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主干渠道。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思政微電影心得體會篇一
一開始是抱著較大的期待去的,畢竟是國慶檔這么一來頭,卡司也是陣仗不小。[以下按觀影時序展開評價和思考,含輕微劇透]
從徐纓(章子怡飾)這個角色的回憶展開,讓我有點意外,盡管這種敘述模式在電影中并不少見,但據此前對這部影片的認識,敘述者為登山隊員似乎更合理一些。看完我才明白,第一視角給了徐纓,八成就是為了給后面的愛情線做鋪墊……
片子進入插敘,開始講登山。雪山實景拍攝,場面確實震撼,運鏡和特效可以說到位了,風聲、冰裂開的聲音、鐵鏈崩斷的聲音都讓人身臨其境,心也跟著揪一下。(那時候覺得,蠻好蠻好)
可是,老隊長好像都還沒說臺詞呢,就領盒飯了?!于是方五洲(吳京飾)接過重任,帶領雪山f3實現首次登頂。其實片子到這里,“為捍衛領土而登山”這個主題就基本結束了,也讓人很意外,畢竟此前宣發的重點都集中在這一主題,影片三分之一還沒過就結束了。這就要說到敘事節奏問題了,雖然f3的生活經歷了大起大落,但是就情節而言,始終缺乏小高潮。我甚至產生了一種想離場的沖動,這我在以往的觀影體驗中是沒有的。那時看了看時間,放映還不到一小時。
后來因種種原因,時隔多年又有了更多次攀登。登山隊召集了新成員,方五洲依然是一員猛將(這身體素質真是好啊!)可是曲松林(張譯飾)卻因為第一次攀登時凍壞了腳,被切掉了半個腳掌,與接下來的登山任務無緣。新人物的加入,稍微豐富了一下電影的內容,但也僅止步于此。因為編劇們似乎并沒有把著力點放在群像的刻畫上,角色一多每人平均戲份減少,失去了展現人物弧光的空間。靠感情戲顯然不能彌補這一欠缺啊喂,可在如此有限的時長里,加塞了兩對人物的感情戲,這樣的人物處理真的不明智。況且正面的塑造本就容易臉譜化,英雄人物更甚。演員的演技都沒有問題,實在是劇本給的空間太少了,著實可惜……但配音多處跟口型對不上,有點不太應該(不過不清楚是不是因為審查等不可抗因素,所以不妄加評判)
綜合來看,影片值得稱贊的是取材和特效。但是對于取材的切入點,展現太倉促,而特效又因為對幾次攀登的重復展現慢慢失去吸引力,相似的航拍、手持鏡頭、特寫及跳切容易讓觀眾產生疲勞。所以,我認為電影完成度并不高,像是一篇圍繞主題思想但不太合格的命題小作文。
【個人向】子怡姐姐現在這個年紀還能演少女,這種狀態好讓人羨慕啊……
吳京身手真好,聲音始終偏小伙子,但是考慮到人物的年齡跨度,感覺后半段聲音處理地更穩重低沉一點可能會更好……
以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登山的時候不要當扛相機的那一個?!(慘還是李國梁最慘)
思政微電影心得體會篇二
我們看電影向來沒有計劃,都是到電影院后再臨時決定,看《戰狼》也只是因為時間點不錯。過去在影院看的幾乎都是歐美大片,一直對國產影片沒啥大的期待,不過看了后覺得還算過得去。
吳京保持著一貫的武打場面頂級水準,整個片子節奏也不拖沓,幾乎一會兒一個小高潮,幾位配角表現也很不錯,全場基本沒有出戲感。
不過還是有幾個讓我感覺比較不好的地方,算得上不小的bug。
首先是雇傭軍,不管這幫人過去如何牛逼,現在來做雇傭軍,無非是求財,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正如他們在某島上救敏登一樣,那才是他們應該干的活,可是接下來這幾個哥們干的事就匪夷所思了,幾個人幾條槍兩輛車,居然入境去挑釁pla,而且是pla特種部隊中的特種部隊,腦子抽抽了吧,對他們有何好處,就為了證明自己nb?再nb你也是雇傭兵啊,挑釁大國武裝力量,雞蛋碰石頭,不合算。
其次是戰狼中隊的戰斗力實在是菜的可以,演習時被雇傭軍偷襲搞不過也就算了,后來有計劃的叢林追擊,被對方狙擊手圍尸打援,看起來毫無戰斗素養,要不是主角開掛,好多兄弟都要交代在這了。后來被各種地雷搞得狼狽不堪。看不到迂回,看不到配合,看到的是被幾個雇傭兵牽著鼻子走,如果這就是特種兵中的特種兵,那pla也太弱了。
另外可以選擇地面轟炸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派遞 地面部隊進入叢林搜索追擊,而且還是雷區,我當時就在想,如果是米國碰到這種情況,他們會做出那種選擇,我覺得十之--會是直接轟炸了。
還有,在即將開始叢林行動時,每個人都換上紅色的國旗臂章,我不清楚實際戰斗中是不是這樣,但我覺得這不是一個聰明的舉動,紅色太可能暴露士兵的位置了,尤其是在叢林中,不過也有可能是我錯了,沒準實戰中就是這么干的。
最后,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劇話從首長嘴里說出來時,一片整個格調就降了一大半,其實這種大國強軍情節不是不能講,但用劇情去表現出來最好,直接說不來,就格調太低了,所謂曲徑通幽,太直接了顯得比較粗魯。況且整部影片已經足夠主旋律,正能量了,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迎合部分"熱血青年"把話說得這么直白。何況只是打擊入境武裝分子,算不上雖遠必誅吧。
其他也有不少劇情硬傷,不過不細追究的話倒也無傷大雅,整部影片還算是同類題材中比較優秀的吧。
思政微電影心得體會篇三
珠穆朗瑪峰雪人,和尼斯湖水怪齊名的神秘生物。幾百年來,人們為雪人是否存在而爭論不休。作為一名神秘學愛好者,我當然對此秉持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大自然對于鋼筋混泥土中居者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不正是來源于這些若隱若現、若有似無的存在嗎?
《雪人奇緣》滿足了一部分神秘學愛好者的心愿,將這個傳說中的生物搬上了大銀幕。在尼斯湖水怪被數次改編成電影之后,珠穆朗瑪峰雪人也終于成為了故事的主角。但不同于水怪的陰郁可怖,作為主打合家歡的動畫電影,夢工場將雪人“萌”化了。柔軟雪白的長絨毛,清澈空靈的大眼睛,還有那些被刻意設計的如幼童般的小動作……在“萌物”大行其道的影視市場上,雪人的形象輕而易舉博得了觀眾的好感。
萌,象征著無害,萌物天然地易被歸類到真善美的陣營。當社會集體情緒因高壓的生活環境而越繃越緊時,萌物意味著一個可以讓我們卸下防備的時刻,一個能夠把對世界的敵意流淌而過的出口。所以《銀河護衛隊》中的樹人格魯特僅憑一句臺詞就俘獲了大量人氣。
雪人大毛若想在主流審美體系中獲得大眾(尤其是女性和孩子)的喜愛,“賣萌”便成了不可或缺的技能。它胖乎乎毛茸茸,它會睜大眼睛歪著腦袋聽你說話,它在乘火車時會把頭探出去吹風,它忠于友情并拼盡全力維護朋友的人身安全……這些特征,和“人類最好的朋友”狗狗如出一轍。
講述人與動物之間情誼的電影,十有八九都是催淚彈,養過寵物的人尤其易被這彈藥擊中。因為這情感不曖昧不復雜,沒有了我們日常中的巧言令色,只剩下了人類最珍視也最稀缺的東西——忠誠、默契與愛。雪人大毛與女主角小藝之間的感情便是如此:兩個都需要被救贖的靈魂遇到了彼此,一個微小的動作和眼神便融化了對方的鎧甲,從此生命與生命之間產生了牢固的紐帶。
相比于單純講述跨物種情誼的影片,《雪人奇緣》的題材顯然更偏向奇幻。既然采用了動畫的形式,并搬出了傳說中的珠穆朗瑪峰神秘生物,那不妨把想象力釋放得更為徹底一點。
當小藝、阿俊和鵬鵬跳上貨船,決心護送雪人大毛回家的這一刻,《雪人奇緣》便正式擰開了想象力的閥門。雪人與狗狗的不同之處在于,雪人擁有強大的魔力。這一設定不僅幫助主角們在一次次危急時刻化險為夷,影片基調也因此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幾乎所有的少年,都做過一個有關出門遠行的夢,在地圖上描出一條又一條線,期待有一天能真正用腳步去丈量;也有很多少年,做過一個關于神秘朋友的夢,那個最酷的朋友可以帶領他去領略更加斑斕的世界;或許還有一些少年,做過有關于魔力的夢……
觀看《雪人奇緣》的過程,仿佛一次少年夢成真的過程。相信小藝在跳上貨船追隨大毛前的那一瞬間,觀眾在現實中也經歷了無數次類似的心理斗爭:是轉頭回歸到原定的軌道,繼續過枯燥但安全的生活;還是不顧后果地跳出圍城,與庸常的生活脫鉤?
本片故事背景發生在中國,主角們的冒險途徑的地方也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旅游勝地。大山大河,名勝古跡,在影片中不再是高飽和色的“網紅”照片,也不再是人山人海的擁擠場面,大毛施展魔力,將我們熟悉的地方變成奇妙幻境,的確令人有一種嘆為觀止的感動。
在野外饑腸轆轆時,大毛利用魔力,讓藍莓樹提前結果。哪知魔力失控,藍莓大過足球,主角們不得不展開了一場“藍莓大逃亡”。
抵達黃山時,不巧遭遇追捕隊。大毛把蒲公英變成巨大的降落傘,載著幾個孩子越飛越遠。
之后戈壁逗趣,竹林談心,油菜花?;没烧嬲暮@耍瑢⑤d著主角的小船從云南小鎮一直運送到樂山大佛腳下。
至此,小藝終于明白,原來一路上不僅僅是自己在護送大毛,也是大毛在默默地幫助她完成夙愿。樂山一幕,堪稱全片最唯美的片段。至此,阿俊的“寶貝戰靴”在淌過污泥后變成了真正的戰靴,小藝也解開了父親去世的心結,重新奏起了小提琴。大雨應著琴聲而落,彌勒佛的眼中蓄滿雨水,仿佛因這樂聲的悲切而落淚。雨過天晴后,石刻的青苔上竟開滿了白色小花,仿若生命的回春。主角們再度上路了,大佛低垂著眼眸,神色慈悲,仿佛在目送他們離開。
最后一行人抵達了喜馬拉雅,雪山巍峨,云遮霧罩。正反兩派的最終之戰也在這里展開。大反派在雪人大毛的魔力下墜落懸崖,“偽反派”波老板也得救并助力了雪人大毛回家之路。。
主角們一路跋涉,領略過中國各種地貌和氣候,但在《雪人奇緣》的設定之中,他們不需要理會環境的兇險,不為食物和水源所困擾,甚至在雪山上也不太擔憂高原反應和體溫下降。在某種程度上說,原本變化莫測的大自然在這部電影中不僅是賞心悅目的背景裝飾,更成為站在了主角陣營的重要角色。主角們冒險途中唯一需要與之抗爭的,只是人性中的惡。
值得一提的是,《雪人奇緣》在國慶檔上映,相比其他慷慨激昂的主旋律大制作電影,這一部合家歡的動畫片似乎顯得有點特別。但剝開奇幻冒險故事的外衣,影片表達的核心是最能引發中國人共鳴的家庭觀,而一張張美如仙境的風景畫,向世界輸出中國印象的同時,也以極溫柔的方式喚起了國人的自豪感。
思政微電影心得體會篇四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心得:小人物見證大時代
在競技賽事里,中國女排于國人心中的地位是特殊且不可撼動的。1984年女排姑娘首次奧運折桂,用“三連冠”站穩巔峰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團結拼搏、不畏困難、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凝聚成整個時代的精神符號。
作為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七個故事之一,由徐崢執導的《奪冠》正是借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回顧了1984年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歷史瞬間。《奪冠》重現了中國女排奧運賽場的英姿,同時將鏡頭聚焦到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記錄80年代全民歡騰共為女排喝彩的場景。
重溫國人驕傲記憶 女排精神凝聚人心
各位聽眾,各位聽眾,臺灣同胞們,海外僑胞們,現在我們向大家轉播,第2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女子排球決賽,這是由中國女子排球隊對美國女子排球隊……
現在中國隊侯玉珠在發球,美國隊一傳沒有到位!打探頭球!好球!郎平把球扣中了!
在黑白電視機里,央視解說員宋世雄傳來了捷報,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熟悉的解說聲音響起,喚起了一代人的時代記憶。“八幾年的時候,在弄堂里,大家一起看女排比賽。這個給我的印象是特別特別深刻。”作為《奪冠》的導演,徐崢將自己的女排記憶融入電影中,當時十二歲的他經歷了中國女排首次奧運奪冠的時刻,成為了這段歷史的見證人。
當女排隊員站上領獎臺,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國歌聲回蕩在體育館里……這一切組成了觀眾們記憶中的經典畫面。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互聯網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親近,注意力也相對集中,“所以一場比賽,它的話題從頭到尾,始終貫穿。帶給我們精神世界的充實感是很強烈的。”徐崢說。
在故事中,徐崢將女排精神與時代情感緊密結合,通過獨特的敘事風格,將35年前洛杉磯奧運會那場激動人心的女排決賽“搬到”上海弄堂里“現場直播” ,以弄堂的鄰里情,再次重溫女排傳奇,重現中國女排首奪奧運冠軍的巔峰時刻。
徐崢回憶道:“那個時候大家看這么一場比賽真的是萬人空巷,在80年代也是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這個階段,帶給我們中國人一劑強心劑,種下了一顆自信的種子。”運動是最能夠凝聚人心的,徐崢表示,女排精神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女排,也不僅僅是運動,“它所產生的這種凝聚力,是能讓你感覺到,你跟你的祖國之間有這么一種相通的感覺。”
小人物見證大時代 小情懷點燃大夢想
黑白電視機擺在弄堂中間,前排馬扎、中間椅子、后面踮起腳尖,鄰居們層層疊疊聚在一起觀看那場振奮人心的比賽……
房頂的天線時不時需要有人手動的尋找信號,每當中國隊得分,歡呼聲仿佛能穿破天際……
徐崢將兒時對上海的記憶在《奪冠》中情景再現,還原了80年代老上海石庫門弄堂的生活氣息。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那個在房頂舉著天線手動尋找信號的小男孩。通過小人物見證大時代是徐崢對于《奪冠》的創作理念。
徐崢認為,每一個故事都應該樹立一個英雄,可以是民族英雄,也可以是平民英雄。“像在電視機里大家看到的女排,就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她們在世界體育的大舞臺上,站上了巔峰。而我們故事所講的這個主人公,是一個小孩,一個普通人。”當他在天臺上舉起天線的時候,他就是一個英雄,徐崢笑稱:“(做音樂的時候),我跟作曲老師說,‘您就照著超級英雄那個來’。我覺得在那個時刻,在在下面看比賽的觀眾心里,他跟超級英雄是一樣的。”
1984年的女排姑娘用“三連冠”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弄堂里的小男孩為了保障其他人觀看直播放棄了看比賽的機會,徐崢說:“我們這個故事的核心,其實是講個人為祖國默默奉獻的那一刻,那一點點能量。那種能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都具有一種信念。無數感人的瞬間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是真正的跟國家之間的那種血脈相連。”