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三體讀后感100字篇一
《三體》的人物塑造不算完美,有些人物流于典型化,但大史(史強)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文學形象,也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他出場便是個帶有一絲痞氣、大大咧咧的中年刑警,沒有顯赫的地位和財富,也沒有肩負拯救人類的使命,而隨著進一步的閱讀,他的魅力如沙灘下的精致貝殼,在海浪的淘洗下顯露出來。首先,大史具備警察應有的一切優(yōu)秀素質,他粗獷的外表下是縝密的內心,第一部中,面對地球三體組織時,在千鈞一發(fā)之際,他向手持核彈的少女編造了一個謊言,促成了地球三體組織的瓦解,雖然因此犧牲了幾條生命,顯得有些殘酷,但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大史洞察人心和隨機應變的敏銳能力。其次,大史對愛與美有極高的領悟力。在羅輯向他描繪了想象中的戀人之后,他不僅畫出了女孩的肖像,還成功地幫羅輯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這個“完美的天使”。最后,大史雖然是普通人,但他有著強大的內心和過硬的能力,在第二部中,大史連救了冬眠醒來的羅輯五次,每次都出手極快,這根本不是一個普通人類能夠做到的。知乎上有人評價大史是“救世主的救世主”,我認為這樣的評語很到位。史強不是完美的,但他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的警察形象。
在歷史的進程中,總會有幾個關鍵性的人物要肩負起巨大的使命,這意味著至高的權力和責任,接受它,要么萬人景仰,要么萬人唾罵。在這些屈指可數的關鍵人物里,有些是被迫的,比如羅輯,他是為了妻子和孩子;比如程心,她被“愛與和平”沖昏了頭腦。有些是自愿的,比如堅定到極端理性的章北海,比如嘶吼著“不擇手段地前進”的維德。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英雄人物并不能改變歷史發(fā)展的方向,真正決定歷史前進方向的是人民,是每一個人的合力。
很多人在讀完《三體》之后會痛罵程心是宇宙級圣母婊,她的一些言行確實不討人喜歡,但地球的毀滅不是她一個人的責任,她成為執(zhí)劍人是民眾選舉的結果,能使地球生存下來的只有人類,能使地球毀滅的也只有人類,記住,是每一個人。劉慈欣塑造出程心這個形象,讀后感本意絕對不是讓她成為眾矢之的,他想要批判的是整個群體。《三體·死神永生》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身處絕境的人類在智子的帶領下移居到了澳大利亞,分發(fā)食物和衣服時,智子在命令人類排隊無果后,揮刀殺死了幾個帶頭哄搶的人,被血腥場面恐嚇住的人類才開始自覺排隊。這是一幅多么荒唐的場景:幾百萬的人類,乖乖地聽從一個外星打造出來的機器人的擺布,人類的尊嚴蕩然無存。讀這段的時候我想到了中日戰(zhàn)爭,在那個暗無天日的年代,三五個帶槍的日本軍人便可以輕易地屠殺整個村莊,很巧的是智子的形象正是一個美麗的日本女人。
在《三體》中我讀到一句很令人難過的話:“人類不感謝羅輯。”一個用大半生時間來守護地球的人,最后得到的評價卻是怪物、暴君和極權者,羅輯也許根本沒有指望人類來感謝他,但人類應該明白,他們此時的安穩(wěn)是誰來維持的。你現在所擁有的,并非就是你應得的,這背后有無數人的汗水和鮮血,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呢。
《三體》的結局看得人心生悵惘,卻又在意料之中。面壁人救不了人類,章北海和維德的冷酷堅定救不了人類,程心泛濫的大愛也救不了人類,地球的明天掌握在每個人的手里,如同書末生態(tài)球里的小魚,在宇宙面前是那樣弱小無力,卻是一片混沌中的一點希望之光。
<
三體讀后感100字篇二
《三體》是很棒的硬科幻小說,帶給我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大劉或許不是一個文學功底深厚的文學家,但卻是一個苦心經營、造詣極高的小說家。他單槍匹馬地將中國科幻小說帶向了世界頂級的水平。
數學原理、宇宙規(guī)律、天馬行空的想象、龐大的故事情節(jié)、人性的溫情和扭曲交織在一起,描述了一個介乎真實與虛假之間的世界,一邊令人向往,一邊讓人害怕。
或許把第二部作為全劇終更讓我滿意,人類與三體和平相處,宇宙也沒有那么兇險。在《死神永生》里,程心這個主角看得我難受,讀到她兩次葬送了人類命運時我憤憤地在一邊寫下“人性的愚蠢!愚不可及!”,讀到她最后和關一帆成了伊甸園里的亞當夏娃,我為云天明不值,婊子配狗的結局讓我對大劉腹誹不已。
書里面有我很欣賞的人——羅輯、史強、丁儀、云天明、維德、章北海、面壁者們。他們代表的是永不放棄的堅強、殺伐果斷的冷酷、欺騙整個世界的心思縝密、玉石俱焚的瘋狂、還有及時行樂的樂觀。
想起維德一邊夾著雪茄一邊拍著桌子怒吼“向前、向前、永遠向前!”,想起這個瘋狂偏執(zhí)的男人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地殺死絆腳石,卻又為了一個承諾放棄了畢生的追求,那時他眼睛里有什么東西熄滅了,毀滅一個靈魂該是多么生不如死。他讓三體感到敬畏,卻身陷在愚蠢的人類民主中。
直接與主對決的羅輯單槍匹馬地拯救了世界,他在葉文潔的墓前用黑暗森林法則向三體世界發(fā)出“一起去死”的盛情邀請,最終為人類贏得了三體文明的尊重。在作為執(zhí)劍者的漫長生涯里不發(fā)一言地凝視著深淵,與智子對峙卻無人理解。他是危機紀元的龍城飛將,一夫當關扛起人類的命運,不教胡馬度陰山。他前半生是一個尋花問柳的放蕩者,突然感受到了愛情,又不知所蹤地失去,這種愛一個男人一生只有一次。
云天明是所有的愛里最卑微的一個,送給程心一顆星星卻被她慫恿著把大腦送往三體世界,我想起他在病床上凄慘的苦笑,為她說出了“我愿意”。最極致的帝王之愛不過是烽火戲諸侯,他卻送給了程心一個救贖地球的方法,倘若程心不在了,我不相信他肯看地球一眼——為了一個人,拯救全世界,不是因為世界,只是因為有她。世界末日,送君宇宙,又有何求?在我眼里,她配不上這份愛。
吊兒郎當的大史眼睛里有無法熄滅的火焰,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人,只是沒穿軍裝,“知道各位都是不要命的,我們也是沖不要命來的!”在那個余暉灑遍大地的傍晚,是他最早自覺“蟲子,是殺不死的”的人。
章北海的個性與維德有些相像,都是那種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只是北海更善于隱藏,他騙過了自己,也騙過了世界上所有的人,或許在某種意義上他也是一個面壁者,而且單槍匹馬地完成了人類的救贖。在生命最后一刻,他含著笑松開了按鈕,“都一樣的”——或許是一種解脫,不必再為了責任活著。
也有我厭惡的人——葉文潔、程心。
整部書出現了上百個人物,沒法雨露均沾,這兩個“獨得恩寵”。
因為經歷過黑暗就為黑暗辯護,發(fā)出聲音是危險的卻不肯保持沉默,自覺無力發(fā)光卻不肯蜷縮于墻角,為茍且而得意,嘲諷那些更勇敢和熱情的人們,不曾卑微如塵土,卻扭曲如蛆蟲。葉文潔是一個優(yōu)秀的科學家,可她喪失了靈魂,出賣了人性,因為一己私欲和沖動就要把人類毀滅,我看不起她。
程心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物,她善良有愛心,這也也毀滅了她。
她絕非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卻被道德的綁架。身為執(zhí)劍者卻少了必要的堅強和瘋狂,為了一個“不得傷害人類”的政治正確葬送了光速飛船的研發(fā)。她兩次處于僅次于上帝的位置上,卻兩次以愛的名義把世界推向深淵。
她不配談及愛情,這兩個字從她嘴里吐出來都是一種玷污。
對于云天明從來不是愛而是出于憐憫,一邊全盤接受了他的好意,一邊對他造成最大的傷害。因為云天明的照顧,幸運地成了活到世界末日的兩個人之一,為此,云天明承受了兩個文明的壓力:于地球,他幾乎只是一個試驗品,忘卻在廣袤的時間戈壁中;于三體,他想必極難融入外星社會,如履薄冰,一旦起疑便招來殺身之禍。即使冒著處死的風險,他依然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付出,可笑的是,最是真情留不住——千好萬好都抵不過在世界盡頭與一個陌生人共渡幾天的溫情。真他媽婊子配狗,天長地久。活著,就是對她最好的懲罰。
《三體》是一部刷新三觀的小說。
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有時候或許是一種累贅;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在浩瀚的宇宙中未知總是大于已知;
夜里抬頭仰望星空時感到神圣的敬畏;
就像葉文潔的自訴:有時候下夜班,仰望星空,覺得群星就像發(fā)光的沙漠,我自己就是一個被丟棄在沙漠上的可憐孩子……我有那種感覺: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里的偶然,宇宙是個空蕩蕩的大宮殿,人類是這宮殿中唯一的一只小螞蟻。這想法讓我的后半輩子有一種很矛盾的心態(tài):有時候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么渺小,什么都不值一提。
三體讀后感100字篇三
一口氣讀完了科幻小說《三體》三部。如果不是因為有了堅定的基督信仰,我一定會被《三體》洗腦了。
在信主之前,特別是在學生時代,我曾經非常相信人類文明是有輪回的,就像三體文明。那時常常幻想在我們現在這代文明之前,一定有一個已經被毀滅的、曾經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當時也非常愿意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三體》正契合了我的這些主觀瞎想。
《三體》也帶給了我以前不曾想到過的震憾。
首先,我從來不曾想過宇宙是不是一個黑暗森林。《三體》把宇宙中存在的文明比喻成一個黑暗森林,大家都小心隱蔽自己,尋找對手。誰暴露了坐標,誰就等著被催毀吧。而地球人對此茫然不知,反到像一個缺心眼兒的孩子,想方設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最終把自己帶入毀滅。
其次,我從來不曾想到過高等文明毀滅低等文明時,是那么易如反掌。一個值班的觀察員隨手甩一張二向箔,不費吹灰之力,太陽系就從三維被降到二維,變成了平面一幅畫。
太陽系一個星球接一個星球被壓入到二維空間。作者對地球毀滅作了特別細致的描繪,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母親舉著自己的孩子,但這個孩子也只不過比母親延遲一瞬而已,統(tǒng)統(tǒng)都被壓成平面。
地球人為了抵御外星人的入侵,曾設想了種種的可能,甚至建立太空城,移民到外太空。但是人類這一切的聰明智慧和建造,在高等文明的打擊下,就像成人看孩子搭的積木,甚至是一個笑話。
放下書,被作者劉慈欣的腦洞深深折服。但他的腦洞再大,也終究是人腦,以人腦就可以幻想出這些我們普通人無法想象到的神奇能力,那么上帝真實的能力和作為,真是我們人類無法測度的。想到有一個老姊妹,當她說到上帝有時候沒有應允她的禱告時,她自己安慰自己說:上帝那么多兒女呢,總有顧不到的時候。我們常常把上帝局限在我們有限的想象中,如果我們想更多地認識上帝,必須首先承認自己的無知。
讀罷《三體》,我更有著深深的感慨、感恩和感動。
感慨的是,人算什么?在茫茫宇宙中,人類的文明、歷史、情感、意志,都算什么呢?人類何其渺小。
感恩的是,掌管宇宙萬有的上帝,圣經清楚告訴我們他是愛。“他就是愛”,這不是說上帝有愛心,而是說他就是愛的本體,如果沒有愛的本體,人根本不知道何為愛。試想一下,如果上帝不是愛,他又有著至高的能力,那么按照《三體》的理論,該是多么恐怖的事。他可以把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造成三體世界那樣,有三個恒星,讓人類在亂紀元和恒紀元之間痛苦地延續(xù),也可以憑他自己的意思,用我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的辦法,毀滅人類。但圣經告訴我們“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多么平安的信息。
感動的是,這樣一位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他居然眷顧渺小的人類。他不是高高在上讓我們恐懼戰(zhàn)兢、仰望膜拜。他與我們聯(lián)結的時候,也不是象《三體》中的高等文明,都是派一個小觀察員。他自己親自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他更是讓圣靈內駐在我們每一個信他的人心里,讓每一個微小的個體可以直接和他對話。多么奇妙的恩典。
《三體》風靡一時,在國際上也獲得多項大獎,有非常多的人成為三體迷。但是人們往往愿意相信科幻小說中的想象,愿意相信有三體文明的高科技打擊模式,愿意相信有歌者文明的降維毀滅模式。但是卻不愿意相信《創(chuàng)世紀》里記載的上帝的七日創(chuàng)造,認為那是神話故事。
罪人的世界滿了強暴,整日思想的都是罪。人們相信強者有毀滅的能力,卻不愿意相信上帝愛的創(chuàng)造和拯救。人們更愿意相信黑暗森林理論,而不愿意接受照進這個世界的光。
《約翰一書》4:8“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沒有神的世界,就是黑暗森林,不認識神的人只相信叢林法則。
感恩神就是愛,他是愛的本體,愛的源頭。更感恩他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三體讀后感100字篇四
作者劉慈欣在當前的科技基礎之上,向讀者們構造了一個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調宏達、神秘而又悲壯。在故事當中我遇見了很多物理學的名詞,比如宇宙背景輻射,哈勃紅移,為了搞清楚故事的發(fā)展,我也隨時準備著百度百科,遇到不懂得名詞就查。
故事假設在銀河系之外的一個天狼座中有另一個可適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為三體。一次偶然的機會,三體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對方的存在,于是雙方陷入了一種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對方的存在的人類很少但基本是居于社會高層當中,由于知識背景的差異,他們對三體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體人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惡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體人永遠都不要登陸地球,因為三體人能夠給地球帶來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盡管地球人對三體人的態(tài)度褒貶不一,但是三體人卻將地球人當做一個敵人。盡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體文明要大大高于地球文明,但三體人要成功登陸地球需4、5個世紀,從中地球可以發(fā)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準,而這對未來的三體人而言是一個大大的威脅。
這就是《三體》小說的總基調。同時這樣的基調也讓我陷入了一個思考,即兩個之前沒有任何接觸的文明碰撞時帶來的到底是和平還是戰(zhàn)爭。顯然,就歷史看,這個結論可能并不是那么樂觀。當年哥倫布發(fā)現了新大陸后,歐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奪財產,殺燒擄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復,最終被歐洲人統(tǒng)治且殖民。我想,這是因為每個文明體都像一個個體一樣,如果讓其走入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當中時,他們便缺乏安全感,而這樣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導致一些殘酷的后果。歷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犧牲品。
而《三體》小說中也是這樣,盡管三體文明比地球文明先進很多,隨著時間過渡,未來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或許過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會趕超三體文明,到了那個時候三體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個問題了。所以作為地球人和三體人而言,最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時消滅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