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表情與心情教案反思篇一
本篇課文屬于獨立閱讀課文,也是本冊的最后的一篇課文。一共安排了兩則故事:《扁鵲治病》《紀昌學射》。《扁鵲治病》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題目是后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為序,以蔡桓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齊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紀昌學射》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好學的紀昌在名師飛衛的指導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射箭高手。通過這則寓言表達了在良師的引導下,要刻苦學習,有恒心,有毅力,終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一、教學效果
依據教材的時代性,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認知能力,預設的教學流程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聚焦第一個故事:扁鵲治病。
首先設置交流的場景:你們知道古人看病的方式嗎?今天和古代有哪些不同?通過交流,讓學生知道古人憑借望、聞、問、切等手段就能識別人的健康狀況。今天主要運用現代化的機械來輔助醫生看病,比原來更高級,甄別率更高,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接著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第一個故事的內容。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盡量讀出感情。學生通過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能簡單地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知道了扁鵲四次見蔡桓公,三次勸告未果,第四次見面的五天后蔡桓公便病情發作,命歸西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你覺得扁鵲的醫術如何?請用文章中具體的語言文字來說明。蔡桓公有病嗎?從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加以說明。此環節意在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找到相應的聯系,為圍繞中心話題展開,說服力更強。還引導孩子們去感受蔡桓公真的生了病但卻不相信醫術高明的扁鵲,盲目自信的心理的疾病帶給他的結果是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道理。在明理之后創設口語交際的學習氛圍:你會怎樣勸說蔡桓公呢?學生說得頭頭是道,讓整篇文章的學習推向了高潮。最后的環節是比賽講故事。先是同桌講,在小組內講,班內展示時評選出優秀的小選手,發獎品以資鼓勵。
2、聚焦第二個故事:紀昌學射。
這個故事以完全放手自學的方式讓學生先讀,再討論明白了什么道理,最后再講故事。要求:注意抓住關鍵詞句,盡量簡單但是完整,態度自然大方,聲音響亮。評選出優秀選手發獎品,以資鼓勵。
二、成功之處
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特別是講故事參與度高,豐富了語言材料,培養了語感,提升了語文素養。
三、不足之處
第二個故事處理相當簡單,中下等學生有點吃不消。
四、教改措施
第二個故事可以指導背誦,創設具體問題和品詞析句的環節讓教學更扎實。
表情與心情教案反思篇二
《天天好心情》是湘教版二年級下冊音樂第一課,本課一開始通過感受《快樂小舞曲》的旋律,讓學生隨音樂用身體動作自主表現歌曲的風格,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節奏的感受能力。本課以“快樂”為主線,分為四個環節進行了教學:
一、體驗音樂。通過律動激趣,喚起學生快樂的心情。
二、體會歌曲的情感。教師提問學生你在開心的時候會怎么樣?孩子們回答是“大聲笑”、“大聲唱”等等。
三、學唱歌曲《天天好心情》。教師通過前面一系列的教學鋪墊,這時候孩子們已經基本會唱了。教師再啟發學生應該用什么樣的情緒來演唱本首歌曲。
四、學習跑跳步。“愛動、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抓住這一特點,我教孩子們學習跑跳步,通過形體動作來表達快樂的心情,將愉悅、歡樂的氣氛貫穿于學習《天天好心情》這首歌的過程中。
本堂課的閃光點:師生以相互談話、交流為主要形式、參與表演,自主學習新歌,使學生感受到愛同學、愛朋友、愛家人、愛學校的情感;體會生活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熱愛生命與大自然的美好情操與品質。
本堂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學跳的過程當中,由于沒有完全領會了老師的精神,或由于太激動的緣故,紀律方面顯得混亂,這是值得我以后注意的地方。
表情與心情教案反思篇三
過去,在校本成語故事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一個是一節課學兩個成語故事,時間總是不太夠用,有時只能完成一個故事的教學任務。再一個問題是我每次講完故事,就讓學生說出喻義。學生往往亂說,因為他們對故事的理解還不到位,我就讓他們再復述故事,如果學生還說不準,我怕時間不夠用就給出現成答案。讓學生硬把答案記住。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教法上不斷探究,終于尋找到了較好的教學方法。
過去我是讓學生全文復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這樣耽誤了好多時間。現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語原意和喻義的重點部分讓學上復述或表演,再設計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說出來成語的原意和喻義,真是水到渠成,又節省了時間,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如成語故事《焦頭爛額》和《曲突徙薪》來自于同一個故事,這人故事較長,要是一遍遍去復述全文,時間肯定不夠用。我仔細分析,發現故事當中客人對主人提建議的那段話,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賓客說的話就是故事中蘊藏的道理。我就把這兩段作為重點,讓學生復述,并畫圖加以演示,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歸納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義。而后我又通過設計問題:那些救火的人被燒得怎樣?他們的處境如何?引出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的愿意和比喻義。最后又讓學生用這兩個成語進行說話練習。由于問題設計精當,不拖泥帶水,只用了半節課時間便完成了這兩個成語的教學任務。
后半節課,我采用了猜畫謎的方法導入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成語的教學之中,由于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我趁機讓他們分組表演,把鷸和蚌爭斗的場面再現出來,并讓學生說出誰贏誰輸,而引出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從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說出了這個成語的喻義。并通過聯系實例讓學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夠學以致用。
這次縣教研室老師來聽課,我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讓學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時,知道了成語的來源,了解了喻義,學會了使用,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表情與心情教案反思篇四
《天天好心情》是新課標教科版小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活動主題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讓每天有意思一點。”第二部分“愛越多,快樂越多。”主題通過說說生活中的快樂事和童話故事來引導學生體會生活是很快樂的,感受什么是快樂;然后通過童話人物快樂王子樹立榜樣,指導言行,讓學生體驗到“把快樂帶給別人的人,自己更快樂。”從而培養學生有愛心和樂觀的人生態度。
根據積極愉快的生活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分為:一、課前感知二、課中體驗三、課后踐行。當然課中體驗是整個活動的主題,它又分為1、主題切入、喚醒生活2、活動引領、體驗生活3、合作交流,感悟生活4、內化延伸,提升生活。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諸多不足:
首先,主題切入、喚醒生活這個環節勵,我設計的是讓同學們和聽課老師打招呼,做簡單的互動,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快將學生的學習情感集中到活動主題上來。但卻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其次,在活動一:幫小豬找快樂這個環節,觀看完視頻后,我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去思考討論自己的收獲及感受,以至于學生回答問題時沒有答道要點,答案單一,沒有深度,沒有層次。老師的正確恰當的引導語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我以后會注意提高自己課堂中隨機應變的能力。
再次,在設計快樂收藏夾這個環節,同學們設計的很認真,充分調動了孩子動手動腦的能力,但在展示收藏夾的時候,我只簡單的做了點評,沒有利用多種評價方式,像小組互評,同位點評,讓孩子都能說說自己的設計意圖及想法,這需要改進。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整節課當中我沒有板書設計,其實在設計教案時,是有板書設計的,可在上課時,由于緊張應該說是教學經驗不足,我竟給忘了,這也說明我對整節課流程的還不夠熟練。不能熟練的使用教案。
當然,我的不足之處還有很多,今后我會不多學習,不斷進步。
表情與心情教案反思篇五
今天,對大班情緒識別活動《我的心情》進行了執教,主要要達到以下兩個目標:
1.能夠在觀察、感知中,了解人的基本情緒特征。
2.愿意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情,知道好心情的重要性。
我設計的環節是這樣的:
一、出示表情圖片,了解人的基本情緒特征——喜怒哀愁。
二、體驗情緒特征——情緒配對。
三、內化遷移情緒特征——幼兒分享與表情圖相對應的事情。
在設計此次活動的時候,我主要考慮到了以下幾個小細節:
1.看表情猜心情。我讓孩子們看四個表情,然后根據這四個表情來猜測不同的四種心情,當孩子們不能根據表情猜測心情的時候,我通過自身的表情及心境表述,讓孩子們能夠理解。
2.事件心情巧配對。我細心尋找了4張有具體事件的,分別代表4種心情的圖片請孩子們進行觀察、講述,然后進行情緒配對,并在孩子們回答正確后出示相應的表情,讓孩子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并且讓他們將情緒和具體事件進行了聯系,明確了發生不同的事情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并且能夠將事件和情緒進行較好地配對,遷移了經驗,有了初步的情緒體驗。
3.繪畫分享情緒。在這個環節中,我為孩子們提供了四種情緒的圖畫紙,每一種情緒都用一種彩色紙:粉色代表喜、紅色代表怒、藍色代表哀、綠色代表愁,還在每張紙上貼上了相應的表情圖,并讓孩子們進行選擇并繪畫相應的事情。每組分別投放了4種表情的情緒圖畫紙,主要是為了杜絕同組孩子進行相互間的模仿;每組只投放了5張圖畫紙,主要是為了幼兒人手一張,拿到什么畫什么,避免選擇的時間浪費,同時也是為了孩子們能夠描述自己的任何心情,避免孩子們一味地選擇“喜”這種他們比較熟悉的情緒進行講述。
4.情緒巧轉移。當孩子們講述了自己的心情故事后,我用一個問題巧妙地轉移了孩子們的情緒:那你最喜歡哪種心情呢?為什么?孩子們的經驗告訴他們,“喜”是他們最喜歡的事情。而且這時候我也巧妙地說了一句:“剛才老師發現很多小朋友都想畫自己開心的事情,看來,開心的事情最令你們難忘啊!”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情緒馬上就轉移到了“喜”。
5.巧編心情故事書。最后,我自己設計了一本心情故事書,尊重每個孩子的描述,將每個孩子的心情故事都放進了故事書里面,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也為整個活動進行了梳理。最后一句:“我們還會有很多其它的心情,下次,我們也把它畫到我們的心情故事中里去。”很好地為此次活動進行了延伸,也讓孩子們明確到除了喜怒哀樂,我們還有其余的情緒,為下一個活動做好了鋪墊。
整個活動下來,我覺得自己設計的活動環節層層遞進,小結清楚,并且能夠將幼兒的經驗進行提升。教學重點把握較好,并且能夠耐心地等待孩子,幫助孩子主動學習。不過由于時間倉促,“心情故事書”制作不夠精細,以至于插入故事圖片的時候不是很順利,需要改進。
我覺得這個活動適合大班初期的孩子,隨著孩子年齡地增長,在大班下學期,可以加入情緒調節這一塊,讓孩子們在進行情緒識別的基礎上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繼而調節他人的情緒,讓整個活動更加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