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巨大的變化心得體會篇一
哇!家鄉的變化真大。
這次回到老家,呈現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實際上,家鄉的變化從我爺爺奶奶家就明顯可以體現出來:爺爺奶奶種田不容易,每到秋收季節,地里的麥子、玉米等都是他們那把老骨頭一袋一袋地往回搬,每次都累得汗流浹背,讓人看著陣陣心酸。不過這兩年我們老家開始有賣三輪摩托車的,爺爺知道后就趕緊買了一輛。你還別說,它可起了大作用呢!現在別說運五袋,就是五十袋都沒問題!
還有以前大家相互聯系不是寫信,就是大老遠的跑來跑去,每當亂風下雨時,想見一面都很難,可真夠氣人的。可是現在在老家不光是年輕人用上了手機,就連老太太們都和年輕人一樣玩qq、玩微信了,現在不管什么時候,只要想和誰見面,都是很簡單的事了。
我們村還建設了現代化幼兒園、養老院、超市等等。它們都幫助人們減輕了負擔,提供了方便,哦!忘了告訴你:我老家還種值了萬畝油菜花,向旅游路線發展,每年的三月,初春時節,就會吸引各地的游客前耒賞花。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繁華景象。
我的家鄉是一片神奇的熱土,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家鄉的變化真大啊!我爰我的家鄉,我愛這片美麗,而又有著勤勞好客的人民的土地!
家鄉巨大的變化心得體會篇二
湛江位于祖國的最南端,湛江是我的家鄉,最近幾年來,湛江的軟硬環境都有了刮目相看的巨變。人民的素質提高了,基礎設施建設完備了,交通秩序改善了,湛江的形象變得更美了!且看那條條重要的公路人行道,上面鋪著五彩斑斕的花紋彩磚;那一幅幅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市景,圖案千姿百態,顏色鮮艷嬌美,讓人賞心悅目,目不暇接,贊嘆不已!
回想以前,湛江的街道狹窄,交通雜亂無章,到處灰塵滾滾,生活環境受到了巨大的威脅。現在的街道又清潔又寬闊,人來人往,汽車川流不息,路邊種了椰子樹、紫荊樹、美人蕉、木棉樹等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顯示了湛江現代城市的風貌。今昔對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當前,湛江人民正在為把本市創建成全國優秀園林城市而努力。看,正擴建的湛江港,停泊著一艘艘輪船,港區的貨車來來往往,大吊車高聳云天,工人正在操縱著各種機器,把一箱箱的貨物運上岸,多么繁忙的景象啊!
擴建的人民廣場,樹木繁茂,鮮花怒放,爭妍斗麗。你瞧!那粉紅的月季正露出笑臉;美人蕉迎風起舞,朱紅色的杜鵑花仰著小臉蛋,樣子可愛極了。一大片綠色如茵的草地,宛如一張碩大的綠絨地毯鋪在廣場中,為廣場增添了不少生氣。
還有現在的觀海長廊,可真是煥然一新了。經過工人叔叔的精心改造后,觀海長廊成了一眼看不到邊的草地、花壇。公里的長廊地帶,滿目綠樹紅花,曲徑通幽;一叢叢的南國奇花,芳香飄逸;一排檳榔椰樹,相映成趣,叫人眼花繚亂;蜜蜂、蝴蝶紛紛被引來。人們步于其間,感到心曠神怡。極目遠處,大海的懷抱又是那么的寬廣;近處,不時有那大小的浪花沖上潔凈的沙灘,發出嘩嘩的聲響,沁人心脾,流連記返!熟知湛江今昔的人們,看了觀海長廊今日這綺麗的景色,人人贊不絕口,說:“湛江處處在變,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動人了!”
我家也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我本來的家是一房一廳的,現在搬到了一個三房兩廳的商品房。房子里家具齊備,有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機……我的臥室可大了,里面有一張高級木質做成的木架床,床上鋪著軟綿綿的被子,還放著一只玩具小熊。房間靠窗戶處還放著一個大書柜,里面擺滿了書籍。書柜的旁邊還有一張漂亮的寫字臺,每天我都坐在那里學習,既舒適又安靜。再說,每頓飯菜豐富,每天都吃的魚、蝦、肉。
啊!我們湛江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越來越甜美,越來越幸福。這一切,都歸功于黨,歸功于改革開放。我想:湛江的變化是祖國巨大變化的一部分,我們特別珍惜它,一定精心保護它。
家鄉巨大的變化心得體會篇三
我的家鄉是在衢江區的一個小村莊,聽爸爸說,過去是一個“臟、亂、差”的窮村莊。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我的家鄉也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爸爸小時候一家三代擠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舊房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現如今住的房子很大很大的,墻壁雪白雪白的,家具也是新的,刻著美麗的`龍鳳花紋。以前一層樓的房子隨處可見,這幾年村里三、四層的樓房就像雨后的春筍般不斷從各個角落冒出來。有的外表裝修得很漂亮。室內的裝修就更不必說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磚、華麗的墻紙……簡直是拿錢往墻上貼、拿錢往地上鋪了。人們再也不用怕“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了。現在都用煤氣灶做飯了,既衛生又快捷方便。不像以前做一頓飯弄的滿臉是灰。
伯伯帶我走進房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我最熟悉的電腦,只見伯伯熟練的操作著電腦,真想不到家鄉變化這么大,連電腦都有了。以前,與親人的交流方式是寫信,或是到郵局打個長途電話;今天,家里的電話可以隨時撥打,還可以用手機發個短信息,打開電腦發電子郵件,信息溝通變得如此容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迅速縮短。以前的電視都是黑白的,家里有一臺彩色電視都不知道有多好.隨著科技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有彩色電視已沒什么可炫耀的了,因為家家戶戶都有彩色電視了。
以前回家鄉,一路悶的發慌,爸爸教我看窗外數牛.可現在牛越來越少,時不時地能聽到拖拉機的轟鳴聲,大片大片的稻田已實現機械化耕種了,我心里不禁發出陣陣贊嘆。附近的田野也少了,都變成了工廠和樓房,真美呀!難道我眼睛花了嗎?不!這是真的。以前,路上坑坑洼洼,晴天時塵土飛揚,雨天時泥濘不堪。讓人睜不開眼睛,只能摸索前進,一不小心掉到水坑里,淤泥就會給你“洗澡”。現在可好了,泥濘的泥路變成了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車子在上面飛快地奔馳著。電瓶車、摩托車代替了自行車,還有人開起了小轎車。無比驕傲,無比自豪。不僅衣食住行有了變化,家鄉的公路又有了驚人的變化。路旁種著美麗的花草樹木,蜜蜂在歌唱,蝴蝶在飛舞。
當我走在路上的時候看到,高樓大廈代替了過去那些簡陋、殘垣斷壁的舊瓦房,現在建成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代替了泥濘的土道。小時候玩玻璃球的地方,現在變成了大型的游樂場。
家鄉的變化不僅僅白天看得見,夜晚更明顯。以前晚上不敢出門,外面一片漆黑。如今夜幕剛剛降臨,街道上各種造型的路燈和各家門上掛著的花式門燈都亮了。照得夜空燈火通明,猶如白晝。正如詩人所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祖國富強了,家鄉變富了,我希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家鄉的明天更富饒。隨著社會巨大的發展,我相信人們的生活一定能過得更好。
家鄉巨大的變化心得體會篇四
詩云“樓高漸入云,樹青花怡人。路闊車列行,塘綠魚躍身。”這美麗如畫的圖景,并非想象構造的“伊甸園”,而是我家鄉(浙南農村)近幾年變化的真實寫照。
昔日的家鄉,到處是低矮破舊的瓦房;道路狹小,坑坑洼洼,泥濘不堪;河道兩岸雜草叢生,黑臭難聞;村莊四周垃圾隨處可見,生活污水橫流,晚上一片切黑,沒有商店,更沒有文化娛樂場所,是典型的“臟、亂、差”。
今日的家鄉,經整體規劃,瓦房全改建成4層的樓房,任意走進一家,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如電視、冰箱、空調、電腦等,很多家庭還 買了小汽車;連鄉通村的柏油馬路平整寬闊,車輛穿梭,川流不息,進村入戶的水泥路兩旁綠樹成蔭,路燈在樹間點綴一字排開,間隔不遠處擺放著垃圾箱,每戶家門口都有小花壇,種著各種各樣的花草;村莊河道兩岸整潔,沿岸鋪上草坪,猶如兩條長長的綠絲帶,河水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小魚在水中暢快地游著;村委會里有圖書室、乒乓球室、電腦室等文體娛樂設施,門前有個大廣場,廣場中間有個噴泉,每當夜晚,音樂響起,廣場舞熱鬧起來,在彩燈和噴泉裝點下,生活幸福至極;村里開了農家超市,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不遠處還 開了家“阿旺農家樂”,生意紅火,村里很多人在里面務工,增加了村民收入。當下的家鄉,處處體現出“整、潔、美、富”現狀,一片欣欣向榮、生活富足景象。
這幾年翻天覆地的變化,令我贊嘆不絕。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我帶著疑問,走在村道上尋找答案。突然,村委潔白的墻上寫著“打造美麗鄉村,共創幸福家園”和“五水共治,人人有責”的宣傳標語映入我眼簾,這使我茅塞頓開,肯定是國家政策在改變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再往河邊走,不遠處樹立著一塊牌子,走近一看,是塊“河長公示牌”,上面寫著河長名字、職責、河道管理要求及電話等內容,這使我更加明白,原來這條河整治得如此美麗,他們是功臣。走在村里,還 隨處可見這里的百姓淳樸和勤勞,他們辛勤地勞動,忙碌著致富。
后來,我從爺爺那里得知,2014年咱們村被列為“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經過幾年的打造,全村面貌煥然一新;2015年浙江實施“五水共治”,全村生活污水納管集中處理,河道綜合整治,使環境更優美,水更清澈。
這些變化靠的是黨和政府的領導,靠的是百姓的勤勞,在祖國大地上,我的家鄉猶如細胞一樣小,祖國就由n多個如我家鄉一樣的細胞組成,當每個細胞都如我家鄉一樣快速發展,祖國就更加繁榮昌盛,中國夢必將實現!
家鄉巨大的變化心得體會篇五
陽春三月,常年在外的姑姑來電話說要來我家做客,接到電話的我喜出望外。兩天后在我急切的期待中,終于姑姑開著自家的車來了,我們一家都到門口迎接他們。
奶奶和媽媽忙了一桌豐盛的大餐款待姑姑,有紅燒帶魚、黃菜羊肉、黃瓜 、豬蹄等等,其中的蔬菜有的是從村邊小店里買的,有的是自家地里種的。總之,各式菜肴擺了一桌子,爸爸拿出了洋河藍瓷酒,一個勁的敬酒。我們高興地和娃哈哈營養快線。姑姑感慨道:“以前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吃飽肚子,現在變化真大呀,生活好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就連冬天也能吃到新鮮的蔬菜!”爺爺奶奶也有感而發:“以前飯菜是很難吃到一塊肉的,吃菜都吃怕了。在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住的房子都是自己蓋的小房子,走的路都是爛泥路,上學走路很困難,老了沒有養老金,電話很少很少,娛樂沒有活動場所……”。爸爸哈哈笑說:“我們這一代要幸運多了,趕上了小康生活呀!下一代的生活還會更好的!”
飯后,由爸爸開車帶姑姑和我們參觀我們現在的家鄉。一路上,一排排的銀杏樹像守衛家鄉的衛士,挺拔而威嚴;一棵棵香樟樹似迎賓八方的少女,婀娜而多姿;一塊塊新綠猶如唱響家鄉的音符,奔放而跳躍……平整的水泥路上電動車,摩托車,小汽車疾馳而過。看,一排排銀色的西瓜棚里,早已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在鋪地膜的瓜棚里,綠色的瓜藤整齊而有序地爬滿了大地。在茂密的綠葉叢中,一朵朵嬌黃的花瓣啟開溫馨的心窗,頂著晶瑩的露珠向外看,就像綠地毯上灑滿了金色的小星。西瓜并不是大棚的唯一住戶,銀色的大地里也住著韭菜、黃瓜、茄子、青椒等,說不定他們還在大棚里談心呢。再向前走,路旁有一條小河,河水清澈見底,魚兒、蝦兒在水中的痕跡紋絲可見。小河邊有幾位老人在那兒垂釣。
晚飯后,我們去農民公園散步,我們遇到了不少散步的老人、孩子。公園里還聚了一群老太太和婦女在跳街舞呢。
回來的路上,姑姑說:“今天的家鄉,天更藍了,水更清了。路更寬了,樓更高了,人更旺了,昔日農家今非昔比,到處呈現出一派現代化都市的亮麗景象。我愛這碧水藍天,空氣清新的家鄉!”
家鄉巨大的變化心得體會篇六
我們每個都有屬于自己的家鄉,每當家鄉發生變化總會牽動我們的心。下面我們來看看家鄉的變化征文1000字,歡迎閱讀借鑒。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這是我們第一次聽見余光中先生的聲音,我們也把這話放在心底,扎進心房。
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故鄉的風韻,我們不過是故鄉的文脈中旁逸出的枝葉,然而,當根須被剪斷,一切生機便只能萎縮為記憶。
從出生開始就被烙上它的標簽,拿不走也抹不掉。向東走,就是這個城鎮最大的車站,這里每天有人來也有人走,我也在那送走過很多人。這個城鎮沒人比我更加熟悉,這的每條街道每個角落都曾留下屬于我的足跡,也曾想過離開,但我還在這。轉頭向身側看,依然還是熟悉的山,熟悉的景。
故鄉像個多變的孩子,他一直都在變,像我們一樣,從小就開始,為著自已都想成為樣子努力著,奮斗著,直至變得優秀。人的進步是無止境是,故鄉亦是如此,她會變得讓我們驕傲,讓我們自豪。
小學時,母校穿著一身橘黃*的衣服,而我們手持瀟灑太極扇,頗有些“誰怕,一蓑*雨任平生”的大俠風范。那時每個人的理想都是老師和科學家,那時寫作文,最流行的就是家鄉的塔山和東觀園。那時爬上塔山的石階,總覺的前方遙遙無期,登上后還會有種唐僧西天取經到達目的地的滿足與幸福。我也忘不了初中的越野賽酣暢淋漓的模樣。我們結伴向前奔跑,望著方向,緊盯著被樹葉重重掩護著的,只露出一小角兒的白*小樓,我也忘不了歸程時仍然緊盯著路口,望見終點的同學就提氣奮力向前,知道本班第一時心里洋溢的幸福。
我喜歡這里的每個早晨,因此總和同學結伴晨跑,吹著*邊的風,繞過柳枝,走過聞著些許青香,身旁是石磚壘成的小城墻,腳下是紅磚鋪成的小路,抬頭望見蔚藍的天,仔細還能看見過遠山彌漫的霧氣,好不愜意。突然一扭頭,看見一群游客正被導游帶著,三三兩兩的從新建的*邊長亭為背景在拍照。我如夢初醒般的想起,原來長白也成了旅游勝地。我們只知九寨溝,烏*,卻沒發現我們腳下的這寸土地也不知何時變得優秀起來。其實她一直都在努力,都在進步,只是我們小瞧她了,未曾發覺。當然,我們自然為她高興,為她自豪,為在她身邊感到幸福。
無數的游子在出走,無數的村莊在淪陷,無數的故事被遺忘,無數的回憶被現實的高墻截斷。現代文明的蠶食鯨吞把繁華渲染為蒼涼,他們曾經的記憶在水泥與鋼筋間化為泡影。所遇不故物,焉能不蒼涼,無數游子重回家鄉時,不是憑吊,是守望。再遠的流浪,只為了重回故鄉,感受她的溫暖與幸福。
愿我們的努力,家鄉的努力,都能得到回報感到幸福,一切是為遠方。
轉瞬即逝,又一年過去了。在這一年里,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村落,村落里的人們臉上又多了一絲喜悅,這都要歸功于祖國的發展。
我的家鄉是金弄村,又叫“高鐵第一村”。在近幾年來,村里的房子也在一批批的刷成白灰*墻面。走在小路上仿佛自身在*南里,有一股*南的風味。依山而建的房屋,參差不齊,有著縉云的建筑特*,寓意著一層更比一層高的寓意。
慢慢的,村里換上了“新衣服”。剛步入村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列小火車,小火車是用石頭疊起來的,非常有特*。邁進村里幾步之后,腳下就出現了三*條紋小路,瞬間讓村里充滿了**和活躍。路邊掛著古*古香的路燈,每到晚上就紅火起來。再走進幾步,多了幾處寬闊的停車場。家家戶戶都把小車停在當中,五顏六*的,漂亮極了。
突然向遠處望去,發現我的爺爺坐在那邊的亭子里呼喊著我的名字。村里也建設了好幾個亭子,分布在村里的每個地方,讓村里的老人在無論在什么天氣都可以一起談笑和賞魚,為他們遮風擋雨。走到家門口,眺望對面的山上,不知何時多了一個涼亭。一問爺爺,原來對面山上鋪了兩條路,通往山的兩端,可以在山上看到村里的美景和遠處的高鐵。
隨著村里的建設完善,發現自己的家鄉如此美麗。其實還有好多地方,我現在才知道它們的歷史或淵源。想起小時候總在那口井邊玩耍,但是從來沒有發現過它有它的故事。“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井是生活的源泉,也是一個村的命脈,它養育了村里人。
相傳金弄村是古代麗水到永康的官道必經之路,古道長達百里,金弄是其中一個隘口,兩邊崇山峻嶺,人*稀少。這片地區曾有數次大旱,可每每遭遇旱災,村里一片草地依舊經意盎然,村民挖土兩尺,便見水涓涓流出,遂挖土砌石成井。數百年來此古井爸未干涸,解救了無數周邊住戶和過客。古井也成為無數過路人著精蓄銳、備足水源的一個驛站,路人們趕路前總會在古井邊喝飽井水,抽袋旱*。古井代表了歲月,見*了村里的歷史。
村落里還有好多從前不知道的新鮮事物。例如:防空洞、糧倉、古樹等,都在見*村落的歲月。如今的村落,家家戶戶都鮮花盛開,處處花香;寧靜安閑,生活安詳;整整潔潔,美麗家庭。
“柳蔭垂塘,金玉滿塘,桃李香塘,古樟映塘,松松迎塘”五大景觀精品構成五福金弄,寓意著豐收、活力、興旺、古韻和長壽,象征了福、祿、壽、喜、財五大福氣,旨在打造一個欣欣向榮,*幸福的美麗金弄。其實你在閑暇之余約上三五好友,到金弄走一走看一看,一定會有不少的收獲。
今年暑假,我隨媽媽回家鄉探親。我的家鄉坐落在鎮里一個偏僻的地方。那里山不高,水不清,沒有引人入勝的名勝古跡,所以,這只是一個普通而小的村莊。然而,這次回到家鄉,家鄉的土,家鄉的地,家鄉的人,家鄉的一切都變化了,短短三年時間,家鄉變化了,再也不是我認識的家鄉了。一進村口,就看見那筆直而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村中心。這條路變了,它再也不是崎嶇的小路了。然而,這只是剛開始而已。
然后,我開始獨自走在變了的家鄉。離開養雞場不遠,便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在叫我,我聞聲而去,原來是以前的好朋友小華。他和我們打完招呼后,便拉著我的手,說要讓我參觀他那“變”了的家。我記得他家以前是村里*貧困戶,他父親死得早,母親拖著他和他的哥哥艱難地過日子。這次,我來到她家一看,新修的瓦房,花園試的小院子里,并排著兩輛新自行車。小華非常高興地說:“這兩輛自行車是我和我哥哥的。”我也高興地說:“小華,以前你多么盼望騎上自行車啊!現在終于如愿以償了。”“是啊!以前我們家窮,現在我們家既干農活,又干副業,有了錢。”小華說著領我進屋,隨手打開錄音機放起流行音樂來。
當我和小華一邊聽音樂邊說話時,一個瘦小的老頭闖了進來,沙?〉匚實潰骸靶』??愀縋?我約他下午幫我給澆水去。”“我哥沒回來,回來后我就讓他去找你。”這時,瘦老頭發現了我,說:“是小枝吧,什么時候回來的?”我才認出他原來是村里的李老頭,以前他是村里的xxx,專耍神騙鬼,就只簡短的回答:“剛回來。”便心不在焉地轉過頭去。不久,李老頭走了。小華告訴我,原來李老頭不當xxx了,他變了。我聽了后,想到連他也變了,真是不可思議啊!
不久,我告別了小華,心里感到特別高興。一天的時間眨眼間過去了,我和媽媽走在那通至村口的路上,我回頭看見那新瓦房、樓房,望著那養殖場,聽著那喧鬧的人聲,從內心感嘆:“變了,家鄉的一切都變了,這都是黨的富民政策引起的變化。
家鄉巨大的變化心得體會篇七
我的老家是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爸爸說,以前老家特別窮,只有一條房屋歪歪斜斜、路上滿是泥巴的小街,街上只有幾家很小的商店,人們的穿著破爛不堪,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生活特別的貧困。
改革開放以后,勤勞的家鄉人民逐漸走向富裕。家鄉的巴水河蘊藏著豐富的優質黃沙資源,這些年家鄉大力發展黃沙經濟,形成了采、運一條龍的發展模式,黃沙遠銷上海、江蘇等地,很多農民搖身一變,成了腰纏萬貫的“沙老板”。還有的人自己購置船只,在長江上跑運輸,很多人都擁有了自己的船隊。我還聽老家的叔叔說,以前這里湖多地少,湖面都進行圍湖造田,如今大家響應黨的號召,退田還湖,發展特色養殖,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連滅絕多年的鄂東一絕“巴河貢藕”也終于重見天日。
這幾年,每次跟爸爸回去,都感覺家鄉在不斷變化。以前破爛的平房大多變成了高樓大廈,窄小的泥巴路變成了寬闊的水泥大道,大道兩邊還修建了漂亮的花壇,街上的商場、超市一家挨著一家,非常的熱鬧。
回想30年前,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大多數人家一年吃不了兩回肉,一日三頓吃咸菜蘿卜干,如今每天都能吃上新鮮的肉;過去家鄉人穿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現在舊的沒爛,新的又買了,年輕人還緊跟時尚,穿著非常時髦呢。
富裕了的家鄉人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吃飽穿暖,有了更高的精神上的追求,鎮上建起了圖書館、文化館,忙碌一天的農民,可以看書、參加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動。家家都安裝了閉路電視、有的家庭還買了電腦,足不出戶就知道天下大事,開闊了視野。
我的家鄉在變化,我的祖國也在變化。祝愿家鄉更加富裕文明,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家鄉巨大的變化心得體會篇八
10月15日下午,我有幸參加了克拉瑪依市余敏名師工作室研討活動,聽了獨山子來的優秀教師的三節課。三位名師分別選了三節不同的課,都是我們平常較為懼怕和上起來困難疑惑比較多的課型。聽了三位優秀教師的高效課堂,我收獲頗豐,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獨六小的劉老師為我們帶來的是一節四年級的習作課——寫童話。劉老師親切而溫柔的姿態,就連每個聽課的老師都覺得心情舒暢。上課之初,學生發言不夠積極,劉老師便自稱擁有魔力,可以將這魔力傳遞給每個學生,可以讓他們變聰明。學生聽后,頓時信心大增,發言逐漸變得踴躍起來。到后來學生在劉老師的引領下,插上想象的翅膀,結合有趣的視頻和學生讀過的印象深刻的童話,使學生一步一步受到啟發,從而大膽發言。后來,學生編童話故事時每人都能做到有話可說。這一切,劉老師可謂是做得水到渠成。
另一位來自獨五小劉老師的古詩詞教學讓我們耳目一新。《泊船瓜洲》是一首耳熟能效的名作,為了上出新意,劉老師另辟蹊徑,從詩句的誦讀入手,遵照“平長仄短入聲粗、韻腳拖長帶曲調”的規則,一步步指導學生聯系詩人王安石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在一遍遍誦讀中從“離鄉遠、家鄉美、月亮圓”三方面來體會是人的思鄉之情。最后,劉老師還帶領學生一起吟誦古詩,給學生和在場聽課的老師一種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獨一小的張媛老師上的是一節略讀課——《用心靈去傾聽》。張老師的課堂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依據略讀課的特點,結合課前的閱讀提示,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學生匯報時,再將相應知識點和學習方法穿插其中,并能在課文學習后拓展,讓學生學以致用,真正達到學有所得。
最后,獨六小的劉老師還為我們做了題為《寫字教學,從平時抓起》的講座。劉老師首先從上次的六年級抽考分析開始,為我們詳細分析了寫字教學的重要性,接著提出了一些如何上好寫字課的建議并結合獨六小老師們的一些具體操作實例讓我們借鑒。最后,我們一起欣賞了獨六小學生的一些作品。劉老師毫無保留的經驗傳授,使我們明確了目標,也增強了信心。
這次聽課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也反思到教學中存在很多的不足。聽課是教師成長的一條捷徑,我會珍惜每一次聽課的機會,向優秀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家鄉巨大的變化心得體會篇九
伴隨著一陣陣“轟隆隆,轟隆隆……”的聲音,原本高高聳立的玉米秸稈瞬間便變成了碎片,遠遠望去整片大地像鋪了一層毛茸茸的地毯,踩上去軟綿綿的,真舒服。原來,這就是國家最新研制的秸稈還田機。收完玉米后,直接就把玉米秸稈粉碎了。現在這種機器已經得到了農民伯伯們的廣泛使用。
以前農民伯伯們因為玉米秸稈而犯難:燒了吧,既可惜又污染環境;不燒吧,既費力又沒有多大用處。秸稈真如雞肋,丟只可惜,食之無味。現在有了秸稈還田機,這一切的困擾都解決了,秸稈還田機“轟隆隆”的開進地里,隨著“咔嚓,咔嚓”的響聲農民伯伯們頭疼的秸稈就這樣變廢為寶了。記得幾年前一次假期,我和爸爸媽媽坐車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經過一片田地時,只見煙霧彌漫,一陣風吹過,車上的人都被嗆的喘不過氣來,我也被嗆得眼淚直流,我們趕緊關上了車窗,司機也加大油門往前沖。
今年回老家,姥爺高興的告訴我:“今年我們家用的是秸稈還田機,一顆秸稈也沒燒。”聽到這里,我心里猛然升起一種自豪感,自豪我家也為環保出了一份力,老爺還告訴我;“秸稈還田機非常好用,收完玉米后直接就把玉米秸稈粉碎了,粉碎后的秸稈翻到地下,還會使地變得更肥沃,更松軟,相信明年的麥子一定會有更好的收成。”老爺高興地笑著,臉上滿是對明年大豐收的憧憬。
是啊!自從有了秸稈還田機,農民伯伯們不用再那么辛苦了,越來越多的農民伯伯醒悟了,特們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懂得了:環境用錢是買不來的。今年,秋收這段時間,已經不像往年時有那么多的煙霧了。
白天看著清澈的藍天,晚上星星在天空中眨眼,原來環境的改變需要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出份力。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相信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家鄉會變得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