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好演講稿,首先必須要了解聽眾對象,了解他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使演講有針對性,能解決實際問題。演講稿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演講稿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演講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杜甫的演講稿五分鐘篇一
2.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唐〕杜甫
3.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杜甫《春運》
4.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
5.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6.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7.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杜甫《橫吹曲辭·后出塞其二》
8.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
9.云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杜甫的演講稿五分鐘篇二
2、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杜甫《贈衛八處士》
3、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杜甫《對雪》
4、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
5、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四》
6、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7、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參》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9、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10、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贈衛八處士》
杜甫的演講稿五分鐘篇三
內容感知
本課所選的三首詩,是杜甫晚年滯留夔州的作品。詩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窮愁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寂寞。
《秋興八首(其一)》是組詩的第一首,寫巫山巫峽的陰沉蕭森,烘托動蕩不安的環境,抒發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全詩境界壯闊,感情強烈。
《詠懷古跡(其三)》著重表現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見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的怨恨憂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因而,詩人在詠嘆昭君之怨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
《登高》為重陽節登高詠懷之作,前四句寫秋景,烘托其獨自登高的孤獨悲涼心境;后四句詠懷,慨嘆其飄零異鄉、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整首詩語言凝練,對仗工整,風格沉郁悲壯,被古人推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疑難妙句
1.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剖析:本聯直點秋景,使全詩開篇便呈現出了秋風蕭瑟、冷落凄清的悲涼景色。玉露,楓林,霜打楓林,林葉轉紅,山峽之間秋氣更見蕭條,中間加一“凋傷”,秋意全然而出。巫山、巫峽是夔州之景。《水經注》云:“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此時,詩人正值晚年多病,故友零落,離開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料又滯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生感,不免產生孤寂凄清之情。
2.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剖析:三、四句緊承首聯對秋景作更深一層渲染。“江間”承巫峽,“塞上”承巫山,“浪涌”“云陰”又緊承秋意。巫峽江中,波浪勢若兼天,江水若自天而下;巫山塞上,風云接地,陰霾如由地升起。“波浪兼天涌”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風云接地陰”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不見天日。這兩句以氣勢恢宏的筆觸敘寫詩人憂郁的情懷,且情景交融,創造了一個新的動人意境。
3.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4.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剖析:尾聯進一步突出秋思。秋已深,家家都在趕制寒衣,準備越冬了,剛剛換下來的舊衣也在搗洗,準備收藏起來,而詩人客居他鄉,貧寒孤寂,不勝悲涼。“刀尺”而說“ 催”,“暮砧”而說“急”,處處寫出寄寓他鄉之感和思念家鄉之情。“處處催”,也是寫眼前一片秋景催人。刀尺“催”而砧聲“急”,形象地寫出詩人思念故園、心懷家國的迫切心情。
5.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剖析:起句“群山萬壑”,寫群山相連,萬壑鐘秀,奔赴荊門,山川靈秀鐘于此處,才生長出明妃這樣的人物來。詩人瞻慕古人之情,寫得極為鄭重,起得極為突兀。二句“明妃”,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明妃。說“尚有村”,意在點明明妃生長名邦,歿身塞外,僅遺此跡,一個“尚”字,流露出沉郁的傷悼之情 。
6.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剖析:三、四句承上而言,由昭君村而昭君本人,寫出昭君一生的悲劇。一出漢宮,竟死塞外,“一去”二字說得痛切,“獨留”二字,更有沉重之感。“紫臺”,漢宮名。“去紫臺”“連朔漠”,出漢宮而入塞外,這是怨恨之始。生離漢國,死葬異地,其骨雖朽,其冢猶青,這是怨恨之結。據說胡地皆生白草,而昭君卻留“青冢”,又可見其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詩句意蘊更見深廣。
7.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剖析:五、六句承上作轉折,點明昭君悲劇形成的原因。“畫圖省識”一語說得委婉而尖厲,是以虛筆寫實。“省識”與“空歸”對仗,“省識”即曾經認識。識人靠畫圖,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宮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沒亦復可知。故“畫圖省識”,生前失寵之“怨恨”也可知。而“一去紫臺”“獨留青冢”都因此而生,因此而起。“一去紫臺”,說去國之恨;“獨留青冢”,言故國之思,因此引出了六句“ 環珮歸魂”。而“歸魂”終屬“空歸”、枉歸。昭君生前失寵,死后無依,離家去國,遺恨異國,多么凄切、哀怨。
8.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剖析:尾聯借《昭君怨》之曲點明題旨。昭君之怨歌當從“琵琶”中彈出,飾“琵琶”以“千載”,是指其怨恨長久,何況漢人又“作胡語”,此中更透出離家去國之怨思。惟有琵琶寄意,遺恨千載了。結尾噴薄而出,變全詩之含蓄委婉而為怨恨慷慨。美女遺恨與才士失志本相關聯,感明妃遺恨絕域,嘆志士失遇無路。美不得寵,才不得用,離家去國之思,寂寥千載之恨,種種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詩中,一概寫出。
9.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剖析:這兩句描繪了一幅精美的圖畫: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點綴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之上。連寫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既指明了節序和環境,又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凝練。詩句雄闊高渾,寫出了夔州特定的環境。
10.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剖析: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萬千思緒,噴涌而出。落木“蕭蕭”,又以“無邊”修飾;長江“滾滾”,再用“不盡”領起,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詩句寫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在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傳達出韶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11.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剖析:此聯上句寫羈旅之愁。“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兩聯寫足了秋意之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登高”之時節;“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居無定所的處境。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此聯中的“萬里”“百年”照應上聯之“無邊”“不盡”,使上聯之景與此聯之情融為一體。詩句詞簡意豐,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的處境,秋季獨自登高,更生許多愁緒。
12.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剖析: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這一聯分承五、六句:“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國難之憂與自身之愁糅合一處,詩人的感時傷世之情懷,躍然紙上。
審美鑒賞
《秋興八首(其一)》
《秋興八首》為次第相連、首尾呼應的組詩,是杜甫的七言律詩的代表作。課本所選是第一首,為組詩的序曲,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氛圍。詩歌前兩聯因秋起興,抒情寫景,波瀾壯闊,感情強烈。后兩聯由“叢菊”而引出故園之思,并引發詩人的憂國傷時之感。
詩歌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語簡而意繁,情感濃烈而意境開闊。
《詠懷古跡(其三)》
杜甫《詠懷古跡》組詩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將自身之感、時事之情融入詩中。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之三,詠懷明妃王昭君。顯然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詩人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與昭君多有相似。自己身處夔州,離家雖不像昭君那樣有萬里之遙,但也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現在,詩人正寓居于距昭君故鄉不遠之處,便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月夜歸魂的形象,抒發了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后來諸家,總不能及。”這一評論確是說出了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獨留青冢向黃昏”“環珮空歸夜月魂”的昭君悲劇形象,總會時時地縈繞于讀者心間。
《登高》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頷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頸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又從白發日多,因病戒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體現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懷。
此詩八句皆對。“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明人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詩藪》)。
日積月累
一、學海拾貝
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現實主義詩歌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詩經》中的“國風”就是對當時民風、民俗、民情的如實描寫,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南北朝時期《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的出現,標志著現實主義詩歌的逐漸成熟。而唐代“詩圣”杜甫則將現實主義詩歌推向高峰。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致君堯舜上”的抱負,但他一生卻窮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的切身遭遇,使他寫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北征》、“三吏”、“三別”、《兵車行》等。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這是對他詩歌現實主義風格的最好評價。
二、典題精講
(xx年高考廣東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 漢
杜 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點迷津:此詩作于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歸無望,生計日蹙。詩以首句“江漢”為題,正是漂泊轉徙的標志。分析時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風”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隨浮無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風”則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參考答案:第二聯中的“片云”“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寂寞;第三聯用“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對,虛實結合。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指點迷津: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解讀,關鍵是要能自圓其說。這一題可以結合杜甫的生平,一生雖窮愁潦倒,但始終有“致君堯舜上”、為國效力的抱負。更應結合本詩,而不能脫離本詩的具體的語言材料來架空分析。
參考答案:同意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的說法。可從詩中提到的“心猶壯”“病欲蘇”“存老馬”等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詩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為國效力。
同意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的說法。可從詩中寫到的“思歸客”“腐儒”“片云”“落日”等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詩人一生漂泊的滄桑之感和報國無門的怨憤之情。特別是結尾兩句:難道我這腐儒,連一匹老馬也不如了嗎?怨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杜甫的演講稿五分鐘篇四
1.聆聽《夢幻曲》。學習并感受日本歌曲《愉快的夢》。
2.編創與活動。
3.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掌握“連線”、“下行”的音樂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創新能力。
學習歌曲并用各種方式表現歌曲。
創編活動。
1.聆聽感受歌曲《夢幻曲》,創設學習氛圍。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這段的意境,體會其情感。
2.介紹作品《夢幻曲》。
3.復聽
設問:這一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是哪個聲部演唱?
4.再聽《夢幻曲》主旋律,出示主題旋律譜。
設問:聆聽主題音樂,你感受到了什么氣氛?給你的感覺是什么?然后跟著這段音樂哼唱一下。
5.復聽全曲
6.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聽音樂,用手勢來表示旋律的起伏。
7.小結
1.同學們,有位日本小朋友邀請咱班同學到日本去做客,你們想不想去?
10、9、8、7、6、5、4、3、2、1,(一位女生穿著和服走到講臺前)到了,快睜開眼睛看看,下面老師介紹一下,這位是我們的日本小朋友惠子同學,她的中國話講得非常棒,下面我們就來邀請惠子同學給我們做導游吧!
(惠子):(鞠躬)(早上好)(日本話)
3.(cai出示大屏幕)
(惠子):(邊指大屏幕邊介紹)這是富士山,是我們日本的象征,由于富士山海拔很高,所以山頂終年積雪。這是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我們來到了東京的服裝商城,看見了各種各樣漂亮的和服,和中國唐朝的服裝有點像。對了,我聽說中國的國粹是京劇,我們日本也有國粹,我們日本的國粹是歌舞伎,有時間我會帶你們到劇院去觀看歌舞伎。今天晚上,日本小朋友為了歡迎你們的到來,特地在東京小學舉辦了一場聯歡晚會,也請你們準備幾個節目。(到老師耳邊告訴老師一個悄悄話)
6.聽了這首樂曲,你有什么感受?(找幾名同學談感受)
1.這首歌曲是日本歌曲《愉快的夢》(出示大歌片),下面就請老師范唱歌曲吧!(師演唱歌曲,同時播放cai動畫)
2.下面老師唱一句,你們學一句。(教唱兩遍)
3.下面我們齊唱一遍歌曲。(師電子琴伴奏)
4.同學們,你們哪一句不會唱?(學生說)誰能幫助他?(學生指出難點,學生解決)
5.下面我們齊唱一遍歌曲。(師電子琴伴奏)
6.下面我們齊唱歌曲的同時用6/8拍肢體語言伴奏。
7.我們邀請惠子同學演唱一遍吧!
8.聲情并茂地演唱。(同學們聽了熱烈地鼓掌)
9.下面誰能再演唱一遍?
10.下面我們視唱一遍曲譜。
1.同學們,剛才學習了日本歌曲《愉快的夢》,我想同學們心中也有夢想,那么就用這首歌的曲調來唱出你心中的夢想吧!下面我們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唱一唱。(cai顯示充滿幻想的圖片,為學生的創造創設情境)
2.哪一組代表先來唱?
3.同學們的夢想真好,只有有夢想的人才是新生活的創造者,讓我們為早日實現夢想而努力吧!同學們,老師知道咱班的同學多才多藝,而且是我們董家溝小學樂隊的主力,那么你想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現這首歌曲呢?想表演的同學可直接到前面來表演。
總結:同學們的表演真精彩,祝你們今晚和日本小朋友演出成功,下面就讓我們和惠子同學一起帶著這愉快的夢想飛出教室去參加聯歡會吧!
杜甫的演講稿五分鐘篇五
1.了解近體詩與古體詩的區別。初步了解詩歌格律常識。
2.指導學生掌握詩歌朗讀基本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并體悟詩歌情韻,初步了解詩作者的創作風格。
1.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詩歌鑒賞基本方法和步驟,訓練誦讀詩歌四步法:解題、釋句、入境、會意。
1.欣賞大自然的美。
2.體味詩人的人生際遇。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4、樹立對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學重點是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與我們今天相距甚遠,教學難點當定位在對作者隱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單元教學在感受、品味詩歌意境時,應引導學生明確意境的準確定義,可回顧“意象”的知識,明確意境與意象的關系,逐步引導學生“投入”詩的境界。
1.指導朗讀,強化背誦。建議學生課前完成3首詩的背誦任務,有助于學生初步了解詩意,以便較快進人對詩作的理解,將教學重點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問題,重視體悟。精讀課要解決四個問題:詩中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這樣寫的好處。聯想和想象是填補藝術空白、品賞意境的好辦法,就這一點,教師在精讀課上要做出示范,自讀課可把填補的任務交給學生。
3.補充史料,做好總結。論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詩歌。教師可提供適當的背景資料。讀詩要總結方法:解題、釋句、入境、會意。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背誦3首詩。
(2)標出詩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鑒賞。
2.課內
(1)精讀課教師講析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2)自讀課揭示出詩中最能體現意境的詩句或詩歌的特點,學生思考發言。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本課是近體詩,首先要了解兩種詩體的區別。學習品賞意境,要注重抓關鍵詞語進行聯想與感悟。
古體詩又叫古風,形成于漢魏六朝,在句數、字數、乎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近體詩是與之相對的概念,也叫今體詩,唐代詩人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
3.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4.中間兩聯須對仗。
5.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常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作品的成敗。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緒,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是境況、境界,即詩中所描繪的客觀生活圖景,它是廣意的,不單指景,還指詩人所見所歷之事。意與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著眼于某種物象中的主觀意向,而意境則是由藝術形象所表露出來的整體境界。讀者運用想象和聯想,進入詩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與作品產生共鳴。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見練習冊)
(二).精讀《秋興八首(其一)》
(寫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時刻關心著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可是,事與愿違,“安史之亂”雖與763年被平定,但國家的形勢卻仍不穩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強馬壯,不時侵略唐境,吐蕃還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戰爭中作大的軍閥也擁兵割據,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威迫,猶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為此而深感憂慮。寫此《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想更為迫切。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層次結構)
這是一首七律,兩句一聯,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首聯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緊承首聯“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頸聯傾訴思鄉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征,“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尾聯則一畝的秋風里,一片搗衣聲的環境、氣氛,含茹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內容述評)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藝術特色)
1、章法謹嚴
本詩單篇之章法結構,前文“層次結構”中已經輪機;本詩與同組其他七詩之相關聯系,請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唐詩評選》)的評語,因教材僅選了第一首,故此從略。
2、情景無間
情與景的和諧密洽、融匯無間,是南朝劉勰,至唐司空圖、宋嚴羽、明謝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國維等歷代論者眾口一致所強調的問題。本是在這方面堪稱典范。
粗略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托、互相生發,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語言練達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煉,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說,頷聯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在“白帝城高”之后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余韻。最為杰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后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系于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第二課時《詠懷古跡》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漂泊之感和思念故鄉之情)。
1、朗讀(1)學生單讀----指出所讀優缺點。
(2)學生集體朗讀,注意音調。語速。感情。
2、詩中重點詞語理解。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6)、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3、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板書)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另外,從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見她的形象: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4、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說說這聯主要講了昭君的什么嗎?)
“一去”與“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
“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
“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
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對比反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7、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金圣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清。劉獻廷詠昭君詞曾聞漢主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當時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樣的宮女的不幸。
8、“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板書)
9。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放琵琶曲,渲染悲劇氛圍,感染學生。)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板書:首聯引出歌詠對象入題
頷聯寫昭君悲劇的一生鋪墊
頸聯揭示昭君悲劇根源鋪墊
尾聯點明昭君之怨高潮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第三課時《登高》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古人推崇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界標,也是唐文學的轉折點。殘酷的戰爭、苦難的環境磨練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當時為國家、人民的哀樂而歌唱的詩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稱為“詩史”。這首詩是他55歲時所作,詩人懷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涌上心頭,他寫下了這首詩。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在文學作品中,秋天、落葉、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和對于死亡的焦慮。詩人面對蒼涼蕭殺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難再!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情感蘊藏: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郁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無奈
5、比較賞析
《秋興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們分別創作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和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兩年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除《登高》和《八陣圖》等單首詩外,還有許多組詩,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這段日子,是作者創作的豐收時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將結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輝灑向人間,灑向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熱愛著的土地(大歷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時期雖然“安史之亂”結束三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其一》),在“何日是歸年”(《絕句其二》)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所有這些像沉重的陰云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只有以他的詩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悶與愁苦。
《秋興其一》和《登高》在寫作上有許多共同特點:首先在感情基調上兩首詩都有很濃的悲秋情結。世事艱辛,家丑國難,萬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縷愁緒洋溢在字里行間,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結構處置上,兩詩的首聯,頷聯都極力描寫秋景圖,營造了一個悲愁蕭森的氛圍,使后面的抒情都順理成章,打倒了景為情基,情為景發,渾然天成,足見構思之妙。
再次,兩詩在用詞造句上,都是律詩的典范之作,對仗工整又極具情勢。在兩詩的頷頸聯里體現得特別明顯。如《秋興其一》的頷聯“江間波濤”對“塞上風云”,“兼天涌”對“接地陰”,頸聯“叢菊兩開”對“孤舟一系”,“他日淚”對“故園思”。《登高》頷聯“無邊”對“不盡”,“蕭蕭下”對“滾滾來”,頸聯“萬里悲秋”對“百年多病”,“常作客”對“獨登臺”。
當然,兩詩又有許多不同點,比如感情表達方式上,格律上,特別是在感情基調上《秋興》詩感傷氣氛太濃,境界不如《登高》壯闊。《秋興》詩首聯基調低沉,“凋傷”“氣蕭森”是其體現,而《登高》僅點明“風急”“天高”“鳥飛回”。在境界上《秋興》雖有“江間波濤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丹和《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來。”相比還是有點遜色。
1.背誦默寫3首詩,深入體悟詩情詩境。
2.完成“研討與練習”。
3。認真完成練習冊上的有關練習。
杜甫的演講稿五分鐘篇六
1、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2、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
3、人生有情淚沾衣,江水江花豈終極。
4、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5、萬里瞿塘峽,春來六上弦。
6、洞庭猶在目,青草續為名。
7、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8、蓬萊織女回云車,指點虛無是歸路。
9、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10、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11、當時四十萬匹馬,張公嘆其材盡下。
12、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1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14、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15、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16、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17、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18、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
19、我軍青坂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
20、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21、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22、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23、白發千莖雪,丹心一寸灰。
24、夜闌接軟語,落月如金盆。
25、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26、馬寒防失道,雪沒錦鞍韉。
27、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
28、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29、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樟?
30、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行。
31、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32、吳楚東南坼,干坤日夜浮。
33、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34、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35、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
36、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37、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38、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39、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40、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處處催春種。
41、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
42、但使殘年飽吃飯,只愿無事長相見。
43、斷續巫山雨,天河此夜新。
44、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45、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
46、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
47、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48、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49、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50、時來故舊少,亂后別離頻。
杜甫的演講稿五分鐘篇七
杜審言唐朝文學大家,你們感覺到驚奇嗎?杜審言和杜甫都在唐朝,而且兩人之間也就相差一百年左右,難道這兩個人之間有關系嗎?最主要的是杜審言雖然沒杜甫的名聲大,但是兩人都是以文章為名,其實兩人不僅僅有關系,還是很親的關系,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爺爺。
杜甫圖
杜甫的詩詞里多了一種積極進取的風格,后來由于朝廷的問題,杜甫的寫詩風格也有所改變,慢慢變得有種憂國憂民的意識,這其實都是來自于傳統文學的影響,杜甫詩中透露的更多的'是那種悲傷的氣息,這其實也是一種涵養。
杜甫所寫的風格是受到了傳統文學的影響,同時他也開創了以文為詩,其實也就是詩歌,也就是詩詞和詩歌的展現的一種改變,這是杜甫在詩學傳統影響下的發展,杜甫的思想是注重體裁,比較的文雅,這也就是杜甫的詩詞傳統的證明。
杜甫和杜審言的關系在詩源上還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的,在杜甫的詩中所表現的內容和思想感情和杜審言的詩風很是相似,這種影響說起來也可以說是一種風氣。所以杜審言和杜甫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
杜審言是今天的河南鞏義人,是杜甫的祖父,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對唐代“近體詩”的發展起著奠基作用。然而杜審言簡介中他為人非常高傲,常常看不起周圍的人。
杜審言圖
有一次,杜審言參加官員的預選試判。他得意地走出來,然后對周圍人說:“蘇味道一定被氣死。”聽到此話的人感到很奇怪,不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只見杜審言娓娓道來:“當他看到我寫的判詞,一定會自愧不如。”還有,杜審言還說過:“屈原、宋玉的賦,也不過如此。至于王羲之的書法,只配做我的學生罷了。”由此可見,他有多高傲。
另外,由于他的目中無人,因而緊接著便得罪了郭若訥、周季重。此兩人的權勢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的,于是就想盡辦法構陷杜審言,杜審言直接被殺。就在這緊要關頭,杜并當時很小,看到父親的狀態,就潛入刺殺了周季童。然而,不幸地是,杜并卻被那里的人當場殺死。
這件事情產生的影響可是不小,竟然傳到武則天耳朵里。就是這樣,杜審言又被召進京師;又由于他詩文寫的很好,就被賜官。不久,由于他與張易之兄弟有來往,后來張易之兄弟兩人沒落,而杜審言便被流放到峰州去了。
看完杜審言簡介,我們了解到他狂傲的性格,但是對于他的詩而言,總體說來風格以渾厚見長。公元708年,73歲的杜審言病逝。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審言渡湘江圖
這首詩寫于公元705年,當時杜審言被貶到峰州。當他乘船過湘江時,面對這源源不斷向北流的湘江水,心中有所感,就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春天到了,陽光明媚,花開鳥鳴,一片奪目的景象。可是,這無非增添我的憂愁罷了。想往日,我也曾到此地一游,那時的心情是多么地愉快,而今,我這個被貶之人,哪有這賞花的心情呢?我看著湘江水源源不斷,向北流去。我何時才能回到北方,一展我的宏圖大志呢?真是令我越想越傷心。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春光明媚,花鳥依舊,不過物是人非罷了。曾經作者面對這種天氣,也一度心曠神怡。而如今又經過這個地方,如此的美好只不過是增添憂愁罷了。接著,最后一聯直接指明自己的處境。“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詩人為何會看到美好的東西,反而變得憂愁了呢?原來是自己被流放到南方去了,“獨憐”兩個字,表明自己此刻心情唯有自己能夠體會,也顯示出自己的無奈心情。面對湘江水,不斷地向北流,而作者坐在船上,只能不斷向南漂移,何時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呢?其中的辛酸與凄苦,真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得來的。
總之,全詩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出被貶的心情,顯示出作者的無奈之情,同時也顯露出作者對回到故鄉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