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篇一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后兩句寫得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贊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里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麗,畫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1)“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蔥蘢,而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天空中煙雨蒙蒙。綠原、白川、子規、煙雨,作者寥寥幾筆就把江南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
(2)“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人閑著,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才”“又”平實的用詞,充分地說明了農民的勞動的繁忙緊張,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贊美之情也體現無遺。
(3)“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白天鋤地,夜晚搓麻,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動描繪了鄉村里男耕女織,日夜辛勞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
(4)“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織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靠近桑樹的下面學著種瓜。一個“學”字,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5)“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兩句點明時間是在春季,正是鱖魚上市的時節,地點是在西塞山前。全句為: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桃花盛開,白鷺飛翔,碧波粼粼,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6)“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語不須歸。”全句意思為: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閑自得之情溢于言中。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耘田、箬笠”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1.“詞”這種體裁在教材第1課已經出現,教師應事先了解一下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是否會背誦一些詞,對“詞”有哪些了解。
對于古詩,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課前,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查閱作者翁卷、范成大、張志和三位詩人的生平、詩歌特色,詩的創作成就,以便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歌內容,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準備掛圖。
2.三首古詩詞都是描寫田園風光,內容淺顯,生字不多,應當指導學生先自學,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在頭腦中把文字轉化為畫面,讀中感悟,體會詩中意境。教師可重點點撥《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可對詞的知識再稍作介紹之后,放手讓學生自學。
教學第一步,可讓學生自讀古詩詞,對照詩詞后的注釋,想一想詩詞中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詞語的意思還不理解,然后小組學習,向同學和老師請教。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予以點撥后,再要求學生把詩詞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使學生對詩詞的意思有個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展開想象。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比如有的小組可以在誦讀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畫筆描繪下來,畫好后,在小組中交流一下,重點說說畫了什么景物,他們的色彩、形狀、位置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畫。本小組的同學做出評價,看是否把詩詞中的景象描繪了出來。無論學生用什么樣的方式學習,只要可以激發想象,能夠加深對詞句的理解,教師都應鼓勵,并給以必要的指導。
第三步,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有條件的可配上優美、舒緩的樂曲,渲染氣氛,達到在朗讀中加深體會,在朗讀中獲得審美感受,在朗讀中自然成誦。
3.注意詩的語言的豐富意蘊。如《鄉村四月》中的“才”“又”二字,《四時田園雜興》中的“也”、“學”二字使用都簡潔傳神。《鄉村四月》和《漁歌子》兩首詩詞色彩明麗,其中寫顏色的詞語有很多,如“綠原”、“白川”、“青山”、“白鷺”、“桃花”、“青箬笠”、“綠蓑衣”,要引導學生體會這些描寫顏色的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
4.課后,可以動員學生從課外書中尋找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練習朗誦、背誦,為后面的“展示臺”做準備。
5.關于識字寫字,“蠶”、“桑”、“蓑”、“塞”的聲母是平舌音,“晝”、“箬”的聲母要讀準翹舌音。識記字形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以前掌握的方法幫助記憶。教師重在引導交流識記方法。要及時表揚識字巧、寫字好的同學。
1.翁卷 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省溫州)人。南宋詩人,一生沒有做官。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合稱“永嘉四靈”。他的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
2.范成大(1126—1193) 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詩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合稱“南宋四大家”。存詩1 900余首。詩中憂國恤民,多有佳作。官至參知政事、資政殿大學士。曾奉命出使金邦,堅強不屈,不辱使命,幾乎被殺。使金途中所作絕句一卷,表達了渴望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主義思想。詩人在晚年回到蘇州石湖開始過起隱居的生活,根據自己在農村的生活寫成《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分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每組12首。這些詩反映了農民一年四季的勞動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內容極為豐富。這里選的是《夏日》中的一首。其詞亦風格多樣,頗具情致。著有《石湖居士集》、《菊譜》、《梅譜》等。
3.張志和(730?—810?) 唐代詩人。字子同,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市)人。十六歲時,舉明經。獻策于肅宗,令待招翰林,授左今吾衛錄事參軍。后被貶官,不再復仕,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今流傳《漁歌子》五首。
4.詞牌 詞的調子的名稱,如“西江月”、“蝶戀花”。詞調是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漁歌子》就是寫漁父的,《憶江南》,就是寫對江南的回憶。但是后人所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其內容就和漁父、憶江南無關了。有的詞牌對于句子的多少、句式的長短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但與聲情、詞的內容無關,所表示的僅是詞的句式、平仄和用韻。起初,只是以某一詞牌的代表作品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和韻律來創作詞。后來,就有人把各種詞牌的句式、平仄、韻律標出來,編成詞譜,供他人照著填寫,所以創作詞就叫填詞。詞牌既和內容無關,有的作家就在詞牌之外另注明詞題,如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也有的在詞牌下作一小序,如辛棄疾《摸魚兒(淳熙己亥)》。
5.拓展閱讀:
過故人莊 山居秋暝
孟浩然 王維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篇二
《宿建德江》屬于山水田園詩,詩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風光的描寫中抒發自己愁苦的情懷。“愁”是全詩的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宋代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所作。全詩四句話寫云、雨、風、水,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詩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通過對比讀,讓學生知道憂愁的古詩與描寫景物的古詩的讀在質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師范讀,即給這首詩定調,老師是帶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去讀這首古詩的,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形容,讓學生知道,這首詩原來是這么去讀的。三是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得字正腔圓,饒有韻味。四是精讀,做到在讀中去理解詩意。五是情景交融讀,想畫面,在老師的導語創設情景下,引導學生讀,從而體會詩人的憂愁與孤寂。在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時,我始終圍繞“日暮客愁新” 這句詩,讓學生反復讀,反復品味,讓他們真切體會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初讀此詩,覺得它是寫雨的一首詩。后來我翻閱資料,品讀蘇軾的詩后。一遍又一遍地讀詩,發現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風驟雨所吸引,再后來,便感動于蘇軾的人生經歷。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經坎坷,他有過青年得志的驕傲,有著紅粉佳人的詩意人生,有著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自信。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本該享受的時刻卻因為政見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滿腔的愛國情意得不到抒發,他便自請外調,來到杭州做一個小小的通判。此詩就寫于此。
3、古詩語句精煉,意境豐富,內涵深遠。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自主讀,小組讀,男女對讀,集體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另外,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讀文字之美。品味的過程中創設情境,以情導讀。最后,再拓展古詩,進行語文積累。
4、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對產生學習興趣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學生朗讀時的配樂我選取了古曲《西江月》。來自古琴的樂音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學生在感受作者創作這首詩的心情時,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詩人的性格品質時,還不能準確地感受。同時,個別學生交流的時候用詞不精確,暴露了孩子們詞匯的貧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學工作的不足。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篇三
學習吟誦之后,我才發現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即使不能說是錯誤的,也是偏離的。今天教《古詩詞三首》,我按照我學習后的正確方法來教的。
第九冊《古詩詞三首》包括了兩首詩一首詞,分別是《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秋思》上學期我們吟誦背過,不在課堂上講,特別要強調的是“思”讀第四聲,因為古詩中,名詞的“思”是念去聲的。“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間”念第一聲,這個字是押韻的,押鄰韻。如果不押韻,詩意就斷了。(晉如老師的話)
這一課,先講詞。因為詞的知識,學生以前是不懂的,因為以前的我也不懂。我首先讓學生對“詩詞曲”有個明確的認識:唐詩、宋詞、元曲,這是根據朝代來區別的;寫詩、填詞、制曲,這是根據寫作方式來分的。為什么是填詞?因為每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有嚴格的要求,不是亂寫的,是“填”進去的,就像填空題一樣,所以叫“填詞”。
那么,“長相思”是怎么樣一個詞牌?是雙調(有上下片),8句,36字。各三平韻1疊韻。跟上學期學的“憶江南”詞牌是不同的,“憶江南”是單調,5句,27字,3平韻1疊韻。這個非常好理解,所謂雙調,就是有兩個段落,名為“片”。課本的標調是依據字面意思的,體現不出詞的押韻,其實在詞里,標點的更大作用是標示韻腳。所以我教學生全部改正過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在詞里,標點符號體現是韻腳標示。凡是押韻處標“。”號,不押韻處標“,”號,逗處標“、”號,除此外沒有其他的標點符號。所以懂詞的人,一看這個標點就明白了。
“程、行、燈、更、成、聲”是韻字,屬于《詞林正韻》(《詞韻簡編》)里的“十一部”。《詞林正韻》(《詞韻簡編》)是所有填詞的人填詞所依據的韻書。
了解了這首詞牌的特點之后,我們就開始吟誦這首《長相思》,是徐建順老師的調子。在吟誦的過程中體會情感,幾遍之后,大部分孩子都會吟了,會背誦的孩子也有不少了。
學完詞之后,再學詩。拿到一首詩怎么去讀?首先要分析詩體。《泊船瓜洲》是一首七絕,也就是近體詩。近體詩必須是嚴格按照平仄和押韻要求的。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篇四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現代的人有隔膜。在閱讀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難度,“誦讀”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誦,一定能誦出它的韻味。因為古詩文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要誦出語感,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大致的文義;其次,要讀出節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感情。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聽錄音跟讀、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小組合讀、個人朗讀、分角色表演或比賽朗讀。讓一些讀得好的同學表演讀,然后大家反復練習是激發興趣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如上《過故人莊》、《次北固山下》時,先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奏,然后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變化的語氣。再請優秀的學生起來嘗試,然后帶動下面的學生,這樣就能為更高層次的誦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情是古詩詞的靈魂,它滲透在字里行間,與事物、情景交融,諸如思鄉情、山水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師只有帶領學生盡情誦讀,引導學生認真體味辨別,學生才會體會出作者的情,并產生共鳴,展開一定的聯想和想象。比如《《過故人莊》的朋友情、《天凈沙.秋思》的思鄉情。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著力引導學生結合詩文中描述的畫面,深刻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反復誦讀,讀出情感。這個品讀欣賞的過程,正是從形象入手,抓住語言進行鑒賞從而獲得自己朗讀的情感體驗的最直觀體現。
古詩詞可以說是一種精練的綜合的文學藝術,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統“文章不是無情物”。在誦讀文章時,教師若能充分利用豐富的表現手法,發揮學生的審美主體,開啟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地反復誦讀,在優美的詩句中,把握詩人思想的脈搏,就能消除與古人的距離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誦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載體,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源泉。在教學中,通過多層次地反復誦讀,加強誦讀指導和訓練,不但極大地激發了初中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而且背誦、理解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那聲情并茂的誦讀,更可以直接把學生帶入詩中的意境,產生生動的聯想和情感的共鳴,達到提高中學生欣賞古詩詞水平的目的。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篇五
《課外古詩詞誦讀》是部編教材中特有的板塊,每冊安排兩次,每次四首。所選古詩詞除課程標準推薦的誦讀篇目外,另增加若干經典名篇,要求學生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培育對傳統文化及漢語美感的體認,加強文化積累。
《課外古詩詞誦讀》可以不安排課時施教,學生結合文本中的注解及賞析文字一般都能達到背誦默寫的要求。但果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大多學生往往止步于背誦默寫,不會在進一步誦讀欣賞,不斷加強文化積累的課程要求上下功夫。而文化積累、欣賞能力直接關乎“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這些在新一輪課改中特別推崇的“核心素養”之要素。因此,有必要適當安排一定的課時,引導學生以課外古詩詞的學習為載體,進一步夯實古詩詞誦讀欣賞方面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尤其在初始年級階段,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需要不斷強化。
《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四首古詩,如果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一一學習顯然不妥。考慮到初一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已有的知識積累,我將本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定為“在揣摩詩人情感的基礎上誦讀欣賞”。揣摩情感是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品位的前提和關鍵。我曾在一篇發表過的文章中稱之為“打開古詩詞鑒賞之門的鑰匙”,中考中的古詩詞鑒賞題,盡管形式多樣,但或多或少都與準確揣摩詩人的情感有關聯。因此,這一目標還需在今后的課堂中不斷強化。至于“在理解詩句大意的基礎上正確默寫”這一目標,須要求學生課前基本達成,課堂上則通過檢查反饋,讓學生增強準確理解詩句大意的意識,同時通過“霄”“蹄”“猶”等易錯字的辨析,引導學生初步進入詩句的鑒賞層面。
本節課的設計力求按照我校新修訂的校本化課堂模式——建構式智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
普天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盡管名目繁多,層出不窮,但其所依據的新課程理念具有共通性,那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其課堂結構一般也不外乎課前自學、課堂導學、達標測學、拓展固學幾個部分;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是大家努力朝向的課程目標;自主、合作、探究是大家崇尚的學習方式;課標學情是大家選擇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是大家又將努力體現的核心素養三要素。我們的建構式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具有一定的前衛性與自主性。我以為,這一模式的運用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較高,特別是“智慧”二字,對我來說,恐怕用一生的心力也難以修煉到位。但人還是要有夢想的,智慧課堂便是我們戴澤人永遠的夢想和追求。
建構式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分四個步驟:
第一,創設情境,方法引領。
本節課的設計,圍繞兩個教學目標分別創設“默寫互評”與“誦讀比賽”這兩個教學情境,第一個情境重在強化學生對詩句理解的意識,第二個情境重在構建在古詩詞賞析活動中揣摩詩人情感的方法。兩個教學情境的設計,均按“最近發展區”理論的要求,通過引導學生已有的認知(默寫現狀),并回顧相關知識與方法(第一次學習詩歌時“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等要求),建立準確默寫與揣摩情感的最近發展區,引領學生結合新學內容進行“辨析錯別字”“準確揣摩情感”的方法與能力的遷移。
第二,自學交流,構建新知。
本節課,圍繞既定教學目標,共設計了兩個主問題:1.你認為在古詩詞默寫中,避免寫錯別字的關鍵是什么?2.你在古詩詞誦讀欣賞中是如何揣摩詩人情感的?第一個問題,學生在默寫后互評的基礎上很快能形成初步感知,教者有意識地列舉學生易錯的三組形似字(“宵”與“霄”、“啼”與“蹄”、“尤”與“猶”)讓學生辨析、討論。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教者適時提供圖片資料(潼關北臨黃河,南依秦嶺的地形圖)作為學生準確認知“河流大野猶嫌束”這一難句的腳手架。第二個問題則在學生感興趣的課堂競賽的基礎上自然拋出,學生由于有了感情誦讀的鋪墊,對揣摩古詩詞情感的方法一般能說出自己的一兩個經驗來。但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想象情景,學生可能已經淡忘,需要老師適時點撥,喚起他們已有的認知并結合新的認知情境嘗試運用,從而再一次構建“想象情境、揣摩情感”的新的認知。教學目標與重點由此而得到很好的落實。
第三,互動體驗,提升能力。
這一環節在本節課中與第二個環節實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學生圍繞兩個主問題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互動體驗、不斷提升能力的過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須密切關注學情,并在課前較為充分的課堂預設的基礎上,適時點撥敲打、靈活引導駕馭。教者的教學智慧、課堂的精彩生成主要應在這一過程中展現。不過,這一過程的結果一般很難如愿以償,我在這一環節的表現概莫能外。
第四,智慧建構,檢測反饋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實際展示的“課堂演練”與“課外鞏固”加以體現。這一環節的“智慧建構”重在設計的精心。比如,《嫦娥》一詩的選擇考慮了以下幾個因素:一是作者,剛剛學過他的《夜雨寄北》,便于學生從“知人論世”的角度揣摩情感。二是出處,選自學生的《補充習題》(經省教育廳審定的義務教育免費資料),為學生進一步解答《補充習題》中相關的賞析題提供了很好的鋪墊。三是內容,詩中每一句都有值得學生想象的情景。四是聯想,嫦娥的飛天之夢在我國又有重大突破。20xx年元月3日,嫦娥4號探月器經過26天的飛行第一次在月表背面成功實現軟著陸,玉兔2號登月車順利巡月探測并傳回許多高清圖片。“課外鞏固”中所設計的詩歌賞析題全部源于課本中的四首詩,且與情感的揣摩密切相關。
1.今天的課堂氛圍有點沉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夠理想。這一方面說明了我的課堂智慧遠遠不夠,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選擇《課外古詩詞誦讀》作為課堂教學的理由是成立的。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在初始階段確實需要反復強化,尤其是通過“想象情景”揣摩詩人情感這一及其重要的賞析技巧的把握還遠遠不能到位,因此,我對這節課教學目標的定位還是合宜的。
2.從當堂的檢測訓練中可以看出,本節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即通過“想象情景”揣摩詩人情感的方法基本達成。另外,學生整體誦讀能力的提升由于指導恰當,在本節課表現得比較明顯。這也得益于根據學情變化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理念。原以為學生的朗誦水平是比較理想的,朗誦展示只是一個課堂過渡,但鑒于學生朗誦現狀并不理想的實情,我覺得寧可壓縮后一個教學環節的時間,也應當根據學生朗誦問題的癥結所在適時點評,讓他們收獲成功的自信。從學生自信的表情中,我覺得這樣調整是正確的。
3.建構式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四個步驟,在本節課中基本展示出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得到切實的遵守。只是在建構體驗、互動生成方面表現得還很不夠,當然,這也在預料之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多研討,多反思。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篇六
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是最貼近自己的,本冊的《古詩詞三首》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兒童生活,雖然年代久遠,但童真童趣依然,極易引起孩子興趣,產生共鳴。
詩詞的意境大多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于是在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用了直觀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情。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出示一個天真孩童臥在溪邊剝蓮蓬圖畫,看圖描敘小兒“臥剝蓮蓬”的動作、神態,品味“無賴”,體會孩童的天真可愛。聯系生活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理解到這是一種喜愛。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我給孩子出示了一對白發夫婦面帶醉意的畫面,讓學生說他們會用鄉音親熱的說些什么呢?孩子們有猜測是談論豐收的、談論他們可愛的小兒子的、談論大兒子能干、談論二兒子懂事…. 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難道僅僅是因為酒而醉嗎?我讓學生看著畫面去體會,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他們看著三個兒子都那么可愛,生活那么平靜,是為這種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鄉村生活雖簡樸但卻不失優美,夫妻恩愛,孩子勤勞可愛,溫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后我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有感情的朗讀。
用畫意解詩情,以更直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人精心營造的意境,體會字里行間傳達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詩詞。
五年級下5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復興小學:劉國錄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篇七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反思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詩歌形成的環境及構成的意象距離學生生活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學識相差很大,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加上傳統教學秉承“字詞句段篇”剝竹筍形式,采用“字字解釋、句句翻譯”八字真經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美,抑制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枯燥無味,毫無生機,因而一些學生對古典詩歌不免敬而遠之。
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教師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師教得很活,學生學得有味。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有效性進行概括分析,尋求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合理途徑。
1、加強誦讀,積累古詩詞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涵蘊藏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復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只有反復吟誦,才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
但“一口卻吃不成胖子”,古詩詞的教學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滿樹的快捷,它需一點一滴的積累沉淀,積小流才能成江河,到達一定程度時,進行“質”的飛躍。當然,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寶貴、最精彩的部分,而作為語文老師,還有諸多的語文教學任務等著我們去完成,因此我們沒那么多時間,也沒那個條件去大量的積累。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得靠語文老師平時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積累古詩詞的好習慣了。如:每節語文課前由語文課代表在黑板一側抄好一首詩詞,語文課預備鈴一響,由課代表帶領大家反復朗讀,每堂語文課把師生相互問好的時間改成讓全體學生齊背這首古詩詞,開始先由教師賞析,后來逐漸轉變為學生賞析,為學生提供大膽展示自己的空間,使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利用這短暫的課前幾分鐘,每周可熟記并理解兩三首詩詞,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古詩詞財富了。
2、結合背景,理解古詩詞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之作,詩所傳達出的思想主旨無不與作者的平生、閱歷、遭遇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相關。
因此,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就必須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這樣才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篇八
1、認識“首、蹤”等12個生字,會寫“首、采”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1、書寫難點:
首:第二筆是短撇,第四筆撇要從豎中線上起筆,落筆在橫中線上,第七筆和第八筆的橫左邊挨著豎,右邊不能挨著橫折鉤。
采:第一筆撇要寫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間,第二筆點寫在撇的外邊,第四筆的撇略短,起筆位置大致與第一筆的起筆位置相同。橫要寫在橫中線上,豎寫在豎中線上,撇捺舒展。
2、朗讀指導:
本課為古詩,同學們要學會:
(1)借助拼音正確朗讀古詩;
(2)借助停頓符讀出古詩的節奏。
3、理解詩意:
同學們在試著說古詩大意的時候,要學會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回答問題時要有條理,先讀出詩句,再說出詩句的意思。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篇九
宿建德江》屬于山水田園詩,詩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風光的描寫中抒發自己愁苦的情懷。“愁”是全詩的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宋代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所作。全詩四句話寫云、雨、風、水,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詩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通過對比讀,讓學生知道憂愁的古詩與描寫景物的古詩的讀在質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師范讀,即給這首詩定調,老師是帶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去讀這首古詩的,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形容,讓學生知道,這首詩原來是這么去讀的。三是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得字正腔圓,饒有韻味。四是精讀,做到在讀中去理解詩意。五是情景交融讀,想畫面,在老師的導語創設情景下,引導學生讀,從而體會詩人的憂愁與孤寂。在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時,我始終圍繞“日暮客愁新”這句詩,讓學生反復讀,反復品味,讓他們真切體會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初讀此詩,覺得它是寫雨的一首詩。后來我翻閱資料,品讀蘇軾的詩后。一遍又一遍地讀詩,發現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風驟雨所吸引,再后來,便感動于蘇軾的人生經歷。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經坎坷,他有過青年得志的驕傲,有著紅粉佳人的詩意人生,有著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自信。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本該享受的時刻卻因為政見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滿腔的愛國情意得不到抒發,他便自請外調,來到杭州做一個小小的通判。此詩就寫于此。
3、古詩語句精煉,意境豐富,內涵深遠。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自主讀,小組讀,男女對讀,集體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另外,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讀文字之美。品味的過程中創設情境,以情導讀。最后,再拓展古詩,進行語文積累。
4、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對產生學習興趣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學生朗讀時的配樂我選取了古曲《西江月》。來自古琴的樂音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學生在感受作者創作這首詩的心情時,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詩人的性格品質時,還不能準確地感受。同時,個別學生交流的時候用詞不精確,暴露了孩子們詞匯的貧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學工作的不足。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