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生脫貧攻堅社會實踐心得體會1000字 大學生脫貧攻堅戰社會實踐報告篇一
顧名思義,“煙熏火燎”就是煙熏和火烤,常常比喻酷熱或干燥。對黨員干部決戰脫貧攻堅而言,“煙熏火燎”就是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高揚“西遷”精神大旗,打起背包就出發,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基層接地氣、通下情,和人民群眾并肩戰斗,一塊干、一塊苦、一塊過,最是人間煙火味格外“香”!
一提到人間煙火,記憶深處仿佛就是小時候老家的土木房子,和在煙霧繚繞的老房子里做飯的母親,渾身散發的全是廚房里煙熏火燎的氣息,炊煙裊裊美如畫,心里真美!長大后成為人民的公仆,遠離鄉村,那種煙火氣也只是留存在記憶深處。如今面對脫貧攻堅啃“硬中硬”、戰“貧中貧”,還能打開那塵封的記憶,再現那最美、最質樸的人間煙火嗎?
德國詩人諾瓦利支說,哲學就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去尋找故鄉的過程。故鄉是什么?故鄉是每個人出生、成長的那個地方,每個人身上都帶著故鄉的烙印,飲食、草木、氣候、風物,構建了一個人最初的文化基因。故鄉的記憶也成為人之為人的起點。“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廣大扶貧干部要抓住脫貧攻堅這大好時機,站在“人民至上”的高度,懷抱一顆溫柔本真的心,重新回歸草木之小、鄉野之情,在脫貧攻堅戰中和群眾結親幫扶,自覺接受“煙熏火燎”的“炙烤”,留下“脫貧摘帽”的“真香”。
常言道:不經歷風雨,怎么能見彩虹?在脫貧攻堅中經歷風雨就是像煙熏香腸、火烤羊肉串一樣。為官者本起于群眾,不可忘其根本,理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知道,什么時候脫離群眾,危險就會從那個時候開始。作為扶貧干部,唯有到基層到群眾中去歷經“煙熏火燎”才能聚偉力、成大業,確保長效脫貧、穩定脫貧,實現圓滿收官。尤其今年是脫貧攻堅戰進入“最吃勁的時候”,更應緊密聯系群眾,團結依靠群眾,和群眾“一塊干、一塊苦、一塊過”。
“一塊干、一塊苦、一塊過”這簡單易懂的九個字充分彰顯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核心宗旨,也是各級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圓滿收官的不二法寶。扶貧干部除深入基層做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宣傳者,掌握實情的調查者,黨群關系的聯絡者,勤儉節約的帶動者外,更為重要的是勇于擔當,踏實肯干,錘煉“啃硬骨頭”的硬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講道: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作風。這對于全黨上下,尤其是基層黨員干部來說,要堅定必勝信心,把投身脫貧攻堅一線作為踐行初心使命、體現責任擔當的“試金石”。戰“貧中貧”、“困中困”就是啃“硬骨頭”,而啃“硬骨頭”就需要有“硬骨頭精神”和“硬骨頭作風”,尤其是錘煉“硬骨頭作風”就得像熏香腸、烤羊肉串那樣腌透肉條、通風晾曬,再上架不斷煙熏,反復火烤。若色澤不夠理想,就適量增加煙熏料,加大火的燃燒度,以達到色澤要求為止,直到香氣自然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脫貧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決戰脫貧攻堅戰中,只要我們勇于接受“煙熏火燎”的炙烤,少一些畏難氣餒、多一些堅決堅韌,少一些抱怨情緒、多一些實干行動,擼起袖子加油干、一步緊跟一步行,深入農家小院、田間地頭,撲下身子察實情、問民情,用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最實作風啃最硬骨頭,一個戰役接一個戰役打,一個堡壘接一個堡壘攻,真正以過硬作風磨煉過硬本領、樹立過硬形象,就一定能實現脫貧順利摘帽,圓滿收官。
最是人間煙火味!人間煙火就是真實的生活,不曾饒過誰。但人間煙火中不乏有瑣碎的幸福、平凡的感動、偶遇的美好,比如和群眾聊天時開懷的一笑,見證鄉野一朵花開放的艷麗,看著勞作一天的村民陸續回來,有的拎著農具,有的牽著牛;收割后空蕩蕩的稻田里,有人點著了草垛,白色煙霧夾雜著稻草特有的香味遠遠飄過來;大山深處村里炊煙裊裊升起,朦朧的又淺淺的夜色里傳來幾聲牛叫犬吠,顯得無限安寧從容……
真正熱愛生活、熱愛扶貧事業、熱愛“三農”的扶貧干部,不會只愛那刻意的美、想象出來的好、故作波瀾的詩意,他會接地氣通下情,去愛這人間煙火的真實,用“三個一塊”增進干群“魚水情”,筑牢基層地基,盡情吮吸“煙熏火燎”那獨特的香味兒。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請相信:脫貧攻堅只要經歷了“煙熏火燎”的風雨,就能看見“摘帽”的彩虹,聞到脫貧的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