欲,怯懦,愚昧。
所以個人的正義比不正義更好。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八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個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理想國》是柏拉圖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這是一部典型的大綜合著作,其中將哲學、政治、倫理、教育、心理、社會、家庭、宗教、藝術等等諸多問題結合在一起,錯綜復雜。
《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復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了幾種關于正義的定義:
1、正義就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
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
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
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這四種說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于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啟示。
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后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贊“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說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書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讓我受益頗多。
《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圖認為,兒童階段接受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溫文有禮,對丑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接受教養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實地見習戰爭,也從音樂中、游戲中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游戲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在游戲中更好的了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茖W與人文的結合更利于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為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當然《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為,為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為,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于人們并不公平,其次對于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蘊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對后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為這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一個美好的目標。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九
昨天,閑著沒事干,我便把已經狼吞虎咽地看過一遍的《理想國度》又拿起來看。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放學后,初二(10)班的同學在教師里談論各自的理想。這時,理想老人走來,他給每人一張卡片,并讓大家用唾沫沾濕,合上眼,就可達到自己的理想國度。大伙兒都照做了,也都到達了所謂的“理想國度”??墒牵谥苡我蝗χ?,大家發現:這所謂的“理想國度”原來是虛無縹緲的,不現實的。最后,理想都以破滅告終。
看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的理想要靠自己腳踏實地刻苦努力才能實現,而不是幻想和僥幸取勝。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做一名教師。雖然它沒有財源滾滾,沒有名聲顯赫,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不會有一夜成名的奇跡。但是它能幫助我們向光明的'未來攀登,為我們照亮前進的道路??僧吘惯@只是理想,理想要靠奮斗才能實現。在農夫的精心培養下幼苗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所以從現在開始,讓理想變成我們奮斗向前、勇于創新的動力;變成人生的指路燈;變成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
讓我們為理想而努力,而奮斗吧!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
說是讀后感并不準確,因為許多文字是讀的當下記錄而來,現在來整理成文而已。與這本書的邂逅說來可笑,開始只是為了追求“高大上”,打著“讀書人”的幌子,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天專門到了市圖書館,無意中看到了這本書,書名吸引人,書作者是鼻祖級人物。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人民三個階級組成。柏拉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古希臘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熱愛祖國,熱愛哲學。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該書的核心思想——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求諸實踐,做“靠譜”的實行家,做行動上的巨人。有哲學頭腦的人,要有政權;有政權的人,要有哲學頭腦,找到自己堅強的核心——正義與美德,用哲學的.思想來管理民眾。
讀《理想國》無疑打破了我對哲學家淺薄的認識——以為只會立書著作,玩文字游戲;以為其文字讀來定是詰屈聱牙;以為研究哲學只是極小部分人熱衷的事業。令人訝異的是,本以為哲學,何況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輝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艱深難讀,或許使普通讀者有如墜云端不知所蹤之感,更甚者頭昏腦脹,挫敗感頓生,不可卒讀。事實不盡然。我所拜讀的是郭斌等人的譯本,據說是青年讀者較為喜愛的版本,不僅譯出了原書的內容,而且譯出了原書的神韻,加之原著采用一問一答的辯論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誘,節奏緊湊,引人入勝。柏拉圖的辯論被稱為詭辯,曾言“你不可能在辯論中戰勝我”。柏拉圖與師而兼友的蘇格拉底往返論證,將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蘇格拉底被控傳播異論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蘇格拉底從容答辯,竟以身殉。柏拉圖目擊心傷,終其魂夢以之,不能忘懷。柏拉圖以繼承蘇格拉底大業自任,共著對話二十五篇。該書讀起來,文字溫暖,情感飽滿,并且令人感動。我想經典的影響力不在于振聾發聵的論斷,而在于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給世人帶來的感動和信念。
柏拉圖第一卷開卷不久即開始討論究竟正義是什么。他與形形色色的人展開辯論,正義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他認為個人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在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現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這大概就是柏拉圖要表達的正義。但我想當時正義的定義已不能完全適用于當今社會,而哲學正是一門充滿哲辯的一門科學,同樣與時俱進。
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社會話題,然而究竟什么是正義?正因為南京地鐵有那個正義的女生,偷拍者才未得逞。因為這個社會充滿正義,酒店女生最終未被拖走。重要的不是辯論,是你所持有的觀點是否正確。智者統治國家,武士保衛國家,平民負責生產。僅此而已?!独硐雵芬粫?,震古爍今,為西方知識界必讀之書。書中不僅討論到正義,還討論到優生優學問題、節育問題、家庭解體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專政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民主問題、宗教問題、教育問題等等問題,柏拉圖的學問可稱為綜合性的。
讀書,見仁見智,存乎其人。毀之譽之,各求所安。關鍵在于細讀,慎思明辨之后,卻有心得,百家爭鳴可也。否則斷章起義,游談無根,那就了無意思了。附該書末卷末段文字: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和神的愛,諸事順遂。
讀書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了。好讀書,讀好書。這本書,我想推薦給您。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一
我大概是把《理想國》當故事看,然后發現這是一個舞臺劇。故事里有大量的對話,神情和動作倒都不多。但是研究這本書的學者們,竟然可以根據各種細節推測到,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季的傍晚,蘇格拉底看完女神祭祀(這個女神是專管陰間事物的女神,并且是外邦神),在港口遇到一群僑民,他們攔住蘇格拉底不給他離開,要求展開辯論,《理想國》的內容也由此展開。
辯論的內容跨度很大,從何為正義到善,到哲人為王。其中,就有最著名的“洞穴理論”。一群人生活在洞穴中,他們看到的都是影子,而走出洞穴后的人,看見真實的世界后,返回洞穴,應該如何做?直到現在,還有無數的人爭論這個比喻的含義,每個人對于世界的理解不一樣。
西方哲學界把柏拉圖這樣的哲學理論歸為“樸素哲學”,就是世俗的,物質的,缺乏反思的哲學論述。所以,如果看過現代哲學書的人,如康德的,應該是很容易看出兩者之間的區別。由于興趣,看了一段時間康德的書,然后發現,現代的哲學語言要求非常高,如同數學公式,要求精確,減少歧義。因此,若是把《理想國》當成普通小說看,其可讀性可以說是非常高。
《理想國》開篇就來一個什么是正義,充滿各種詭辯,看得我有點累。但是,看到討論欲望與節制的篇章,卻覺得非常有趣,可能是因為我也很喜歡節制的生活方式,不過度受物質的牽絆。柏拉圖的理想國,隱藏了很多斯巴達的影子。公民是國家的公民,一切的目的是為了讓國家更完善。他認為,只有一個好的國家,公民才能生活好。有趣的是,公有制被作為一種優良制度,公民不存在貧窮與富有,都過著樸素的生活。
我認為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正像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所說的,各種制度都有其優勢與缺點,國家應根據國情進行選擇,所謂“好制度”,也是相對更加適合而已。越讀哲學,對于許多現象更是越不肯定。我們的觀念、行動、認知、情感似乎都是身不由己,我們不是單純的物自體。
現代哲學出現了一個語言哲學分支,討論意義的本質、語言用法、語言認知及語言與現實的關系。對歐陸哲學家來說,語言哲學是邏輯、歷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對于語言對思想的影響,我非常有興趣,學過其他語言的人都能明白,每種語言的主謂賓很不一樣,而這種差異,也會導致我們的思維不一樣。
這本書距離現在2000多年,讀后我發現在我的成長教育中,學校教育我的思想品德都是“尊老愛幼”、“拾金不昧”、“團結友愛”。但從不討論何為正義,何為善,何為欲望。從來不思考,很多事情就變得理所當然。
只看表象多好,為什么要去思考本質,這太難了,但世之奇偉詭怪常在險遠,也正是事物本質的難以知曉,讓人類難以放棄對本質的追求。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二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此前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以下是兩篇關于《理想國》的2000字讀后感。
我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柏拉圖的傳世名作《理想國》這本書,并感覺受益匪淺。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長僅次于《法律篇》,一般認為屬于柏拉圖中期的作品。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此前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通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托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于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里,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內容龐大的十卷中,我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可以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范疇作為討論的中心,并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后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么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里,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卷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并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懊總€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后,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系。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同時,“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仍然散發著光芒,為現代政治指點迷津。世界政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遷,雖然并沒有形成理想國的最終模樣,但其中所論述的許多方面已成為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理想國將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夠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沒好國度。
在《理想國》這本書中,我感觸最深的是第四卷,即關于節制貧富善德。《理想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對話的形式闡述觀點,提問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將一個真善美的國家展現出來。在第四卷中,對話主體是阿得曼托斯和蘇格拉底,通過智者間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蘊含的能量:
“我們建立這個國家的目標并不是為了某一個階級的單獨突出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因為,我們認為在一個這樣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義,而在一個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義?!蔽ㄓ姓x,可以讓每個人的需要最真實地體現出來,才能構建最穩定的社會秩序,正義永遠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類社會來,人們一直追求和渴望締造的美好社會標準。以正義之尺,量你我心聲。
其指出解決貧富差距給國家造成問題的方法是:全體公民無例外地,每個人天賦適合做什么,就應派給他什么任務,以便大家各就各業,一個人就是一個人而不是多個人,于是整個城邦成為統一的一個而不是分裂的多個。即社會各角色之間應當做到各司其職,互不干擾,不讓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紛擾。貧富差距向來是一個社會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難消滅,難弱化,現階段的中國亦飽受其擾,故借理想國之言,望社會貧富差距減小,以期一個公正國家的長期存在和穩定發展。
原文中提到:只要當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說的所謂大事就行了。其中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養。作者認為原因在于“如果人們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為事理通達的人,那么他們就很容易明白,處理所有這些事情還有我此刻沒有談及的別的一些事情”,他認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養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再接受良好的教育,產生出比前代更好的體質,這除了有利于別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進步”以及“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卻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苯Y合我們這一門課的內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圖在書中借對話方式所描繪的公正的理想國,是人類社會最早的烏托邦式的國家。即使是這樣,他也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從大的方面來說,由古至今,教育始終是一國之本,一國之領導人應當重視教育,建設好教育事業,才能為國家輸送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實現一國強盛之可能。從小的方面來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個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傳播生活所需的知識,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質,并融入個體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為個體的一部分,明白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從而實現人的進步,進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所謂理想,往往承載著人們對最美好事物的向往?!独硐雵芬灾卑椎恼Z言告訴了我們正義與公平、美德與智慧在一個國家發展和進步中的重要力量。雖然已經過千年的沉淀,這本書仍在用它最具感染力的言語訴說著一個美好國家的樣貌和形態。無論在千年以前,亦或是今時今日,我們每個公民都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著,奮斗著,朝向心中的理想國進發。而對于現階段的中國來說,也應當停一??焖傧蚯暗哪_步,聽一聽所有人的心聲,公平之稱是否依舊平衡,是否依舊在丈量著我們前進的每一步,我們的國家是否充滿正義之聲,是否被美德圍繞,為禮儀之邦?我想,理想國的力量永遠在指引著我們朝向更美好的未來。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三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中那個美麗幽怨的女人,躍然紙上,在仲春時節,路過一樹或一叢丁香,那濃重而熱烈的芬芳氣味,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思緒,深長悠遠的哀愁與纏綿,亦如此樹此花,阿來在《草木的理想國》中進行很好的詮釋,正如他說:“一個城市是有記憶的。凡記憶必有載體作依憑。然而,當一個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來負載這個城市的記憶時,那么,還有什么始終與一代代人相伴,卻又比人的生存更為長久?那就是植物,是樹?!?/p>
《草木的理想國》可謂圖文并茂,面對一張張精美的照片,感覺這是一場鮮花的盛宴,蠟梅、梅、貼梗海棠、早櫻、玉蘭等等,21種鮮花姹紫嫣紅,依次開放,就像朱自清在《春》中所言,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閱讀此書,跟隨阿來的目光,徜徉于鮮花的海洋,翻閱書頁,綠色主色調,讓人感覺安靜、平和,亦如生命的顏色,煥發出勃勃生機。
所有的花中,我猶愛白玉蘭,喜歡她玉石般瑩潤的白,喜歡它發出的淡淡幽香,不濃烈張揚,大方典雅,幽幽的,在灰色的世界中綻放出亮麗的色彩。
阿來說過,我不能忍受自己對置身的環境一無所知。有人認為這是狂妄的話,他卻認為這是謙遜的話。既然我們身處如此開闊敞亮的自然界,為什么不試圖以謙遜的姿態進入它、學習它呢?阿來認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盡力去了解這個世界。于是,我們有幸讀到這本與眾不同的小書。
成都的物產豐富,享有“天府之國”美譽,花草樹木在這里競相綻放,正如杜甫詩云: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四
一位波xx君認為:正義的目標就是“物歸原主”,使每個人得到其應有之物。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行為就是正義,讓好人得到應得的,從壞人處拿回他們非分之有——也即鋤強扶弱,懲惡揚善。
另一位“辯手”塞xx君認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他不否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x些方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比如在涉及對外關系的問題上——像外敵入侵等,當權者或許會站到國民整體的利益代表的立場上,美其名曰代表民族或國家的利益。但這就像放羊的人跟羊群的關系一樣,牧羊人保護羊群是為了更好地薅羊毛。
正義,是維護強者的利益,所以它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于是會出現“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語)的差別對待。正義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暴政,是統治者們實行暴政的道義工具。
蘇格拉底的廢話我們依然不談。這個論述我其實是比較贊同的。波君談的是社會層面,或者說是道德層面的“正義”,塞君談的則是政治層面的“正義”。
我認為呢,這個問題可以分三個角度:
一,人類社會的和諧運行勢必要求既定規則的存在。法律、倫理、道德,都是規范人際關系的制度工具,而它們都是對于是否對錯的價值判斷。這個對與錯,也即“正義”與“不義”,或許并不是統治者為鞏固政權而設定的,是先其而存在的,統治者要明確它、捍衛它,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否則老百姓都坑蒙拐騙、殺人放火,什么政權也不愿見到這種亂象。
二、鑒于以往的歷史而言,階級的對立確實存在,所有政權形式確實都是一個階級對另外階級的暴政。那么在一些根本的利益問題上,統治者所代表的階級,當然會以政治權力和國家暴力為后盾,設立對他們有利的社會制度,將對他們有利的標榜為正義,將對其有害的斥為不義。
同樣,不義也不是絕對的。世上徹頭徹尾的不義之人是難以立足的,因為遏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和行為,終會眾叛親離——道上的話可能叫“不講規矩”。盜亦有道,哪怕是殺人放火的集團,其內部仍然是存在一定的規矩的,否則他們將難以成事。就像梁山好漢,他們盡可以殺人如麻,殘害無辜,彼此并不覺得這是“惡”。但如果不講義氣,壞了宋江這樣的“好漢”,那就“十惡不赦”了。
了解理想國的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五
斷更了半個月,忙忙碌碌,不知道干了點什么。
今天把前段時間讀完的理想國做一個簡單的總結,也算給自己讀這本哲學著作一個簡單的交代。
前言:這本書說他熱門,沒有幾個人沒聽說過這本書;說他冷門,卻又有很多很多人沒有讀完過這本書;對我自己來講,小時候看著犯困的書,長大了依舊看著犯困,但不同的是,這次時間很充裕,終于慢慢的啃完了這本書。
這部作品針對當時的城邦奴隸制危機時期的現實政治與社會文化問題,柏拉圖用他的哲學理念去打造一個他認為的理想國家的概念。柏拉圖認為一個理想的國家必須要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之上,因為他認為正義是一個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石。
《理想國》里關于教育的論述也十分有趣,對于個人的教育,柏拉圖認為人的心靈包含理性、激情、欲望三個部分:
理性部分是“人們用以思考推理的”,“用來學習的”,這是人心靈中最高貴的因素,正是這部分,把人與野獸區別開來;激情部分是人們“借以發怒的那個東西”,根據它“永遠整個兒地是為了優越、勝利和名譽”,可以稱之為“愛勝”部分;欲望部分是心靈的最低級部分,是“無理性部分”,它表現為感官的需要,如物欲、情欲等,根據欲望主要為了利益、而“金錢是滿足這類欲望的主要手段”這一點,可以稱它為“愛利”部分。
反省自己、觀看旁人,不得不感慨大哲學家對于人性的洞察如此的高明,可謂看透人心、時刻提醒自己。
其他部分也很好,有時間繼續更,現在要打游戲去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