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樹上的男爵讀后感篇一
柯希莫,樹上的男爵,我們可能無法想象一輩子在樹上生活是怎樣的,如一個原始人一般,遠離人世,追求完整的自我。但在《樹上的男爵》中實現了,柯希莫始終貫徹著他的信念--從此不再下樹。
伊塔洛·卡爾維諾,塑造了這么個有著堅定信念的人物,柯希莫與家里人發生沖突,毅然決然地選擇到樹上生活,不再下樹。在我們看來,這是多么荒唐的事,但他堅持著,在樹上過著日常生活,一切有條不紊,他在樹上打獵,摘果子,也在樹上同他人交談,戀愛,最后到了臨死之際,跳上熱氣球,消失在了人世。
讀到最后,不禁感慨,這是一個多么敢作敢當、堅定執著的人。在樹上,他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得到了不受社會推殘的人生。他雖然不再下到地面,但還是始終關心著地上的點點滴滴。面臨戰爭,他時時牽掛著家鄉的情況。
柯希莫的父親是個男爵,母親是個將軍。他的父親總希望著他好好學習點知識,然后繼承他的位置,也正是因為如此,柯希莫才討厭這樣虛偽的生活,他的父親考慮的只是家族、繼承權以及同遠近的權貴們的爭吵和聯合。但柯希莫追求的生活,是自然,不受束縛,悠閑自得的人生。
這本書的背后,是作者的思考。當時在20世紀50年代,作者的國家意大利,新的希望與疼痛苦交織著,他在尋找個人良知與歷史進程之間的正確關系。于是他塑造了樹上的男爵這么一個形象,體現了他既希望追求自由人格,又想為眾人謀利益的理想。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擁有男爵的這些信念?即使我們不能通過上樹生活的方式來追求自由,但我們也能出淤泥而不染,不因社會世俗而墮落。我們也能像男爵那樣堅定人生追求,矢志不渝地堅持下去。而我們同時也應為社會作出奉獻,畢竟人是不可能脫離社會的。
《樹上的男爵》通過描寫一個奇妙的人生,彰顯了主人公追求自由,堅定執著,關心社會的信念,我們也應堅定自己的信念,朝著自己的目標奮斗。
樹上的男爵讀后感篇二
《樹上的男爵》是意大利文學家伊塔洛·卡爾維諾的一篇長篇小說,是《我們的祖先》、《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三部曲之一。想來意大利的作家還真是挺偏愛三部曲的。
男爵這一稱謂最早起源于中國,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中的一個等級。按出土的甲骨文,至少商朝時已經有了“男”這一爵位。《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英語“baron”和意大利的“barone”,詞義來源于拉丁文的baro,男性位于(on)之上。
表達高人一等的貴族身份。男爵同時也是歐洲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等。小說的前半部分,也著重刻畫了柯希莫的父親作為一名低等貴族妄想著沿著世襲爵位不斷攀爬的癡迷和一板一眼、刻板刻薄的家族極權式管理。而柯希莫對于家庭的反叛也是基于此而發生的。
你們別費神了,我認識我的路,我知道我要走的路。卡爾維諾童話式的書寫風格構造了一個如夢似幻但又無限貼近真實的故事。小說刻畫了“我”作為柯希莫的弟弟的存在,哥哥的超凡脫俗和弟弟的循規蹈矩、平庸無奇形成了一種戲劇性的沖突。起到了調和與抒情的作用,糾正了講述一則童話故事時完全客觀的冷漠態度。
小說里除了具象的“我”這個角色,還有一個主題就是“自我”。柯希莫放棄了世襲爵位的身份、地面上行走的自由、門當戶對的戀愛等等一系列本可以安然享受的權利,顯然是為了保持本真的自我。在與薇莪拉最后的對峙中,面臨愛情的選擇時,柯希莫始終堅持著這一點:“如果不充滿力量地保持自我,就不可能有愛情。”
后來,輕率魯莽的一代代人誕生了,毫無遠見的貪婪產生了,人們不愛惜東西,也不愛護自己,這一切就消失了。
樹上的男爵讀后感篇三
《樹上的男爵》,僅僅是這五個字,自身就帶有一種不羈的、反骨的意味。翻開這本書,確實有著令人眼前一亮的故事。
貫穿整本小說的,是“我”?的哥哥,柯西莫的故事——從第三者的視角出發,將整一個故事的格局構架起來。給我一種娓娓道來的、似真似假的感覺。
主角柯西莫出身貴族,他的人生本應該是縱情在上流社會的情欲酒色之中,?浸潤在權勢、金錢中,但是他并沒有。他十幾歲起便一直生活在樹上,在那里度過了他的青年、壯年與老年,他的結局,亦充滿了戲劇性。
在我看來,柯西莫是一個悲劇,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他同家人不親近,同愛人相分離,同世人皆格格不入,但是,他做到了自己。生活在樹上所折射出來的,是扼住咽喉、失掉自由的現實,柯西莫以自己的行為,成為了真正的“反抗者”。
寫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1984》了,同樣是自由被剝奪的情況下,我曾經認為溫斯頓·史密斯已經是在懸崖邊試探的死刑犯了,直到遇到了《樹上的男爵》,柯西莫是真正的反叛者——于家族,于其本身,柯西莫真正踏出了為自由而戰的那一步,相比于溫斯頓,他是真正的斗爭者。而主角在故事里的感情經歷,倒像是設定好的軌跡,在某一種程度上昭示著他孤身一人的命運。
全書中最為觸動我的一句話是“我將盡一切努力以更配得上‘人’這個稱號,我將具備他的一切品質”。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我們既然以“人”的身份來到這個世上,我們窮盡一生其實也只是為了做自己。可能這句話有待考究,但是柯西莫做到了,他以他的行動、閱歷和他的一生熱愛著他所向往的自由,熱愛著那些被撕得粉碎的現實。是歷經哀痛之后才會銘記的一種感情。
故事的收尾以“落筆”作為結束,仿佛是給這個漫長的故事做了一個收尾,合上書本腦海里依舊回想著刻在柯西莫墓碑上的話——“柯西莫·皮奧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入天空”,被現實束縛著的自由,最后升入天空,在那里無限發散。
樹上的男爵讀后感篇四
一次偶然的機遇讓我在一堂策劃課后從老師的分享中,認識了《樹上的男爵》這本小說,捧起它讀了幾頁,跟著主人公在他的樹棲生活中馳騁翱翔,這是一個難得的精神享受。書是我們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每次從書中,回到現實的世界,都有些依依不舍。每個人都崇尚有意義的生活,如果感覺不到意義,行動起來必然會缺乏動力。在讀完《樹上的男爵》之后又一次驗證了這一切。
當讀完此書且對這位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陌生的我來說,卡爾維諾將我帶入了一個童話世界,在這里,我認識一位在封建時代為了夢想所探尋,卻又孤獨至終的男爵——柯西莫。
話還得從頭說起。
12歲的柯西莫,還是一個小男孩,因拒絕吃午餐桌上的蝸牛,逃離父母責罰,便爬上花園里的圣櫟樹,從此,也便離開了那個世襲貴族的家庭,開始了他的樹上生涯,終其一生再也沒有下來。
在小說里,他的樹上世界并不是多么的艱難,我們看不到男爵生活在樹上的痛苦,男爵在接受了地面上的弟弟偷偷帶給他的樹上生活必備的最初物件之后,就學會了在樹上生存下去的一切本領。行走、跳躍、讀書、學習禮儀、飲食等等一切他都活的得心應手。
他是一個天才,在政治、農田、水利、森林、狩獵都是高手,他以打獵和釣魚為生,在樹枝間往水塘里撒下鉤就坐收鱔魚和鱒魚,并以自己的漁獵所得與地上交換自己無法制造的東西。他發揮著他的天賦,為人們服務,人們開始感謝他,接受他,并敬重他,最終獲得愛戴。
男爵柯西莫在樹上世界的一切行為,其實都沒有超出我們所能想象到在樹上應有的一些常規,同時,這個世界又完完全全遵循著樹上的生活所應該有的可信的邏輯。男爵嘗試著樹上一切可能的生活,建立了屬于自己一個人的王國,創造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生存。
盡管柯西莫生活在樹上,但是他并不是一個離群索居的孤獨隱者。相反,他有著他自己的想法,與人交流卻不與人親近,他是一個積極的人。他絲毫不抗拒同他人的交涉,他同農民工人勞動者、同落難貴族、同強盜小偷、同革命思想者做各種的交涉。他在樹頂參加姐姐的婚禮,在媽媽臨終之際從窗外用魚叉取了一片橘子遞到她的手里。他與鄰居高貴而專制的女子薇莪拉在樹上轟轟烈烈地戀愛,并為她的負氣離去痛不欲生。他善于利用各種人際,為自己在樹上爭取更加便利的生活,他還努力為森林、平民、革命、國家奉獻自己。
如此看來,男爵柯西莫的樹上生活還真是多姿多彩。也許就是因為他離開了塵世,似乎才對塵世產生更大的熱情和更執著的關懷,于是又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地面上的生活積極參與。他說:“誰想看清塵世,誰就應當同他保持必要的距離”。
樹上的男爵讀后感篇五
《樹上的男爵》,僅僅是這五個字,自身就帶有一種不羈的、反骨的意味。翻開這本書,確實有著令人眼前一亮的故事。
貫穿整本小說的,是“我”?的哥哥,柯西莫的故事――從第三者的.視角出發,將整一個故事的格局構架起來。給我一種娓娓道來的、似真似假的感覺。
主角柯西莫出身貴族,他的人生本應該是縱情在上流社會的情欲酒色之中,?浸潤在權勢、金錢中,但是他并沒有。他十幾歲起便一直生活在樹上,在那里度過了他的青年、壯年與老年,他的結局,亦充滿了戲劇性。
在我看來,柯西莫是一個悲劇,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他同家人不親近,同愛人相分離,同世人皆格格不入,但是,他做到了自己。生活在樹上所折射出來的,是扼住咽喉、失掉自由的現實,柯西莫以自己的行為,成為了真正的“反抗者”。
寫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1984》了,同樣是自由被剝奪的情況下,我曾經認為溫斯頓?史密斯已經是在懸崖邊試探的死刑犯了,直到遇到了《樹上的男爵》,柯西莫是真正的反叛者――于家族,于其本身,柯西莫真正踏出了為自由而戰的那一步,相比于溫斯頓,他是真正的斗爭者。而主角在故事里的感情經歷,倒像是設定好的軌跡,在某一種程度上昭示著他孤身一人的命運。
全書中最為觸動我的一句話是“我將盡一切努力以更配得上‘人’這個稱號,我將具備他的一切品質”。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我們既然以“人”的身份來到這個世上,我們窮盡一生其實也只是為了做自己。可能這句話有待考究,但是柯西莫做到了,他以他的行動、閱歷和他的一生熱愛著他所向往的自由,熱愛著那些被撕得粉碎的現實。是歷經哀痛之后才會銘記的一種感情。
故事的收尾以“落筆”作為結束,仿佛是給這個漫長的故事做了一個收尾,合上書本腦海里依舊回想著刻在柯西莫墓碑上的話――“柯西莫?皮奧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入天空”,被現實束縛著的自由,最后升入天空,在那里無限發散。
樹上的男爵讀后感篇六
讀到一本浪漫之極的小說,它是很有名的,我意外的是竟然有這么多人喜歡。
閱讀中,一直被一個問題縈繞——
為什么卡西莫僅僅改換了生活場所,從地上來到樹上,大家就認為是反叛或者理想?
有人認為很多地方像流水賬,我從不覺得,生活(或小說)不必處處高潮迭起。
第二節開始,我找到了《樹上的女孩》中的那種熟悉感。
入讀農學系,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異草以及樹林里各種動物的習性,作者在書中隨意揮灑,初上樹的少年時代里,卡西莫令人傾慕,過著詩人一樣生活。
他并不回避他人,還有禮貌地從樹上面向他們致以問候;
人們把他當作精靈鬼,他長時間地觀看他們干活,坐在離他們很近的枝頭上,聽他們講故事。
卡西莫在樹上吃飯,并在樹上大小便,樹下的麥爾當佐河是一道深色的流水,鎮上的人往里面排放下水道里的污水。
后來,他有了一只短腳獵犬,佳佳,這讓他遠近聞名的出走更加完美。
從此以后,當人們看到樹上的少年時,就斷定佳佳肯定正貼著地面在附近跑。
世界上人與狗之間的關系形形色色,他們可以說自己是最幸福的一對。
然后我想,他的愛情怎么辦呢?
一個芬芳,清純,干凈的女生,已然不錯,但她轉瞬即逝,像一片落葉,而不再萌發。
于是,他該瘋狂愛誰,就瘋狂愛上了——
薇莪拉。
她騎著白馬在田野上奔跑,看見了出現在藍天和樹葉之中的男爵,便從馬鞍上站起,抓住斜生的樹干,順著樹枝爬上樹。簡直和卡西莫一樣的行家!
在那最難以到達的枝葉錯綜的大樹之巔,愛情是非凡的經歷,在歡愉之中可體驗人所具有的勇敢,慷慨,獻身,力量,這一切迷醉心靈之美。
但與其說薇莪拉難以捉摸,不如說愛情本身難以捉摸。
這種強烈,冒險,恨不能壓碎進心里的情感,偏偏注定無法長久,因為這愛情的宿主沒有穩定。
“愛著的人只要愛情,也用痛苦來換取。”薇莪拉振振有詞。
“哦,不。”我也想替他回答。
愛情是包含在完整的生命之中,沒有它,便沒有完整的生命,所以即便激情,短暫,它們畢竟存在過。
失去愛情的卡西莫,著書,革命,獵狼,冬眠,走進生命的暮年。
卡西莫·皮奧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樹上一一始終熱愛大地——最終升入天空。
“我決不下樹!”他果然做到了。卡西莫一生追求什么呢?無疑是自由。只不過他的自由棲居在枝頭。
人們說他離去了以后,鎮上的植被大為改觀,不再有圣櫟樹、榆樹、櫟樹,似乎曾有過的那些密密匝匝的枝葉,只是為了讓男爵以山雀般輕盈的的步子從上面走過。
卡爾維諾說,“有多少人是為自己也說不清的理想而活著?”就像卡西莫這樣。
既然連自己都不能肯定自己的理想,卻為此堅守終身,是不是也算“荒謬”。
可人生清貴之處,盡在其中,正是如此。
樹上的男爵讀后感篇七
知道卡爾維諾,是因為王小波做的廣告。卡爾維諾在中國不如阿西莫夫、村上春樹、昆德拉、杜拉斯那么流行。所以,王小波是把卡爾維諾當成私家的珍藏。他說,卡爾維諾和他是一頭的。他還說,自己離卡爾維諾還差得遠。我一直覺得這只是王小波的謙虛之詞,但對他仍存著一種愛屋及烏的憧憬,于是我讀了《樹上的男爵》。
這個故事很簡單:背景以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期,意大利半島地中海沿岸的熱內亞共和國的翁勃薩地區。12歲的柯希莫因為忍受不了姐姐惡意做的一頓蝸牛餐,憤然離家,住到了家門口的樹林上。從此,直到65歲的柯希莫去世,他從未用雙腳接觸過地面哪怕一步。在他居于樹上的這53年里,他安然地在樹上捕獵,學習,戀愛,與人們交往,與伏爾泰、盧梭等當時負有盛名的文學家及哲學家通信,擊退強盜和野狼的襲擊,使一位讓人聞風喪膽的強盜迷上文學并且荒廢自己的搶匪生涯。柯希莫甚至領導革命。他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和人群互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然以令人錯愕的方式――他從樹上奮身一躍,抓住了熱氣球拋下來的錨索,飛向天空……以此來實踐他幼年時發下的誓言,連遺體都不愿留在大地上。
12歲的孩子爬到樹上。起初,吃的、穿的,一切都是靠他弟弟負責“物流”傳送。后來逐漸地,柯希莫可以在樹上打獵、釣魚。。。。。。已經無須地面上的任何物質供給。也就是說,樹上的生活“源于”地面上的生活卻又明顯“高于”地面上的生活。它們是兩條平行線,永不相交,卻又息息相關。柯希莫認為,“誰想看清塵世就應同它保持必要的距離。”如果說,地面上的生活象征因循守舊和平庸乏味,那么,爬到樹上就能夠看得更加清楚,而且,好多地面上不容易辦到的事情,在樹上卻可以輕易辦到。因此,樹上的生活,可以象征探索開拓和高尚有趣。
雖然高倨樹上,柯希莫并不是要逃避遁世;樹上的生活,也并不意味著苦行僧和清教徒的生活:“說實話,他并不是存心要拒絕舒適的享受,盡管生活在樹上,他總是設法盡可能生活得好一些。”除了物質層面的,他還有熱烈的愛情。他經常在樹上到處走來走去,和地面上的人交談,積極參加當地的各種社會事務。正如他的墓碑上寫的:柯希莫――永遠熱愛大地――飛向天空。他永遠熱愛大地。
至于柯希莫在樹頂上創立的“完善國家”,是不是烏托邦,看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柯希莫是一位勇敢的先驅,他立志要為人類探尋理想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這里的啟示是:只要我們熱愛生活并且志存高遠,有純潔的理想,終其一生積極探索,不管結果如何,我們的生命就不會虛度。
樹上的男爵讀后感篇八
最近讀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叫做《樹上的男爵》,小說內容如同題目一般,講述的是一位生活在樹上的男爵的故事。十二三歲的時候由于一件事情與父親發生爭執,賭氣之下爬到樹上,后來竟然就再也沒有下來過。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生活一輩子怎么可能一直在樹上待著呢?但是,這位男爵就是在樹上度過了他的一生。
書中的男主柯希莫,是一個十分叛逆的男孩,他的父親是一個十分古板的老伯爵,總是希望貴族可以恢復往日的榮光和繁華,十分教條化,卻不曾想過他的長子竟會如此違背他的意愿。柯希莫與父親鬧翻之后,爬上樹梢決定再不下來,家里人都覺得這個男孩頑皮夠了之后就會下來,但是柯希莫卻在樹上發現了一片新天地。他在樹上生活、睡覺,在樹枝上走來走去,在樹上打獵,在樹上看著樹下的人勞作、聊天、生活,他也在樹上參與家里定期的禮拜及其他家族性活動。柯希莫在樹上的生活很豐富,他學會了自給自足,幫農人干活換取食物,用捕獲的獵物換取想要的東西。作為家里的長子,他從不覺得自己身份比普通人高貴,盡管父親從小就這么教育他們。在樹上生活之后,柯希莫在高處將一切都盡收眼底,跟平民成為朋友,跟強盜頭子成為伙伴,他讀書,去遠處的樹上旅行,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無拘無束。愛情曾讓他飽受折磨,但我覺得那應該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吧,追求過,擁有與否就沒那么重要了。書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下面筆者將幾個典型人物分享給大家。
將叛逆進行到底——樹上的男爵柯希莫
這個在樹上生活了將近一輩子的男爵幼年時是一個十分叛逆的人,年少時期誰都會有叛逆,但是能像柯希莫一樣將叛逆進行到底的人恐怕不多。小時候,我是個十分任性的孩子,跟爸爸媽媽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躲在房子旁邊的麥秸堆后邊,一直到天黑都不回家,但是當爸爸媽媽找來的時候,雖然表現的十分不開心,還是會跟他們回家,小時候的“離家出走”就是這樣,現在回想起來總是忍不住發笑。跟柯希莫相比這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只是跟父親在飯桌上發生了爭執,柯希莫上樹之后就再未下來過。
最初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自己會在樹上度過余生,但是當他在樹上的生活跟樹下無異,并且越來越豐富的時候,他就再也沒有想過要下來。柯希莫是一個十分偏執的人,在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時候,卻十分明確自己不想要什么,并且能夠果斷的向自己討厭的生活方式說再見,不懼父親的威嚴,不擔心不靠家庭自己將會生活不下去。如果放到現代,柯希莫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甘心放棄身份,全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他十二歲的時候或許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是無知者無畏,當生活的巨輪一步步向前推進,他勇敢的乘著風帆,昂首向前。柯希莫代表了特立獨行的一類人,不擔心別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只愿追尋自己的內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騎士律師竟然擅長養蜂
柯希莫曾經認為律師騎士(柯希莫父親同父異母的兄弟)一無是處,把家里事務管的一團亂,總是說著一些別人聽不太懂的話。偶然之中,柯希莫發現自己的這位叔父對于養蜂十分在行,對水利也十分有研究。當柯希莫去跟他討論這些的時候,竟發現律師騎士是一個挺有意思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當小宇宙的大門緊閉時,誰也走不進去。
高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很內向的女生,總是喜歡坐在角落里,上課很少發言。在教室外面路過總是微微一笑,很少說話。對她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她喜歡早讀的時候聲音很大的朗讀文言文,常聽她讀《滕王閣序》,其中“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那幾句到現在還記得十分清晰。高考臨近時,教室布置成考場,總會幾個人湊在一個桌子上復習功課,偶然一次和那位女同學坐到一起,言語之間,才發覺她的文采十分好,幾乎每一篇文言文都可以誦讀,聊起古典文學和古詩詞,頭頭是道,那時候,我覺得她的身上是發著光的,耀眼奪目,不再是那個坐在角落里不說話的姑娘。
酷愛看書的強盜,你見過幾個?
鎮上有一個強盜頭子,柯希莫從未見過,他十分想認識一下這個強盜頭子。偶然一次機會,柯希莫救了強盜頭子,強盜頭子發現柯希莫在樹上有很多書,就開始從柯希莫這里借書,并且十分認真的看書。強盜頭子對書陷入一種狂熱的喜愛之中,除了看書,對于任何事情都不再有興趣,包括去搶劫。直到最后入獄,他還惦記著自己讀的那本書的結局,柯希莫在樹上為他讀完結局,他如同書中主人公的結局一樣被吊死。
小結
柯希莫的一生,為鎮上公共事業發展做出了極大地貢獻,老年時期神經不太正常,總是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無論如何,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了一生,并且贏得了人們的尊重。為他的勇氣、膽識點贊,希望每個人都能向柯希莫一樣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遇到問題時迎難而上不退縮。
樹上的男爵讀后感篇九
(1)例如:開篇描寫父親“他討人厭是因為他的生活由不合時宜的思想主宰”。
父親的一生循規蹈矩,平庸無奇,他是王位繼承戰爭時代的遺老,不愿意接受已經改變的世界。這使我理解,為什么后文中,父親會不切合實際,對兒子苛刻要求,導致兒子離開家里,住在樹上。
(2)例如:描寫兄弟倆把蝸牛放走,導致晚上所有人點著火把捉蝸牛,最后兄弟倆被毒打,被只給少量食物關了3天。
這件事傳達了很多信息。
第一,兄弟倆是那種被壓抑后會努力反抗的孩子,這暗示著后文哥哥離開家里。
第二,父親的苛刻粗暴。由此可以推測,兄弟倆的成長過程受到父母的粗暴苛刻對待,沒有受到足夠的尊重,沒有自由,沒有無條件的愛,由此再可以推測,那時他們對父母的畏懼和怨恨多于對父母的愛和感激。這讓人理解了后文中兄弟倆的父母死了,哥哥也沒有下樹,并且那些描寫讓人感到兄弟倆并不是非常悲傷的原因。
第三,家里其他大人(律師,神父)的虛偽。那些大人“雖然誰都不熱心此事,但是他們已經被弄醒,礙于面子,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平白無故地被打攪了”,這個描寫和開頭吃火雞時,“神父連味道也不敢嘗,以免當場出乖露丑,他好在父親訓斥我們時幫腔”,以及律師的弄虛作假“他將整條大雞腿藏入他那土耳其式長袍的下襟里,以便過后躲在葡萄園里隨心所欲地撕啃”有相似的作用――形象地展示了大人的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在一群虛偽的人的教導下,孩子的天性被壓抑,孩子看得明白事實,所以可以理解,為什么兄弟倆不愿意服從大人的教導,為什么兄弟倆并不尊重這些大人。
二、小說中有很多象征和暗喻。通過對人物奇怪的行為或性格的描寫來象征或暗喻。
(1)例如:女將軍“她認為終于找到了替自己的兒子的行為辯護的理由”的描寫,女將軍奇怪的行為和性格,像一個妄想的瘋子,象征著不肯面對現實、沉溺在自己虛幻的世界的一類人。這類人的人生,就像女將軍一樣,或者像阿q一樣,懦弱地不敢面對現實、承認現實中的問題、解決問題,他們的生活,就是逃避現實,自我欺騙地進行精神上的滿足――也許暫時可以感到快樂,但是長久就是悲劇。
三、小說中有少量的對人生、事情的觀念的描寫。我覺得挺有道理的。
(1)例如:“基于某種內心的執著追求的事業,應當默默進行不引人注目。某人如果稍微加以宣揚或夸耀,就會顯得很愚毒,毫無頭腦甚至卑鄙”
(2)例如:“像一切真正的愛護一樣,這種對于樹木的愛也使他變得殘忍和痛苦,因為為了讓樹木生長得快而形狀好,他必須對它們進行截枝,使它們忍受創傷。”
四、對某些人、事的描寫,讓我聯想到現實,有一些感慨。
(1)例如:描寫“在卡佩利城門那一帶”的各種貧窮的人的生活、行為,和最后他們看見騎馬的金發小姑娘的反應“他們的破衣服上增加了各種各樣的新破洞,他們摻和到那群渾渾噩噩的人們之中后,就失去了小鳥般的快活勁兒,只能使那里無聊的事情增加得更多一些。另外,他們剛一抬頭看到騎馬的金發小姑娘和在她身邊樹上的柯希莫,就躲退到這里來,企圖在塵土和炊煙之中隱藏起來,就好象在他們之間突然豎起了一堵城墻一樣。”――我看這一部分時,第一個感覺是辛酸,第二是再次感到階層現在存在并且會一直存在的必然性,第三是感到極度的貧窮帶給他們的自卑和卑微。
(2)對賈恩?德依?布魯基喜歡看書之后,他過去的同伙冒充他去犯法,栽贓給他的描寫,最后一句是“他以為一切都可以像從前一樣繼續下去,可是人心變了,他的名字不再受到任何尊敬”――他的同伙的行為,讓我覺得很壞,但是,從描寫里,我也感到了他們這么做的合理性。一個壞的行為,可以解釋合理性,是否意味著這個行為不壞?不是。只是從這個合理性中,我看到了他的同伙的人性的樣子。
(3)例如:“至死他也不明白在把整個一生奉獻給宗教之后,他到底相信什么”。
“您看......戰爭......有好幾年了,我把一件可恨的事情盡我們之所能地做好了。這場戰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一個我根本無法解釋的理想......(法語)”
五、不明白的地方
讀書對他產生了什么影響?
其實這本小說可以品味的地方還有很多。我覺得這個故事講了很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