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青青小草教學反思 青青的草地教案反思篇一
1、 抽象思維與具體思維相結合,突破教學重點。
冀教版教材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認字與學拼音同步,在課文教學中加大了識字量。這么大的識字量,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枯燥與乏味的,認起來也相當有困難。在這一課的識字教學中,我把生字詞做成了相應的實物圖片,這樣,孩子在識字過程中就把抽象的漢字與具體形象的情境結合起來,調動了多種感官來識字,激發了興趣,調動了積極性。
2、 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可愛,他們都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賞識,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愛撫的動作,一句無心的話語,他們都銘記在心里,甚至都成為他們在家里炫耀的資本。因此,在課堂上他們總有一種期待。
在這一課的課堂上,我就善于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對其進行賞識激勵評價,如:有位同學描述春天的畫面:“我感覺下春雨了,小草更綠了,柳樹更高興了,青蛙在水里唱著快樂的歌,咕呱咕呱。”這個孩子能對以前學過的兒歌學以致用,這一點是多么可貴賓,我鼓勵他的同時也將這一學習方法介紹給了其他同學。在課堂上,每一個得到賞識的孩子他們都充滿了自信,別的孩子也表現得更積極了。有時,賞識也是一種教學的契機,關鍵看教師如何把握, 如:在這節課當中,邱澤華同學讀詩歌讀得非常棒,那我就獎勵他配樂讀,同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聆聽想象,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教學環節。
3、 通過多元化的形式,感受美,表達美。
《山青青》這首兒歌很美,山青,水青,樹青,草青,苗青,田青,鳥兒鳴叫,花兒歡笑,這一切都沐浴在春風春雨里。這么美的兒歌,我注意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來感受:創設情境,想象畫面——利用畫筆,表達畫面——入情入境,品味美——載歌載舞,表達美。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課上完了,但大家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青青小草教學反思 青青的草地教案反思篇二
在第一課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感受時間,學生對于用感覺感受時間長短有時候快,有時候慢已經有所了解,如何準確的計算時間呢,開展本課教學,本課是深入研究時間測量的第一課。反思:
1.利用學生現有的常識和經驗開展教學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在電視劇中已經接觸到午時等古代時間名詞以及一炷香等計算時間的術語,對于古人如何進行時間的計算已有初步的認識,這里的時間劃分根據什么進行呢?孩子們對于此原因并不清楚,以此導入,學生有了欲望的激發,更好的開展本課教學。
2.設疑激趣導入,閱讀增加見識
在開課,引發學生探討“現在是什么時間?”我們會通過看手表等方法,古人如何預測時間呢?學生會想到很多計算時間的方法,在前一節課,學生已經初步了解運用太陽等自然規律進行,在本課中,提供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明白古人計算時間的方法,在此計算出上認識圭表和日晷以及原理。
3.提出問題,延續疑問
在認識圭表和日晷后,有學生提出疑問:這兩種都是利用太陽計算時間的預測,那么晚上沒有太陽光,怎么計算時間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可以有效的將學生的疑問延續到下一節課的學生,在陰天的情況下,需要借助其他的自然規律進行計算時間,達到學生興趣的持續激發。
青青小草教學反思 青青的草地教案反思篇三
本節課是通過學生探討合作,在具體問題中去體會和品味某事件是否合算,進一步體會概率和同級之間的聯系。通過本節課的具體操作實施,我反思如下:
一、教學方法的反思
本節課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得出解決“那種方式更合算”具體操作方法。我在實際操作中對學生的能力不是十分相信,因此沒有給夠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所以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有點被動,上課效果較差。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我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自身的引導作用,給學生思考和消化的時間過少,使學生在求輸贏的概率時,還不是十分相信,半信半疑。而在求平均收益時,自己的引導缺乏必要的說服力,不能較好運用語言闡述或說明公式的道理,使學生在運用過程中硬套公式,而非真正理解。
三、練習及作業反思
通過集體備課,作業及練習題早已確定。而在練習時,講得少,對答案多,從作業效果來看,錯誤率較高。
因此,本節課無論從課前準備還是從課后總結,都顯得對學生估計過高,對上課過程中出現困難估計不足,使計劃較好一節課得到較差效果,再一今后應加強對自己語言的鍛煉。
青青小草教學反思 青青的草地教案反思篇四
在本課的第一課時,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親那樣,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讓學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漸學會欣賞文章。為此,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上完了這堂課后,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導語的設計引人入勝。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導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么小時候的一段什么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說給大家,加之我生動的語言,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通過問題的設計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1、首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2、然后,接著問: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個題型在閱讀中經常出現,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回歸文本,從文章確定答題的大致范圍,一段一段按順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果有的段落沒有詞語,就從所做的事中或者這個人的語言、動作等概括起特點。
3、接著,我要求學生再仔細研讀課文,找出描寫“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和環境描寫的語句,引導學生探究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4、聯系生活實際。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么經驗教訓?
這節課也有幾點不足:
1、在反思中,我發現了一點遺憾,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無法體會當時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心理過程。
青青小草教學反思 青青的草地教案反思篇五
《祖國土》是一首詩歌,詩歌教學貴在誦讀,指導學生誦讀掌握誦讀技巧并在誦讀中體悟詩人情感。這正是本人教學初衷,但具體落實起來卻不夠理想。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本人越俎代庖,將詩歌的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學生沒有得到深切體會,將詩歌機械地分成幾個部分,詩歌的意境全無,整堂課學生始終是被動接受老師的知識點,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
一、文本分析:
蘇聯女詩人阿赫馬托娃一生命運多舛,因遭受不公正的批判,對民族國家有著深刻而犀利的思考,坎坷命運使得她的詩歌呈現出“浸透了記憶,是心靈的歷史”的特點,《祖國土》正是女詩人心靈的獨白。
詩人曾提出“用自己的語言寫作”,這種文學語言觀在《祖國土》這首詩中得到很好的體現。阿赫馬托娃拋卻常人慣用的對祖國的豪言壯語、甜言蜜語,用“類似日記的親切與直接”(俄羅斯詩人布羅茨基語)表達了對祖國深沉的愛。“祖國土”這一被無數詩人熱情謳歌、被無數海外游子奉若至寶的意象在阿赫馬托娃眼里褪去了耀眼的光環,回歸到本質,它就是“套鞋上的污泥”、“牙齒間的沙礫”,甚至是“多余的、哪兒都用不著的灰塵”,但是在詩歌簡單樸實的話語中形成一股內在接續的暗流,感情潛藏在她精心構筑的的話語或意象背后,內斂而矜持——“但我們都躺進它的懷里,和它化為一體,因此才不拘禮節地稱呼它:‘自己的土地。’”。最后兩句表面上呈現出斷裂的表征,但其實具有很強的內在一致性。詩的語言產生于同感覺碰撞的一霎那,而不是用積淀下來的具有特殊意蘊的詞匯去填補感覺的空白。阿赫瑪托娃的詩揭示了人類心靈最隱秘、最容易觸動而又似乎無法言盡的那種直覺,讀者的情愫不能不為她的詩牽動,并且喚起心中對于神秘的那種永恒的向往。
二、學情分析:
這首詩放在“頌歌的變奏”板塊最后一課,繼聞一多的《發現》、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后,學生已經對“頌歌的變奏”這一標題的內涵有了一些感受和認識,所以,可以在學習這首詩的同時聯系前三首詩歌所呈現出來的特點,以便更好的理解“頌歌的變奏”這一主題。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些環環相扣的問題,所以肯定會碰到“預設與生成”的矛盾,所以需要教師流暢引導和靈活處理。
青青小草教學反思 青青的草地教案反思篇六
在教學《過秦論》一文時,老師們在備課會上提出了很多問題,在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中,本文是篇幅最長且難度最大的一篇,難度大主要表現在實詞的生字較多,虛詞用法比較復雜,文章雖然是議論文,但是,按照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此文,它很不規范,議論文不講理,而全靠擺事實,議論成分很少。對此,我在教學中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措施。
1. 確實教學目標,如,在講解第三段的時候,我重點講解了“余烈”、“六合”、“卻”、“愚”、“弱”等實詞;虛詞重點講一個“而”和“以”字,其它地方可以淡化。
2. 第四段我在確實教學目標的時候,重點講了實詞活用現象名詞用如動詞和名詞作狀語。如“甕牖繩樞”、“云集響應”、“景從”等這段的虛詞可以不講了。
3. 第五段中虛詞的重點依然是“而”和“以”的用法,照應前面的文段繼續鞏固這個虛詞的用法;在實詞方面,我重點選擇了“小弱”、“道”、“序”、“朝”等實詞的用法。
4. 由于賈誼這篇“論”文是以賦作論,其中文學的味道很濃,應該通過反復的誦讀來讓學生體驗語言的表現力。在前面的段落里可以看到大量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辭采飛揚,如行云流水。像大量的排句、對偶句的使用;夸張手法的運用(關于六國的謀士將領很多都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且相距甚遠;同時可以結合課文練習三中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本文的句式特點,當然,駢散結合,使得行文在整齊中富于變化,朗朗成韻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色。
5. 在相關的語段的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討論一些關鍵的字詞的作用和表現力,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我在教學第三段時,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西段中能夠表明作者態度的是哪個詞?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味?在章法上,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明確:“自以為”,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說出了自己的體會,有的同學認為是“狂妄自大”,有的同學說是讀出了秦始皇的自信,有的同學讀出了秦國實力確實強大而不可撼動,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對秦始皇的否定,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嘲諷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問學生,這個詞在文章的章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很多同學都能理解說是引起下文,但是,這只是說對了一半,作者這樣寫實際是為下文張本,否則,這段話難以與下文關聯起來。即,按照正常的邏輯,秦始皇統一六國,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嚴密措施,那么,秦國,不秦朝當然應該是子子孫孫為皇帝可傳萬世而不絕了。但是,作者在這里偏要說是“自以為”,給了它一個似褒實貶的結論,為下文秦滅亡的結果來做鋪墊,真是匠心獨運,妙手天成。通過這樣的賞讀,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賞讀關鍵字的時候,我還讓學生比較了“愚”和“弱”這兩個近義詞在表現上的不同之處,讓學生知道作者在表現的時候有所側重:一個是指思想上的愚昧,一個是指實力上的削弱。這也是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地方。
6. 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認真比較名詞的活用的現象:作狀語和作動詞。兩個知識點都非常重要。可是有些學生容易混淆,用這個例子來區別,很有可比性,也容易讓學生通過記住語言材料來記住用法,效果明顯。然后讓學生討論“轉而攻秦”的“轉”里暗含著作者的表達意圖。學生只有聯系整個這段話才能作出比較確切的解釋。很多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說明他們結合語境來理解詞語意義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沒有形成。結合全段的語境,顯然作者是表達出陳涉等人的起義是倉促之間攻打秦國,強調沒有準備的意義。
7. 在第五段的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金圣嘆的對《過秦論》的點評來思考。本文以大量的篇幅鋪張宣揚秦的興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與之比較照應,運用了先揚后抑、揚中有抑的手法,處處以襯托、對比來形成反差,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說明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結果,勸戒后來的統治者只有施仁義,行仁政,才能長治久安;同時,這也體現了賈誼作為辭賦家的政論特色,用夸飾的手法敘事狀物,達到文勢滔滔,波瀾層迭的藝術效果。
總之,《過秦論》雖是一篇長文,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短教,也可以嘗試簡教。語文教學首要的問題當然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因為,一篇文章可以有無數種的教法,此所謂教無定法。但是無論如何變化,語文課必須有語文的味道,必須像語文的樣子,必須循語文的規律。所以,我認為教學內容的核心當然是教學目標,目標定了,我們才不會跑偏,此所謂萬變不離其蹤,“緣督以為常”。
青青小草教學反思 青青的草地教案反思篇七
江蘇邳州紅旗中學 劉雪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是科普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引入了與克隆有關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熱情。上課后有所心得,如下:
一、 對文本的理解,采用讀課文,互相問,互相答的四人小組的形式來學習。
課文用了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只要閱讀一下課文的小標題,就對課文內容有個大體了解。克隆是什么?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在“克隆是什么”一小節里,作者把這門科學技術說的淺顯易懂,首先,從我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的含義代,這就是無性繁殖。……”這樣就把高深科學技術說的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從詞源上追溯到克隆的原意,讓我們明白了克隆的含義。僅承上文,文章對克隆的介紹又進一步,從植物克隆寫到動物克隆,以“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成克隆猴”來作結,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2、克隆鯽魚出世前后。這一節是對克隆實現的簡要介紹和說明,這一節作者沒有 按時間順序來寫克隆實現,而是以實現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同時,在選用材料時,作者有意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現方面的貢獻。3、克隆綿羊多利。這一節較為詳細地描述多利的誕生過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義和巨大反響。4、克隆技術造福人類。這一節從三個方面寫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惜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作者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而是對克隆提出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文章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綿羊誕生之前,魚類、兩棲類和哺乳類克隆的成績,再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最后克隆造福人類和對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說明事理步步推進。圍繞文章內容設題,考察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因此,對文本解讀能力如何,可以直接反映考生是否領會了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命題角度:概括某段的主要內容;對全文內容的理解;解說所說明事物的特點、成因、功能或原理等。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并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于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采用互相質疑的方法,學習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
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艱深的科學道理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文中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啟迪。說明文中的中考基礎考察題,重在考察學生對說明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對說明方法的判斷及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這類試題出現得很普遍。命題角度:指出某段文字的說明方法;舉例說明文章使用了那些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或所引用的材料的表達作用;說明順序.為了說明克隆是什么,,作者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和引用。舉例子:列舉植物,動物界當中的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下定義,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并作出解釋;引用:引入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說明順序的安排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技巧,這一節寫克隆實驗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體現了科學家們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是一個不斷求索探求的過程,同時也為下文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鋪墊。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并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于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通過勾畫和批注,熏陶科學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
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
設計這道練習題主要是讓學生在對敲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例如學生勾畫出這些句子:(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2)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并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3)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終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4)經過247次失敗之后,他們在1995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5)立即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手術完成之后,用相同頻率的電脈沖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質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調,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里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然后,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宮里。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著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著濃厚的興趣。從課文中,很容易勾畫出來,在寫批注的時候,要用心寫出,有對課文的理解,又對克隆技術的思考,還有對科學技術的向往,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用書上的話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把主動權給學生,使他們擁有更多自信,更多勇氣探討克隆的奧秘。
青青小草教學反思 青青的草地教案反思篇八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泛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并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泛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洪災,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就無異于紙上談兵,而學不好這一段,也會影響到后面內容的教學效果。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問:“你的心情怎樣?為什么?”這時學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著,播放了一段洪水沖毀家園的片段,隨即又配樂朗讀了第一節,這時再問:“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次學生的回答從簡單的字面理解升華到了感性的認知,一個個感同身受,發言積極,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好“無家可歸”一詞,進而讀好第一節,便顯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激發感性認識來促理解練朗讀,打響了頭炮,為整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復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師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么?”“媽媽會怎么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了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讓小朋友通過自己的想象說說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經驗,小朋友不會說,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沒有充分地了解學情,只顧著自己讓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導致了失敗。
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閱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于表達、會表達。所以在今后教學中還應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體現學生的學。
青青小草教學反思 青青的草地教案反思篇九
這節課所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及角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把學生的生活經驗,抽象到數學中來?用數學的眼光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如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發現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并得出結論?圍繞這些目標再結合我們數學組的課題《小學數學閱讀教學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我在設計教案時努力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利用課前的一點時間嘗試性的在多媒體中出示了一個帶有一定數學問題的小故事,讓學生邊作課前準備邊閱讀思考,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感覺效果還不錯,當時就有學生在紙上畫出了自己的結果,課后有學生來找我交流結果。每節課加一個這樣的小故事和趣味題還是不錯的。
2.創設預習的情境,感受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本課在設計導入時,我準備了兩根小棒問學生,如果把小棒扔在地上,這兩根小棒可能會怎樣擺放?讓學生在紙上用直線代替小棒畫一畫可能擺放的位置,并加以展示。這樣設計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體現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的理念,另外也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我在媒體中再把可能出現的擺放情況展示出來并編上號,目的是提高學生分類時的可操作性。在學生自己確定了想法之后,再在小組中交流。然后我再讓學生想象如果小棒變成兩條直線向兩端無限延伸又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這里充分利用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在小組中進行整理,把可能出現的情況分成了兩類,即相交和不相交的直線展示到背投上,在這里滲透了極限的思想和集合的思想。
3.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系。
在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積極討論下達成分類的共識,即相交一類、不相交一類。這樣就順其自然地引出,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它們互相平行。從相交后形成的角度來看,學生找到一種最特殊的情況“+”,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引導學生用工具驗證相交后成直角的現象。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使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找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進一步在生活中發現垂直與平行。
值得反思的方面
1、重難點感覺處理得有點快,這個班的慢進生比較多,有部分慢進生沒有理解到位,特別是“在同一平面內”學生理解的不好如果在這里不直接給出“在同一平面內”,而在我出示兩條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后再出示 “在同一平面內”這幾個字我想效果會好些的。
2、這節課提前一天讓學生回家預習的,因為垂直與平行是很專業的說法,學生幾乎沒有聽說過,但是在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例子。讓學生預習,使得這兩個概念提前進入學生的印象,起碼學生已經有了大致地,初步的認識,我們再通過課堂上的規范講解,效果就比較好了。否則,在課上才初次聽說垂直、平行,很難及時迅速地與生活中的例子相聯系,更不用說去逐字體會概念了,印象就不深,理解自然也不深刻。但是從今天的教學來看預習的學生寥寥無幾,雖然對概念的出事比較慢,且每個概念都讓學生讀了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我給予解釋,到后面還是有一些學生心里知道可說不清楚。
當然學生接受新的數學概念都要有個過程,首先是接受概念的名稱,叫順口了才能去進一步理解,理解了才能聯系其他知識,否則學生還沒怎么記住這個概念是什么名字了,老師一味地去講解,估計學生還真是一頭霧水,沒搞清楚老師在講誰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