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一
知識目標:理清全文思路,通過復述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標: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復述情節,整體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探究、感悟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課文,理清全文思路,通過復述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一、導入新課: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讀全文
要求:(1)讀全文包括課題、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鐘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鐘讀完。
學生默讀后,能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標出生字詞,,交流生字詞
悶熱 彈子 訓誡 聳立 峭壁 顫抖 瘦骨嶙峋 迂回 凝視 啜泣 納罕
恐懼 安慰 頭暈目眩 經歷 屢次 抵達 暮色蒼茫 小心翼翼 灰心喪氣
三、再次默讀,整體把握課文
1、 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準備復述。
2、 復述方法指導:
a、抓住故事里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數字等有效信息,抓住關鍵詞語。
c、復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對文章主體的一個提煉加工過程。通過復述故事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獲得生活的啟示。
3、學生復述(3—4人),自評復述得失。
4、教師應有針對性的指明學生默讀的速度和復述過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確復述方法,然后再讓學生有的放矢地糾正自己第一次復述的不當之處進行二次復述。
5、學生根據復述的得失,將經驗和復述方法記下來。
四、布置作業:20個詞語,每個5遍。
第2課時:重點是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蘊含的人生哲理。
一、朗讀課文,思考:
1、學生朗讀,提要求。
2、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無漏字漏字,注意語速、語調。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難,從哪些地方可看出?
歸納:從小多病,不能活潑勇敢 顫抖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著好了。”
以旁觀者的眼光看,這算困難嗎,從哪兒可看出?
歸納:懸崖不高 伙伴們輕松爬上去了 “我”后來很容易地下來了
怎么很容易地下來的呢,心理有什么變化?
歸納:走一步 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 巨大成就感(只有幾米高,為什么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從中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學生討論,明確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三、合作探究
1、你從課文的那些地方體會出這樣的生活哲理的?
(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體會文章的蘊涵)
學生小組討論發言,對于理解有難度的詞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追問為什么?
a、 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標題的含義是什么?
2、你覺得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是哪兒?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里的各個人物的?(多角度閱讀評價)
教會學生多角度閱讀的方法,以提高閱讀質量。
確立角度的方法:著眼于課文中的某個人物,或者著眼于課文中的某一情節
舉例:評價杰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
伙伴們的做法有不當的嗎?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引導歸納
四、質疑與交流:
1、課文還有什么問題,你覺得可以提出來讓大家來共同探討的?
2、你受到什么啟發?該如何面對困難?
同學暢所欲言。
五、教師小結
六、延伸與拓展:讀汪國真詩句
七、布置作業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么經驗教訓?細心留意身邊的事,感悟生活,寫一篇短文。(學生在課內時間充分的情況下自由漫談,課后寫在作業本上)
八、板書設計: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走一步 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 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學反思:多角度閱讀方法較好,課上加強滲透和指導。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二
1.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二、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1)讓一個同學讀“導語”。
(2)“導語”補充。
2.默讀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看完。到時說“時間到”。默讀后要請同學復述故事情節,復述的難點往往是時間、地點、人物、數字,默讀時要注意看清楚。
3.復述故事情節
(1)復述前的準備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后一部分可謂“脫險”,請一個同學復述“冒險”,一個同學復述“脫險”。
(3)根據復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把經驗記下來。
4.字詞教學
看課本列出的詞語,看注釋,查詞典,讀一讀,講一講。
5.朗讀訓練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6.課文主旨研討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7.小結這次研討的經驗。
8.課外作業
“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1.多角度閱讀
(1)學習方法指導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閱讀,這樣讀就不至于老是往一個方面去想,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關鍵也在于確立角度。怎樣確立角度呢?可以著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于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說,評論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對,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個角度。這樣的角度課文中很多。
(2)確定角度
學生先說,教師啟發、整理。
父親怎樣教孩子脫險?
評論杰利。
評論四個孩子。
(3)探究問題
哪些地方寫到杰利,請一一加以評論。
請評論四個孩子的行為。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2.語言運用
學習語文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運用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著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請利用下列格式,在橫線上補出詞語,表達自己想說的一個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時隔年 , 。
(2)我一直牢記著 叫我不要的 訓誡。
(3) 向 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納罕 。
(6)暮色開始四合, 。
(7)暮色蒼茫, 。
(8) 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9)帶著 的口氣說 。
(10)我小心翼翼地 。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 產生了一種成就感。
3.練筆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么經驗教訓?寫一個片段或一篇短文。當堂沒有完成的,課外完成。組織同學布置專欄。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借助于工具書掌握相關的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3、理解重點語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
4、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信心和決心。
三、教學準備:
1、通過預習初步掌握字詞的含義,把握文章的大概內容。
2、品味文中優美語句,領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儀、小黑板、圖片等輔助性教學用具。
四、教學設想:
使學生從作者在那座懸崖上學到的如何克服困難、戰勝苦難的經驗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學生領悟人生會有這樣和那樣的波折,要著眼于克服困難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讓學生積極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學生從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把跨出一小步作為教學的重點加以體會和領悟,幫助學生端正克服困難的態度和樹立堅強的個性。
五、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整體感知課文,能復述課文內容。
2、在朗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二、教學過程
[4]?[5]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四
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結構特點,體會本文作者對生命的獨特感悟。
2體味人生,關愛生命,引導學生正視困難并積極克服困難。
3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提高朗讀能力。
教學設想:本文語言既有形象化的描寫,又有哲理性的陳述,句式變化多樣,比較適合朗讀。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朗讀,結合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教學時數:
1課時教學過程:
課前積累:
1、不積跬步,無以行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荀子
2、學生課前一分鐘口語表達練習。
一、導入: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于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經歷讓你至今依然不忘懷?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美國作家莫頓`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帶給我們的寶貴的啟示。
二、教學目標,檢查預習。找生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生領讀,師糾正。三、朗讀課文,先自由讀,再找學生范讀,邊讀邊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1、讀完后,你最想說得是什么?
2、你覺得課文中哪句話最能打動你?為什么?
3、“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說明了什么?(或者說“走一步,再走一步”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4、家長怎么樣來教育學生?請小組討論完成。
四、質疑問難:討論明確以后,集體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見,教師做適當指導點拔。
五、拓展延伸,培養能力。
1、師引導學生如何復述故事性文章,師出示復述要求。
2、研討與練習二。
3、研討與練習三。以上由學生自己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課后小結,提出希望。
1、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
2、布置作業:a類:抄寫“讀一讀,寫一寫”,理解詞語含義。b類:根據“研討與練習三”的要求,寫一段話。
附板書設計: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頓、亨特故事:遇險——脫險哲理:把困難分解再去克服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五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2、 激發學生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3、 鼓勵學生多角度來理解課文。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多角度閱讀課文,拓展思維空間。
自學研討
莫頓·亨特,美國當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國空軍,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戰斗,曾經駕駛飛機深入德國完成極其危險的偵察任務。
(1)字音 聳立( ) 迂回( ) 訓誡( ) 啜泣( )
納罕( ) 瘦骨嶙峋( ) 頭暈目眩( ) 著眼( )
(2)釋義
訓誡 嶙峋
納罕 啜泣
小心翼翼
1、 仔細閱讀,完成下列各題。
故事發生的時間 ,地點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寫了我在一個悶熱的下午,在懸崖 、 的經歷。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記敘的順序是什么?
4那座懸崖有多高,懸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里歷程是: 、 、 、 。
6、找出景物描寫,體會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1、閱讀本文,你獲得的人生啟示是什么?
2、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嗎,是如何克服的,從中吸取了怎樣的經驗教訓?
3你能挑戰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認為有哪些因素?
1、文中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最不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六
教學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根據學生所說,導入新課,板書文題。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生自學生字、自瀆課文。
3、點名朗讀全文。
4、問題:(1)詩中所說的“海”是什么?(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2)這首詩兩部分各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節:寫童年時的想望和困惑,是現實中的“山”和“海”;
第二節:寫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齊讀全詩。
三、研習詩歌
本義比喻義
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奮
山斗
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難
2、這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請用一句話來說。
――要克服苦難,就要克服重重困難(歷盡千辛萬苦);要克服困難,就要翻越無數座山。
3、理想的實現很不容易,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請找出有關的詞語并作說明。
(1)終于――爬山費了很大的力氣,花了很多的時間。“我”滿以為上了山就可以看見大海了,結果依舊是山,“哭著回來了”――鐵青――寫出了作者失望、沮喪的心情。
“鐵青”――這是作者表達的主觀感覺,因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鐵青著臉”。這和杜甫的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傷心時看見美麗的花兒也好像在流淚一樣。
(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實現理想不容易。
(3)一座座――困難重重。
(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詩人相信遠方有海,理想可以實現。這個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斷斗爭。
枯干: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滿濕:滋潤。因為“我”心中有理想,心靈就不再枯干,理想給了我奮斗的動力,生活也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5、齊讀全詩,并體會剛才所說的內容。
四、重點詩句探究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信念,但童年的認識是很膚淺,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斷的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在心中扎下深根。
2、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口癡想。”“癡想”是什么意思?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什么意思?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五、拓展延伸
讀了這首詩,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六、總結與作業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頓?亨特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并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感受“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上海的意義。
3、了解“小中見大”,以事寓理的記敘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2、學習生字詞。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小時候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呢?我說標題和作者,請幾位同學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把課文讀一遍。
2、請學生復述課文。復述前先讓學生說說復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內容。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費城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懸崖,在懸崖上上不去,下不來,最后在父親的引導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懸崖,并且得到了寶貴的人生啟示。
三、引導探究
1、我們已經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請大家把課文的標題蓋起來,然后自己為文章重新擬寫一個標題,寫在文題下面。
2、互相討論自己的標題,然后點名說。
3、引導學生比較,你的標題和作者的標題哪個好?為什么?
(1)文章的標題告訴我們遇到大困難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難然后克服,這和文章內容一致。
(2)文題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難?請在文中找出來。
(1)第4節,“我”不能像別人一樣活潑勇敢,做一些冒險性的游戲。
(2)第13節,朋友拋棄了“我”,把我一個人丟在懸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無助(反襯手法)。
(3)第15節,長時間呆在懸崖上,動不了,我很緊張,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懸崖時的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詞語:
爬: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里咚咚亂跳
蹲:心驚肉跳頭暈目眩哀求啜泣
伏:恐懼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4)第17節,作者心里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礙,沒有信心,所以下不去。
(1)第7節,懸崖只有20多米高。
(2)從朋友和杰利的言行,可以判斷出這不算困難。如第13節,別的小朋友能輕松(一個接一個、左折右轉)地爬上去,又輕松地繞過懸崖。
在這里,不是為了寫其他的小朋友,而是為了小“我”,這種方法叫作“反襯”。
(3)父親指導“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也很簡單,“我”也沒費力氣就下來了。
6、既然不是什么困難,而“我”卻為什么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困難呢?
――第1、4節,“我”年幼,體弱多病――這種方法叫“伏筆”,即“前后照應”。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礙。
7、就是這不是什么困難的困難,卻讓“我”的心情變得糟糕透頂(出示投影):
心情的變化:
恐慌恐懼絕望
(開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后)
8、這個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讀16~23節)形成板書:
(1)克服困難的步驟:
起初:會摔死的――毫無信心;
繼而:走一步――萌生信心;
隨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懸崖――巨大的成就干。
(2)此時的心情怎樣?
恐慌恐懼絕望
驚奇而自豪
四、拓展延伸
1、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要會分解困難(原文句)――用名句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2)要對自己有信心。
(3)要善于收獲經驗(反思總結)。
(4)只有勇于嘗試,才能得到回報。
2、在寫作上,你有什么收獲?
――倒敘,可以產生懸念;環境反襯人物的心情;照應與伏筆。
小事情反應一個大道理――作者寫這篇文章不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更重要是從經歷中懂得了克服困難的道理。
五、讀汪國真的詩結束課文學習
1、詩見課本p.10的方框。
2、完成課后練習二。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七
上節課,我們學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么,面對困難,我們該怎么辦,是放棄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并希望同學們學完這篇文章后,能夠從中受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題目是文中誰說的一句話?
明確:父親。
那是父親對誰說的呢?
明確:對兒子說的。
父親在什么時候對兒子說的這句話?
明確:當兒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時候,父親對兒子說: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生各抒己見,請一個同學小結幾個同學的發言。)
回顧記敘文的六要素,并板書: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根據六要素來復述課文。
教師小結:
同學們,剛才老師教你們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體運用!如果老師一開始說,要大家復述課文,很多同學可能不會這樣熟練地說出。現在,這么長的一篇文章,老師利用文中父親教兒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復述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要這樣,先抓主要的人物與事件,再配上時間地點等具體的東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們感謝作者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好的“化整為零”的好方法!
1、全班齊讀最后一段。
2、故事給我們的啟示,那句話體現出來了?
明確: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3、題目的含義該如何去理解呢?
4、教師小結:
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地走下去。
教師小結,并板書:
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脫險)
2、“我”被棄懸崖,內心充滿的全是害怕,但文中卻無這個詞,哪些詞語表現了“我”的這種感受?讀8-15自然段,找出這些詞語。
教師小結,并板書:
(遇險)毫無信心
從這些詞語可以看出,文中最生動、最細膩的就是對“我”的心理描寫,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得恐懼感。這種用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教師小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教子有方的父親,他深知孩子的路還得靠自己去走,不合適得“扶”是害而不是愛,孩子需要的是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父親用心良苦邊鼓勵邊指導的做法終于獲得了成功。
(1)指名朗讀。
(2)指名點評。
居里夫人曾經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進入初中,在這人生新的起點上,我們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就會有收獲。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通過“走一步,再走一步”到達理想的彼岸。
請同學們課后搜集一篇有關“堅強與堅持”的文章,摘錄或背誦其中最令你感動的地方。
示例:這是一位父親面對自己那陷入困境的兒子說的一番話:“你知道水是怎樣流出大山的嗎?”“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沖垮,不能越過它,就學會轉彎,繞道而行,借勢取徑。記住困難的旁邊就是出路,是機遇,是希望!”“即使流動過程中遇見了深潭,即使暫時遇到了困境,只要我們不忘流淌,不斷積蓄活水,就一定能夠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遇見困難,努力了,無法消滅它,不如像流水一樣,在大山旁邊尋找較低處突圍,也一樣能夠走出困境,達到遠方,實現夢想。
最后,讓我們以殘疾少年吳強一首詩歌共勉: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吳強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將不一樣;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
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于是就沒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沒了路......
路盡無絕處,
不妨嘗試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八
1、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2、通過朗讀,領會課文字里行間表達的感情,能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內容。
3、領會“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1、借助學生豐富的生活體驗,把課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課文對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導學生把自己朦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課型:語言教讀品味課
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明確】同學們的說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說明了當失敗和挫折接踵而至時,不要放棄不懈努力,否則,難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業成功這個道理。而放棄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機會,這是一個失敗的事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這是一個成功的事例。
二、整體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讀活動
1、朗讀要做到讀音準確---老師建議大家用“圈讀”生字生詞的方法練習讀準音。(學生活動)
【落實】悶熱 凸出 凝視 吸泣 瘦骨嶙峋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讀要注意表達語氣---老師建議大家用“選讀”精彩段落的方法練習、體會。
〖指點讀這一課,要學習用恰當的語速、語氣、語調來表達字里行間的感情。
(1)要準確流暢地用普通話朗讀;
(2)注意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語調;
(3)注意讀出 我 在不同情景中的語氣語調。
【學生進行自主的朗讀體驗活動】
【落實】學生演讀“暮色蒼茫……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這一部分。
【落實】學生演讀文中最后一段。
(二)認識課文
1、我們學習課文,閱讀文章,首先要認識它。要從整體上把握它,要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它,這就叫做認識課文。
2、下面請同學們自主地閱讀課文,同時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依據記敘的要素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把故事分成三個階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來。
(3)這篇課文涉及哪些人物?這些人物個有什么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樣描寫他們的?
(4)通過閱讀,說說這是一篇怎樣的課文?
〖指點(1)、講故事分兩步走:第一步根據記敘要素,先說說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和起因;第二步講述脫險的經歷。
〖指點(2)、根據文字內容或指點(1)來概括。
〖指點(3)、可以從故事內容、從人物、從文章結構、從文章技法、從文章給人啟迪等角度來認識課文。
【落實(2)】冒險---遇險---脫險
【落實(3)】只要學生抓住語言材料來概括,言之成理就行。
【落實(4)】這是一篇:
※寫“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憶性。
※先敘事再述感、層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是由細節構成的文章----生動性。
※通過一件小事表現多個人的文章----藝術性。
※通過一件小事表達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此點“哲理”應結合末段及標題中的“再”來感悟,并把這種“感悟”延伸到整個生命的長河之中。)
三、讀品結合,領悟語言。
文中許多語言是值得細品的,用“變”的手法進行比較品味,方能理解其深意。下面請大家運用“變”的手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語言。
【落實】
※“那是費城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將這句中的“至今”刪掉,將“感覺得到”換成“回想起來”比較一下效果。(“至今”強調了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所以雖己年過花甲仍然記憶猶新,而且是能夠清晰地“感覺得到”那種悶熱,“感覺得到”是從生理器官的感覺角度突出了記憶的清晰與真實,如在眼前,而“回想起來”只是一種心理活動,不如前者有表現力。)
※“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卻是高不可攀的險峰。”將句中的“只有”“但”刪掉,比較一下效果。(“只有”強調了懸崖并不算是險峰,用“但”字將語意一轉,突出了它對“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側面表現了“ 我”身體的柔弱和內心的自卑。)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改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可以嗎?(原句言簡意豐,將多個信息組織進一個句子,讓“瘦骨嶙峋”作“胸腔”的定語,比改后的句子更有表現力,更讓讀者為之擔心、揪心。相比之下,改后的句子過于平淡,缺乏表現力。)
※“我終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盡量往里靠。”刪去“終于”,將“盡量”改為“努力”,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終于”突出了整個過程對于“我”的艱難程度以及“我”緊張得絲毫不敢放松的心情。“盡量”比“努力”更能表現出一個動態的過程:“我”不停地一點一點地往里靠,直到再也沒有一點空間可以挪移,更能表現出“我”的極度恐慌。)
※“我聽見有人吸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這句話似乎不合常理,不如改為“我忍不住吸泣起來”,這不是表達更直接、更簡潔嗎?(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現了“我”當時己因極度的恐懼和絕望失去了判斷力,六神無主,意志崩潰了。改后的句子,語言雖簡潔明了,卻無法表現這種恐懼到了極點以至產生幻覺的心理狀態。)
※“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將這個句子末尾的感嘆號改為句號,如何?(改后無法表達“我”當時驚喜萬分的心情。)
※“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這是父親見到孩子時所說的第一句話,似乎沒有一點緊張和關切,不如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爸給擔心死了!你怎么樣?受傷沒有?別害怕,爸爸抱你下來!”效果如何?(文中的父親懂得怎樣鍛煉孩子,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所以,他雖然擔心,也不會表露出來,而是用最為日常化的話語盡量淡化事情的嚴重性,讓孩子放松心情,學習在困難面前保持鎮定。改句中,父親自己就已經先慌亂了,又如何幫助孩子學習鎮定呢?而抱孩子下來的決定很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老是讓父母抱著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
※“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刪去這句中的“似乎”“而且”效果如何?(“似乎”表明“我”在父親的鼓勵下開始有了一點勇氣和信心,刪去后語氣變得十分肯定,不符合此時“我”才剛剛開始發生變化的情形。“而且”表現了“我”在看到自己通過努力取得了一點成績時的欣喜,信心也有所增加。刪去后,無法表達“我”在這過程當中的心理。)
※“最后,我一腳踩在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吸泣了一會兒,然后,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句話所表現出的“我”的心情似乎是前后矛盾的,刪去加點部分,效果如何?(“吸泣”真實地再現了劫后余生的“我”心有余悸,同時也有一種獲得安全感之后的舒坦,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種戰勝困難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這種情感體驗是十分豐富的,刪去后,會顯得過于單薄,而且情感沒有了發展和過度,也顯得不夠真實。)
四、訓練朗讀,增強語感。
1、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2、指導朗讀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五、熟讀背誦,積累語言。
1、背誦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2、以“第一次”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