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抗疫核酸檢測事跡材料篇一
自疫情防控以來,醫務人員舍小家顧大家,為生命接力,與時間賽跑,緊急馳援,共同抗擊疫情!
凌艷榮,遷安市婦幼保健院產房護士,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時刻牢記醫務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勇做一名逆行者,主動遞上請戰書,與戰友們并肩奮戰,支援傳染病醫院,用行動詮釋從醫誓言。
疫情是命令,防控是責任。在疫情防控中,凌艷榮在高質量完成科室工作的同時,努力學習疫情防控知識,時刻準備著奔向一線。2月29日中午還在值班的她突然接到領導電話說下一批去傳染病醫院支援的隊伍里有自己,要做好準備。她與科室人員做好交接班,匆忙趕到家里,迅速拿起數日前就已備好的行李,滿懷沸血的去往傳染病醫院的路上。這個行李箱,凌艷榮其實早在第一批戰友去支援后,她就悄悄準備好了。二十多天后的此刻,能夠再次同婦幼姐妹們并肩作戰,她深感自豪。
到達指定地點,凌艷榮經過培訓再次熟悉穿脫防用品的程序,雖然和之前練習的有所不同,但她很快就掌握要領。第二天開始熟悉科室環境和各區域分區,了解并掌握了患者的一般情況、護理要點、心理狀態,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以最快的速度適應環境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很快就進入倒班隊伍。
還記得第一次著隔離衣去病房,在里面只待了一個多小時就呼吸困難,眼鏡都是霧,什么都看不清,干起活來吃力,回來時衣服全部濕透。慢慢地,她逐漸適應,調整呼吸,梳理工作步驟。
現在除了一些治療以外,為了讓病人盡快康復,凌艷榮每天都會同護士長一起帶領病人做八段錦,強身健體。還有最重要的心理護理一刻不能放松,她每天都會在查房中,反復詢問、了解患者的需求,幫助大家及時解決,被大家稱為“熱心小妹”。看著患者們的心情一天天好轉,逐漸開朗、樂觀,主動和醫護人員打招呼,積極配合各項治療,凌艷榮和她的姐妹們從心里高興,這就是對自己護理工作最大的肯定。
啊,親愛的白衣戰士,你是我們心中最美的逆行者,你是我們心中最美的天使!
抗疫核酸檢測事跡材料篇二
我們來認識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山東醫療隊的主治醫生郭xx,他出生于醫生世家,一家人五代從醫,他說,用仁心仁術救死扶傷是家訓,更是責任。
正在用不太標準的武漢話跟劉爺爺交流的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癥醫學科醫生郭xx,劉爺爺今年86歲,在外院治療近一個月,因為病情加重被轉到這里,醫療隊會診后,決定采用無創呼吸機治療,可被老人一口拒絕。
對話中,郭xx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經歷,但過程中感到不舒服,對此有了顧慮。但缺氧問題又急需解決,郭xx反復勸說,劉爺爺終于放寬心同意試一試。3秒鐘,醫護人員快速置換鼻導管和加壓面罩。
盡管郭xx的武漢話并不標準,但他溫暖的話語還是大大緩解了老人緊張的情緒,劉爺爺很快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氧飽和度也從原來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齊魯醫院兩個病區,收治的是30多位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年齡的94歲。每天進入病區,問診、體檢、查血氣、心電圖檢查,他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做了十幾年的icu醫生,他說,爭分奪秒搶救生命已成為一種本能。
郭xx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就讀于武漢大學,疫情發生后,郭xx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醫療隊。而其實他剛剛結束在美國哈佛大學三年的博士后培訓,回國還不到三個月。
抗疫核酸檢測事跡材料篇三
取藥、打針、輸液、監測、護理患者……在岳陽市一人民醫院感染科,護士xxx每天工作繁忙,忙得像一個陀螺。在患者看來,這是一個手腳麻利、熱情熱心的年輕姑娘,可很多人不知道,這名“90后”女護士是2020年逆行抗疫、沖鋒在前的勇士,“岳陽市巾幗英才”,醫院的“優秀護士”。
2020年春節,原本才回平江老家休年假的xxx,接到科室下午緊急召開會議的通知。她能想象到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一場怎樣的硬仗。在3歲女兒的哭聲中,父母的叮囑聲中,她毅然收拾好行李,火速趕回了醫院。在醫院組織的培訓過程中,她不敢有一點走神,生怕聽漏一點重要信息,反復地練習穿脫防護衣。隨即科室就接到通知,馬上會轉來兩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xxx主動站出來申請上第一個隔離病房的夜班,護士長考慮到她生理期,穿防護衣時間較長不方便,便讓她上外圍夜班,負責接待病人和工作的調配。由于患者病情較重,需要采集動脈血標本,內圍護士采了兩次都未抽中。為了盡早完善病人檢查,不耽誤患者治療,她主動穿上防護服,進入病房為患者采集血標本。頭戴帽子、口罩、護目鏡,身穿防護服,手戴雙層手套,工作起來很笨重,也很吃力,她一開始很難摸到患者動脈搏動。“為了盡量減少患者穿刺的痛苦,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我蹲在患者面前,甚至都感覺患者的呼吸拍打著我的臉,但是為了不耽誤治療,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冷靜下來、不能著急……”xxx跟病人簡單地溝通之后,她取掉針帽將針頭刺入患者皮膚,血慢慢地冒了出來,很快就達到了需要的采血量。她這才松了一口氣。采血完后,她跟病人仔細交代了注意事項,又跟病房護士做好交接班后,才退出隔離病房,然后立即安排血液送檢。
“岳陽市巾幗英才”xxx:“90后”女護士逆行抗疫沖鋒在前綻芳華由于科室新人較多,第二天夜班xxx又主動申請帶新人進入隔離病房熟悉工作流程和環境。雖然當時里面只有兩個病人,但是她不敢有一點松懈,每一個小時,甚至半個小時就會巡視一次病房,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直到第二天早上9:30,將患者治療執行完,和下一班仔細交接好后才放心地走出隔離病房。
接下來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她主要負責科室外圍的消毒隔離,處理新冠病人的醫囑及治療,幫助內圍護士穿隔離衣,協助護士長制定每班流程,及時補充防護用品等。在消毒的過程中,她每一個物件、每一寸角落都不放過,確保同事們的安全。
在隔離病房工作的日子,為減少被感染的機會,平常很愛美的xxx,還請毫無理發經驗的同事剪去了齊腰的長發。為了不浪費防護用品,每次上班前她總是控制自己盡量少喝水,以免工作10多個小時里要上廁所。
“在和平年代,能以我的微薄之力為他人奉獻,沖鋒在前護他人周全,這將成為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記憶和財富。”xxx堅定地說。
抗疫核酸檢測事跡材料篇四
“不好意思,實在太忙了,基層醫療機構的工作太多太雜了,永遠做不完。”接受采訪時,西夏區朔方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xxx已經連續一個多月沒有休息了,勉強抽出了一點時間喘口氣。
xxx是朔方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業務骨干,她的忙碌,一兩句話說不完。從基層患者的常規診療服務到各類疫苗的接種,從重點人群的排摸管理到信息統計、上報、入戶服務,xxx和所有的社區衛生工作者每天都在“雙線作戰”。如果社區出現感染病人怎么隔離?怎么送診?如何上報?外省區來銀人員如何排查登記?如何測體溫?居家如何防護隔離?發熱了就近去哪些定點醫院?如何根據需要采取封閉管理?封閉后的生活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在xxx的腦海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像書柜里整理碼放的文件夾,清晰具體。這不是天賦,而是學習和實戰經驗的積累。
2020年1月23日,一條“全體醫護人員全部取消休假”的緊急通知將已經在老家休假的她連夜召回單位,接受培訓后,她緊急投入戰斗,對所在轄區近4000名居民信息進行排查,連夜排查出近600名外省區來(返)銀人員及密切接觸者。隨后在中心疫情領導小組的安排下,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每一天,她第一個到崗,統計數據、分析上報人員信息、走進社區挨家挨戶測量體溫、講解防控知識,“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用數不盡的熬夜加班和辛苦付出織牢基層疫情防控網絡。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的網底,也是疫情防控的網底,我們必須守好這道防線,把健康和安全留給身后的居民。”xxx說。當轄區內有密接人員需要緊急處置時,她毫不猶豫地請戰前往,當組織需要抽調基層醫護人員前往集中隔離點工作時,她主動報名,沒有一絲猶豫。
如今,她依然抽不出時間照顧家人、陪伴孩子,愧疚是有的,但身上的責任讓她始終堅定前行,“沒有什么是戰勝不了的,打贏這場戰役,很多個家庭都能夠團聚。”xxx說。
抗疫核酸檢測事跡材料篇五
7月31日凌晨5時,鄭州人民醫院皮膚科護士張慧習慣性地醒了。拿起手機,微信上護士長發來的“緊急通知”躍入眼簾:請科室速派一人到文化路院區集合,速速!
她一骨碌坐起,簡單地洗了把臉,趕往醫院后張慧才知道,鄭州出現了疫情,馬上啟動相關區域居民全員核酸檢測。
7時30分,張慧他們出發了,整整100人,乘坐大巴、帶著檢測物資,向已經實行管控的二七區駛去。張慧被分配在新富田小區,他們這支小分隊一共19人,面對的是1萬余人核酸采樣的艱巨任務。
防護服、兩層口罩、帽子、面屏、兩層手套、腳套……全副武裝后,他們來到設在戶外的檢測點,兩人一組馬上投入工作。雖然還很早,已經有不少群眾等在那里了。
當天最高氣溫37攝氏度,熱氣透過遮陽棚從四處襲來,居民們打著傘、搖著扇子,仍然止不住地流汗。張慧站在檢測臺后,撕開一個采集棉棒,“老師,張大嘴,喊‘啊’……”因為隔著面罩,張慧只能扯著嗓子喊話。
她拿著棉棒在被檢測者咽喉后壁三處進行采集后,交給身后的同事,折斷放進試劑管中。每個小時她大概要重復500多次同樣的動作。
接近中午,張慧已經站了幾個小時。“能清晰地感覺到汗水順著脖子一直在流,悶熱、喘不上來氣,有些虛脫無力,嘴里像著火了一樣,說話的力氣都快沒了。”張慧這樣形容那種感覺。
身上汗濕的衣服還沒干,張慧就又輪換上陣了。就這樣大概每兩到三個小時一輪換,張慧他們在小區內一直干到半夜,回到休息的地方時已是次日凌晨。
一整天,張慧緊張得就像打仗一般,她想肯定閉上眼就得睡著。可是,躺在床上她卻毫無睡意。“這個時候才覺得從肘部到前臂特別酸脹,抬不起來,我使勁捶、壓在身子底下、抬到頭頂怎么都不行。”張慧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由于兩層手套的壓迫,一天數千次地重復動作, 手肘似乎已經不是她自己的了。
那一夜,張慧和整個鄭州一樣,無法入眠。
8月1日6時,張慧又出發了,“又是戰斗的一天!”
張慧的嘴里起了泡,聲音嘶啞,已經有點發不出聲音了。“看到有個同行也是聲音啞了,在胸前貼個紙,寫上‘摘口罩、張大嘴、說‘啊’,這方法不錯。”張慧笑著說。
從7月31日凌晨出門,張慧已經3天沒回家了,只能通過視頻跟5歲的孩子見上一面。“大家都在堅持、都特別拼,有的護士在檢測現場見到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看著孩子哭了也不能抱一下,自己也不敢哭……”說起這些,同為媽媽的張慧哽咽了。
抗疫核酸檢測事跡材料篇六
xx是濰城區人民醫院一名護士,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是千千萬萬奮戰在這次戰“疫”中的一員。丈夫是西關街道衛健辦的工作人員。目前,夫妻都戰斗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
xx為核酸采集組成員,她和幾位姐妹主要負責來往于管控區、封控區進行核酸采集檢測。初春時節,乍暖還寒,他們不畏寒冷,不懼危險,不顧勞累,騎著電動三輪車飛馳街巷、奔波小區。魯發名城、北門大街、北三里等小區……常有她忙碌的身影。有時需要到無癥狀感染者隔離家中采集,她從未猶豫,總是爭先恐后。有時候半夜有緊急任務到戶里采核酸、轉運確診病號,她總是積極主動。有一次,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爬了好幾戶六樓、四樓,憋得喘不動氣,從最后一戶下來,來到小區廣場,實在走不動了,就半躺在臺階上歇了歇起身再走。齊心協力,共迎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