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揠苗助長教后反思篇一
閱讀是學生重要的語言實踐活動,僅有加強閱讀實踐,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語言積累和說寫表達,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
小學閱讀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本事,養成認真讀書的良好習慣。
我認為自我在這節課中較為成功的是: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讀”貫穿始終。
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范讀等,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
既培養了朗讀的本事,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寓言故事留有豐富的想像空間,教學課文時,我指導學生想象種田人當時的心理活動、表情、動作、語言。教學課文結尾時,引導學生想象禾苗會對種田人說些什么?作為一個懂得科學知識的小學生,你會對種田人說些什么?在學生奇妙的想像中賦予故事新結尾,揭示故事所反映的道理。
上完課之后,聽了劉教授的話,很多我原本沒有意識到的錯誤讓我嚇了一大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劉教授說我沒有關注所有學生,應當讓不一樣層次的學生有不一樣的提高。說實話這點可能使大多數教師在上公開課時的通病,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專門找優秀的學生回答問題,那些差生不管不問,只要教學過程順暢、好看就行了。今日我明白了:不管什么課,我們都是在為學生講,而不是其他人。今后講課時,一些容易理解的問題要留給差生,不能把課堂變成好學生表現的專場。
其次,在出示朗讀的方法時,順序不太合理,課文僅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讀通,異常是文言文,暴露出自我對文言文的教材沒有研究透,暴露出自我的備課有些飄,這一點是今后教學文言文時需要異常注意的地方。
本節課教學還有其它一些不足之處:設計不夠新穎,部分學生的朗讀不夠入情入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強化浮于表面,本來應有練習背誦這一環節,但由于時間限制,沒能如期完成。今后要努力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本事,使課堂教學亮點頻現,精彩紛呈。
教學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在教育這條路上我才剛剛起步,就好象是蹣跚學路的小馬,外面的世界太大太大,需要進行的磨練還有很多很多,僅有不停地學習,才能夠有所成長。
揠苗助長教后反思篇二
《揠苗助長》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古時候有一位農夫想使自我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課文主要分三個部分組成: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結果。故事通俗易懂,二年級學生能讀懂故事的表層意思,但由于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趨于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要體會深層寓意,對多數學生來說還是有必須困難的。針對以上分析,我把本課的重難點定在體會本則寓言的寓意上,并采用“創設情境“來突破重難點。預設與生成總是有距離的,執教完后,我對這堂課教學有滿意的也有遺憾的,下頭把自我的感受反思如下: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一開始,由自我周末在家讀到的寓言小故事入手,說說你讀了什么寓言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練習說完整的話。孩子們爭先發言,進而也明白了寓言就是借助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道理。然后讀課題提出質疑,學生提出許多問題,教師總結了最具代表性的幾個問題,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結果,然后帶著問題學習課文,由于是自我提出的問題,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異常有興趣。
課堂是學生的,就該讓他們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說出來。教師在指導讓學生清楚了解禾苗的生長過程時并不是經過枯燥的解說、問答,而是創設了兩個情境,教師直接讓學生演一演田里的小禾苗,來問學生:小禾苗,小禾苗,你怎樣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呢?小禾苗,小禾苗,讓我來幫忙你把你拔高?你高興嗎?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自然地抒發,一下子就闡明了禾苗的生長需要必須的時間,我們不能違反事物的規律,孩子們理解的又簡便又明了。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本節課在教學中比較重視讀的訓練,形式多樣,并在讀后給予鼓勵性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了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值得一提的是讀到農夫一邊喘氣一邊說時,經過初讀、評價、比較、示范、再讀,學生們都能讀出自我感受到的又累又高興的情緒,張揚了個性又提高了朗讀興趣。
寓言是借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我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并且絕大多數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而教師在教學了全文后順著文章的資料設計了這樣一個提問:故事的結果在意料中也在意料之外,種田人犯了一個錯誤,你明白是什么錯誤嗎?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在這一環節指導時,在教師的啟迪引導下,學生紛紛打開了思維的窗口,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再一次讓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學生頭腦中生根。為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讓學生扮演農夫、小禾苗進行夸張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續編等,身臨其境的去感悟、體會、想象主角的心理活動,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動直觀的推論,獲得心靈的頓悟。
在課的最終,向學生推薦課外也能夠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了解蘊含的道理。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揠苗助長一個故事,懂得的不僅僅是急于求成,徒勞無功一個道理,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在上完課后,我認為還有幾個地方在處理上還欠到位:
1、整堂課中,教師說的似乎多了點,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還不夠。
2、朗讀指導最好再有層次性一點,體現必須的坡度。
3、在創設情境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方面還能夠再好一點。
揠苗助長教后反思篇三
(課堂上已近尾聲)
師: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我覺得有時候“揠苗”也能助長。
師:哦,你說說理由。
生:我同意,現在有許多蔬菜、水果放進暖棚,不但長得快而且長得好。
生:我反對。你們說的不是“揠苗”助長。
師:(微笑)那你說,他們的“揠苗”指的是什么?
生:他們 “揠苗”的意思是讓莊稼住進暖棚。
(前面幾個同學會心地點頭)
生:為什么放進暖棚就能長得快,長锝好呢?
生:因為暖棚里氣候溫暖,溫度適宜。
(同學們運用科學課學到的知識,暢所欲言)
通過討論,孩子們在頭腦中拓展了“揠苗助長”的含義:苗可以長得快,但要注意方法。只要運用科學方法,給苗創造一個更適合成長的環境,苗也會長快。
大家知道得可真多。如果現在那個農夫正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請你把要說的話寫下來。
生:(交流)農夫,你想讓苗長得快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注意方法,給廟適宜的水分,勤施肥,讓它們多曬太陽,苗就能長得又快又好,可不能連根拔呀。
生:農夫,你想讓苗長得快,拔苗是不對的,根斷了,不但長不快長不好,還會死。上面蓋上薄膜,多施肥,苗就能長快了。
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農夫那樣“揠苗助長”的事呢?
生:家長希望孩子成才,把孩子一直關在家里做作業,孩子反而更不愛學習了。這也是“揠苗助長”。讓孩子多參加活動,如旅游等,這樣孩子會學得更多更好。
生:我想讓金魚長快點,喂了很多食,結果金魚死了。我其實應該勤換水,白天水里放點水草,金魚也會快快長大。
學生不但從生活中列舉了不少“揠苗助長”的事例,還闡述了應該怎樣做才對。
這是我探索中的一節課,這節課之所以時時振蕩著我的心弦,是因為它引發了我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許多思考:作為教師的我,聽慣了同學們的眾口一詞,更習慣了那種標簽式的情感教育,而他們是一個個有靈性的人,他們的感悟是獨特的,教師只有超出自己的教學預想之外抓住課堂教學中的細節,才能給孩子們展示的平臺。
點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給孩子們展示的平臺。
它需要的不僅是心靈的真切關注,更是學生話語的耐心傾聽。
路漫漫兮修遠,吾將終生為之探索。
揠苗助長教后反思篇四
《揠苗助長》是一篇講讀課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揠苗助長》教學反思。這則寓言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透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內部的發展規律,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借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教材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是:
1、學習生字,理解詞語
理解寓言含義,回答課后問題。
2.能正確流利的讀課文,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揠苗助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
3、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部分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提出較有價值的問題。
4、學習隨文識字的方法,嘗試邊讀邊想,做簡單批注的學習方法。
揠苗助長教后反思篇五
學校雙高課比賽中,我選擇了揠苗助長這個教學內容,同一年級的老師好心提醒我:
這篇課文是一篇老課文,有好多老師都上得比較精彩。
我想也許這樣挑戰的對我來說是一種進步。
于是我還是選擇了這一課,上完之后,有老師跟我說:“你在低段的教學中已經有所進步。”
我覺得這就是對我的最大得肯定。
我也深深懂得反思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進步。以下是我本節課中幾個自我感覺成敗的地方。
教學中,我從朗讀入手,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寓意。
在朗讀方我采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如男女生分讀、小組、同桌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很好的領會到寓意,另外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和動作演示去體會種田人盼望禾苗快些長高的那種急切的心情。
如:理解他在天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我讓學生自由讀,邊讀邊加上動作。
學生的表演非常到位,正是因為學生能夠體會到那個人的焦急機,所以才能演得如此到位。另外,來理解“一天,他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急忙跑道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體會筋疲力盡時,我讓學生拔一拔那些禾苗。
學生在拔禾苗的同時,師引了這樣一段話:“火辣辣的太陽底下,那個人正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地瓦工內高里拔,一分鐘、兩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一直從中午拔到了晚上。終于拔好了。此時我忙問:“小朋友,你們現在有什么感覺。”有的說累,有的說手酸,還有的說腰酸背疼。這就是課文中說的筋疲力盡。這樣的角色體驗讓學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盡。
在理解為什么覺的禾苗一點也沒長高時。我覺得不夠到位。有學生說禾苗長得慢,還有學生說那個人心理急。此時我直接就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表現急。如果當時我接著學生的話題說下去。是呀,正因為禾苗長的慢,那個人性急,所以覺的禾苗沒長高,禾苗沒長高心理就更急了。此時再讓學生來朗讀。這樣學生的體會就更到位了。
整節課的自我感覺還可以,我想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所收獲、進步。
揠苗助長教后反思篇六
今日我講了一節語文課《揠苗助長》,學校的各位領導都來聽課,說實話剛開始很緊張,昨日準備了一天的時間,很怕自我講的不好,也怕自我出錯。
第二節課最終開始了,我事先寫好了課題,首先我是出示了整個板塊地資料:寓言故事,我問學生寓言是什么意思,之后我解釋了寓言的意思,然后引出今日我們學習的小故事,也是告訴大家一個小道理。
我讓學生自我讀題目,學習“揠”字,解釋揠地意思:拔,然后緊之后理解課題“揠苗助長”的意思。之后走進課文分為一下幾步:
1、教師范讀,學生完成兩個任務,圈畫出本課的生字,看準字形,校準字音。
2、找四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
3、學習生字。
4、指導朗讀。
5、經過這個故事你學會了什么道理,你想對農夫說點什么。
6、寫字。
整個教學環節基本上按照自我預想地完成,只是在指導朗讀地過程中覺得自我有些啰嗦,啰嗦地原因應當是自我在指導朗讀這塊是弱點,不太會抓住學生的心里,所以指導的不夠深入。
課后各位領導也都給了提議和指導,我覺得很高興,聽了他們說的我豁然開朗,有些迷霧慢慢解開了,李主任告訴我在指導朗讀時能夠從課后習題入手,抓住重點詞語,領著學生從課文中找重點詞語,從詞語出發,還有如果出示圖片能夠放手讓學生自我去說,像田主任告訴我多把時間留給學生會更好。
并且也沒有必要總是重復孩子們地話,這樣會顯得更啰嗦。牛校長。田主任都提到了孩子地寫字習慣,以及要規范學生的寫字順序。領導還提到了在指導朗讀時必須要具體,三年級地孩子還不能抽象的分析,所以指導時不能大概地概括必須要具體。
聽了各位領導的評課,雖然自我有那么多地不足但我仍很開心,因為我明白了自我到底哪里不好,這樣以后我會對這些不足之處加倍努力,我必須不會辜負領導對自我地期望,我會不斷提高的。因為我相信自我!
揠苗助長教后反思篇七
《揠苗助長》是一篇講讀課文。這則寓言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內部的發展規律,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借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教材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
1.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理解寓言含義,回答課后問題。
2.能正確流利的讀課文,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部分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提出較有價值的問題。
4、學習隨文識字的方法,嘗試邊讀邊想,做簡單批注的學習方法。
5、從語言中體會一個道理: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生活中要有美好的愿望,也要有正確的奮斗方法,才能達成愿望。
6、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寓言故事。
根據我執教多年低年級的經驗,我覺得: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對一些比較淺顯的詞語,已經能夠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準確理解出來,較長的句子也基本能準確斷句,讀通順。
于是,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本結合課文的插圖,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較為成功地執教了這篇課文。
1、自學過關、嘗試感悟。
例如:開課亦始,我就以“預習過關”的方式,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1)、首先,我們來預習這則寓言,中有五道關卡擋在我們面前你能闖過去嗎?
(2)、出示寓言大闖關,請同學們根據闖關要求試著預習吧!
朗讀關:讀通課文
字詞關:讀準生字字音
理解關:利用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試著理解:揠苗助長、巴望、筋疲力盡
思考關:再讀課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提問關:對課文內容,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3)、這些關卡你能過嗎?你想過哪一關就在小組內認真展示一下,讓小組同學為你加加油!想過哪一關?試試看!
2、注重朗讀,激活感悟。
讀、思、議是閱讀教學的三種重要手段,讀是前提,思是基礎,議是關鍵。課堂上進行多層次的朗讀并引進默讀訓練,是有效理解本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
在教學中,我合理運用朗讀這一“感悟媒介”,師生讀中悟情。特別是討論“巴望”能否換成“盼望”“希望”和理解“總算”等詞語時,通過朗讀引導使學生們達成高度的共識。
揠苗助長教后反思篇八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它通過一個內容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因此,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的特點,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課文并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時,首先,我從《揠苗助長》的課題著手,引導學生質疑: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長嗎?那為什么還要揠苗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來幫助學生有條理地理解文章內容。
其次,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大截”等,聯系上下文來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通過分析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讓學生做做動作,并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在說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例如:說說“巴望”還可以換成什么詞語?什么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子……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我讓學生來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動作,說說自己的感受,周圍同學說說他拔完苗會有什么感覺,什么樣子,這樣在形象的展示同時通過說話練習就可以非常自然而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花長時間來說那些道理,顯然是不合適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就緊緊扣住課題:《揠苗助長》這4個字,特別是“助”,抓住“那個人為什么要揠苗?怎么揠苗?結果怎么樣?”這3個前后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讀文中明白揠苗人的“幫助”是起到了反作用,這都是因為他的幫助違反了禾苗的生長規律。
揠苗助長教后反思篇九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
《拔苗助長》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系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語文學習應時刻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把語文帶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學,通過讓學生回憶自己參加拔草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經驗體驗勞動的辛苦,再讓學生演"筋疲力盡"可謂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喚醒了生活場境在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溝通了書面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引發了學生與語言文本的對話。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實現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瀾教授也指出:"只有關注學生的潛在性,才會促使學生實現智慧和才能的`發展。"在這里我摒棄了以往教學寓言時,把隱含的寓意用語言向學生描述的做法,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演、去說、去感悟、去體驗,讓學生的思維盡情地拓展。在輕松、愉悅的表演中、笑聲中,他們的潛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挖掘出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類似"拔苗助長"的現象,受到了深刻的啟發和教育,這些是我始料不及的,但這又仿佛是必然的,因為我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翅膀,還給他們展翅騰飛的空間。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說,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就能釋放潛在的才能,在課程改革的課堂中,"教教材"只會令課堂產生窒息,"用教材教"才能凸顯課堂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應拋開一切雜念,做課改全心全意的擁護者,去追求教學合一的境界。
揠苗助長教后反思篇十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明確本則寓言的寓意成為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課文透過古時候一個種田人想讓他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把禾苗往高處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成壞事。
對于三年級的同學來說,讀懂這個故事的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點困難了。所以,在教學時,采用了以下幾步做法:
一、以多種形式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讀課文,最后到分解色讀文。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反復地朗讀,文章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在總結寓意時也就得心應手。
二、古文與白話文對照讀。正好我們班部分同學參加了小古文社團活動,學過這篇小古文,讓他們朗讀給全班同學聽,一方面增加了他們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他同學的學習興趣,透過對照學習,學生更好理解了文本的意思。
三、為了弄懂寓意,在講完課文后,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過類似于急于求成而辦壞事的狀況嗎?”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已的見解,道出了自己身上發生的搞笑的事。“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長大,如果此刻你的父母將你當小禾苗一樣拔高,你說行嗎?”學生都笑著說:“不行,不行。”請學生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