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我們仨讀后感100字篇一
《我們仨》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書,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只是生活瑣事,卻能讓人觸動。
楊絳先生,錢鐘書先生,錢瑗女士是一個真正的“我們仨”,少一個人都無法組成這個詞。他們像又不像,不像又像。
楊絳先生是一個真正的“大女人”,卻又能有小女人的似水柔情。她和錢鐘書之間的愛情真的讓人羨慕,又是知己,又是愛人。有個能懂你的人真的難得,有個值得你懂的人更難得,而最難得的,是你和你的愛人都有著有趣的靈魂。
錢瑗女士承包了我的淚點,可能與作者的懷念有關。遺憾總是最讓人念念不忘的,因此對錢瑗女士著墨很多。錢瑗女士去世比錢鐘書先生和楊絳先生都要早,去世前還深受病痛折磨,作為一個母親心痛時難免的。錢瑗女士真的是一個好女兒,這點我覺得自己很羞愧,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錢瑗女士是錢鐘書先生夫婦的驕傲,她學術研究頗有建樹,為人善良深受愛戴,對待父母也是愛意至深,翻看最后的目錄,畫著一個個可愛的簡筆畫,深深覺得,錢瑗女士真的是一個很可愛的人。
錢鐘書先生就像一個大男孩,像書中錢瑗女士所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覺得錢鐘書先生真是個妙人,博覽群書卻又有一顆童心,有著極有趣的靈魂。
我們仨讀后感100字篇二
很平靜地看完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對于往事的娓娓道來和對故人的懷念。
在那個動亂年代,“我”,阿圓,鐘書,我們仨相依為伴,日子艱辛卻也其樂融融。書中囊括了“我們仨”一起走過的大半生,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簡樸平淡,卻也有工作、閱讀、探險等雅趣的點綴。
讓人欽佩和羨慕的不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這一家人為人處事的方式和對待生活的態度,以及三人間流淌的無以言說的愛。父母對孩子的牽掛、女兒對父母的體貼、鐘書先生與楊先生的相知相惜,總是那么細膩,那么溫潤無聲。像春風,像細雨,像蜂蜜,甜得化不開。
看完楊先生和鐘書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轟轟烈烈的一時總比不過相敬如賓的一生。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癡。特別是那段鐘書先生對楊先生那句“沒事,我會解決好”深信不疑的描寫,真的是很讓人羨慕了,卻絲毫不嫌狗糧吃得撐。
我還想起一句,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真正厲害的人,遠不止在某一領域有斐然的成績或極高的造詣,在生活的各處都會顯出他與別人的不同。鐘書先生是如此,楊先生是如此,阿圓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寫成詩,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嘗,就只剩下甜了。
我們仨讀后感100字篇三
在楊絳先生去世的時候,我才隱約知道她是誰,之前只是聽說過,可能因為我讀的書很少。開始還以為是個男人,估計也有人和我一樣會好奇,明明是個女人為何以先生自稱?
先生的含義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對年長而有學問的人的尊稱,另一種是對別人的敬稱,首先是對老師的敬稱,其次是對醫生道士等等。對女性稱之為先生時,多稱呼那些教師,女學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之前聽書聽過,如今一口氣的把書全部讀完,內心被打動。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是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情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沒有什么是永恒的,在時間的洪流里,記住的會被遺忘,得到的會失去,鑄造起來的可以被毀壞。然而卻確實有些東西可以留下,比如愛與信念。
愿我們仨也如此。
我們仨讀后感100字篇四
從一個夢開始,廝守半生的另一半突然走散了,焦急地找尋。轉側半夜,得到老伴的安慰:那是老人的夢。又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古驛道上,“我們仨”聚少離多,現實與夢幻交錯,相失的是人,相系的卻是情。
我相信,那正是一位歷經風霜、穿越云雨的老人,孤獨惆悵的靈魂。夢之后的那些她的故事、她家的故事,娓娓道來,含蓄節制得幾乎沒有情緒的漣漪,然而聞者不禁動容,因為那深摯刻骨的親情和難以言表的憂傷就在字里行間游蕩,時不時撞入讀者的胸膛,彌漫、回響。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讀到這句時,我禁不住落淚。終于,我也到了這樣一個年紀,真正過了不識愁滋味的年紀。終于,我也有了自己切膚的生活體會,不再只是讀書后的多愁善感。
一輩子很短,名人百年也不過薄紙百頁,即便再著名、再睿智也一樣歷經生活的磨礪,面對親人的遠去,還要尋找生命的歸途。更何況我們?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掩卷,惆悵、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