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善始善終,只有總結才標志工作階段性完成或者徹底的終止。通過總結對工作學習進行回顧和分析,從中找出經驗和教訓,引出規律性認識,以指導今后工作和實踐活動。優秀的總結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總結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物理考點總結篇一
1.什么是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4.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合是n。1牛頓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5.實驗室測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
6.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彈簧測力計的用法:(1)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2)認清最小刻度和測量范圍;(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4)測量時彈簧測力計內彈簧的軸線與所測力的方向一致;⑸觀察讀數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垂直。(6)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圖就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具體的畫法是:
(1)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2)延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10.重力:地面附近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計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與質量的比值:g=9.8牛頓/千克,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g=10牛頓/千克);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12.重垂線是根據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
14.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是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系。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粗糙些。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觸面光滑和減小壓力;(2)用滾動代替滑動;(3)加潤滑油;(4)利用氣墊。(5)讓物體之間脫離接觸(如磁懸浮列車)。
物理考點總結篇二
速度是人類生活中常見的一個詞匯,在物理學中是一個經典的概念: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通過路程的多少;他的常見單位的換算關系是。而在實際研究時,速度可以分為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區別,勻速直線運動亦是如此。
本知識的考查形式多變,選擇、填空、計算等題型2016中考均有所見,考查的知識點不外乎以上幾點,在學習時一定要理解概念,把握關鍵!
1、平均速度必須指出是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路程s和時間t之間有嚴格的對應關系。
2、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解析:整個路程的平均速度,必須用全部路程除以整個運動過程所用的時間,其中包括中間停止運動的時間。全程的速度不要誤認為是各段路程速度的平均值,而要根據平均速度的意義來計算。
物理考點總結篇三
1、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一定不變,速度一定是一個定值,與路程不成正比,時間不成反比。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總路程除以這段路程上花費的所有時間,包含中間停的時間。
3、密度不是一定不變的。密度是物質的屬性,和質量體積無關,但和溫度有關,尤其是氣體密度跟隨溫度的變化比較明顯。
4、天平讀數時,游碼要看左側,移動游碼相當于在天平右盤中加減砝碼。
5、受力分析的步驟:確定研究對象;找重力;找接觸物體;判斷和接觸物體之間是否有壓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阻力,電磁吸引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7、物體運動狀態改變一定受到了力,受力運動狀態不一定改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時運動狀態就不變。
8、慣性大小和速度無關。慣性大小只跟質量有關。速度越大只能說明物體動能大,能夠做的功越多。
9、慣性是屬性不是力,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能說受到慣性,只能說具有慣性。
10、物體受平衡力作用,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非平衡力:運動狀態一定改變。
11、電動機原理: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動,把電能轉化成機械能。外電路有電源。發電機原理:電磁感應,把機械能轉化成電能,外電路無電源。
12、月球上彈簧測力計、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狀態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彈簧測力計還可以測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有關,但靜摩擦力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關,拉力多大摩擦力多大。
14、兩個物體接觸不一定發生力的作用。還要看有沒有擠壓,相對運動等條件。
15、摩擦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強和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16、畫力臂的方法:一找支點(杠桿上固定不動的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二畫力的作用線(把力延長或反向延長),三連距離(過支點,做力的作用線的垂線)、四標字母。
17、求作最小動力,力臂應該。力臂作法:支點到力的動力作用點的長度就是力臂。
18、液體壓強跟液柱的粗細和形狀無關,只跟液體的深度有關。深度是被研究的點液體的自由表面(與空氣的接觸面)的豎直距離,不是高度。固體壓強先找到壓力,再運用p=f/s計算壓強;液體壓強先運用p=ρgh計算壓強,再運用f=ps計算壓力。特殊固體可用p=ρgh計算,特殊液體可用p=f/s算。
19、托里拆利實驗水銀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細傾斜等因素無關,只跟當時的大氣壓有關。
20、浮力和深度無關,只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求浮力要首先看物體的狀態:若漂浮或懸浮則直接根據f浮=g物計算,若有彈簧測力計測可以根據f浮=g物—f拉來測。
物理考點總結篇四
幾何光學以光的直線傳播為基礎,主要研究光在兩個均勻介質分界面處的行為規律及其應用。
從知識要點可分為四方面:一是概念;二是規律;三為光學器件及其光路控制作用和成像;四是光學儀器及應用。
(一)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
2.平面鏡:對光路控制作用;平面鏡成像規律、光路圖及觀像視場。
(二)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
2.全反射、臨界角。全反射棱鏡(等腰直角棱鏡)對光路控制作用。
3.色散。棱鏡及其對光的偏折作用、現象及機理
應用注意:
2.解決折射問題的關鍵是畫好光路圖,應用折射定律和幾何關系求解。
3.研究像的觀察范圍時,要根據成像位置并應用折射或反射定律畫出鏡子或遮擋物邊緣的光線的傳播方向來確定觀察范圍。
4.無論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還是光的折射現象,光在傳播過程中都遵循一個重要規律:即光路可逆。
(三)光導纖維
全反射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用于光導纖維(簡稱光纖)。光纖有內、外兩層材料,其中內層是光密介質,外層是光疏介質。光在光纖中傳播時,每次射到內、外兩層材料的界面,都要求入射角大于臨界角,從而發生全反射。這樣使從一個端面入射的光,經過多次全反射能夠沒有損失地全部從另一個端面射出。
(四)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的條件是有兩個振動情況總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相干波源的頻率必須相同)。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兩種:(1)利用激光(因為激光發出的是單色性極好的光)。(2)設法將同一束光分為兩束(這樣兩束光都來源于同一個光源,因此頻率必然相等)。
(五)干涉區域內產生的亮、暗紋
1.亮紋:屏上某點到雙縫的光程差等于波長的整數倍(相鄰亮紋(暗紋)間的距離)。用此公式可以測定單色光的波長。用白光作雙縫干涉實驗時,由于白光內各種色光的波長不同,干涉條紋間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紋,兩邊出現彩色條紋,各級彩色條紋都是紅靠外,紫靠內。
(六)衍射
注意關于衍射的表述一定要準確。(區分能否發生衍射和能否發生明顯衍射)
1.各種不同形狀的障礙物都能使光發生衍射。
2.發生明顯衍射的條件是:障礙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長相比,甚至比波長還小。
(七)光的電磁說
1.麥克斯韋根據電磁波與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相同,提出光在本質上是一種電磁波?d?d這就是光的電磁說,赫茲用實驗證明了光的電磁說的正確性。
2.電磁波譜。波長從大到小排列順序為: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各種電磁波中,除可見光以外,相鄰兩個波段間都有重疊。
各種電磁波的產生機理分別是:無線電波是振蕩電路中自由電子的周期性運動產生的;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是原子的外層電子受到激發后產生的;倫琴射線是原子的內層電子受到激發后產生的;γ射線是原子核受到激發后產生的(伴隨α、β衰變而產生)。
3.各種電磁波的產生、特性及應用。
(八)光的偏振
(九)光電效應
1.在光的照射下物體發射電子的現象叫光電效應。(下圖裝置中,用弧光燈照射鋅版,有電子從鋅版表面飛出,使原來不帶電的驗電器帶正電。)光效應中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光電子。
ν0,只有ν0才能發生光電效應;②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只隨入光的頻率增大而增大;③當入射光的頻率大于極限頻率時,光電流的強度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④瞬時性(光電子的產生不超過10-9s)。
4.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h-w(w是逸出功,即從金屬表面直接飛出的光電子克服正電荷引力所做的功。)
(十)康普頓效應
在研究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有些散射波的波長比入射波的波長略大。康普頓認為這是因為光子不僅有能量,也具有動量。實驗結果證明這個設想是正確的。因此康普頓效應也證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十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干涉、衍射和偏振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光是一種波;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又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光是一種粒子;因此現代物理學認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十二)正確理解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中所說的波是一種概率波,對大量光子才有意義。波粒二象性中所說的粒子,是指其不連續性,是一份能量。
1.個別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現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現為波動性。
2.高的光子容易表現出粒子性;低的光子容易表現出波動性。
3.光在傳播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波動性;在與物質發生作用時往往表現為粒子性。
4.由光子的能量表示式也可以看出,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表示粒子性的粒子能量和動量的計算式中都含有表示波的特征的物理量?d?d頻率和波長λ。
(十三)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推廣到微觀粒子和任何運動著的物體上去,得出物質波(德布羅意波)的概念:任何一個運動著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它對應。
(十四)天然放射現象
原子序數大于83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的原子核都不穩定,能自發地變為別種元素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射線。
(十五)玻爾原子模型能級
1.定態假設:原子處于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在這些能量狀態中的原子是穩定的。
2.能級躍遷:原子從一狀態躍遷到另一狀態,要輻射(或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
3.軌道能量量子化。
(十七)物質波:
德布羅意波:粒子散射實驗:結果是絕大多數的粒子沒有偏轉穿過,少數的粒子發生大角度的偏轉,極少數粒子偏轉角超過,個別甚至被彈回,由此可得結論: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旋轉。
(十九)原子的放射現象
1.天然放射現象:某些元素自發放射某些射線的現象稱為天然放射現象,這些元素稱為放射性元素。天然放射現象的發現,使人類認識到原子核內部具有復雜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